- 相關推薦
關于古典音樂的歷史知識
只要喜愛古典音樂,隨著接觸的時間增加,自然你就知道如何欣賞學習了。一個古典音樂的愛樂者,在接觸音樂作品時應該具備的基本概念是:人類的藝術是一種需要經過了解、溝通,才能夠真正進入欣賞層次的心靈活動,美術、建筑、雕刻、音樂皆然。下面是關于古典音樂的歷史知識,歡迎閱讀了解。
古典音樂知識普及
古典音樂被很多人認為深奧難懂,許多人都不敢或者說是不愿意接受古典音樂;許多愿意嘗試接受它的人又不知如何開始欣賞古典音樂。其實對待古典音樂,未必每個人都要象學者般研究它,也未必要具有高深的音樂知識。只要肯嘗試接觸,就是非常好的開始。
不可諱言的,這當中必定得花去一點兒時間做些功課才行,惟很多入門的人才一聽到要做功課,就立刻打起退堂鼓來了。其實,做音樂功課是一點兒也不困難的,也沒有什么太大的麻煩,一般來說,淺顯的認知即已足矣,只要手上擁有簡述樂派風格的資料或書本,從中獲知各樂派音樂風格的特征即可。
首先,你需要一本很好的音樂辭典等工具書,如:“外國音樂辭典”、“古典音樂欣賞”、“音樂圣經”、“CD指南”等。以便對西方音樂史、作曲家等有一初步的認識,了解西方音樂史不同時期的各種流派的劃分,主要作曲家及代表作。
中世紀時期(MEDIEVAL PERIOD)(1450年前)
這個時期以教堂音樂為主, 大多是單聲部音樂,如格里高利素歌(GREGORIAN CHANT)等,由于時間的久遠, 人們已經無法知道具體的作曲家的姓名。
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 PERIOD)(1450-1600年)
這個時期是人類藝術的再生,音樂的理論及實踐得到極大的發(fā)展,以圣經故事為主,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教堂音樂,彌撒曲、安魂曲等。
巴洛克時期(BAROQUE PERIOD)(1600-1750年)
這一時期音樂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產生了一批偉大的音樂家,如巴赫、亨德爾、維瓦爾第等等。
古典主義時期(CLASSICAL PERIOD)(1750-1820年)
這一時期作曲家按曲 式與結構方面的某些基本傳統(tǒng)概念作為表達樂思的自然構架,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是這一時期的杰出代表。
浪漫主義時期(ROMANTIC PERIOD)(1820-1910年)
最廣義地講,從古典主義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的轉變,可以說是從共性到個性的重點的轉移。這一時期的風格與技術的變化可以清晰地在三方面看出:一是和聲,變化音迅速發(fā)展;二是樂隊;三是樂器演奏技巧。另外的一些變化如旋律風格的變化(小型曲式更為抒情, 大型曲式更為華麗);節(jié)奏風格的變化(節(jié)奏更為夸張);以及曲式上的變化(更 多地追求織體的前后連貫,主題更加“有機”地發(fā)展和演化)。可以說這是音樂史上百花齊放的時期,這一時期造就了無數的作曲家。
20世紀及以后(1900-現在)
這一時期產生了新古典主義、新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等流派。
中世紀時期(Medieval Period)(1450年前)
這一時期主要是羅馬天主教會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廣為演唱的單聲部歌曲集。大多用于兩種禮拜儀式:一是彌撒,歌詞為紀念基督最后晚餐及其獻身事跡,這是教 堂儀式的中心;二是日課,就是修道院每天詠唱的八課圣事,主要以詩篇為主。
巴洛克時期(Baroque)(約為公元1600—1750)
這一時期的音樂是現代演奏會的先河。作曲家手下的巴洛克音樂帶有顯見的特性: 華麗、復雜、藻飾、扭曲, 著重于超現實和雄偉宏奇, 這些特質都能彼此融會貫通。如果說文藝復興時代(以及后來的古典時代)代表著井然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現, 那么巴洛克時代 (及后來的浪漫時代)就是代表著騷動、不安和疑慮。四聲部的和聲, 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數字低音」 (figured bass) 都產生于巴洛克時代;舊有的教會調式消逝, 大小調音階系統(tǒng)和沿用至今的相關調性之崛起, 是巴洛克時代大事。另外, 節(jié)奏思想也在這個時代萌芽, 也就是在音樂曲譜中加入小節(jié)線。這些形式日后直接衍生為奏鳴曲、交響曲、協(xié)奏曲、前奏曲與變奏曲。不過巴洛克時代也不乏一些自由的曲式--如觸技曲、幻想曲、序曲和主題模仿(古幻想曲) 。
古典主義時期(Classicl)(約公元1750—1820)
因為這一時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主要都在維也納,因此又被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或“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此時期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等都很具親和力。海頓的第一、二號大提琴協(xié)奏曲也會是很適合入門者欣賞的曲目。至于貝多芬的作品,轟轟烈烈的音響俯手可得,個人比較欣賞他的小提琴奏鳴曲《春》、鋼琴奏鳴曲《悲愴》、《熱情》、《月光》。
浪漫主義時期(Romanticism)(約為公元1820—1900)
這一時期的音樂更注重表達人的精神境界與主觀感情,對自然景物的表現也愈加突出,創(chuàng)作上對民族和民間音樂的利用更加重視與頻繁。19世紀中后期出現了以振興本民族音樂為己任的民族樂派。在音樂體裁上出現了新的器樂獨奏體裁,如夜曲、即興曲、敘事曲、諧謔曲、幻想曲與無詞歌等。此時期作品風情萬種,各自獨具特色,入門曲目有舒伯特藝術歌曲精選、《美麗的磨坊少女》;蕭邦夜曲、鋼琴協(xié)奏曲第二號;門德爾松小提琴協(xié)奏曲、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二號;華格納歌劇序曲集;布拉姆斯交響曲第一、三號;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xié)奏曲第一號、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號;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xié)奏曲第二號、《帕格尼尼主題與變奏》;拉羅《西班牙交響曲》;拉威爾鋼琴協(xié)奏曲G大調。
20世紀的作品有布列頓的《青少年管弦樂指引》、《小交響曲》,斯特拉文斯基的《保欽奈拉》、《彼得洛?ā罚约捌樟_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第七號、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號。在此推薦德國作曲家亨德密特的《韋伯主題交響變奏曲》、《畫家馬席斯》交響曲,以及美國作曲家科普蘭的《馬術競技會》、《一個平凡人的號角》。
【古典音樂的歷史知識】相關文章:
如何賞析古典音樂01-08
關于古典音樂的作文10-15
2022最新古典音樂解析09-01
古典音樂基礎知識10-27
怎樣欣賞古典音樂淺談12-19
西方古典音樂欣賞10-13
古典音樂欣賞入門知識11-19
好聽的中國古典音樂大全10-13
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古樂的比較11-03
西洋古典音樂《牧童短笛》鋼琴譜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