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賞析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是指那些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的、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西方古典音樂,主要因其復雜多樣的創(chuàng)作技術和所能承載的厚重內(nèi)涵而有別于通俗音樂和民間音樂。下面是小編介紹古如何賞析古典音樂,歡迎閱讀,僅供參考!
一、什么叫古典音樂
CLASSICAL MUSIC,中文翻譯成“古典音樂”,有人認為“古典”給人的感覺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故改稱“經(jīng)典音樂”。也有人根據(jù)牛津英文辭典里對古典的定義,in traditional and serious style,而稱其為“嚴肅音樂”。于是,“古典音樂”又被戴上了“嚴肅”的帽子,讓人更不敢靠近。但下此定義的人一定沒有好好查字典,因為serious的第二條義項是這樣給出定義的:(指書、音樂等)啟發(fā)思考的,不僅為消遣的。因此我們知道原來古典音樂不同于流行音樂的地方是它內(nèi)涵深刻,能發(fā)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再來看一下朗文辭典對古典音樂的解釋music that people consider serious and that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 time?梢姡诺湟魳肥菤v經(jīng)歲月考驗,久盛不衰,為眾人喜愛的音樂。古典音樂是一個獨立的流派,藝術手法講求洗練,追求理性地表達情感。
古典音樂是一個含義廣泛的術語,廣義的西洋古典音樂是指那些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并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音樂,或者指植根于西方傳統(tǒng)禮拜式音樂和世俗音樂,其范圍涵蓋了約公元9世紀至今的全部時期。主要因其復雜多樣的創(chuàng)作技術和所能承載的厚重內(nèi)涵而有別于通俗音樂和民間音樂。在地理上,這些音樂主要創(chuàng)作于歐洲和美洲,這是相對于非西方音樂而言的。另外,西洋古典音樂主要以樂譜記錄和傳播,和大多數(shù)民間音樂口傳心授的模式不同。
亦有人認為“古典”是對應于“流行”而言的,因為這些音樂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能夠引起不同時代聽眾的共鳴。
但如果細究古典一詞,本意可以理解為古代留傳下來堪稱經(jīng)典的音樂作品(古代+經(jīng)典),但是一般來說,古典音樂是具有規(guī)則性本質(zhì)的音樂,具有平衡、明晰的特點,注重形式的美感,被認為具有持久的價值,而不僅僅是在一個特定的時代流行。這也體現(xiàn)于“古典”(classical)與“經(jīng)典”(classic)的不同。
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本來是專指德奧在1750—1830年間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的音樂,即所謂“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或翻譯為“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這就是狹義的古典音樂。
從這個狹義的古典音樂概念出發(fā),我們可以向前追溯到巴赫、亨德爾,乃至更早的宗教音樂(含天主教即羅馬公教,東正教,基督新教),向后延伸到浪漫主義、民族樂派,以及20世紀西方的現(xiàn)代音樂。這些都是廣義的古典音樂,也就是基于這個傳統(tǒng)的,無論是繼承和發(fā)揚這個傳統(tǒng),還是試圖以創(chuàng)新來突破這個傳統(tǒng)的音樂創(chuàng)作嘗試,都可以歸入古典音樂之內(nèi)。而在這個傳統(tǒng)外獨立發(fā)展的音樂,雖然有借鑒和影響古典音樂創(chuàng)作的,但是一般也不歸入古典音樂之內(nèi),比如爵士樂、搖滾樂,以及東方一些民族的音樂。
因此對于廣義的“古典音樂”這個詞來說,歐洲藝術音樂的定義更加準確。
歐洲藝術音樂與其他的非歐洲音樂和流行音樂體系的主要區(qū)別是記譜法有所不同,其規(guī)則大約源自于16世紀便開始使用的記譜法。在西方記譜法中,作曲者給演奏者規(guī)定了音調(diào)、格律、速度,獨特的節(jié)奏和對于同一段音樂準確的演奏方式。這種即興演奏發(fā)揮空間很小的記譜法模式,極大的不同于非歐洲藝術音樂(相對于傳統(tǒng)的日本音樂和印度音樂)和流行音樂。
古典音樂作為音樂中類別的稱呼,是相對于輕音樂、通俗音樂等類別而存在,它本身并沒有嚴格明確的解釋或者定義。在輕音樂范圍里,有時也采用“古典”的概念來指某些經(jīng)過時間檢驗,被人們奉為楷模的輕音樂作品,如古典輕歌劇、古典爵士樂等,這里的classical理解為“古代+經(jīng)典”,似乎更為合適一些。
二、文藝復興的影響
到了1450年,歐洲音樂開始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因為當時的歐洲政治的不穩(wěn)定,教廷的威信與勢力開始衰弱,資產(chǎn)階級萌芽,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發(fā)展與人們的新思想,音樂開始宣揚以人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個領域里都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也就是在那時,歐洲傳統(tǒng)的大小調(diào)式逐漸形成。
歐洲到了1600年開始,進入了一個大發(fā)展的時期——巴洛克時期,那時候不僅產(chǎn)生了象大家所熟知的巴赫,亨德爾等偉大的作曲家,歌劇,協(xié)奏曲,奏鳴曲等題材相繼被創(chuàng)造發(fā)展出來。
當歐洲音樂進入古典時期后,也就是在1750年巴赫逝世后,歐洲復調(diào)后繼無人,樂風轉(zhuǎn)向簡潔實用的主調(diào),那時候,出現(xiàn)了三位音樂大師:“交響樂之父”海頓,“神童”莫扎特,以及“樂圣”貝多芬。音樂的主題也從延續(xù)幾個世紀的宗教音樂,逐漸變成富有豐富哲理內(nèi)涵的古典音樂。
在1827年貝多芬逝世后,結(jié)束了嚴謹?shù)墓诺渲髁x時期。當時的歐洲正在接受浪漫主義的洗禮,當時的作曲家把作曲當作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的手段,對音樂的審美也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炫技等音樂表現(xiàn)手法。如當時的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就是那時紅極一時的演奏家。音樂表現(xiàn),風格也日趨豐富,出現(xiàn)了一些以民族音樂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蘭的西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羅斯的五人強力集團等,都是民族樂派的偉大作曲家。時間進入19世紀,出現(xiàn)了以德彪西為首的印象派音樂。音樂表現(xiàn)極具色彩化,和當時的繪畫風格有相同之處。
在浪漫主義后期,也就是歐洲調(diào)性體系發(fā)展到了最輝煌也是最后的時期,我不得不提到拉赫馬尼諾夫,馬勒等作曲家,他們把歐洲傳統(tǒng)作曲法發(fā)展到了極致,當然也包括新的嘗試,出現(xiàn)了像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合唱》這樣的宏大的作品。再者,就是斯特拉文斯基,他的新古典主義崇尚復調(diào)和對位法,采用多調(diào)性,為以后的傳統(tǒng)作曲法到先鋒音樂的過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時間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音樂又有了突破性的發(fā)展,以韋伯恩為開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拋棄了近400年的歐洲調(diào)性體系,發(fā)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后無調(diào)性等音樂形式出現(xiàn),如當時的勛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戰(zhàn)之后,科技更加發(fā)達,人們的思想也更加豐富,出現(xiàn)了電子音樂,以及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不斷融合,產(chǎn)生了更加豐富的音樂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后的音樂被稱為先鋒音樂,這時候的音樂已經(jīng)動搖了人們對音樂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論化,產(chǎn)生了象無聲音樂,噪音,微分音等人們無法理解的音樂形式!
三、主要樂器
1.木管樂器
短笛piccolo、長笛flute、雙簧管oboe、英國管english horn、黑管clarinet、低音黑管bass clarinet、大管bassoon、低音大管contrabassoon、高音薩克斯soprano saxophone、中音薩克斯alto saxophone、次中音薩克斯tenor saxophone、上低音薩克斯baritone saxophone
2.銅管樂器
圓號french horn、小號trumpet、短號cornet、柔音號flugelhorn、長號trombone、低音長號bass trombone、次中音號baritone horn、上低音號euphonium、大號tuba
3.打擊樂器
定音鼓timpani、小軍鼓snare drum、大軍鼓bass drum、小镲small cymbals、大镲big cymbals、吊镲splash cymbal、鈴鼓tambourine、三角鐵triangle、響板castnet、鑼gong(tam-tam)(grongkas)、音棒claves、雪橇鈴sleighbell、木琴xylophone、馬林巴琴marimba、管鐘tubular bell、鐘琴glockenspiel、鐵琴vibraphone、鋼片琴celesta
4.鍵盤樂器
鋼琴piano、管風琴organ,大鍵琴harpsichord
5.弦樂器
小提琴violin、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低音提琴double bass,豎琴harp
四、如何賞析古典音樂
所謂古典,其實就是指西方自文藝復興以后至我們所在年代前五十年作品的總和。古典音樂里的這個古典和“古典時期”的古典二字完全不一樣。古典音樂,已經(jīng)是一個文化范疇的概念。是西方并逐步意味著全球的主流音樂的一部分。確實如此,時至今日,西方古典音樂如同摩天大廈,而它周邊的是大片沒有影響力的小房子。前后的差距使西方古典音樂已經(jīng)可以用全球主流音樂,乃至為主流文化的代名詞了。古典兩字已經(jīng)不代表時間或者歷史性,而是一個文化概念。
但無論它如何強大,作為并非古典音樂原發(fā)地文化的我們,對古典音樂也不能盲目接納。我個人認為,稱之為音樂的東西,應該有這些特征:
具有優(yōu)美或者奇特的旋律,具有崇高的情感力量或者神秘情感的隱藏能力,帶來愉悅或者引發(fā)思考。能符合這些特征的,我才稱它為音樂或者古典音樂(有別于流行或者現(xiàn)代音樂)。
所以,我喜歡上古典音樂,就是因為那些旋律和情感,最早給它打動的,是十幾年前開始留意聽古典時,被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進行曲》吸引,開始喜歡上古典。之后,階段性斷斷續(xù)續(xù)地有去聽,但都不系統(tǒng),一直到現(xiàn)在。
不過,作為古典音樂,如果要了解其大致全貌,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我們都是業(yè)余人士,非專業(yè)者那樣用時間去欣賞。古典音樂是需要一定“訓練”才能欣賞的音樂。這種訓練包括對音樂原理,樂器,音樂發(fā)展的歷史,對作家本人,甚至對演繹的藝術家指揮家都要了解一些。
古典音樂來源于早期宗教的需要,文藝復興之前,音樂主要是教堂禰撒,比如圣格列高利詠嘆。換言之,音樂最早的形式是“聲樂”,為何是聲樂?因為來自人的聲音,才是這世界上最原始,也最能打動人的聲音,所以也是最好的“音樂”。當然,那年代器樂確實還沒有發(fā)展起來。
事實上,現(xiàn)在重新聽文藝復興時期的帕克斯特里納的圣頌合唱,依然具有恒久的魅力,如果你聽古典或者浪漫久了,不妨試試去聽他的作品。宗教音樂來自這些當年虔誠的信徒之手,來的更簡單純樸又具有情感。他們對后人影響巨大,后世的偉大作品里都有他們的影子(比如亨德爾的禰賽亞,巴赫的B小調(diào)禰撒,貝多芬的莊重禰撒,百遼茲的以利亞到現(xiàn)代布列頓的戰(zhàn)爭安魂曲)
了解古典音樂的源頭,就等于明白音樂最基本的特征(或者基本“硬件”)就是要有優(yōu)美旋律和崇高情感。沒有這些要素,再偉大的作品,也不是我需要的,當然沒有一部偉大作品里沒有旋律和情感。又或者說,旋律是一個廣義,文藝復興的音樂幾乎“見不到旋律”,只有節(jié)奏。
從斯拉夫進行曲開始,到格里格的皮爾金特組曲,到斯美塔納的伏瓦塔河,我充分感受到音樂的美。我尚且不知道他們來自何方,何許人也,甚至不了解他們的作品的名字。我沒有被那些比他們更“流行’的貝3,5,9打動多少前,就喜歡上這些優(yōu)美旋律的作品。
擴展資料
古典音樂指揮的手勢
一、指揮的姿態(tài)要求:
軀干穩(wěn)直、泰然。不能彎腰曲背,前弓后仰,不要聳肩,防止不必要的移動和轉(zhuǎn)向,可以適度地含胸拔背。
頭部做到自然仰面,便于看見全體演唱演奏者,也便于演唱演奏者看清指揮。隨時用目光提挈大家注意,輔助手的動作預示某個重要轉(zhuǎn)折或某個關鍵瞬間的到來,并能啟示聲部的進入。
腳是站立的根基,身體重心交替置于雙腳或轉(zhuǎn)移于左右腳之間,雙腳基本平或稍有前后,如"稍息"的位置。重心的轉(zhuǎn)移隨著音樂的需要自然地進行,但不宜太多,更不能隨意走動、下蹲。當然不是絕對的,一切都要符合指揮任務的需要。
雙肩坦然而松弛,大臂微張,千萬不要夾緊,肩關節(jié)隨時都是放松的,雙手完全得到解放,可以隨意往任何方向自如揮動。
腕,掌,指是最靈巧而富于表現(xiàn)力的部位,也是音樂指揮最得力的工具和武器,小臂、大臂,甚至肩和身體的活動往往也是為了這個"終端"而配合活動的。
一般的基本姿勢是手掌向下,不握拳,腕關節(jié)不下垂,不松勁,稍稍向前而不高仰,手指不強制地呈弧形微彎,如握小皮球狀,能夠隨意地做任何動作。
雙手抬舉的高度,伸出的遠近,根據(jù)所指揮的作品風格及演出的規(guī)模、場合等各方面因素而調(diào)整。初學時取略低于胸肋的位置,便于松弛地學習基本動作。
二、指揮法:
(一)、2拍(2/2、2/4、2/8),強拍,弱拍
基本走向是第一拍從上向下,略由里向外進行,第二拍返回。在指揮實踐的時候,除了動作要明確,精神要集中和飽滿以外,通常因為要照顧到演唱時的流暢,劃拍過程往往也是比較圓順和線條化的。
(二)、3拍(3/2、3/4、3/8),強拍,弱拍,弱拍:
第一拍強拍的擊拍動作向下進行后,反彈動作由里側(cè)向上彈起,以便于連接第二拍指揮動作,但注意不要讓手掌或前臂產(chǎn)生交叉。
第二拍弱拍的擊拍動作向外側(cè)進行(略斜向下),幅度不宜過大,反射動作順勢向上彈起。
第三拍弱拍順著第二拍反射動作自然回落之勢,向下方作第三拍擊拍動作,第三拍反射動作由里向上彈起。
(三)、 4拍(4/2、4/4、4/8),是一種復拍子,它的強弱周期性規(guī)律是:強拍,弱拍,次強拍,弱拍。
第一拍強拍,兩手應保持適當距離,向下作擊拍動作,反射動作沿擊拍動作自然向上彈起,注意不要過分斜向外側(cè)。第一拍的反射動作實際上也成為指揮第二拍的準備動作了。
第二拍弱拍,指揮動作在第一拍指揮動作的里側(cè),擊拍動作幅度相應收小,反射時兩手不能產(chǎn)生交叉,至多兩手掌部稍有重疊。
第三拍是次強拍,擊拍動作向外側(cè)進行(略斜向下),反射動作順勢向上彈起。
第四拍是弱拍,順著第三拍反射動作自然回落之勢,向下方作第四四拍擊拍動作,反射動作由里側(cè)向上彈起。
(四)、6拍(6/2、6/4、6/8),強拍,弱拍,弱拍,次強拍,弱拍,弱拍:
第一拍強拍,反射動作向上彈起,不要過分斜向外側(cè)。
第二、第三弱拍,指揮動作都在第一拍指揮動作里側(cè),動作幅度顯著收小,注意不要讓雙手產(chǎn)生交叉。
第四拍是次強拍,擊拍動作向外側(cè)進行(略斜向下,并注意控制動作幅度),反射動作彈起時回向里側(cè)。
第五拍弱拍,動作幅度顯著收小,擊拍動作略斜向外側(cè),反射動作順勢向上彈起。
第六拍弱拍,順著第五拍反射動作自然回落之勢,向下方作第六拍擊拍動作,反射動作由里側(cè)向上彈起。
特殊拍子:
五拍子是一種混合拍子,它有兩種組合方式。
二拍+三拍,為強拍、弱拍、次強拍、弱拍、弱拍:
三拍+二拍,為強拍、弱拍、弱拍、次強拍、弱拍:
七拍子也是一種混合拍子,它有三種組合方式。
二拍+二拍+三拍,為強拍、弱拍、次強拍、弱拍、次強拍、弱拍、弱拍:
三拍+二拍+二拍,為強拍、弱拍、弱拍、次強拍、弱拍、次強拍、弱拍:
二拍+三拍+二拍,為強拍、弱拍、次強拍、弱拍、弱拍、次強拍、弱拍:
一個拍子是一段行程,完成一拍手要返回來準備走下一個拍子或者說為了劃到下一拍子開始,這個動作即“反射”或者叫“彈回”。反射動作首先是為了順暢的到達節(jié)拍點而服務的。如果您的手腕足夠放松,當然,熟記節(jié)拍點——動作將是圓滑和自然的;例如在歡快的歌曲里,這個行程真的是用“彈跳”過去的。
最后別忘了鞠躬,指揮應該面向觀眾鞠躬,然后下臺。
【如何賞析古典音樂】相關文章:
西方古典音樂的簡介10-03
關于古典音樂的作文10-15
2022最新古典音樂解析09-01
西方古典音樂欣賞10-13
正在消逝的古典音樂作文09-12
適合胎教的古典音樂「推薦」10-10
怎樣欣賞古典音樂淺談12-19
古典音樂基礎知識10-27
聽古典音樂會的禮儀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