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散文的寫作方法
大家先要有個心理準備,我今天說的不一定管用。
比如中藥方子,就說治感冒的方子吧,有柴胡和桂枝的,有青葉和龍葵的,有板藍根和金銀花的,還有荊芥穗和羌活的,我們傳統(tǒng)中醫(yī)治感冒的驗方有十個以上,偏方就更多了。為什么治感冒有這么多方法呢?一是因為地廣人多,一個地方一個生存環(huán)境,兩種氣候環(huán)境里的人身體情況是有差異的。再是中醫(yī)也講創(chuàng)新,兩個名中醫(yī)治一種病,用的方子也是有區(qū)別的。就說板藍根和金銀花這個方子吧,用的比較普遍,有的人吃了很快就好了,有的人要幾經(jīng)反復才會好,而對有的人根本不起作用。服藥是重要的,但個人調(diào)養(yǎng)也很重要,老話叫三分治,七分養(yǎng)。每個人要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去服藥,去調(diào)理。
我做過幾年的文學理論編輯,幾年的小說編輯,又做了十多年的散文編輯。二十多年了,得出一個比較膚淺的認識,比較著說,小說和詩是相對獨立的,而散文是綜合的。小說和詩可以離個人的生存經(jīng)驗稍遠一些,小說可以科幻,詩可以天馬行空,散文離不開生存經(jīng)驗,生存經(jīng)驗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借鑒別人的。讀一下《古文觀止》那本了不起的書,也可以得到這樣的認識。
一個人七歲可以寫詩,十二歲可以寫小說,而且可能寫得很出彩,但這樣的年齡是寫不出好的散文的。散文是綜合的藝術(shù),有智慧的一面,也有世故的一面。
人生百態(tài),千手千眼。指的是一人一個活法的意思。萬眾一心是一種宗教理想,俗世生活中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不要說一萬個人,就說兩個人,戀愛的時候手拉著手,心印著心,但結(jié)為“連理枝”后,勺子是經(jīng)?腻佈氐摹!胺蚱薇臼峭著B,大風來時各自飛”,這句話說得稍有些生硬,讓人不太喜歡。但“老伴”這個詞是通用的,夫妻是老來的伴。年少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一個心了,廝守了幾十年,到老來怎么又成伴了呢?萬眾一心是多么的難呢。( 文章閱讀網(wǎng): )
散文是一個人的生存記憶;畛隽司辰绲娜,寫的散文自然會有境界。散文是走路,要腳踏實地,要一步一個腳印。詩是跳高,小說更麻煩一些,是做游戲。小孩子也可以寫小說,就是做“過家家”的那種兒科游戲。
不要把寫散文想的有多么難。一個人說話就是用嘴傳達他的想法和看法,寫散文就是用筆傳達他對人生,對社會的想法和看法。寫散文就是一個人在說話。散文的寫作技巧就是人說話的技巧。在我的理解中,會說五方面的話就差不多了。
五個方面的話是:說人話,說家常話,說實話,說中肯的話,說有個性、有水平的話。
一、說人話
不要說神話,除非你是老天爺,不要說鬼話,除非你是無常。也不要說官話,哪怕你就是個官,也要去掉官氣。官氣在官場上流通,在文壇上要收藏起來。也不要說夢話,文章千古事,你要清醒著寫文章。
要說人話,說正常人的話,說健康人的話。
話是說給人聽的,最起碼要讓人聽懂,聽明白你說的是什么,不要說糊涂話,不要說云山霧罩的話。書要讓人愛讀,話要讓人愛聽,不要說討人厭的話。但可以討“大人”嫌,可以說讓一些“大人”不中聽的話,甚至可以說犯皇帝忌諱的話。老話叫忠言逆耳,今天叫百花齊放。但這些話說之前先掂量掂量,想想究竟是不是忠言,算不算是花朵。
說話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可以有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和主張,可以硬氣一些,硬朗一些,有骨氣一些,中氣和底氣充足一些。這樣的文章就可以進入好文章的行列。
說人話的意思再歸納一下,就是指說正常人的話,說健康人的話,說有骨氣的話,說吸引人、啟發(fā)人、感動人的話。
二、說家常話
“老僧只說家常話”。高僧是說家常話的,修行中的小和尚才言不離經(jīng),手不離卷。家常話指的不是婆婆媽媽,不是東家長西家短,是深入淺出的意思。深入淺出這個成語,指的是非常高,也非常難的修為境界。
老僧的家常話已是人生的高境界,不可能人人說得了。我這里說的家常話就是指一個人正常生活里說的話。在日常生活中,你和家人,鄰居,朋友,同事說的話,都是家常話。
“見人只說三分話,未肯全拋一片心”。這樣的話是說給大街上的陌生人的,這不是家常話,叫客氣話。
在同事中,在朋友間,你說的話大家都不相信。這樣的人先不要寫文章,先去做取信人的工作。
說話是要講藝術(shù)的,家常話里藏著大藝術(shù)。
比如大街上發(fā)生了一件事,被三個人看到了,由這三個人分別講述,就可以看出三人中誰說話有水平。
大家圍在一起講笑話,有的人講,大家都笑了;有的人講,大家不笑,他自己笑;有的人講,大家不僅不笑,還覺得難受。
在朋友圈子里,有的人說話很吸引人,大家圍著聽。有的人說話大家不愛聽,還煩,經(jīng)常被人打斷。
有的人平常話少,這樣的人說給自己的多。心里想法多的人,話一般都少,很多問題他都想清楚了,因此話才簡短。還有一些因為性格原因很內(nèi)向的人,這樣的人平常話雖少,但寫出的文章多是長篇大套的,有些想法還挺怪。怪這個字的解字是“圣心”,但不是大圣,不是至圣。最多也就是孫悟空吧,“齊天大圣”是自己封的,別人叫叫而已,不會當真的。性格內(nèi)向的人要和別人多交流,就像被子,要勤洗勤曬。和人交流其實是剪裁的過程,別人不愛聽的,或覺得欠妥當?shù),在寫文章時自己就刪掉了。
如果你說話大家愛聽,寫文章時就要想想,大家愛聽你怎么說?如果你平常說話經(jīng)常被人打斷,打斷的地方就不要再寫進文章里。
說話還要注意方式,和家人說話,和鄰居說話,雖然都要實誠,但方式是有區(qū)別的`。有的人在家里家外說話都不講方式,大家的評論是直腸子人。這么說話還可以,但這么寫文章不成。
我舉一個例子。一個很有些名氣的散文作家,他寫家鄉(xiāng)的散文很感人,寫出了孩子在娘懷里的那種親。這個作家去了一次美國,仍然用這種態(tài)度去寫。這就不妥了,讀著很不舒服。美國是有先進的一面,但再先進也不能和娘一樣親呀。美國對一個中國人是什么?再親也就是干娘吧。
娘和干娘是該有區(qū)別的。
三、說實話
不說虛話,不說沒實質(zhì)內(nèi)容的話,不說言而無物的話,不說沒用的話。說實話,也不是東北老百姓大實話里的那個實,文要曲呢。但曲不是繞彎子,不是加水份,曲指的是要有水平,要有涵養(yǎng),要講藝術(shù)。話有三說,巧說為上,但巧并不是“油嘴”的意思。中國人是忌諱耍油嘴的。
“實”有四層意思:
1、結(jié)實的實:虛話就是棉花團,是面包,手按一下就沒了。
話要結(jié)實,要實在。
我說幾個例子:
一個人走進了領(lǐng)導辦公室,說,“在今天這個晴朗的上午,我努力完成了你布置的繁重的工作,絞盡腦汁,煞費苦心,終于寫好了這份嘔心瀝血的工作總結(jié)”。
一個人和鄰居說,“您幫我照看一會兒我聰明伶俐的女兒行嗎?”
一個小伙子對一個姑娘說,“我昨天送你的芬芳的花朵今天還依然開放吧!
大家都明白,生活中不能這么說話。但在散文寫作中,這樣的矯情隨處可見到。
話要結(jié)實,指的就是要擠掉語言敘述中的這類水份。
2、沉實的實:好的文章都是由具體的生活積累沉淀下來的。是生活智慧的化石,是舍利子。老話說“人情練達即文章”,練是磨煉,是鍛煉。達是達觀,豁達,通達,是達到境界的達。
中國現(xiàn)代史上有一個人,叫汪精衛(wèi)。這個人在人品上出了最大的問題,日本人侵略中國的期間,他帶頭曲節(jié)投降了。但他年輕時候還是很有骨氣的。袁世凱開歷史的倒車“稱帝”時候,他去刺殺袁世凱,未遂,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里,他在獄中寫了幾十首舊體詩,都挺好,最有名的一句叫“經(jīng)霜喬木百年心”。
歷經(jīng)風霜的喬木有百年的心,這話說的多好!
一棵楊樹,五年時間就長得很高了,但松樹要五十年才會長那么粗,因此松木被叫做棟梁之材,F(xiàn)在紅木家俱非常昂貴了,一件要十幾萬,甚至幾十萬。而且有些品種的紅木要用斤兩稱,不再以“米”、“方”為計量單位了。
有的木頭做扁擔了,有的做了造紙的原料,有的被做成了煙斗。不怕火烤的木頭就叫沉實之木。
3、果實的實:有些果實在地下,如花生、土豆、紅薯等等,有些果實在枝頭,如蘋果、桃子、銀杏、菠蘿等等,有些果實長在腰間,如玉米、香蕉等等。
有的作家的文章寫的“笨重”,直抒胸臆,土里刨食。中國北方的作家中這樣類型的偏多一些。
有的作家寫的“性靈”,洞天別開,長袖善舞。中國南方的作家中這樣類型的偏多一些。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水土不同,性格就有差異,“人相近,習相遠”。差異的結(jié)果就表現(xiàn)在“果實”上!敖Y(jié)果”這個詞本身就是果實的意思。
直抒胸臆是實的,不拐不繞,不躲不閃,“一根筋”往前走,直搗黃龍為止。洞天別開也是實的,覺悟,領(lǐng)悟,醒悟,感悟,目的是直指人心,人心是以實為本的。
4、 現(xiàn)實的實:
寫文章最大的忌諱是不合時宜。
有的評論家表揚一個作家,說有“魏晉風骨”,或是“漢唐氣派”。往深里想這是批評的意思,或稱為鼓勵也可以。因為這個作家還沒達到,或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階段的方式,尚沒有形成自己的做為。當然給今人做出這樣的評判是要由今后的人去承當?shù)摹?/p>
“魏晉風度”和“漢唐氣派”就是當時的“時宜”,呈現(xiàn)了當時的時代氣氛。
比如說陶罐和瓷器,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哪個是秦漢的,哪個是明清的。“時代烙印”是明白無誤的擺在表面的。
再往具體里說。比如寫鄉(xiāng)村,今天再去寫“炊煙裊裊”,“雞犬相聞”,“耕讀傳家”就是不合時宜的,可能個別的村子有這種情況,但中國當下農(nóng)村的整體氣氛已經(jīng)不是這樣了。以前是田園的,農(nóng)本的,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棄農(nóng)經(jīng)商”已很普遍了。數(shù)以億計的農(nóng)民進城務(wù)工,是新一輪的“農(nóng)村包圍城市”,由此帶來很嶄新的,也是很迫切的太多的社會問題,比如交通的“春運”問題,城市治安問題,土地荒疏問題,農(nóng)村子女教育問題。中央政府不得已做出兩個“大政”方針:先是加強小城鎮(zhèn)建設(shè),縣改市呀,鄉(xiāng)改鎮(zhèn)呀,農(nóng)民花一點錢就搖身變“市民”了。但農(nóng)民還是往大城市里跑,中央又號召“建設(shè)新農(nóng)村”,免除土地稅,免除農(nóng)村學生學費,甚至課本費。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有良知的作家怎么可能寫出一派田園風光呢?
再比如寫草原!帮L吹草低見牛羊”是有的,“遍地牛羊,水草繁茂”也是有的,但出現(xiàn)了很多情況。在大開發(fā)的背景下,草原退化了,草場面積縮小了,沙塵暴來了,牛羊存欄數(shù)不斷擴大,但草料不夠吃了,內(nèi)地的牛羊吃飼料,草原的牛羊也在吃飼料了。過去窮困的環(huán)境里,人有餓死的,如今冬天的草原,如果天降一場雪災,就會有無數(shù)的牛羊在饑寒交迫中死去。
這兩個例子都是很具體,很現(xiàn)實的問題。
現(xiàn)實中的實也表現(xiàn)在一些詞的變化上。
詞和人一樣,也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大多數(shù)詞都很長壽,個別的也很短命,存在幾年就壽終正寢了,比如“四人幫”、“非典”。
科技是神奇的,科學也幫詞的忙。比如電腦出現(xiàn),網(wǎng)絡(luò)發(fā)達之后,很多嶄新的詞匯出現(xiàn)了,這些詞對一些老讀者、老作家是“新鮮事物”。但很年輕的作家對這些詞匯卻是運用自如。這些詞在今后能不能固定下來,成為“成語”,延長壽命,就要看社會現(xiàn)實的發(fā)展了。
實話有四個方面的含意,結(jié)實,沉實,果實和現(xiàn)實。
四、說中肯的話
同事里,說大話的人是不招待見的。大話不是空話,是沒邊際,沒著落的話。佛法無邊,佛可以說大話,但人不行。
文章是寫給人看的,話是說給人聽的,因此要中肯,要讓人接受。
中肯有兩層意思,一要合乎說話人的身份,二要保持守常的心態(tài)。
什么是合乎說話人的身份。
南唐后主李煜是皇帝;实鄣闹行墓ぷ魇墙(jīng)國治世,富民安邦。也可以寫詩,但詩要合乎皇帝的身份,文治武功的話不講,最起碼要有帝王胸懷。比如毛澤東的詩詞,大袖飄飄走天下,氣貫長虹,藐視萬物,“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1906年,毛澤東寫了一首詩,叫《詠蛙》,那一年他年僅十三歲。
獨坐池塘如虎踞,
綠蔭樹下養(yǎng)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
哪個蟲兒敢作聲。
再比如李世民的詩:
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
綺殿千尋起,離宮百雉馀。
移步出詞林,停輿欣武宴。
雕弓寫明月,駿馬疑流電。
曹操沒做成皇帝,但有帝王心,事實上也享受著皇帝“待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山不厭高,
海不厭深。
周公吐脯,
天下歸心。
現(xiàn)在讓我們念兩首李煜的《虞美人》:
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xù)。憑闌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燭明香暗畫樓深,滿鬢清霜殘雪思難任。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的詞比李清照還婉約,他不丟江山讓誰丟;实凼强梢詢号殚L的,但不宜把兒女情長當己任。
散文要寫出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因此合乎自己的身份很重要。我很不愛讀那類“思想者”式的散文,很年輕的作家板著老哲學家臉孔,但自己對世界和事物的認識力和洞穿力又不夠,把散文寫得沒頭沒腦,烏煙瘴氣的。這樣的作品例子我就不列舉了,很多。人是應該有進取心和上進心的,但進取心和上進心要恰當,不可“隆重抬舉”自己。文心是要雕龍的,但龍要在心里,你不要端龍架子。
寫散文要合乎寫作者的身份,也要合乎寫作時的心情,比如寫中秋節(jié)的月亮,同是一個月亮,全家團聚時看到的,和一個人飄泊在外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比如一處好的風景,在熱戀的人和失戀的人看來也是不一樣的。要區(qū)別對待這種不一樣,不能用一把刷子刷所有的墻。
寫作中保持守常的心態(tài)也是很重要的。
守常不是人云亦云,不是隨大流。守常是正常,佛門里的人叫平常心。干什么吆喝什么,該是什么就是什么。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就是守常。
比如我們看待一些事情,或看待一些人,用什么樣的眼光去看,折射出的就是心態(tài)。
我舉兩個心態(tài)不太守常的例子:
翻譯家的工作是讓我們敬重的,他們促進了不同種族和國家,不同語言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了解和交流,翻譯不僅僅是溝通,而是相得益彰,兩全其美,F(xiàn)在在我們國內(nèi),英語是最大的語種,是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的必考科目,很多學生的英語學得比漢語還好。不僅在學校里,在單位里晉升職稱也要考英語。英語代表著發(fā)達和先進,向先進看齊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唐朝的時候,漢語在世界上也是很熱的語言。但從事翻譯時不能有“嫌貧愛富的思想”。很不幸,我們現(xiàn)在正在使用著的一些國家名稱恰恰暴露了這些東西。
把漢語中詞意很好的詞送給了發(fā)達的國家,如美、英、德、法。但對我們的鄰國,用詞措詞很是心不在焉,十分地隨手拈來。比如不丹、老撾、柬埔寨、越南。一個國家的名稱,怎么能用“寨”這個字呢?韓國的首都以前譯為“漢城”,韓國人不干了,照會我國外交部,要求改為“首爾”,有朝一天柬埔寨強大了,肯定也會這么辦。
第二個例子是我們看古代文化先賢的心態(tài)。
我們看待文化先賢,使用的“政治眼光”濃于“文化眼光”,觀察先賢似的人生經(jīng)歷,習慣性地使用“政審術(shù)語”。說屈原是“仕途不如意”,陶淵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李白是放浪不羈,王安石和蘇軾是政見不合,蒲松齡是“屢試不第,民俗意識”曹雪芹是“家道崩潰,幡然醒悟。”使用這樣的眼光,應該是對文化先賢的不敬,而且今后文化的發(fā)展也會因此受損。
還有一些評論家和大家教授,在大會小會發(fā)言的時候,不管會議的主題是什么,他首先要背誦一句或幾句西方學者、作家的“名言警句”。大家今后稍微留心一下,這是挺好玩兒的事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夜深時候,走在郊外或是背僻的巷子里,不時會聽到有人一句沒一句地高聲歌唱,那個人不是熱愛音樂,他是心虛害怕,在給自己壯膽呢。
五、說有個性、有水平的話
寫文章個性就是自己的性格,允許自私,時髦的詞叫“尋找自我”。允許獨斷專行,允許不學雷鋒,允許不助人為樂。
但寫自己的性格,要去寫易和別人產(chǎn)生共鳴的那部分,或者說叫對社會有益處的那一部分。說得再明白一點,你挖掘出的“自我”,別人看到以后,就想和你接近,就控制不住地來崇拜你。如果你的“自我”把別人給嚇跑了,就要趕緊調(diào)整。
個性不是小事情。一個人的性格叫個性,一個區(qū)域里人的性格就叫文化。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性格是很大的東西呢。
一個區(qū)域里的人,比如黃河流域吧,住房叫民居文化,吃飯叫飲食文化,穿衣叫服飾文化,業(yè)余愛好叫民俗文化,娛樂叫休閑文化。這些又集中升華出了高雅文化,通俗文化。因此只要人活著,就都是在繁榮文化。
水平是什么?
我們想想“水平面”那個詞。再想兩句話,我們說,“這個人很有水平”和“這個人很有能力”。這兩句話的區(qū)別在哪里?
從中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水平是綜合的東西,單一不叫水平,很突出也不叫水平。
水平是修養(yǎng)。一個人書讀多了有學養(yǎng),事經(jīng)的多了有涵養(yǎng)。修養(yǎng)是更多方面的合成,是不斷完善的結(jié)果。水平高的人都是很優(yōu)秀的自我修正主義分子。一個人要想成就大事,就要不斷地自我修正,自我培養(yǎng)。
莊子認為人生有兩層境界,第一層是一個人沒有主見的時候,要受外部環(huán)境左右,被環(huán)境改變。第二層是有主見之后,不再受外在環(huán)境左右了,是自己改變自己。
我們說文章水平高,多指深度。海深了,水面才可能碧波蕩漾,才可能平靜。淺灘上才時時驚濤拍岸的。
一根線從樓頂上垂下來,我們不說高度,說長度。高度和厚度是相連著的。山是高的,你登上去才會發(fā)現(xiàn),山頂不是個尖,是個平臺。寫文章思想尖銳是好事,但如果缺乏整體的寬厚,存活的時間是很有限的。連綿著的群山間才有山嵐圍繞,孤立的山不僅沒有山嵐,也容易讓愚公挖走。
文章是人學,好文章都是直指人心的。人心在哪里?人心有多深?太平洋的馬里亞那海溝有一萬來米吧,但和人心相比還是淺,因為人心不可測。從這個角度講,文章的水平是永無止境的,因為人心的勘測工作永無之境。
【漫談散文的寫作方法】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