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優(yōu)秀教學設計(通用9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登高優(yōu)秀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高優(yōu)秀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特色。
2、結合課文注釋,掌握重點字詞并能夠理解詩句基本意義。
3、能夠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以及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4、把握詩歌情感基調,運用誦讀技巧,朗誦詩歌。
(二)過程與方法
運用誦讀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學目標。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會作者詩中表現(xiàn)的多重情懷。
2、逐漸培養(yǎng)詩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歌的意象和意境。
2、感知抑揚頓挫的律詩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
【文本簡析】
《登高》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課,本單元是詩歌單元。《登高》的講解要緊扣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第五課節(jié)選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寫的三首詩,而《登高》處于尾篇,可將三首詩做縱向比較閱讀!兜歉摺肥窃娙耸惆l(fā)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學習這首詩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關系及詩人悲歡憤激之情,并同當時戰(zhàn)亂的時局聯(lián)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詩中意境。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xiàn)秋江廣闊圖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通過再創(chuàng)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色。主要遵循讀詩、品詩、悟詩這一基本框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李白、杜甫是我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我們剛剛學過李白的《蜀道難》,領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們將走近杜甫這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學習他發(fā)自肺腑的詩歌《登高》,感受杜甫詩歌的特點。
二、詩人生平和背景介紹
我們常說要“知人論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詩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興到衰的見證者。
1、年輕的時候,曾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
2、曾有“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羹與冷炙,處處潛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經歷
3、曾有舉家吃草度日,幼兒因餓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就是“安史之亂”,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軍扣留9個月受盡侮辱的經歷
曾有從叛軍營里逃出,由于直諫而被貶的經歷
6、晚年,杜甫在成都憑借很難遮風擋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鄉(xiāng)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濟
7、58歲時,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55歲,這年秋天,詩人來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遠,面對蒼茫的秋景和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萬千,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詩意,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三、朗讀
1、聽教者朗讀
2、自由朗讀
3、個別學生朗讀
4、聽錄音朗讀
5、集體朗讀
四、賞析
在聽錄音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已經被這首詩深深地打動了。我想這不僅是因為別人朗讀的好,還因為這首詩寫得好。
其實后人對這首詩的評價很高,明代胡應麟曾評此詩“古今七律第一”!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這首詩。
(一)前兩聯(lián)
本詩是詩人登高之作,請大家找一找,詩人寫了哪些景物?
從這些景物中可以體會出詩人怎樣的情感?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確:
1、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鳥飛、落木、長江
四句八景,語言凝練
2、情感:悲涼、悲壯
、亠L急:秋氣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時使人心里感到凄涼
、谔旄撸涸趶V闊的天地間,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獨
③猿嘯哀:為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凄涼的色彩
由“兩岸原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知,猿聲無所謂哀與不哀,只是詩人的內心哀傷,所以猿聲聽起來才哀傷
、茕厩迳嘲祝侯伾辖o人一種清冷的感覺
⑤鳥飛回:為何是盤旋著的鳥?
可能因為風大,風的猛烈,其實詩人的處境與在急風中低徊盤旋的鳥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詩中的鳥是一只還是一群好呢?
都可以:一只鳥正好是詩人的化身;一群,鳥的一群正好反襯詩人的孤單
(詩人后來在《旅夜抒懷》中有一句詩:“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老病孤獨的詩人到處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間一只孤零零的沙鷗!)
、蘼淠臼捠捪拢郝淠炯绰淙~。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而紛紛飄落的葉子讓人感覺似乎所有的樹木都進入了生命的秋季,這肅殺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詩人想到自己的處境,自己的人生也進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暫啊!
在動蕩的社會中,詩人就像這飄零的落葉,四處漂泊,而黃葉飄落,落葉歸根,可是詩人卻在他鄉(xiāng),年老了卻沒有回鄉(xiāng),這更添了一層悲涼之情!
⑦不盡長江滾滾來:落葉給人生命短暫之感,那么長江呢?
這亙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給人時間無窮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無窮、永恒的時間前,更顯得詩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聲有色有形,上下聯(lián)相互照應(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讀
因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們在朗讀時,需要帶著情感讀這些景物。
請大家一起朗讀前兩聯(lián)!
(過渡)詩人的這四句詩向我們描繪一幅蒼涼而壯闊的秋日圖,在這幅圖里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后兩聯(lián)
可是詩人悲什么?(請從詩歌中找一找,用筆畫一畫,最好在每句詩中找出兩個,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學交流交流)
1、離家多年,有家難歸
“作客”:寄居別處,漂泊他鄉(xiāng)(區(qū)別于“做客”:訪問別人,自己做客人)
“!保(時間上)說明詩人經常漂泊他鄉(xiāng),多年漂泊他鄉(xiāng)
“萬里”:(空間上)離家萬里,有家難歸(交通不發(fā)達,詩人的潦倒處境)
“悲秋”:季節(jié)上給人悲涼的感覺
2、晚年多病,孤苦無依
“百年”即暮年,此時詩人已經55歲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詩人身患肺病等多種疾病
“登臺”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帶上親朋好友,而此時詩人卻是獨自一人!詩人的朋友高適、救濟他的朋友嚴武等都已經離開人世,詩人此時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詩人僅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
3、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艱難”國事艱難,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艱難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過去四年,可是國家仍然動蕩不安,這對于杜甫來說是一件極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人,忠君愛國、關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輕的時候,杜甫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他的忠君愛國是真心實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認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是無論如何窮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為國家擔心!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自己連住的房子都沒有了,卻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接著又嘆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樣忠于國家,心憂天下!
俄國別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
而杜甫就是這樣的一個偉大的詩人!當他看到國家仍然動蕩不安,內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苦恨”是非常恨,詩人恨什么?
恨國家仍然動蕩不安,恨自己已經人到暮年,不能為國家效力,恨自己壯志難酬啊!
這種被很使自己的兩鬢白發(fā)都增多了,“繁霜鬢”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銷愁無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嘗不是國事艱難所賜呢!
國難家愁一起堆積在詩人胸中無法釋懷,詩人該怎么辦?
喝酒解愁!(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但是人卻“新停濁酒杯”,“新!保瑒倓偼,為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窮困潦倒,此時詩人孤苦無依,無朋友的救濟,喝酒的錢都沒有了。
那么這種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積心頭!
(四)朗讀
因此我們朗讀的時候應緩慢一點,把這種悲苦之情讀出來。
齊讀!
(五)整體小結
1、本詩借悲秋之景抒發(fā)悲秋之情,請大家讀一讀,“悲秋”二字在詩中有幾層含義?
三層:
季節(jié)之秋
人生之秋
國事之秋
2、小結
律詩的特點是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對仗,可是杜甫在本詩中卻是每聯(lián)都對仗,句句照應,可見杜甫詩歌寫作技巧的高超,因此本詩也被稱為“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對杜甫詩歌的評價之所以這么高,不僅有技巧,還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塊的標題“詩從肺腑出”!詩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國事之悲,帶著作者的這些悲情再來讀一讀品一品詩歌,詩歌將別有一番滋味:
在蒼茫的天地之間,秋風猛烈地吹向一個登上高處的孤苦老人,兩岸的猿似乎要將詩人郁積在心頭的悲涼之情全部啼嘯出來,急風中的飛鳥低徊尋找著落腳點,這又多么像流浪他鄉(xiāng)的詩人的化身啊!此時詩人郁積在心頭的悲苦又像這落葉和江水一般,難排不盡,驅趕不絕,此情此景達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詩人又為何如此悲苦?因為國難家愁,因為詩人對國家、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3、朗讀
、佻F(xiàn)在請大家?guī)е鴮Ρ驹姷睦斫,再次齊讀《登高》!
②自由朗讀,爭取能背誦!
③一起有感情地背誦本詩!
登高優(yōu)秀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沈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xiàn)。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xiàn)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chuàng)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3、加強背誦指導。
4、學以致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練習
教學時數一課時
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大家都喜歡聽故事吧?
。ㄒ魳菲穑┮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長江邊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風蕭瑟,萬木凋零,凄冷的風中,一只孤鳥在高空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衣衫襤褸,步履蹣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這位老人,曾經豪情萬丈,志在報國,曾經渴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他無論窮達,都不忘兼濟天下。然而蒼天弄人,他一生數起數落,郁郁不得志。重陽節(jié),本是登高祈壽家人團聚的節(jié)日,而年過半百,滿身疾病,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的他卻面對處在戰(zhàn)亂之中的國家,面對萬里之遙的故鄉(xiāng),面對漫天飄灑的落葉,面對滾滾翻騰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音樂起)
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xiàn):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為了更好地誦讀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體分析一下這首詩。
誰能介紹一下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xiàn)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xiàn)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二、天寶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腐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于年底到達成都。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xù)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寫作背景: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xù)“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郁悶抱病登臺。
分析鑒賞:
有人認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有什么獨到之處?(大家討論)
分析:從藝術表現(xiàn)角度上看,本篇的獨到之處至少有如下兩點:
一是對偶工穩(wěn),音調鏗鏘,瑯瑯上口。全詩八句皆對。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對得自然、工整,尾聯(lián)兩句的對偶一般兩種看法,一種認為“苦”做甚,極講,詩副詞,與對句的“新”正好相對,“繁”和“霜”是使動用法;一種認為尾聯(lián)屬寬對,只“苦恨”與“新停“不對。這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僅符合于美學上的所謂均齊,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飾對稱的美感,而且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fā)的感情。
同時詩中又多用雙聲迭字,旋律優(yōu)美,音節(jié)和諧,大大加強了詩的音樂美。如尾聯(lián)“艱難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結構,在聲調上卻具有抑揚頓挫四聲的特色,讀時應一字一頓;“潦倒”“新!睘殡p聲迭韻,在聲調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節(jié)顯得特別鏗鏘嘹亮,讀時應兩字一頓!胺彼W”對“濁酒杯”,其聲調的妙用,也在所謂“抑揚抗墜之間”。讀者密詠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濁的韻調之中,體味出詩人顛沛流離的痛苦心情。
二是情景交融,筆法錯綜變化卻又相互照應。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著詩的中心——“悲秋”。在寫景之中,又有聲(風聲猿啼聲)有色(沙白渚清),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沙渚),有局部景(首聯(lián)),有整體景(頷聯(lián))。而且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江景。
在抒情上,頸聯(lián)的“萬里”與“百年”又與頷聯(lián)的“無邊”與“不盡”相互應,從時空兩處著筆,由異鄉(xiāng)漂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lián)從白發(fā)日多,因病停杯,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詩的內容上又是互相緊密聯(lián)系的。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中間雖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此復雜的感情,但筆勢卻一氣直下,造成了一個既有變化又和諧統(tǒng)一的藝術整體。
宋人羅大經評論此詩頸聯(lián)曰: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又可見其筆法之凝練。
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來誦讀此詩。
指名背誦。
學以致用:
律詩,我們從小至今也學了很多首了,從理論上我們對詩歌的寫法也做了分析指導,那么下面我們就該牛刀小試一下了吧!
自行創(chuàng)作律詩一首,題目自擬,內容不限。要力求符合律詩的平仄押韻、起承轉合,要求格調清新向上,不做無病呻吟。
布置作業(yè):
1、背誦《登高》
2、修改自行創(chuàng)作的律詩。
登高優(yōu)秀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學生能準確掌握文中的生字詞,并能順利朗讀背誦。
學生能理清詩歌的情感線索,領會詩歌的內容。
學生能通過對詩句的鑒賞來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詩的誦讀與積累。
教學難點:對杜甫詩歌中沉郁風格的理解和領悟。
教學方法及輔助工具:
教學方法:講授法,誦讀法,討論法
輔助工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導入:春天,是萬物復蘇鳥語花香的季節(jié),在春天的時候我們喜歡做什么呀?踏春,去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而在秋高氣爽的時候,人們則喜歡登高望遠飲酒作詩。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里說道:“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笔惆l(fā)的是思鄉(xiāng)思親的情感。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也是詩人杜甫在登高時創(chuàng)作的,詩名就叫《登高》。
背景材料:
杜甫,被后人稱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
這首詩大約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秋(普及一個知識),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4年,但各地的軍閥又在不斷混戰(zhàn),搶占地盤。杜甫因戰(zhàn)亂而流離到夔(kui)州,此時的他已經56歲,身染重病,為了排解憂愁,又值重陽節(jié)之際,因而登高望遠,在登高后看到的是深秋的蕭條景色,由此想到國家正值戰(zhàn)亂,感時傷懷而作。
解析字詞,理順文章:
渚清沙白:渚,水中小洲;清,洲邊的江水清澈;沙白,小洲上的白沙。
翻譯:天高風急,猿嘯聲聲似乎蘊含著無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鷗不時地回旋。無邊無際的落葉紛紛飄墜,奔騰不息的長江滾滾而來。離家萬里,悲嘆自己經常漂泊他鄉(xiāng),衰老多病,寒秋中獨自登臨高臺。世事艱難,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雙鬢,窮困潦倒,不得不放下這澆愁的酒杯。
品讀課文: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習一首古詩,肯定就是要讀的,下面就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一遍,一定要注意有感情的朗讀,把握好節(jié)奏。
接著播放一份朗讀音頻,讓學生聽。再請同學起來讀一遍,最后全班齊讀一遍。
內容品讀:
1同學們剛才都讀了這首詩,感覺到詩中一直貫穿著的一種情感是什么?
明確:憂愁悲傷孤獨等。
詩人在詩中是怎么體現(xiàn)這個“悲”字的?(讓學生討論)
明確:首先體現(xiàn)在所見的深秋景色的悲上。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不盡長江滾滾來”。
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中有些什么景物,也就是意象?分別有什么特點?
明確:八種。風,天,猿,渚,沙,鳥,落木,長江。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下和長江滾滾來。
這些各具特點的意象是怎么來表現(xiàn)詩人描寫的秋景之悲的?
明確:
。1)急風,說明風很大,又是秋天的風,而且還是登高之后感受到的風,我們知道越往高處走,溫度就越低,所以這時的風肯定是又冷又大的,這風不僅吹在詩人的身上,更在詩人的心上。
(2)高天,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得自己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心頭。
。3)哀猿,猿的叫聲是哀傷的,這更為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
。4)清渚和白沙,清和白都是冷色調,更顯環(huán)境的冷清和凄涼。這又使得詩人更為悲傷。
。5)回鳥,因為急風而不斷盤旋不能往前飛的一只鳥兒,而且只有一只,它是孤獨的,這讓作者自己感到了自身的孤獨。
。6)落木蕭蕭,落木就是落葉,到了秋天,樹葉紛紛落下,這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從落木中詩人也看到了自己的生命正在走向盡頭,由此更顯凄涼。
(7)《論語》中有一句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蘇軾在《赤壁賦》中也寫到“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都是在感嘆生命的短暫,光陰的易逝。因此在這里也是詩人感嘆人生苦短。
這些都是從寫景來體現(xiàn)“悲”的。
除了秋景之外,作者還從什么方面來體現(xiàn)“悲”的?
明確:還體現(xiàn)在詩人的遭遇上。集中表現(xiàn)在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萬里……濁酒杯”。
萬里悲秋常作客:離家萬里,悲嘆自己經常漂泊作客他鄉(xiāng),壯志難酬,處境艱難。
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孤身一人抱病登臺,倍感凄涼。
艱難苦恨繁霜鬢:如何理解“艱難”一詞?雙重意思,一是指國家要平息動亂的艱難和自身命運之艱,常年漂泊,生活艱難。
也許有人會說,他難道是神經病嗎?連自身的生活都保證不了,還要去關心國家大事,這不就是吃飽了撐的嗎?但是這就只是我們普通人的想法,而真正偉大的人就是他這樣的,有著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若世間少了這些人,那么我們現(xiàn)在享受到的美好生活就會變得遙不可及。
潦倒新停濁酒杯:自古以來,中國人只要一有煩惱就會借酒澆愁,今天也不例外,而詩人內心苦悶,想要一醉解千愁,可是又以為自己年老多病,不得不戒酒,心中萬千思緒無法排解,也就愁上加愁了。
把握作者情感:
這首詩是由前四句的寫景轉到后四句的抒情,使之情景交融,作者的情感由“風急……鳥飛回”的孤獨到“無邊……滾滾來”的沉郁,再到“萬里……獨登臺”的愁苦,最后到“艱難……濁酒杯”的無奈,由此看出全詩的感情基調就是一個字:悲。
。ㄆ撸┛偨Y:
全詩通過所見的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情感?梢哉f,這首詩是杜甫對生命的感悟對時世的艱難對漂泊的一生對凄涼的晚景和對未酬的壯志的一個總結。它因其雄渾悲涼的意境工整齊協(xié)的格律而被稱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登高優(yōu)秀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ㄒ唬┲R與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ǘ┻^程與方法
1、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鑒賞技巧;
。ㄈ┣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
1、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二、教學重點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品味鑒賞詩歌語言,了解此詩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三、教學難點
在朗讀背誦中,感受詩人悲涼的內心世界,領略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ㄒ唬⿲
大家有沒有看過《慶余年》,在《慶余年》中張若昀所飾演的范閑與人賭七步成詩,誰輸了就終生不再作詩,他當時就借用了一首七言律詩,震驚了所有人,并且因為這首詩,他也被譽為慶國文壇的希望,一舉成名。大家知道是哪首詩有如此大的威力嗎?《登高》,登高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首詩,來感受一下它寫的好在哪里。
。ǘ┲苏撌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一度任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代表作:“三吏”、“三別”。其詩顯示了唐的歷史,被稱為“詩史”,后人推崇他為“詩圣”。有《杜工部集》。
【杜甫是唐王朝由興到衰的見證者!
1、年輕的時候,曾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
2、曾有“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羹與冷炙,處處潛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經歷
3、曾有舉家吃草度日,幼兒因餓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就是“安史之亂”,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軍扣留9個月受盡侮辱的經歷;曾有從叛軍營里逃出,由于直諫而被貶的經歷
6、晚年,杜甫在成都憑借很難遮風擋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鄉(xiāng)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濟
7、58歲時,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杜甫一生的四個時期】
1、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杜甫少年時便文才出眾,他的詩中亦有記錄,“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保ㄆ邭q時就情思豪壯,開始寫詩就謳歌具有鳳凰品質的德才高尚的人!秹延巍范鸥ζ邭q能寫詩,九歲寫就一手好書法,到他十四五歲的時候,就能與當時的文人一同吟詩作賦,即興應答。)開元十九年(時二十歲)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游齊趙。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2、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35歲入長安求官,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早上敲過豪富的門,晚上追隨肥馬沾滿灰塵。吃過別人的殘湯剩飯,處處使人暗中感到艱辛。)。最后通過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得到一個看守兵器的小官。不久父親去世,此后的生活變得艱難起來,43歲時幼子餓死。
3、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45歲時安史之亂爆發(fā),被叛軍俘獲,押到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春望》等詩。后來他逃出長安,潛逃到皇帝所在的鳳翔,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后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4、漂泊西南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隨著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人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依靠友人嚴武,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后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最后病死在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
那大家思考一下《登高》這首詩是杜甫在哪個時期所作的?
【寫作背景】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這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托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待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詩中抒發(fā)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ㄈ┱w感知
這首詩是什么體裁?【律詩】那它是近體詩還是古體詩?(近體詩)律詩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一種體裁,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時期,屬于近體詩范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其常見的類型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律詩每首四聯(lián),依次稱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末聯(lián)(或尾聯(lián));每聯(lián)兩句,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每句的平仄都有嚴格規(guī)定,凡偶句都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在詩詞中,句尾押韻有壓平聲韻和仄聲韻。平聲即陰平、陽平,仄聲是上聲、去聲。壓陰平、陽平韻的是平聲韻,壓上聲、去聲的是仄聲韻)。;中間兩聯(lián)須對仗。
【朗讀】明代胡應麟曾評此詩是“古今七律第一”!那么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詩。首先請大家聽一聽名家朗讀的錄音帶感受一下。
我們來看看這首詩朗誦時的斷句,請大家模仿名家的朗誦,齊讀一遍這首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翻譯】請這一組的同學結合注釋,翻譯全詩。
天高風急猿聲凄切悲涼,清澈水中群鳥飛舞盤旋。
無窮無盡的樹葉紛紛落,長江滾滾涌來奔騰不息。
悲對秋色感嘆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獨自登高臺。
深為憾恨鬢發(fā)日益斑白,困頓潦倒病后停酒傷懷。
【結構】最能體現(xiàn)作者感情的是哪個字?悲。這首詩可分為幾層?每層都寫了什么內容?(全詩分兩層:
①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描繪了一幅雄渾高遠而又凄清悲涼的秋景。(首聯(lián)為局部近景,頷聯(lián)為整體遠景。)
、诤笏木涫闱,寫登高所感,抒發(fā)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愛國情感和長年飄泊的孤苦愁緒。)
。ㄋ模┰娋滟p析
【第一層】大家找一找,這首詩的首聯(lián)出現(xiàn)了哪些意象?(六種。風、天、猿、渚、沙、鳥。)十四字寫六種景很凝練。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倍潭痰亩俗种信帕兄N意象,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偈紫任覀儊砜础帮L”,這是什么樣的風?(急風。)秋天本來是容易刮風的季節(jié),而江邊的風要比其它地區(qū)大得多,江邊高處的'風就更大,再加上詩人年老多病,當然會感到秋風特別猛烈,所以一個“急”字,很傳神地寫出了當時的季節(jié)特點。不僅如此,這個“急”字,還寄寓了詩人當時的深切感受。秋風本來就是涼的,而江邊的秋風要比其它地方更涼,秋氣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時使人心里感到凄涼。
②然后是天,詩人是怎么形容天的?(天高)那么高遠的天空會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秋的天空是高遠的,明澈的。對于心情好的人來說,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氣爽的感覺,對于像杜甫這樣一位被家愁國難所困擾,同時又疾病纏身的老人來說,秋日的天空卻顯得那么高不可及。無邊際的天空,顯得非常遙遠,襯托得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所以,一個“高”字就寫出了詩人孤苦無助的凄涼心境。
、墼秤职l(fā)出了什么樣的叫聲?(哀嘯)有歌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保ā度龒{》酈道元)一個“哀”字,不僅寫出了猿鳴的特點,也傳達出了詩人心中的濃濃哀愁。為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凄涼的色彩,在這樣的背景音下,詩人更加感到孤苦哀愁。
、堋颁厩迳嘲住薄颁尽笔墙械男≈蓿驹诟咛幊驴,水中的沙洲顯得既小又空,在蕭瑟的秋風中,給人一種凄清的感覺!吧嘲住卑咨抢渖,與前面的“清”字一起構成一幅蒼涼的畫面,視覺上會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形象地傳達出詩人內心那種凄涼的情感。
、菰诤涞慕叄B在飛舞盤旋,鳥為什么在盤旋飛舞?可能因為風大,風的猛烈;可能是因為找不到落腳處,找不到自己的巢穴;可能是因為天氣轉涼而找不到食物;杜甫的艱難處境與在急風中低徊盤旋的鳥是非常相似的,鳥在風中吃力地盤旋,杜甫也處于戰(zhàn)亂年代,卻有家難歸!此詩中的鳥是一只還是一群好呢?都可以:一只鳥正好是詩人的化身;一群,鳥的一群正好反襯詩人的孤單。
接下來我們看看被稱為千古名句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一聯(lián)寫了哪些意象?(落木、長江)
落木:就是落葉。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無邊”寫落葉之多,“蕭蕭”寫落葉之聲。而紛紛飄落的葉子讓人感覺似乎所有的樹木都進入了生命的秋季,這肅殺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詩人想到自己的處境,自己的人生也進入了秋季!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寫這首詩時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同時,在當時動蕩的社會中,詩人就像這飄零的落葉,四處漂泊,而黃葉飄落,落葉歸根,可是詩人卻在他鄉(xiāng),年老了卻沒有回鄉(xiāng),這更添了一層悲涼之情!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不盡”寫出了江水的源遠流長,“滾滾”寫出了江水的滔滔氣勢。亙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給人時間無窮無盡,歷史長河永不停息的感覺。在無窮、永恒的時間前,更顯得詩人的渺!把這聯(lián)上下兩句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叭说纳,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保ǹ鬃釉诤舆吀袊@道:“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背鲎源呵锟鬃印墩撜Z子罕》。逝者:指流逝的時光;斯:這里指“川”,即河水;舍:居住,停留。白天和黑夜不停息。感慨人生世事變化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保L滾長江向東流,不再回頭,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爭什么是與非、成功與失敗,都是短暫不長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短暫的人生,在永恒的時間面前越顯得短暫。
把“落木”改成“落葉”,哪一個更好一些?為什么?“落木”更好,落葉有很多種,給人的感覺也不同,“落木”給人感覺比較沉重,“落葉”比較輕飄!奥淠尽苯o人感覺光禿禿的樣子,而“落葉”讓人感覺到樹上還有許多葉子。從顏色上看“落木”往往讓人聯(lián)想到樹干的顏色,枯黃。
那這里為什么要用“蕭蕭”不能用“飄飄”?實際上與杜甫的感情有關!笆捠挕弊屛覀兿氲绞捝髡叩母星榈降资浅林剡是輕飄?沉重!所以用:“落木”“蕭蕭”比較好。
提問:“滾滾”換成“滔滔”可以嗎?不可以。古人用江水往往比喻什么?時間!舉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江水的流逝往往讓我們想到年華的流逝,青春的流逝,歲月的流逝!咸稀粡娬{水勢很大,而滾滾強調翻滾向前,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一滾,“滾滾”似乎是年復一年,有一種圓潤綿長不絕的味道在里面,更能夠表現(xiàn)出時間的流逝。
【第一層小結】首聯(lián)兩句,描寫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時節(jié)和環(huán)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構成一幅登高遠壯闊而又蒼涼蕭瑟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哀婉凄涼的基調。對仗工穩(wěn),句法嚴謹,語言極為凝練。
頷聯(lián)從大處落筆,仰頭寫山景: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俯視寫江景: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不僅使人聯(lián)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恒。透過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對句,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這兩句詩歌寓情于景,歷來被視為千古佳句。
【第二層】無邊落木仿佛就是大唐衰敗的寫照,從江河東去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無情的歷史變遷,蕭瑟的秋意中飽含著杜甫多么深厚的憂國憂民的感情。接下來,我們共同賞析詩作的第二層次,請大家先齊讀一遍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
我們剛剛說了能體現(xiàn)詩人感情的關鍵字是“悲”,那么這里又有多少讓他覺得悲傷難過的事情?請從詩歌中找一找。
、偃f里:這兩個字寫出了(空間上)詩人距離自己故鄉(xiāng)之遠,身在萬里之外,遠隔千山萬水,離家萬里,有家難歸(交通不發(fā)達,詩人的潦倒處境),輾轉江湖,身不由己。那種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溢于言表。這是第一層意思。
、诒铮簩懗鲈谇锾斓谋瘺龈惺。秋天是衰草凄迷,百花凋零的季節(jié),人在秋天往往會有一種悲涼感覺,所以宋玉《九辨》中說“悲哉,秋之為氣也”(秋之為氣悲哉!秋天所形成的肅殺氣氛多么令人悲傷。。,再聯(lián)系詩人所處的時代和四處飄泊的經歷,就能夠體會出“悲秋”中這個“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這是第二層意思。
③做客:詩中的作客,不是到別人家里當客人,否則應寫成“做客”,詩中的“作客”是寄居別處,漂泊他鄉(xiāng)。而寄居他鄉(xiāng)的人,當然難免會有思鄉(xiāng)之情,這種思鄉(xiāng)之情,在秋天就會更加濃烈。這是第三層意思。
④常:在“作客”前,加上這一個“!弊,說明什么?它說明在詩人的一生中,經常要到處飄泊,四處流浪。杜甫中老年常年累月馬不停蹄,聚會離合,歡少苦多。如果說“作客”他鄉(xiāng),已經讓人心懷愁緒的話,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涼!俺W骺汀,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這是第四層意思。
【離家多年,有家難歸】
、侔倌辏褐浮澳耗辍币簿褪抢夏辍.敃r作者已經五十五歲了,這么大年紀還在外飄泊,這就不能不讓人非常感傷。這是第五層意思。
②多。涸诙嗄甑娘h泊生活中,詩人身患多種疾病,多災多難,年邁體弱,疾病纏身,一個身體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況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這是第六層意思。
、郦毜桥_:“登臺”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帶上親朋好友,而此時詩人卻是獨自一人!詩人的朋友高適、救濟他的朋友嚴武等都已經離開人世,詩人此時孤苦一人漂泊在外!使“登臺”更加悲涼,將那種孤苦無助之感,可謂是表達得淋漓盡致。
【晚年多病,孤苦無依】
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雙九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人們普遍把重陽節(jié)當作“老人節(jié)”,登高是為了祈求長壽,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得到的不是天倫之樂,功成之勛,不是榮華富貴,飛皇騰達,而是窮愁老病,百業(yè)無成,而是顛沛流離,形影相吊,滿紙悲涼,滿腹悲涼。
詩人僅為自己的身世而悲嗎?我們繼續(xù)往下看!捌D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笔鞘裁丛斐啥鸥Φ歉邥r【離家多年,有家難歸】【晚年多病,孤苦無依】的處境?詩中哪一個詞可以看出?(艱難)國家艱難,連連戰(zhàn)亂,導致個人艱難,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
“苦恨”什么意思?(極度痛恨)“極度痛恨”什么?極度痛恨自己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
老是不可避免的,詩人為何極度痛恨自己已經老了?因為杜甫想在這戰(zhàn)爭年代,為國家出力,平定戰(zhàn)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為國效力了。恨自己無法救濟天下蒼生,恨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過去四年,可是國家仍然動蕩不安,這對于杜甫來說是一件極其悲痛的事情!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人,忠君愛國、關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輕的時候,杜甫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輔助君王使他在堯舜之上,要使社會風尚變得敦厚樸淳。)的抱負,他的忠君愛國是真心實意的,骨子里的!杜甫是無論如何窮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為國家擔心!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自己連住的房子都沒有了,卻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接著又嘆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樣忠于國家,心憂天下!憂國憂民!杜甫既不像蘇軾,也不像李白。蘇軾在政治上失意時,能曠達自解、“倚杖聽歌聲”;杜甫做不到,他終生坎坷,卻從不談清風明月,即使晚年走投無路,也未曾問過桃園仙蹤,歸隱山林,他活得太執(zhí)著。唐民間云:唐朝詩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面對這樣的國難家愁,它們一起堆積在詩人胸中無法釋懷,詩人該怎么辦?曹操面對憂愁是怎么做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但是杜甫卻“新停濁酒杯”,“新!,剛剛停,為何呢?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窮困潦倒,此時詩人孤苦無依,無朋友的救濟,喝酒的錢都沒有了。那么這種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積心頭!
【人生潦倒,銷愁無途】
【第二層小結】頸聯(lián)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橫寫“萬里悲秋常作客”,再縱說“百年多病獨登臺”。一橫一縱,承上啟下,點出了全詩感時傷世、羈旅飄淪的主旨;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臺。極為沉郁頓挫。
尾聯(lián)兩句是悲嘆自己窮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寫詩人備嘗艱難之苦,白發(fā)叢生;對句寫自己困頓潦倒,疾病纏身。國難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這澆愁的酒杯!捌D難”,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全詩就在這憂憤無奈的感嘆聲中收筆,悲憤深沉,而又寄意深遠。
。ㄎ澹╄b賞詩人形象
這首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這首詩通過詩人登高的所見所聞所感,描繪了大江邊的深秋景象,又有長年作客異鄉(xiāng)的羈旅之愁,晚年多病的孤獨之感,戰(zhàn)爭帶來的國難和日漸增多的白發(fā),抒發(fā)了詩人對艱難身世的感慨,展現(xiàn)了一位窮困潦倒、漂泊無依、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
。w納主題
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此手法為觸景生情,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全詩抒了什么情?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詩人通過無邊無際的秋色、悲壯雄渾的氣勢,觸情生情,情景交融,抒發(fā)了詩人對自然之秋的悲涼,人生之秋的感傷和家國之秋的憂思之情,表達了詩人對個人命運的傷感和憂國憂時的情懷。
。ㄆ撸┛偨Y藝術特色
最后,我們來總結一下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1、對仗工穩(wěn),音調鏗鏘。
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八個詩句,兩兩相對,非常自然、工整,這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給人一種神清目爽的對稱美,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fā)的感情。同時詩中所用詞語,聲調和諧,韻律流暢,讀起來有一種抑揚頓挫的音樂美,如三四兩句。
2、寫景抒情,筆法錯綜。
寫景,有工筆細描也有大筆寫意,有動也有靜,有聲也有色。聯(lián)工筆細描,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tài),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練傳神。頷聯(lián)大筆寫意,傳達出秋的神韻。鳥飛葉落是動,水渚岸沙是靜。風急猿啼是聲音,渚清沙白是顏色。
抒情,既有縱的時間的著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后的“獨登臺”。從一生飄泊,寫到余魂殘骨的飄零,最后將時世艱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復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xiàn)得沉郁而悲壯。
六、課堂小結
《登高》被稱作“古今七言律第一”。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jié)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致。首聯(lián)為局部近景,頷聯(lián)為整體遠景。后四句抒情,寫登高所感,圍繞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fā)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xiāng)的悲哀之情。頸聯(lián)自傷身世,將前四句寫景所蘊含的比興、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聯(lián)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
登高優(yōu)秀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
2、總結領悟詩歌意境的方法。
【教學關鍵】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教學過程】
一、導語激興
同學們,在唐代的詩壇上,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幾乎一生都在流浪,成都的一個草堂成為他短暫安定生活的見證;他幾乎終生都在痛苦,沉郁頓挫成為他詩歌風格的最權威的概括。一場戰(zhàn)爭撕碎了他的心,帶給他常人難以忍受的折磨;多種疾病毀滅了他的軀體,最后病死在湘江的一葉小舟上。他,就是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首詩:《登高》。
通過學習這首詩,我們要領悟這首詩歌的意境,總結領悟詩歌意境的一般方法。讀這首詩,我們能看到詩人焦慮的目光,能聽到詩人無奈的嘆息,更能感受到詩人心靈的震顫,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傾聽這一曲時代的悲歌吧!
二、放錄音,請學生齊讀
三、研讀課文
1、我們要領悟意境,首先要進入境。這境,就是詩人在詩中創(chuàng)造的生活圖景。首先包括了景,請大家回答:在這首詩中,詩人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風,天,猿聲;渚(水中小洲),沙,鳥;落木(秋天樹木落葉),長江。
景物如何?
明確:
急:呼嘯的秋風(有速度)。
高:天空遼闊(有立體感)。
哀:如哭似嚎(有感情)。
蕭蕭:落葉聲(有聲音)。
2、請大家發(fā)揮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這幅畫面。
(請兩位同學描述。)
請大家閉上眼睛,在老師的描述中想象畫面:這是一個蕭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樣遼遠,遠處的樹林中傳來一陣陣凄厲的猿聲。小洲邊的水是那樣的清冷,岸邊的沙子是那樣的慘白,鳥兒在狂風中掙扎著,盤旋著,發(fā)出陣陣哀鳴。無邊無際的落葉在蕭蕭的秋風中飛舞著,奔流不息的長江波濤拍擊著江岸滾滾向前。
3、這是境中的景,除了景,境中還有詩人的形象,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詩人的形象。
詩人很老了(百年),衰老多病,常年客居他鄉(xiāng)(作客),志向得不到伸展(潦倒),他嘆息著國運和自身的命運(艱難),以至于白發(fā)增多(繁霜鬢)。
請大家當一回導演,把詩人在秋風中登高的動作設計出來,按小組討論兩分鐘,請各組推出一個代表。
(抽查兩個組,其他同學補充。)
明確:詩人少有壯志,19歲就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句,現(xiàn)在他的理想徹底破滅了。頂著秋風,他在詩篇中向我們走來:拄著拐杖,他顫微微走在那秋風呼嘯的山路上,狂風吹亂了他花白的頭發(fā),枯葉飛舞著掠過他的衣襟,他一路咳嗽著,走走停停。風好大呀,他抬起頭,掙扎著登上了崖頂。然而,讀讀他的詩篇吧,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一個垂危的老人,將不久于人世,他關心的卻不是自己。詩人的目光越過了千山萬水,胸襟是如此的開闊,這是一顆多么偉大的心靈!
4、現(xiàn)在我們來談“意”,也就是詩人在詩中抒發(fā)的的情,請大家用詩篇中的詞來概括詩人的感情。
明確:悲,恨。
5、同學們,假如你就是杜甫,現(xiàn)在,你就站在那高高的懸崖之上,眼前,風在拼命的刮,鳥在拼命的掙扎,落葉紛紛下,長江滾滾流;耳畔,風聲卷集著濤聲,濤聲夾雜著猿鳴,你會產生怎樣的聯(lián)想?
學生答:
“一葉而知秋”,何況落葉已蕭蕭而下;“問君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愁象流水象落葉那么密集。
落葉讓人想到生命的短暫,自己壯志難酬,心生感慨。
師:
這同學答的多好啊,看到落葉與流水,就想到時光一去不返,感慨自己壯志難酬。落葉歸根,百川歸海,而自己卻年老漂零在外。
下面我來談談我的理解:岸上枯葉似蝶,岸下猛浪若奔,我們分明已聽到了落葉的呻吟,聽到了長江的嗚咽。這那里是在寫季節(jié),分明是一個時代的真實寫照!這個時代充滿了傷痛與悲哀,戰(zhàn)亂就象一場大風席卷了中國大地十幾年,在這場大風中,不知有多少鮮活的生命如木葉般紛紛而下,枯萎死亡;那滾滾長江流動著的不正是人們綿綿不盡的眼淚嗎?
現(xiàn)在我們總結一下領悟詩歌意境的方法:
、糯φZ言;
⑵聯(lián)想想象;
、锹(lián)系生平。
讀這一首詩,我們要看到詩人焦慮的目光,我們要聽到詩人沉重的嘆息,我們更要感受到詩人心靈的震顫,現(xiàn)在,就讓我們齊聲朗誦這一曲時代的悲歌吧!
【板書設計】
風天猿渚沙鳥
落木境長江
作客多病│艱難潦倒
意
↙↘
悲恨
登高優(yōu)秀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誦讀鑒賞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并聯(lián)系詩歌的寫
作背景把握詩人豐富的感情。
2、技能與方法: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分析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把握詩人的情感。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重點:
1、繼續(xù)學習通過分析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把握感情的方法。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把握詩人豐富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杜甫青年時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抱負,無奈世事艱難,人生多艱。杜甫24歲在齊魯大地壯游時所作《望岳》大家所熟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抒發(fā)了詩人的豪情壯志以及實現(xiàn)理想的信心,我們今天再來欣賞杜甫晚年時的作品《登高》,了解“詩圣”登高望遠時的心情。
(前面已經學習了《杜甫詩三首》的前兩首,《登高》是第三首,因此作者、背景一筆帶過,無需重復)
二、朗讀詩歌:(老師提示誦讀時請同學們注意四點要求:一是讀準字音,二是把握節(jié)奏,三是注意輕重,四是要讀出感情。
1、同學們自由朗讀
2、同學個別嘗試著讀(師生先不做評價)
幾個同學讀完之后老師問:以上同學誰讀的最好?為什么?(評價最后引到情感的感知上。)
三、把握詩人豐富的情感
1、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是什么樣的?詩中流露出杜甫怎樣的感情?可以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悲
2、同學融入感情再次朗讀,體會詩中所流露出的“悲”情。
3、仔細品味感情:這種情感突出的體現(xiàn)在頸聯(lián)(結合課后練習)
宋代的羅大經指出《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聯(lián)竟然有八種悲,同學們踴躍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種或幾種。
(學生踴躍回答)
。ɡ蠋熞龑Ш兔鞔_)這首詩是大歷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時寫的。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四年,但地方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是一片混亂。杜甫身逢戰(zhàn)亂,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寫這首詩時作者已經55歲了,漂泊了第八個年頭,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國運的艱難,身世的悲苦,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去世——這些都壓在他的心頭,他是為排遣郁悶抱病登臺。
“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鶴林玉露》
明確:
。1)“萬里”:聯(lián)系課下注釋,指離家萬里。很遠的地方,詩人作此詩地點在夔州,他把長安當做自己的家鄉(xiāng),遠離家鄉(xiāng)在外漂泊。第一層悲,遠隔萬里之悲。
。2)“秋”:古詩傷春悲秋的主題,一片蕭索之景,可聯(lián)想到人的暮年。
。3)“作客”:和現(xiàn)在的“做客”是否相同?
不同。作客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意思,在外漂泊,當時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時期。
(4)“常作客”:長期的漂泊在外,羈旅之久。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作客是客居他鄉(xiāng),漂泊在外因為當時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時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遠隔萬里可能還不那么悲,但如果你是長期的漂泊在外,那這個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聯(lián)系課下注釋,指到了晚年。
(6)“多病”:杜甫疾病纏身。
(7)“獨登臺”:重陽節(jié)登高,只身一人沒有親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8)“臺”:高迥處也。高和感情有什么關系?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彼軌蚋惺艿接钪鏁r空是那么的寬廣,而我渺小的孤獨的一個人在這樣大的一種時空當中,更突顯落寞和孤寂。
。ɡ蠋熞龑В┠敲,詩人只是抒發(fā)一己之悲嗎?為什么?
4、品味尾聯(lián)所蘊含的感情
。1)“艱難苦恨繁霜鬢”:既指杜甫個人的命運又指國家的命運,表現(xiàn)出憂國憂民的情懷。聯(lián)系《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具有博大的胸懷。(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
。2)“潦倒新停濁酒杯”:古人認為酒能澆愁,無奈多病連酒也不能喝了。這種憂愁怎么排解呢?怎一個“悲”字了得。w會無法排遣的“悲”愁)
5、同學們融入感情,再次誦讀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老師指導朗讀:
頸聯(lián)是他的身世之苦,讀“萬里”的時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覺,巨大的空間感。“悲秋”重點突出悲字,這是這首詩的感情基調!俺W骺汀蓖怀觥俺!。
四、探究景物描寫
人們稱杜甫這首詩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詩書寫規(guī)律先寫景后抒情。
1、詩歌中的景跟情有關系嗎?
明確:詩歌中的景蘊含了作者的感情。清代王夫之說“景、情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痹姼柚械木跋笪覀兘凶鲆庀。
2、首聯(lián)、頷聯(lián)寫景:各有哪些意象?又各有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師生明確:
。1)首聯(lián)六種意象:風、天、猿嘯、渚、沙、鳥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身體冷,心里冷。
高天:高遠的天空下感覺人很渺小。
猿嘯哀: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
。2)頷聯(lián)兩種意象:落木、長江
落木:中國古人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落葉“蕭蕭”而下,這蕭殺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詩人想到自己的處境,生發(fā)生命隕落,韶光易逝之感。
不盡長江:這亙古如斯、日夜奔流、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給人時間的永恒之感!白釉诖ㄉ显唬菏耪呷缢狗!
對比之下,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越顯得短暫。
總結:“無邊”、“不盡”二詞突出了空間的廣闊,“滾滾”表現(xiàn)了長江壯闊的氣勢,因此我們結合這些景物描寫可以感受到這首詩給我們的是一種壯闊的境界,詩人的“悲”也應該是“悲壯”的。
五:課堂小結
作者在寫景時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蕭瑟、凄涼、開闊的景象,而他所表達的感情有羈旅愁,有身世苦,同時還有非常高遠的家國憂。
六、結合板書背誦本詩
七:作業(yè):
1、背誦、默寫本詩
2、完成《新新學案》相關聯(lián)系
八、板書設計
登高優(yōu)秀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2、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等手法的運用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學過程:
一、導入:這是一首什么詩歌?借景抒情,登高而賦的詩歌。
二、朗讀,整體感知,描述詩意。
1、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
2、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3、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xiāng),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
4、時世艱難,生活困苦,常恨鬢如霜白;濁酒銷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
整體把握:全詩寫了登高所看到的江邊蕭瑟肅殺的秋景,抒發(fā)了自己悲、哀的情感。
三、賞析
明代胡應麟曾評此詩“古今七律第一”!作為借景抒情的詩歌,重點應該抓住兩個字一個景,一個情。
品味情感:
第一步:朗讀詩歌感知詩歌的情感基調。一定強調學生多讀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憑借語感來初步感知詩歌的情味。(悲涼的情感基調)
第二步:找出文章中表現(xiàn)情感的句子:詩歌的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指導:古典詩歌一般是:首句標明內容,尾句參透主旨)
第三步:結合詩句具體說說詩句是怎樣表現(xiàn)詩人“悲涼”的情感的?(結合練習三,說說頸聯(lián)中有哪八層意思)
南宋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曾就這兩句詩分析出八層意思,原文是:“蓋‘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睂W生的分析,可參考上面古人的意見評判。學生能就其中的幾點談出自己的見解即可。
第四步:知人論世,結合杜甫的身世、經歷,所在的時代分析體味,進一步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ㄒ唬⒍鸥ι
杜甫是唐王朝由興到衰的見證者。
1、年輕的時候,曾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
2、曾有“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羹與冷炙,處處潛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經歷
3、曾有舉家吃草度日,幼兒因餓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就是“安史之亂”,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軍扣留9個月受盡侮辱的經歷
曾有從叛軍營里逃出,由于直諫而被貶的經歷
6、晚年,杜甫在成都憑借很難遮風擋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鄉(xiāng)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濟
7、58歲時,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55歲,這年秋天,詩人來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遠,面對蒼茫的秋景和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萬千,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詩意,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尾聯(lián)賞析:尾聯(lián)在結構上是“合”,詩人是怎么表現(xiàn)的?
一合:艱難——總結一生命運,可結合詩人生平再談談對“艱難”的理解。
二合:苦恨——總結一生情感,自己談談這個“恨”包含怎樣的內容?為什么是“苦”?
三合:繁霜鬢——外在形象
潦倒——內在心態(tài)
四合:新停濁酒杯——厚積蘊藉的情感欲表現(xiàn)而不能、不得,情感更加深沉凝重。詩句止而詩意不盡,回顧一生更添蒼涼滄桑。
第五步,再讀詩歌,體會詩人含蓄蘊藉,深刻凝重的情感,以及“沉郁頓挫”的風格。
參考:關于“沉郁頓挫”
陳廷焯云:“所謂沉郁者,意在筆先,神余言外,寫怨夫思婦之懷,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飄零,皆可于一草一木發(fā)之。而發(fā)之又必若隱若現(xiàn),欲露不露,反復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匪獨體格之高,亦見性情之厚!保ā栋子挲S詞話》卷一)
所謂“沉郁”,乃指思慮深沉、情感悲愴、境界闊大、用語凝重,體現(xiàn)出一種悲壯美。意氣洋洋詩興遄飛如李白之《將進酒》,纖細柔弱凄凄慘慘如柳永之《雨霖鈴》皆非此類。
所謂“頓挫”則指感情或文氣章法的抑揚起伏迂回曲折。李白之噴薄而出一瀉千里,白居易之劍拔弩張疾聲高呼亦非此類。
杜詩有一種厚積的感情力量,每欲噴薄而出時,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養(yǎng)所形成的中和處世的心態(tài),便把這噴薄欲出的悲憐抑制住了,使它變得緩慢、深沉,變得低回起伏。
如《詠懷五百字》先敘抱負之落空,仕既不成,隱又不遂;中間4句一轉、感情起伏,待到郁勃不平之氣要爆炸出來,卻又撇開個人的不平,轉入對驪山的描寫。由驪山上的奢靡生活,寫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平憤懣之情似又要噴出,然而感情回旋,變成了“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的深沉嘆息。“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悲痛欲絕之感似又難以自制了,但“默思失業(yè)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個人的悲痛一變而為對百姓苦難的沉沉憂思,是憂思憂患而不是怨恨憤怒,給人留下了無窮的韻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個人遭遇令人感慨唏噓,然而到后來詩人憂郁的目光仍越過自身投向了天下寒士。《新安吏》一面指責征兵之苛刻殘酷,一面又諄諄安慰受到損害的戍兵及其家人!缎禄閯e》寫新娘的處境、怨懟——“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然而這又是一個深明大義的中國古代女子,她勸丈夫“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免除丈夫的后顧之憂,“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這樣的新娘幾乎就是孫犁《荷花淀》的水生嫂。但她畢竟不是,表達完了自己的大義,她仍念念不忘雙飛鳥,內心充滿了哀傷和無望的期待。
至若“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無邊落木瀟瀟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皆悲愴語、闊大語、厚重語。寫景則境界闊大雄渾,抒情則悲壯蒼涼,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杜詩沉郁頓挫之風格。
這種風格,是杜甫既注意了傳統(tǒng)詩論“興觀群怨”的認識,又發(fā)揚了“溫柔敦厚”之主旨,既刺而美又含蓄委婉正合乎中庸之道。故而晚清詞論家陳廷焯甚至將“沉郁”視為詩詞之最高境界,所謂“作詞之法,首貴沉郁”。
賞析寫景
古人語: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寫景
悲涼凄愴的詩人眼里又是怎樣的景色?
第一步:寫了什么景色?(找出意象)
第二步:景色有什么特點?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1、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鳥飛、落木、長江
四句八景,語言凝練
2、情感:悲涼、悲壯
①風急:秋氣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時使人心里感到凄涼
、谔旄撸涸趶V闊的天地間,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獨③猿嘯哀:為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凄涼的色彩。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三峽》)的意味。
、茕厩迳嘲祝侯伾辖o人一種清冷的感覺
⑤鳥飛回:為何是盤旋著的鳥?
⑥落木蕭蕭下:落木即落葉。為什么用“木”而不是“葉”?“下”有什么特點,與“飄”比?與“落”比有什么不同
、卟槐M長江滾滾來:不盡、滾滾給人什么體味?為什么不是“去”而是“來”?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聲有色有形,上下聯(lián)相互照應(一三山景、二四江景)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jié)奏感。
四、朗讀背誦,再次回味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五、延伸:與《望岳》比較閱讀。
登高優(yōu)秀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2、在吟誦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進而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4、學會寫景詩歌的基本鑒賞方法。
[教學重點]
1、朗讀和背誦。
2、通過反復誦讀,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進而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吟誦法。
2、講析法和點撥法。
3、討論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學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xiàn)。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xiàn)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chuàng)
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3、加強背誦指導。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環(huán)節(jié)時間分配]
[故事性導語引入(4分鐘)]--------[指導誦讀(3分鐘)]-------[作者簡介(4分鐘)]-------[賞析文本(28分鐘)]--------[本詩小結(3分鐘)]-------[作業(yè)布置(3分鐘)]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故事性導語引入(4分鐘)
同學們愿意聽電影故事嗎?
不過,這不是一個歡樂的故事,而是一個凄楚悲涼的故事。聽著,心情會很沉重。
我還給大家提個要求。因為是電影故事,請大家邊聽邊在腦海中把這個故事幻化成電影畫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電影攝影師”,一定能夠把畫面在大腦中構想得場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夠確實地身臨其境。能做到嗎?
。ㄕZ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一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墒沁@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二、指導誦讀(3分鐘)
1、放音樂《二泉映月》。
2、老師在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登高》全詩。營造凝重的課堂氣氛。
3、師再朗誦,學生跟讀、
4、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板書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xiàn):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為了更好地誦讀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體分析一下這首詩。(孟子曾經說過:“誦其書,讀其詩,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保
三、作者簡介(4分鐘)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出身于河南鞏縣,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少年時期曾漫游各地,20歲作《望岳》“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千古名句,成為千萬有志青年的座右銘。后寓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遺,后棄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稱浣花草堂,一度任劍南節(jié)度參軍,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其作品顯示了唐由勝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詩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組詩“三吏”“三別”。
2、寫作背景
《登高》這一首詩,向來傳為名作。前人對他的地位評價極高,楊倫稱之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胡應麟更把它喻為“古今七言律第一”。這首詩寫于大歷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奉節(jié))所作。沒來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
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覺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發(fā)了“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的念頭,但未能實現(xiàn)。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嚴武辭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況愈下,只好離開了經營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們,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呆了幾個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當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個年頭,可能還得四處漂泊。就在這三個年頭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難,身體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這首詩是在極度困苦的情況下寫成的。對作者有了了解之后,我們來理解本詩的內涵。
四、賞析文本(28分鐘)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詩,共有八句,這八個詩句,可分兩個層次,前四句是寫景,后四句是抒情。
1、鑒賞首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胚@首詩首聯(lián)共寫了幾種景物?各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明確:這首詩首聯(lián)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萍憋L、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飛鳥,各給人什么感覺?設身處地想想。明確: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探導:
、亠w鳥,應該是一種什么處境的鳥?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
明確:(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傊,這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為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谠娙斯P下也寫過一種鳥,“鷹擊長空”;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鳥鳴山更幽”。它們和杜甫筆下的鳥有什么不同嗎?
明確:筆下的鳥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鳥,因為那時正處在立志改造中國的青年時期;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閑自在的鳥,王維特別向往幽靜的大自然。由此看來每一位詩人筆下的鳥都是他們的化身。
我們也要化身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風中,面對清渚、白沙、孤鳥,誦讀一下這兩句。
“風急”——要讀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齒間顫抖著讀出這兩個字;“天高”——調子要很高并帶拖腔,沖上去,描繪得很遼遠,但內心很孤單渺。弧霸硣[哀”——要有欲哭的調子;
讀“鳥飛回”——要想,我杜甫孤獨漂泊,遠離家鄉(xiāng),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
語調、表情、動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視,清渚、沙白——要俯視,“鳥飛回”——要遠望,向著家鄉(xiāng)看。
對老師的示范,既要聽,又要看。
。◣熒沧x)
2、鑒賞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頷聯(lián)給我們勾畫出一副極其廣闊深遠的圖景,前人譽之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寫了幾種景物?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幅畫面。
。2)聯(lián)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lián)想,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想到了什么?
明確:落木蕭蕭――
①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會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覺。
、谝苍S會加重鄉(xiāng)愁,他會問自己,這常年飄泊的生活何時能結束。不盡長江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彼麜綍r空的限制,聯(lián)想到歷代的一些優(yōu)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悵望千秋一灑淚”以抒發(fā)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
。3)把這聯(lián)上下兩句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總結一下,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朗誦指導:你就是杜甫,面對蕭蕭落木,你應該是什么心情?讀這句你應該想什么?你心里的這兩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這么快、轉眼間就老了呢?(試讀,很沉郁)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guī)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guī)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讀的時候,大家應該把這種豁達、坦蕩,那種氣魄讀出來。應該讀得昂揚一些。站在長江岸邊面對洶涌的波濤,目光遠望,音調略高。尤其“滾滾”二字應該讀出磅礴的氣勢。待到這里,已經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時應該高昂一些。
。ㄈw讀)
小結:從畫面上,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有著不同,首聯(lián)是一個一個局部景的連綴,頷聯(lián)就是一個整體的大景。用電影鏡頭來比方一下,首聯(lián)是一系列鏡頭的組合,頷聯(lián)就是江和樹的一個大場景。
前者有鏡頭組接、切換,俯仰天地;后者是長鏡頭,大筆揮灑,一氣呵成。如果說前兩聯(lián)是寫景的話,那么后兩聯(lián)就是抒情。
3、賞析頸聯(lián)------“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現(xiàn)在的“做客”相同?
明確:“作客”和現(xiàn)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xiāng)、流浪他鄉(xiāng)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zhàn)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俺!弊骺。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
登高優(yōu)秀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誦讀詩歌,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教學重點:
掌握詩歌鑒賞的三種方法。
教學難點:
誦讀詩歌,體會作者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方法:誦讀鑒賞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工具:多媒體、音像資料。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飛花令”形式導入
規(guī)則:先指定一位同學說一句關于秋天的詩,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學接力。
。ò鍟旱歉叨鸥Γ
二、整體感知:
首先,聽錄音朗讀,注意節(jié)奏和讀音。
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思考:本文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找一生示范朗讀,另找一生評價。明確:(景物)描寫、抒情。
師: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用詩中的一個字來回答。
生:悲
分析“哀”、“苦”、“恨”與“悲”哪個更適合作詩眼。
明確:“悲”是作者直接抒發(fā)情感的表現(xiàn),“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間接抒發(fā)情感的表現(xiàn),因此用“悲”字更恰當準確。
師:這是詩的感情基調,即詩眼。
三、寫作背景
師:請學生回憶作者的生平事跡。
明確: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沉郁頓挫。在初中學過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體現(xiàn)了詩人具有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情懷。
本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時寫的!鞍彩分畞y”已經結束四年,但國家仍是一片混亂,好友李白、高適和嚴武相繼去世,此時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寫下了這首詩。三年后,杜甫病死在離開四川的途中。
總結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論世法(并板書)。
四、分析意象
師: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同桌之間討論。
生2展示。
明確:景物特點
風急
天高
猿嘯哀
渚清
沙白
鳥飛回
落葉無邊蕭蕭下
長江不盡滾滾來
師:補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葉”的區(qū)別。
明確:意象:詩歌中具體的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和景等;
意境:作者將自己的情感通過生動的畫面表達出來,達到“內情”與“外物”統(tǒng)一而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境界。
“落葉”給人一種枝繁葉茂之感,“落木”給人一種干枯干燥的感覺,因此用“落木”更符合秋天的特點?偨Y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二:由象入境法(并板書)。
師:找一生朗讀描繪畫面的文字,請大家閉眼,試著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誦讀指導:首聯(lián)兩句,“風急”——要讀得很凄涼,似乎在唇齒間顫抖的讀出來;“天高”——調子要很高并帶拖腔;“猿嘯哀”——要有欲哭的感覺;“鳥飛回”——聯(lián)想到作者,孤獨漂泊、遠離家鄉(xiāng),他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
頷聯(lián)兩句,要將蒼涼之感和曠達之悲讀出來。
五、體會情感
師:宋代羅大經曾說頸聯(lián)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意思來?
生3展示。
明確:萬里—地之遠也;
秋—時之凄慘也;
作客—羈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齒暮也;
多病—衰疾也;
臺—高炯處也;
獨登臺—無親朋也。
師:點撥通過具體的字詞來體會作者的情感?偨Y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三:情景交融法(并板書)。
誦讀指導:“萬”“悲”“!倍家刈x。讀“萬”,開口要大,腔調要拖長,以描繪遙遠之狀;讀“常坐客”,要倍感自己身世凄涼!鞍倌甓嗖—毜桥_”,要深感自己多病孤獨,形單影只,無所依傍!鞍佟薄岸唷薄蔼殹倍家刈x,其中“獨”字要讀得特別痛苦。
最后一聯(lián),“艱難”要讀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別重,從牙縫中吐出這兩個字;“繁霜鬢”又要稍緩,但聲音不能低。當讀“新停濁酒杯”時,把欲罷不能的情緒表達出來。
六、課堂小結1、情境式默寫(PPT15中幾句話對應的詩句)
2、背誦全詩
七、課后作業(yè)
根據本課學習的幾種方法,自學《秋興八首(其一)》
八、板書設計
登高
杜甫
自然之秋知人論世法
“悲”人生之秋由象入境法
國家之秋情景交融法
【登高優(yōu)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登高》的優(yōu)秀教學設計02-12
登高杜甫教學設計02-11
登高教學設計11-16
2017關于《登高》教學設計02-11
賞析杜甫登高教學設計02-14
重陽登高記優(yōu)秀作文02-17
荷花教學設計優(yōu)秀教學設計02-06
登高語文教案設計02-10
優(yōu)秀作文:重陽節(jié)登高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