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2016電影《入殮師》觀后感
死亡,這是古往今來爭論不休的主題。在《入殮師》中,導演用一種平淡的基調緩緩地詮釋出自己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以下是小編帶來的入殮師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入殮師觀后感(一)
父母離異,年輕的你靠一把破舊的大提琴打拼,可在你咬牙借了重金換了一把提琴的第二天,樂團因收益不好而解散,你愣在原地很久最后沮喪的離去。
你又去了下一個工作地點面試,在了解是做入殮師之后你猶豫了,但因為優(yōu)厚的報酬接受了這份工作。第一個接手的是一具已經腐爛一些的尸體,你的臉色發(fā)白,雙手顫抖,對生命的逝去感到恐懼。那天回到家飯也沒吃得下。夜里,你爬起床拿出小時候用過的已經生銹的提琴,卻發(fā)現里面有一個包裹著的石頭,石頭很大,光滑。突然喚起了你從來都不愿回想的記憶,你拉著提琴,閉著眼睛回憶,在河邊的沙地父親撿起一塊石頭給你,卻記不起父親的樣子。母親在你還在國外時去世,與母親相依為命這么多年,連母親最后一面也沒有見,你無法原諒自己,也無法原諒犯了錯離開的父親。
你懷著對母親的歉疚為一個個死者入殮,溫柔地對待每一個遺體,把他們打扮的干凈美麗。漸漸地你愛上了這個工作,在溫柔的妻子苦心懇求你放棄時,你拒絕了,妻子離開了家。你去社長那里打算辭職,但聽到了社長自老伴死后便從事這項工作之后又想起了自己的母親,你還是沒有放棄。
終于在不久的一天,妻子回來了,并告訴你她有了身孕,在給澡堂的老夫人入殮時,妻子靜靜地看著,最終,她理解了你的工作是神圣的,鼓勵并支持你。
一個寧靜的早晨,一封信件送到了家里,信中告訴你,你的父親去世了,你被勸說后,愿意去見父親的最后一面,卻得知父親在離婚后獨身一人,從未過上幸福的生活。你顫抖著手給父親擦拭、化妝,發(fā)現父親放在胸前的右手緊握著,當你舒展開他的手時,一顆石頭滾落下來,小小的,但卻比小時候得到的石頭圓滑的多。你最終還是原諒了父親,將滾落的石子放在妻子微隆起的小腹上,這是愛在傳遞。
記得在你回到鄉(xiāng)下母親留下的屋子的那個冬天,你說:“在我記憶里這里的冬天,從來都沒有這么寒冷。”可現在已冰雪消融。你親手送走了你的父親,可你改變了從前對死者的悲觀。死亡,那是一種生命的延續(xù)。
就像那個同樣送走了一個個死者的老人說的那樣:“死亡可能是一道門,逝去并不是終結,而是超越,然后走向下一程。”
那顆冰冷卻溫暖的石頭,是超越生死的愛。
入殮師觀后感(二)
大霧中的世界,白茫茫的一片中穿行,只能隱約看見那淺黃色的霧燈暈染了眼前的霧氣。在這如絲如縷的空間里,大悟的心情似是與這霧靄相通了,透著淡淡的無奈與零星的寂寞。從演奏家變成入殮師,短短的兩個月中,大悟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離合,最終自我認定了入殮師這個職業(yè)。一切的一切都像是老天同他開了個玩笑……
入殮師,如老社長所言,是一個送死者踏上旅程的職業(yè)。他們要滿足逝者生前的心愿,要讓逝者留在人世的軀體享受到最后一刻的動人。這群人是生者對死者表達最后一份尊重的媒介,是生者欲通過其實現自己對死者一份心愿的媒介。人們對入殮師的要求不同,折射出的便是人們對待死亡不同的態(tài)度。
死亡,這是古往今來爭論不休的主題。在《入殮師》中,導演用一種平淡的基調緩緩地詮釋出自己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就如那個焚燒爐前的老人所說的:“死是一道門,生命走到盡頭,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片中,止夫在生命凋零后得以遂愿正大光明地穿上女裝,止夫的父親在眼淚中吶喊著:“他是我的兒子。”所以,死亡于生者而言未必是一種痛苦,于死者而言也未必不是一種解脫。
當身邊的生命逝去時,有些人在痛苦中掙扎、淪陷、絕望,無法自拔;有些人卻默默的拭掉淚水,給那逝去的亡靈獻上最后的親吻,感謝他存在過,為生者留下過美好的回憶。與前者相比,后者承受的難過更大,但卻更勇敢,更能坦然地面對自己的人生,更能積極地為逝去的人們留下一份尊重。相較于讓逝者在死后都得不到安寧,他們做得顯然更人道,更懂得如何愛別人。
我突然很羨慕那些死后有入殮師幫忙下葬的逝者們,他們至少在留在人世的最后一刻得到了尊重和安寧,他們至少可以死得安詳,平靜。而現在,更多的中國人卻要講究排場,在親人過世后鳴哀樂,敲鑼打鼓,更有甚者親戚朋友游行,將淚水與哽咽落給別人看。反倒是逝者的軀體被人如片中兩個欲抬大悟父親的藍衣中年那般草草對待。耳邊響起了久石讓的主題曲,同樣的旋律在現在聽來不知怎的更讓人神傷……
罷了,花開終有花落,我們要做的不是感傷它的凋零,而是笑著祝福它的新生。
【電影《入殮師》觀后感】相關文章: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后感11-27
入殮師電影觀后感三篇11-27
入殮師觀后感02-16
天堂電影院電影觀后感12-13
北美電影電影《天才少女》觀后感11-27
電影觀后感01-14
電影奪冠觀后感06-16
深海電影觀后感06-16
電影《張思德》觀后感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