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后感
影片《入殮師》的剪輯節(jié)奏比較平緩,慢節(jié)奏的進行,有利于影片主題——生命與死亡的表達。下面小編為您收集整理了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后感,歡迎閱讀!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后感(一)
一個失業(yè)的大提琴師,一份與演奏毫不相關的職業(yè),一場以死亡貫穿全片的故事情節(jié),一個有關人生的終極命題,隨影片的緩慢鋪陳,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來,沒有多余的修飾,一切不過生活的常態(tài),卻道出生活的真諦:人生必有其儀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后——《入殮師》為我們展示了如何把尊嚴還給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過這最后的優(yōu)雅儀式與死者和解。
死亡,是一個禁忌,我們是懼怕死亡的,更不愿意接受死亡。當小林的妻子知道了他工作的內容后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別碰我,骯臟!”更是表達了生者對死亡的不理解與懼怕。是的,對冰冷尸體的寒噤,對腐爛肉體的惡心,對已逝的死者的恐懼無不影響著我們對于生與死的正確認識。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一開始偷偷地背著妻子從事著這份工作。直到后來,妻子親眼目睹他為鄰居浴室老板娘入殮,她才深深地尊敬這個職業(yè)。入殮師在為往生者送行,進行納棺儀式的時候,他們的恭敬,虔誠,那完美的動作,將逝者最后一刻的美化為了永恒。這于生者是巨大的安慰,于死者是最大的尊重。因為入殮師,這個本應該是灰暗、陰沉、甚至略帶點猙獰地時刻,有了一絲光亮,溫馨。他們讓生離死別這生硬地悲愴變得舒緩和柔美。
如果葬禮是一扇門,那么入殮師就是那個轉動門把手的人。葬禮表面上是送別亡者,象征著其走向下一程的儀式,但其實,這一切更多的是為生者而做——它給生者最后盡孝,表達愛或者贖罪的機會。生者在舉辦葬禮時所挑選的形式和用具等,其實都是跟從自己的意愿,而入殮師就是幫助生者完成他們意愿的人。一個好的入殮師一定會將對于死亡的恐懼置之度外,他會以虔誠的心為死者整理衣容,將死者再一次活現(xiàn),給予生者心靈最后的慰藉并融化牽絆在死者與生者之間的障礙,使之將人類情感全部表達,再無顧慮。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jīng)歷多少次的生離死別才會坦然平淡地面對死亡?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jīng)歷多少精神上的壓力才會讓親朋好友接受他的職業(yè)?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以怎樣的心態(tài)才會用溫柔的心對待每一為死者?——我欽佩入殮師的平凡,而同時,我有敬佩他們的不平凡。
“讓已經(jīng)冰冷的人重新煥發(fā)生機,給她永恒的美麗。這里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死亡,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回避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向死而生,但是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入殮師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個過客,他做的只是讓活著的人記住死去的人。但是,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應該記住入殮師?因為,是有了他們的存在,死者才獲得了最后的尊嚴。
看完這部電影,我最深的感受是:珍惜身邊的親人,珍惜與親人在一起的時間,不要等到親人離開了才去后悔。尊重生命——無論是正在生活的還是已經(jīng)逝去的生命。同時,人生充滿著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來自于心底對于生命的尊重,因此,我們要尊重任何職業(yè),因為勞動沒有貴賤。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后感(二)
不久前我在電視里看到日本電影《入殮師》的宣傳廣告,短短幾個畫面就把我給震撼了,故而一直在心里惦記著。昨天,主日的下午,我在網(wǎng)上找到《入殮師》,一個人沉浸在里面,體驗了一次莊嚴而美麗的“死亡之旅”。
因樂團解散,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失業(yè)在家,還欠下巨額債務。為緩解經(jīng)濟壓力,他接受了“入殮師”這樣一份倍受冷眼的工作。在工作中他逐漸擺脫了最初的抵觸和厭惡,慢慢感受到死亡之旅的莊嚴美麗、感受到生命的尊貴、感受到親情的深厚,于是他深深地愛上了這份工作?墒瞧拮印⑴笥、鄰舍對入殮師這種職業(yè)依然不能放下偏見,在普世歡騰的圣誕夜,妻子早已因他的工作而離開,留他孤身一人,他為兩位同事演奏了一曲如泣如訴的大提琴曲,——為了神圣的圣誕夜。不久以后,妻子突然回家告知自己懷有身孕,為使孩子能夠健康自信地在陽光下成長,她請他放棄這份工作。這時候,突然傳來鄰家老太逝世的消息。老太的離世成為一個轉折點,妻子和朋友在送別現(xiàn)場親歷了入殮師送亡人踏上死亡之旅的莊嚴和美麗,他們?yōu)橹疄I,并且拋下曾經(jīng)的偏見,完全接納了他和他的工作。
上述情節(jié)是以入殮師這位“生者”為線的主敘事脈絡,此外還有一條以“死者”為線的次敘事脈絡,兩條脈絡在鄰家老太和小林大悟父親的死亡中合而為一。死者一線差不多是一個時代的畫面。小林所經(jīng)歷的第一位死者是一位孤單老者,凄涼地死去,半月以后才被發(fā)現(xiàn);第二位死者是一位中年婦女,女兒讀中學,丈夫似乎對她沒有任何情意,然而入殮師的莊嚴送別喚醒了他的愛情;還有渴望成為女人的男人,最后以女人的面目離去。
那一刻,父親認識到,他是自己的孩子;還有基督教家庭的小孩,在牧師的祈禱中飛向天父懷抱;有幸福死去的奶奶,后輩們忍住悲傷笑著送她離去;有缺乏關愛和家教、與男友出外飆車而在車禍中喪命的女孩,家人及男友為她的離去而歸咎彼此;有鄰家老太,為了鄰居的緣故盡心盡力地經(jīng)營一家并不盈利的浴池,兒子怪罪她并與她疏遠,在臨終送別那一刻,死亡的莊嚴美麗喚醒了他的兒子情分,他失聲痛哭;最后是小林大悟的父親。
父親在小林6歲時拋家棄子與情人遠走,小林恨他,也思念他,雖然他并不承認。當他聽到父親逝世的消息,他拒絕為父親辦理喪葬,最后在同事和妻子的規(guī)勸之下,他去了,并且為他做了臨終送行。起初看到父親的面孔,他只覺陌生,等他發(fā)現(xiàn)父親緊緊攥在手里的石頭,那是小林兒時送給父親的,他的心立即為之觸動,那一刻,多年的積怨一掃而光,他看到了一張父親的面孔。
死亡在東方傳統(tǒng)文化中是一個神秘的概念,在所有的苦難中,死亡站在頂點,仿佛王者一般。東方人對死亡的敬畏來自對死亡的未知,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儒家避談死亡,只以繁雜的祭祀之禮紀念亡人,卻從來說不清楚這些禮儀有何意義。日本人對死亡的認識也沒有超越不可知的限度,村上春樹說:“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與之永存。”《入殮師》說:“死亡不是終點,而像一道門,人從這道門進入另一個世界。”它把死亡看作從此世到彼世的一段旅程,入殮師的工作是送死者啟程,并且賦予他們最后的尊嚴。這樣一種死亡觀雖然包含了另一個世界的觀念,但這“另一個世界”僅僅存在于他們的觀念中,他們對它其實一無所知,甚至從來沒有確信它的存在。只有上帝啟示的圣經(jīng)為死亡做了確切定義。死亡是“分離”而不是“消滅”,始祖亞當夏娃犯罪之時,死便臨到,那一刻人與上帝分離;之后人的肉身還要經(jīng)歷一次死亡,是肉體與靈魂分離,人的靈魂進入另一個世界,這“另一個世界”便是“天堂”或者“地獄”,“天堂”和“地獄”是確實的存在,也是我們深深知道的'。
生,在《入殮師》中也是一個神秘的未知概念。小林大悟在極度郁悶之時來到河邊,凝神望著兩條嬉戲的魚兒,感嘆說:“多奇怪呀,明知總要死去,為什么還要這樣拼命呢?”后來,他在父親房間看到父親的遺物,說了一句:“這是什么樣的人生呢?最后只留下一只箱子。”《入殮師》提出了問題,并沒有給出解答;蛟S他們認為,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但無論如何,總要活著,有尊嚴地活著。我想,擁有八百多位神祇的日本人骨子里其實不相信任何一位神,他們是加繆筆下的西緒福斯,沒有任何明確的永恒的盼望,只是悲壯地活著。
所以,《入殮師》對于生死的解說并不高明,它的動人之處在于,以敬畏賦予死亡以尊貴,以美麗恢復死者以尊嚴。它所給予觀眾的,是尊重卑微的生命,是喚醒沉睡的親情,再有就是作為一部完美的藝術品呈現(xiàn)給觀眾。總的來說,《入殮師》還是配得奧斯卡獎美譽的。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后感(三)
大霧中的世界,白茫茫的一片中穿行,只能隱約看見那淺黃色的霧燈暈染了眼前的霧氣。在這如絲如縷的空間里,大悟的心情似是與這霧靄相通了,透著淡淡的無奈與零星的寂寞。從演奏家變成入殮師,短短的兩個月中,大悟經(jīng)歷了人生的悲歡離合,最終自我認定了入殮師這個職業(yè)。一切的一切都像是老天同他開了個玩笑……
入殮師,如老社長所言,是一個送死者踏上旅程的職業(yè)。他們要滿足逝者生前的心愿,要讓逝者留在人世的軀體享受到最后一刻的動人。這群人是生者對死者表達最后一份尊重的媒介,是生者欲通過其實現(xiàn)自己對死者一份心愿的媒介。人們對入殮師的要求不同,折射出的便是人們對待死亡不同的態(tài)度。
死亡,這是古往今來爭論不休的`主題。在《入殮師》中,導演用一種平淡的基調緩緩地詮釋出自己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就如那個焚燒爐前的老人所說的:“死是一道門,生命走到盡頭,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片中,止夫在生命凋零后得以遂愿正大光明地穿上女裝,止夫的父親在眼淚中吶喊著:“他是我的兒子。”所以,死亡于生者而言未必是一種痛苦,于死者而言也未必不是一種解脫。
當身邊的生命逝去時,有些人在痛苦中掙扎、淪陷、絕望,無法自拔;有些人卻默默的拭掉淚水,給那逝去的亡靈獻上最后的親吻,感謝他存在過,為生者留下過美好的回憶。與前者相比,后者承受的難過更大,但卻更勇敢,更能坦然地面對自己的人生,更能積極地為逝去的人們留下一份尊重。相較于讓逝者在死后都得不到安寧,他們做得顯然更人道,更懂得如何愛別人。
我突然很羨慕那些死后有入殮師幫忙下葬的逝者們,他們至少在留在人世的最后一刻得到了尊重和安寧,他們至少可以死得安詳,平靜。而現(xiàn)在,更多的中國人卻要講究排場,在親人過世后鳴哀樂,敲鑼打鼓,更有甚者親戚朋友游行,將淚水與哽咽落給別人看。反倒是逝者的軀體被人如片中兩個欲抬大悟父親的藍衣中年那般草草對待。耳邊響起了久石讓的主題曲,同樣的旋律在現(xiàn)在聽來不知怎的更讓人神傷……
罷了,花開終有花落,我們要做的不是感傷它的凋零,而是笑著祝福它的新生。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后感】相關文章:
入殮師觀后感02-16
《忠犬八公的故事》日本電影觀后感09-03
日本經(jīng)典電影千與千尋觀后感作文500字(精選44篇)08-24
日本和服的由來07-19
日本旅游作文02-08
關于日本作文03-01
天堂電影院電影觀后感12-13
日本作文300字11-10
日本作文600字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