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里的植物
1、愛的使者萱草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便我心痗。《衛(wèi)風·伯兮》
先秦到至今,萱草最初落在人心上的是一個女子思念遠方愛人的一點相思,愛而不能相見,只能背靠著秋樹,對著空落的天空喃喃傾訴,長久之間,竟生出愛的病癥來,這是古來癡情的樣子,無論是應(yīng)對古代的倫常戒律,還是今時欲望浮泛的道德影子,這種情態(tài)總會讓人感動,因為愛著的人總比無愛的人要來的幸福,癡情的人總要比在愛里飄忽不定的人來的更為安然。
《詩經(jīng)》里的諼草,指的便是萱草,朱子注的詩經(jīng)里,解諼為忘憂之意,所以萱草又有忘憂草的美名。愛,卻又沒有辦法和愛人相見,而生的瑣碎還要繼續(xù),為了心態(tài)放的平和,只有忘憂才能做到,這可能是朱子的意思了吧。不管對錯,這都是我的猜測。然而,我卻愛著萱草,喜歡它叢生的劍葉和奔放的花,有雪青的,鵝黃的,憤紅的不是單純的顏色使我產(chǎn)生聯(lián)想,而是從中看出幾千年的愛浮在陽光和煙塵中間,讓人想起人心上背負的憂郁和一點癡迷的堅定的目光。這是很周全的愛的樣子。
在1907年五月,美國維吉尼亞的安娜喬薇斯,在其母親的逝世追悼會中,獻上一束康乃馨象徵母親花之前,萱草早已是中國的母親花。在一些特殊的時間里,給母親獻上一束花,在舊日中國并不是通行民間的習(xí)俗,但是,懂得母親,并將自然之堅韌、柔和寬博連接于神圣的母性,在中國的厚重文化里早已經(jīng)有了記述。在今日信息一體化的世界里,在母親節(jié)給深愛的母親獻一束康乃馨,似乎是個溫暖的表達,卻很少有人懂得獻上一束萱草,從歷史的傳承中,按照一個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的自信,來讓這份愛更符合中國千年文化的特質(zhì)。
然而,萱草,難道不是愛之花么,相思之愛,親子之愛,萱草都是愛的使者。
記得一篇寫的極凄美的文字,見著文章作者的名字里有一個萱字,在這份凄美之外,卻又突然感覺到一點愛的氣息,竟然懷著溫暖的心,再去品讀文章里飄渺而又堅定的情緒,F(xiàn)在想起來,這些應(yīng)該都是萱草的功勞了。
2、艾蒿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王風·采葛》
艾蒿不具妖嬈的形體和芳菲的'花,但在古時,越是由淺綠到暗綠里長的長久,在祭祀的眼里就會越具神性,而被放到社稷、宗廟的供桌上?梢娚褚彩遣幌步k爛嫵媚的浮華,想要在樸拙清雅里醒神靜坐的。
愛人之間,相隔一日,卻好象分離了已經(jīng)今年(三秋,這里當九個月的時間來理解)。昨日依依分別后,每一步都變成了一天,每一刻都成了夜晚,今日里相見時,四季嚴寒酷暑都已經(jīng)輾轉(zhuǎn)難眠過了,酸甜苦辣也已經(jīng)折磨過了人心。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很委屈很幸福的說這樣的話時,仿佛相對的是兩雙淚眼。這是艾蒿的本性么?所謂的相思豆是艷麗的紅色,卻藏著灼人的毒性,而千年不言不語的相思草---艾蒿,淡淡的綠,輕微的香,遍地里旺盛的無聲無色的長。這或許是世界的本相吧!
西北家里,艾蒿被稱做蒿蒿草,從初春長到末秋時,用曬干的淺灰色的細枝擰成草繩,老人們用來做抽旱煙的火廉子,多出的草繩,存放到來年蚊蟲紛飛的季節(jié),點著了,掛在門眉上,一點淡輕煙霧里的焚香,既驅(qū)蚊,又避邪。粉刺子癢的身上起小疙瘩時,外婆用曬干的艾蒿熬的水,擦到病痛處,病痛的地方就如神手拂過,一覺醒來,病痛全部消無,F(xiàn)在,驅(qū)蚊和除癢,早不用這樣的土法子了,這些回憶里的鄉(xiāng)間舊事想起來只是心里覺得有些歡喜。
初夏艾蒿的細碎葉子正毛茸茸的嫩,摘下來,可以是飯桌上很美味的一道野菜。這是聽過,沒有吃過的事情。和艾蒿有關(guān)的菜,只吃過一次韓國人的艾蒿豬肉丸子,是幾年前的事了。點這個菜,即不是為了對韓國風味的好奇,和豬肉丸子也無關(guān),只是在菜單里見到有那么一點艾蒿的綠在,細細的品,想到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這道菜吃過,而能記到現(xiàn)在,是《王風·采葛》里的一點意趣。
【詩經(jīng)里的植物】相關(guān)文章:
《詩經(jīng)》里植物的意象雜文隨筆04-10
《詩經(jīng)》里的鰷魚03-27
詩經(jīng)里的故鄉(xiāng)05-28
詩經(jīng)里鳥的種類03-18
游詩經(jīng)里小鎮(zhèn)作文04-14
《詩經(jīng)》里最美的句子05-22
詩經(jīng)里那些憂傷的詞詩歌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