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成語中的歷史典故
成語在意義上具有整體性。“它的意義往往不是其構(gòu)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在其構(gòu)成成分的意義基礎(chǔ)上進一步概括出來的整體意義。從漢語語法的角度來看,漢語成語在句子里相當于一個短語,因為短語在一個句子中能充當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語的語法功能也具有多樣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膬?nèi)容,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到幫助!
成語中的歷史典故1
1、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弟子宰予,口才很好,說起話來娓娓動聽。起初,孔子很喜歡他,以為他一定有出息?墒遣痪,宰予暴露出懶惰的毛病, 一天居然逃課躲在房里睡大覺。 孔子知道后傷感地說: “腐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一樣的墻壁不能粉刷。現(xiàn)在我我明白,一個人能不能成才,不能光聽他說的話,還要考察一下他的行為啊!
2、一飯千金
韓信少年時父母雙亡,生活很艱難。 他有時到淮陰城下的河邊釣魚,釣到了就換幾文錢,釣不著就只有餓肚子。河邊有一個洗衣服的老大娘可憐他,常將自己的飯分給韓信吃。
后來韓信投入劉邦的軍隊,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被封為楚王。他立刻派人去淮陰找來那位好心的大娘,盛情款待她,臨別時又送給了她一千金表示感謝。
3、同心同德
商紂王非常殘暴,誰敢反對他,就會受挖心等酷刑。老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了。周武王決定討伐他,于是召集各路諸侯集會,武王說:“將士們,商紂王荒淫無道,作惡多端。今天他們雖然有千萬人,但是離心離德,我們雖然只有十個人,但是同心同德,所以我們一定能成功!” 果然,武王的軍隊勢如破竹,最終打敗了強大的商朝軍隊,商朝滅亡了。
4、草船借箭
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干,想找機會除掉他。一天,周瑜逼迫諸葛亮10天內(nèi)趕造十萬支箭。沒想到諸葛亮答應了,并且三天就完成了任務。原來諸葛亮早算到第三天夜里有大霧,他命士兵在二十條小船上扎上許多稻草人,趁霧靠近了曹操的水寨, 曹操不敢出兵,命令士兵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不一會船上已插滿了箭。后來曹操才知道上當了。
5、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三國時東吳的呂蒙,原本是一個不務正業(yè)不肯用功的.人,沒有什么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魯肅覺得很驚異。呂蒙解釋道:“人別后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意思是說,他短時間內(nèi)通過努力,進步很快。
6、捉襟見肘
春秋戰(zhàn)國時的曾子非常有名,他高唱《商頌》的聲音充塞天地之間,象敲響的鐘磬。 然而他衣服破爛,生活困難,常常三天也做不了一次飯,十年也沒做一件衣服,整一整帽子,帽帶就會斷,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可是即便這樣,他也不愿意接受國君的施舍,表現(xiàn)了可貴了氣節(jié)。
7、自慚形穢
晉朝時候,有個驃騎將軍名叫王濟,相貌英俊,才學很好,在城里也頗有名聲。 有一年,王濟的外甥衛(wèi)玠和他的母親來投靠他。王濟一見衛(wèi)玠如此眉清目秀,風度翩翩,學識淵博,簡直驚呆了。他對衛(wèi)母說:“人家都說我相貌漂亮過人,才學一流,現(xiàn)在與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塊與明珠寶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難看了!”
8、鑿壁偷光
從前有個叫匡衡的人,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沒錢上學,跟親戚學會了認字看書。 長大后,匡衡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只能利用晚上來看書?墒撬I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鄰居家的燈光就透過來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最終成了一名很有學問的人。
9、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一雙鞋,他量了自己的腳,把尺碼放在座位上。等他走到集市,看中了一雙鞋子時,才想起:我忘了拿尺碼了。于是他又回去拿。 等他趕回來時,集市已經(jīng)散了,鞋子沒有買到。有人問他:“你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呢? 他說:“我只相信尺碼,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成語比喻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10、有恃無恐
春秋時,齊孝公看到魯國遭到了災荒, 便想攻打魯國。魯僖公得知消息,便派展喜帶著禮品去犒勞齊軍。齊孝公傲慢他說:“你們魯國人感到害怕了嗎?”展喜不卑不亢地回答說:“當初齊魯兩國的祖先曾經(jīng)立下盟誓,告誡后人要世代友好,大王您怎么會廢棄盟約,進攻魯國呢?我們正是依仗著這一點,所以一點也不害怕。” 齊孝公聽了,就打消了討伐的念頭。
成語中的歷史典故2
單騎救主
新野一戰(zhàn),劉備以少勝多打敗曹操,曹操引五十萬大宮前來報仇。劉備的三千人馬走到當陽縣,突然被曹兵截住,戰(zhàn)到天明才擺脫曹兵的追趕,護衛(wèi)劉備家小的趙云發(fā)現(xiàn)不見了劉備,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騎,又殺回亂軍中尋找。
趙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斷墻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說:見到將軍阿斗有救了,我死而無恨!說完,趁趙云不注意跳井身亡。這時曹兵向這邊殺來,趙云含淚推倒土墻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沖。曹將殺來,戰(zhàn)三回合,被趙云殺死。沒走多遠,又碰上曹將張鎘,戰(zhàn)十余回合,趙云奪路而走,不料連人帶馬落入陷井。張鎘挺槍來刺,忽然趙云的馬平空一路,跳出陷井,張鎘嚇得一個勁后退。趙云力戰(zhàn)眾將,威武勇猛。
正在山上觀戰(zhàn)的曹操見趙云勢不可擋,傳令一定要活捉。趙云利用這個機會沖出包圍,終于將阿斗交給了劉
欲擒故縱
欲擒故縱的意思:擒:捉;縱:放。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松戒備,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縱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十六計。
原文為:“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譯義:逼迫敵人無路可走,它就會反撲;讓它逃跑則可減弱敵人的氣勢。追擊時,跟蹤敵人不要過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體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敵人士氣沮喪、潰不成軍,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經(jīng)·需》卦的原理,待敵人心理上完全失敗而信服我,就能贏得光明的戰(zhàn)爭結(jié)局。有同名電影《欲擒故縱》。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七十回:“大人這里還不要就答應他,放出一個欲擒故縱的手段,然后許其成事。”
欲擒故縱中的“擒”和“縱”,是一對矛盾。上,“擒”,是目的,“縱”,是方法。古人有“窮寇莫追”的說法。實際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樣去追。把敵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撲。不如暫時放松一步,使敵人喪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機而動,殲滅敵人。
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軍事史上一個“欲擒故縱”的絕妙戰(zhàn)例。蜀漢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計。當時西南夷酋長孟獲率十萬大軍侵犯蜀國。諸葛亮為了解決北伐的后顧之憂,親自率兵先平孟獲。蜀軍主力到達瀘水(今金沙江)附近,誘敵出戰(zhàn),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獲被誘入伏擊圈內(nèi),兵敗被擒。
按說,擒拿敵軍主帥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敵軍一時也不會有很強戰(zhàn)斗力了,乘勝追擊,自可大破敵軍。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孟獲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響很大,如果讓他心悅誠服,主動請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穩(wěn)定。不然的話,南方夷各個部落仍不會停止侵擾,后方難以安定。諸葛亮決定對孟獲采取“攻心”戰(zhàn),斷然釋放孟獲。孟獲表示下次定能擊敗你,諸葛亮笑而不答。孟獲回營,拖走所有船只,據(jù)守瀘水南岸,阻止蜀軍渡河。諸葛亮乘敵不備,從敵人不設(shè)防的下流偷渡過河,并襲擊了孟獲的糧倉。孟獲暴怒,要嚴懲將士,激起將士的反抗,于是相約投降,趁孟獲不備,將孟獲綁赴蜀營。諸葛亮見孟獲仍不服,再次釋放。以后孟獲又施了許多計策,都被諸葛亮識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釋放。最后一次,諸葛亮火燒孟獲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獲。終于感動了孟獲,他真誠地感謝諸葛亮七次不殺之恩,誓不再反。從此,蜀國西南安定,諸葛亮才得以舉兵北伐。
兩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圖謀反篡位。晉朝名將石勒聞訊后,打算消滅王浚的部隊。王浚勢力強大,石勒恐一時難以取勝。他決定采用“欲擒故縱”之計,麻痹王浚,他派門客王子春帶了大量珍珠寶物,敬獻王浚。并寫信向王浚表示擁戴他為天子。信中說,現(xiàn)在社稷衰敗,中原無主,只有你威震,有資格稱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說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為真。正在這時,王浚有個部下名叫游統(tǒng)的,伺機謀叛王浚。游統(tǒng)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卻殺了游統(tǒng),將游統(tǒng)首級送給王浚。這一著,使王浚對石勒絕對放心了。公元314年,石勒探聽到幽州遭受水災,老百姓沒有糧食,王浚不顧百姓生死,苛捐雜稅,有增無減,民怨沸騰,軍心浮動。石勒親自率領(lǐng)部隊攻打幽州。這年4月,石勒的部隊到了幽州城,王浚還蒙在鼓里,以為石勒來擁戴他稱帝,根本沒有準備應戰(zhàn)。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將士捉拿時,才如夢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縱”之計,身首異處,美夢成了泡影。
孺子可教
【成語】:孺子可教
【拼音】:rú zǐ kě jiào
【解釋】:孺子:小孩子。指年輕人可培養(yǎng)。
【成語故事】:
“孺子可教”這則成語的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誨。這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后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后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
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對方年紀很老,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見了,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
張良很不高興,但轉(zhuǎn)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zhuǎn)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請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了,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應該早點來。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張良起了個早,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你又比我晚到,過五天再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下決心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天蒙蒙亮時,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橋來,趕忙上前攙扶。老人這才高興地說;“小伙子,你這樣才對!”
老人說著,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鉆研這部書。鉆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師!
張良對老人表示感謝后,老人揚長而去。后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寒酸落魄
寒酸落魄的成語故事說的是范雎隨魏國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須賈懷疑他通齊,回國后魏相。范雎含冤被打傷,改名張祿逃到秦國當上宰相。須賈出使秦國,范雎扮作寒酸落魄的窮人去見他。須賈見他一寒如此送他綈袍,待發(fā)現(xiàn)他是秦相時嚇得一再謝罪。范雎沒有殺他。
如臨大敵
【拼音】rú lín dà dí
【典故】到了撫院,又碰了止轅,衙門里扎了許多兵,如臨大敵。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五十八回
【釋義】臨:面臨。好像面對著強大的敵人。形容把本來不是很緊迫的形勢看得十分嚴重。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非常緊張
【相近詞】小題大作、如臨深淵
【相反詞】臨危不懼、如坐春風
【押韻詞】乾端坤倪、射像止啼、嘖嘖稱奇、鶴發(fā)雞皮、酣痛淋漓、面命耳提、匡床蒻席、繼天立極、貧賤不能移、貌合情離、......
【成語故事】唐朝末年,黃巢率軍起義,攻占了京城長安,唐僖宗倉惶出逃,任命進士出身的鄭畋為鳳翔節(jié)度使,讓他堅守鳳翔。鄭畋到鳳翔修造戰(zhàn)車、擴充軍隊、加固城墻,把自己的家產(chǎn)分給士兵,軍隊日夜都如臨大敵,打敗尚讓率領(lǐng)的5萬大軍。
【成語示列】他們?nèi)蔽溲b地散開,如臨大敵。
成語中的歷史典故3
平易近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
【釋義】平易:原指道路平坦,比喻態(tài)度和藹可親。指態(tài)度謙和藹,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理解。
【歷史典故】
周公,名姬旦,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因其封地在宗周而得名。周公曾輔佐周武王滅商,武王去世后,成王即位,周公仍然在朝攝政輔佐成王,而讓自己的兒子伯禽代替自己到封地魯國去。
伯禽受封到魯國,三年后才入朝向周公匯報政務,周公問:“為什么來得這么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而受封到齊地的太公望(即姜子牙),卻在五個月后便向周公匯報了施政的情況,周公問:“為什么來得這么快?”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依從通俗簡易。”周公聽完,感慨地說:“魯國將來必定會北面臣服于齊國,政令如果不簡易平和,人民就不愿意接近;政令平易,貼近民眾的生活,人民才能歸附!
【成長心語】
謙和,是一種人格之美,永遠散發(fā)著馥郁之香。為人謙和,人必親之;盛氣凌人,大擺架子,人必遠之。這就是姜子牙斷言魯國將來必將臣服于齊國的原因。其實不僅在治理國家方面,在為人處世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傲慢只會將自己孤立起來。反之,尊重別人,謙遜溫和,人們自然喜歡親近你。
胡服騎射
【出處】《戰(zhàn)國策·趙策二》。
【釋義】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數(shù)民族。指學習胡人的短打扮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這個典故告訴人們不要故步自封,應學習別人的長處,勇于改革。
【歷史典故】
趙武靈王是戰(zhàn)國時趙國的國君,他是一位很有遠見的國君,面對周邊的諸侯國日益強大,便考慮著趙國的發(fā)展前途。國家要強盛,就必須改革一番。
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zhàn)都比較方便;作戰(zhàn)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于是,為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提出“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決心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
可是“胡服騎射”的命令還沒有下達,就遭到許多皇親國戚的反對。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為由,拒絕接受變法。趙武靈王駁斥他們說:“德才皆備的人做事都是根據(jù)實際情況而采取對策的,怎樣有利于國家的昌盛就怎樣去做。只要對富國強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舊法。”趙武靈王抱著以胡制胡,將西北少數(shù)民族納入趙國版圖的決心,沖破守舊勢力的阻攔,毅然頒布了“胡服騎射”的政令。趙武靈王號令全國著胡服,習騎射,并帶頭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胡服在趙國軍隊中裝備齊全后,趙武靈王就開始訓練將士,讓他們學著胡人的樣子,騎馬射箭,轉(zhuǎn)戰(zhàn)疆場,并結(jié)合圍獵活動進行實戰(zhàn)演習。
在趙武靈王的親自教習下,國民的生產(chǎn)能力和軍事能力大大提高,接連打敗了臨近的中山、東胡等國,向北開辟了上千里的疆域,趙國日益壯大起來。
【成長心語】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次大變革,被歷代史學家傳為佳話。其實,人的一生中,不論在任何領(lǐng)域,都會遇到各個領(lǐng)域的強者,面對這些強者,最重要的是“把起點放低”,取長補短,在學習中不斷地提高自己。有人覺得努力學習很苦,但當你看到自己的進步,理想逐漸實現(xiàn)的時候,即使再辛苦,心里面也會長存一分甘美,終生回味。
推薦閱讀:外國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晉文公退避三舍寇母遺畫教子的歷史典故歷史河畔,繁星璀璨豫讓漆身吞炭的歷史典故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歷史典故
成語中的歷史典故4
偃旗息鼓的成語故事
【成語】: 偃旗息鼓
【拼音】: yǎn qí xī gǔ
【解釋】: 偃:仰臥,引伸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F(xiàn)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
【成語故事】:
《三國志·蜀志·趙云傳》中記載:在一次戰(zhàn)斗中,蜀將黃忠殺死了曹將夏侯淵,并奪取了戰(zhàn)略要地。曹操非常惱火,把米倉移到漢水旁的北山腳下,親率20萬大軍向陽平關(guān)大舉進攻。黃忠、張著商議趁夜燒劫魏軍糧草。臨行前趙云和他們約定了返回時間,過期不歸就帶兵出寨接應,正與曹操親自統(tǒng)率的部隊相遇。趙云同曹軍廝殺起來,把曹軍打得丟盔棄甲,救回了黃忠和張著。
曹操沒有善罷甘休,指揮大隊人馬追殺趙云,直撲蜀營。趙云的副將張翼見趙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來勢兇猛,便要關(guān)閉寨門拒守。趙云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準備放曹軍進來;一面又命令弓箭手埋伏在寨內(nèi)外,然后自己單槍匹馬站在門口等候敵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門口,心想,寨門大開,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在曹操調(diào)頭后退的時候,蜀軍營里金鼓齊鳴,殺聲震天,飛箭如雨般向曹軍射擊。曹軍驚慌失措,奪路逃命,自相踐踏。趙云趁勢奪了曹軍的糧草,殺死了曹軍大批兵馬,得勝回營。
后來,人們常用偃旗息鼓來比喻休戰(zhàn)、無聲無息或停止行動。
百發(fā)百中的成語故事
【成語】: 百發(fā)百中
【拼音】: bǎi fā bǎi zhòng
【解釋】: 形容射箭或打槍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語故事】:
這故事記載在“史記”這本書中。戰(zhàn)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對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養(yǎng)由基。
養(yǎng)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夠在一百步遠的距離,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寬度的柳葉,同時,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葉,他都能夠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沒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夸贊他的箭法,有的人說“百步穿楊”,也有的人說“百發(fā)百中”,都是用來形容他射箭的絕技。它的意思是在稱贊別人做事要有絕對的把握,有時分析事情,對將來的發(fā)展也一如所料。
雖然現(xiàn)代的人們,已經(jīng)很少人再對射箭會發(fā)生興趣,但是“百發(fā)百中”這句成語,可以用在不只是箭術(shù)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歡玩手腔的人,他的射擊技術(shù)很高明,他拔出手腔,并不需要花時間瞄準,就可以在射程的距離內(nèi)準確的命中目標,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的射擊術(shù)“百發(fā)百中”。
又譬如說某人對事物的發(fā)展,因為觀察很仔細,并且了解它的規(guī)律,推斷很正確,我們這個時候,也可以說他是“百發(fā)百中”。
百川歸海的`成語典故
【成語】: 百川歸海
【拼音】: bǎi chuān guī hǎi
【解釋】: 川:江河。許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勢所趨或眾望所歸。也比喻許多分散的事物匯集到一個地方。
【成語故事】:
西漢的思想家、文學家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襲父封為淮南王。他愛好讀書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賓客和懂得天文、醫(yī)學、歷算、占卜等數(shù)千人,集體編寫了一部數(shù)十萬字的書《鴻烈》,也稱《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論訓》,講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些情況,它的基本觀點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文章中寫道:“我們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邊,衣著非常簡陋,生活十分艱苦。
后來出了圣人,他們帶領(lǐng)人們建造宮室,這樣人們才從山洞里走出來,住進了可以躲避風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們制造農(nóng)具和兵器,用來耕作和捕殺猛獸,使人們的生活比過去有了保障。
后來,圣人又制禮作樂,訂出各種各樣的規(guī)矩,使人們有了禮節(jié)和約束。由此可見,社會是不斷發(fā)展的,人們不是老是用一個方式生活。所以對古時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適合使用,就應該廢除;而對于現(xiàn)在的,如果適合使用,就應該發(fā)揚。
以上的一切都說明像千百條來自不同源頭的江河,但最后都會歸流入大海一樣,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會,過更美好的生活。
百尺竿頭的成語典故
【成語】: 百尺竿頭
【拼音】: bǎi chǐ gān tóu
【解釋】: 桅桿或雜技長竿的頂端。比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或?qū)W問、事業(yè)有很高的成就。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于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招賢大師》,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這位太師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jīng)。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jīng)。前來聽講的僧人很多,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內(nèi)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
招賢大師講經(jīng)完畢后,一名僧人站立起來,問他行了一個禮,然后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作答起來。
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于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
聽講的人發(fā)現(xiàn),他倆談論的是有關(guān)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nèi)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著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頭這則成語也稱百丈竿頭。
百步穿楊的成語典故
【成語】: 百步穿楊
【拼音】: bǎi bù chuān yáng
【解釋】: 在一百步遠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形容箭法或槍法十分高明。
【成語故事】:
《戰(zhàn)國策·西周策》:楚國有個叫養(yǎng)由基的人,他的箭術(shù)非常高明,即使離開柳樹一百步射它的葉子,也百發(fā)百中,在旁的人看見了皆齊聲喝采。
白云親舍的成語故事
【成語】: 白云親舍
【拼音】: bái yún qīn shè
【解釋】: 親: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話。
【成語故事】:
狄仁杰是唐朝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他年輕時曾做過并州法曹參軍。
當時他的父母遠在河陽(今河南孟縣),一次,狄仁杰外出辦事登上太行山,由于思鄉(xiāng)情切,不由向河陽方向遠眺,只見一片白云在天上孤零零地飄浮。
狄仁杰指著那片白云對隨行的人員說:“吾親舍其下。”意思是,他的雙親就往在那片白云下面。他悵望了好久,直到那片白云散云才離開。
公元700年9月,鍬仁杰病逝,終年七十一歲。武則天聞訊,非常悲痛,流著眼淚說:“朝堂空矣!”傳說,狄仁杰死后葬于邯鄲磁縣狄仁村,墓冢尚在!鞍自朴H舍”,比喻客居他鄉(xiāng),思念父母。
【成語中的歷史典故】相關(guān)文章:
歷史典故的成語11-23
歷史成語典故:罄竹難書的典故02-22
來自歷史典故的成語12-15
成語撒豆成兵的歷史典故02-15
江郎才盡的成語歷史典故07-18
常用成語的歷史典故整理08-12
成語的歷史典故和釋義08-02
簡短的成語歷史典故故事03-03
成語多事之秋的歷史典故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