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個歷史典故成語故事 推薦度:
- 歷史典故:神機妙算 推薦度:
- 文成公主入藏的歷史典故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歷史典故(精選18篇)
中文中的很多成語,都有著對應的故事,這故事的背后,更是一群古人的生活。我們在學習這些成語的同時,不妨來了解一下相應的典故,能夠讓我們更全面的了解這個成語。本次,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恍┍容^有名的歷史典故,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歷史典故 篇1
乞漿見女
唐代詩人崔護到京城參加進士考試,結(jié)果沒有考中。于是,他在城中借了間房子,刻苦攻讀,準備第二年再考。
到了清明時分,人們紛紛去郊外踏青。崔護也暫時忘了考試落榜的不快,興致勃勃地往城南游覽。
崔護一邊走,一邊欣賞沿途的美景。他游玩了大半天,覺得口干舌燥,看到附近花木叢中有一幢房子,就上前敲門,想討杯水喝。可是等了很久,卻沒有人開門。崔護心中不免很失望,正想離開,只見一個年輕的姑娘打開了門,瞧了崔護一眼,問:“你是誰呀!干嗎敲我家的門?”
崔護拱手說:“我是來長安應試的舉子,名叫崔護。今天偶出踏青,口渴了,想討杯水喝!
姑娘見崔護長得一表人材,舉止彬彬有禮,便利索地搬了張椅子,請崔護坐下休息,然后端來一杯清茶遞給崔護。
這戶人家的庭院中種著不少桃樹,桃花盛開,那姑娘倚在一棵桃樹下,羞怯地注視著崔護。在桃花的映襯下,姑娘美麗的俏臉更顯得撫媚動人。崔護見了,頓生愛慕之心,與姑娘拉起了家常,向她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心。姑娘沒正面回答他,但從她那含情脈脈的眼神中,崔護知道姑娘也很喜歡自己。
不知不覺,太陽快下山了,崔護見時光不早,便告別姑娘,動身回城。
這以后,崔護忙于讀書應考,沒有再去。直到第二年清明節(jié),他又去尋訪自己心愛的姑娘。他來到姑娘家的庭院前,不料鐵鎖把門,不見人影。他非常失望,就在門上題了一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辈⒃谧詈笫鹕洗拮o之名,戀戀不舍地離去。
那么,這一天姑娘哪兒去了呢?原來,清明那天,姑娘跟她父親到親戚家去了。幾天后,姑娘回到家中,看到了崔護的題詩,才知道崔護來訪不遇。她感到再也見不到崔護了,不由失聲痛哭。一連幾天,她臥床不起,茶飯不思,精神恍惚,最后竟昏死過去。
過了幾天,崔護又到南郊尋訪。他剛來到姑娘家的門外,就聽到門內(nèi)有老人的.哭聲,不由非常驚異,忙上前敲門。一個老翁出來開門,問清他就是崔護,便把自己女兒因為思念他而死去的消息說了。
崔護悲慟欲絕,請求再見姑娘一面。老翁同意了,崔護便來到姑娘房中,哭著說:“姑娘,崔護來遲了!來遲了!”
他抱起姑娘的頭,枕在自己的臂上,眼淚落到姑娘的臉上。突然,姑娘慢慢醒了過來。原來,她只是暫時昏迷,并未真正死去。崔護和老翁都喜出望外,老翁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崔護。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后來,“乞漿見女”這一典故,用來指艷遇或遇艷之人,又表示未遇的惆悵和感嘆;而用“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歷史典故 篇2
春蚓秋蛇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蕭)子云近世擅名匯表,然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梁朝的蕭子云,自幼喜歡書法。他的.書法雖出于近世,卻獨具一格,因而是聞名于長江一帶。但當時有人卻有不同看法,認為蕭子云的書法“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意思是:只能說他會寫字,他的字沒有骨氣,每行字都象春天的蚯蚓,每個字都象秋天蜷曲的蛇。)
后人用“春蚓秋蛇”比喻書法拙劣。言其字象春天的蚯蚓和秋天的蛇的行跡一樣,彎彎曲曲的。
歷史典故 篇3
白衣送酒
典出南朝·宋·檀道鸞《續(xù)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cè)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歸!
我國古代許多著名的大詩人都喜歡喝酒,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也不例外。他曾在自傳體散文《五柳先生傳》里說自己生性最愛好飲酒。但隱居山鄉(xiāng),家境貧困,不是常常都有酒喝的。親朋故舊知道他的嗜好,有時便備辦了酒菜請他去享用。他呢,只要一去,便要一醉方休。盡興之后,便立即向主人告辭。他性格中的灑脫豪放,也可略見一斑。
有一年的九九重陽節(jié),菊花盛開,南山清晰可辨,秋風吹拂,飛鳥翩然。這么美好的佳節(jié),本是喝酒的好日子,但這天陶淵明家中一滴酒也沒有。他只好無聊地坐在房屋外的菊花從中,有意無意地一把把摘取菊花,以此來消磨時光。正在百無聊賴之時,陶淵明遠遠望見一個穿白衣服的`人向他走來。走近一看,此人手里還抱了一大壇酒。原來,這個白衣人是刺史王弘家的仆役。他受主人的差遣,給陶淵明送來一壇酒。陶淵明真是喜出望外,他連忙向白衣人表示對朋友王弘的謝意,收下了這壇酒。
白衣使者剛走,陶淵明便迫不及待地打開壇蓋,陣陣酒香向他襲來,他立即開始喝了起來,一杯又一杯,直到喝得酩酊大醉,方才心滿意足地回到屋里。
后人用“白衣送酒”形容贈酒、飲酒;蛟佒仃栵L物。
歷史典故 篇4
坦腹東床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晉王羲之,字逸少,山陰人,他很聰明,不但文章好,字也很好,十三歲時,已有名氣。在拜謁周凱以后,他的名氣更大了,因為當時周凱的聲譽很高,士人們只要得到他稱譽一句,身價就會很高。當時太尉郗鑒,有一個女兒,不但美慧而且很有才學,一時找不到適合足以匹配的世家子弟。后來,想起了王家,郗太尉就派一個門生先到王府去觀察,看看是否有適當?shù)娜。那位門人到了王府,向家長王敦說明來意,王敦叫他自己到東廂去觀察。王氏子弟,個個生得眉清目秀,都是一表人才,他們聽說郗家遣人前來相親,不禁都緊張起來,大家裝模作樣,態(tài)度都不很自然;只有一個青年,袒露著肚子,盤坐在東邊的床上吃東西,意態(tài)自如,旁若無人的樣子。那位相親的.門生把這情形回去告訴了郗太尉,郗太尉說:“那位毫無矯揉造作,意態(tài)自如坦腹東床的青年,正是我心目中的佳婿。”于是就把女兒許配給那個人;那位佳婿就是王羲之。
由于郗鑒擇婿的故事,后來人們凡是稱謂女婿,就叫坦腹東床,也有人稱“東床快婿”,這句話含贊美的意思。
歷史典故 篇5
一鱗半爪
典出清·趙執(zhí)信《談龍錄》: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
清代有一個詩人,名叫王士禎,他作詩要求有神韻。有一次,他和他的學生談論作詩之法,講到神韻時說:“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保ㄒ馑际牵荷耥嵾@個東西,就如神龍相似,它在云霧之中,東現(xiàn)一個頭,西現(xiàn)一個尾,有時則這里現(xiàn)一只腳爪,那里現(xiàn)幾片鱗甲,時隱時現(xiàn),不可捉摸。)
后人把“一爪一鱗”說成“一鱗半爪”,用來比喻事物零星片斷,不夠完整。
歷史典故 篇6
漢陰丈人
典出《莊子·天地》:子貢南游于楚,反于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子貢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
曰:“鑿木為機,后重前輕,挈水若抽,數(shù)湯,其名為槔!
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子貢往南方的楚國去游歷,回晉國途中,經(jīng)過漢水南岸,遇見一位老人正要去務菜園子。只見他從挖開的一個隧道下到井里,雙手抱一只大甕汲水出來灌園,萬分吃力而功效甚微。
子貢說:“我有一種機械,一天可灌一百畝地,用力少而見效很大,老人家您不用它嗎?”務園子的老漢抬頭望了望他說:“什么樣的機械?”子貢說:“在木頭中鑿一個機關(guān),后半重前半輕,用它提水就像抽引一樣,接連不斷,水流泛溢奔流,名叫桔槔!
務園子的老漢勃然大怒,一下變了臉色,譏笑說:“我從我的老師那里聽到說,有機械的人一定有投機取巧之事,有機巧之事的,一定有機變巧詐之心。胸中存留著機心,人的純粹潔白的天性就受到破壞;純粹潔白的天性不完備,就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是不可能得道的。我并非不知道桔槔這種機械,我是恥于做這種事情!”
后人用“漢陰丈人”比喻頑固分子反對新事物,往往會拿出一套歪道理為自己的守舊行為辯護。
歷史典故 篇7
強項令
光武帝建立東漢王朝后,采取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減輕賦稅,釋放奴婢,減少官差。因此,東漢初年經(jīng)濟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
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卻需要有效的法令。不過法令只能威懾百姓,卻無法約束達官貴人。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倚仗自己的`弟弟是皇帝,橫行無忌,她的奴仆也不把法紀放在眼中。
洛陽令董宣是一個耿直的人,他認為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湖陽公主有一個家奴仗勢行兇殺了人,躲在公主府里不出來。董宣不能進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門口守著,只等家奴出來。
一天,湖陽公主坐著馬車外出,跟隨她的正是那個殺人的家奴。董宣得到了消息,就親自帶衙役趕來,攔住湖陽公主的車。
湖陽公主大怒:“好大膽的洛陽令,竟敢阻攔我的馬車!”
董宣毫不畏懼,當面責備湖陽公主不該放縱家奴犯法殺人。他不管公主阻撓,吩咐衙役把兇手逮起來,當場處決。
湖陽公主十分生氣,馬上趕到宮里,向光武帝哭訴董宣怎樣欺負她。光武帝聽了也十分惱怒,立刻召董宣進宮,吩咐內(nèi)侍當著湖陽公主的面,責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氣。
董宣說:“先別動手,微臣有話要上奏。”
光武帝怒氣沖沖地問道:“你還有什么話可說?”
董宣說:“陛下是一個中興的皇帝,應該注重法令,F(xiàn)在陛下讓公主放縱奴仆殺人,還能治理天下嗎?如果微臣因為維護法令而獲罪,懇請以死謝天下!”說罷,他向柱子撞去。光武帝連忙吩咐內(nèi)侍把他拉住,但董宣已經(jīng)撞得頭破血流。
光武帝理屈,但是為了顧全湖陽公主的面子,要董宣向公主磕頭賠禮。董宣寧死不磕,內(nèi)侍把他的腦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兩手使勁撐住地,挺著脖子。
內(nèi)侍回報說:“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光武帝也只好放了他。
湖陽公主見光武帝放了董宣,并不服氣,諷刺光武帝沒有權(quán)威,光武帝無奈地說:“正因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時那樣肆意為之!
歷史典故 篇8
雪中送炭
宋太宗即位后,因其深知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故生活非常儉樸,甚至禁止在皇宮之中使用金銀做裝飾品。他也很能夠體會百姓的甘苦,處處為百姓、為社稷著想。
一年冬天,天氣格外冷,鵝毛大雪下起來沒完沒了。宋太宗在屋子里,身上披著狐貍皮外套,仍然覺得渾身發(fā)冷,宮外更是天寒地凍。太宗命人端來取暖的火盆,奉上溫熱的美酒。他烤著火,品嘗著美酒,忽然看到院中樹上的枯枝隨著寒風,被吹落到了地上。他心中不禁一動,暗想:這么寒冷的天氣,汴梁城中的百姓,有許多缺柴少米的,他們的日子要怎么過呢?
想到這里,他馬上下令召府尹進宮,他對府尹說:“如今天寒地凍,城中那些缺衣少食的百姓如何受得了?你馬上帶些衣食和木炭去城中走走看看,幫助那些無法過冬的人們,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
府尹領(lǐng)旨,帶領(lǐng)衙役,備好衣食和木炭,給有困難的`人家都留下足夠的東西。受到救助的百姓感激萬分,于是,便有了“雪中送炭”的佳話。
歷史典故 篇9
寵辱不驚
唐太宗時期,有個叫盧承慶的人,字子余,他被任命為考功員外郎,是專管官吏考績的。因為他做事認真、公正,深受人們的敬重。
一次,盧承慶奉命調(diào)查漕運船只失事的責任問題,他給負責此事的一個官員評定了“中下”的評語,并通知了本人。受到懲處的官員聽說后,沒有提出意見,也沒有任何疑懼的'表情。盧承慶事后想了想,覺得糧船翻沉,并不是他一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一個人可以挽救的,給他一個“中下”的評語未免太過嚴苛了,于是,就把評語改成了“中中”,并通知了本人。那位官員依然沒有發(fā)表意見,既不說一句虛偽的感激的話,也沒有什么激動的神色。盧承慶得知此事,脫口稱贊道:“好!寵辱不驚,難得難得!”于是,又把他的評語改成了“中上”。
后來,盧承慶本人也經(jīng)歷過大起大落,命運坎坷,但他的心情始終平靜如水,并不因命運的起落無常而改變自己為人的原則。
歷史典故 篇10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聰明與智慧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知,四書五經(jīng),無所不曉。
47歲時,諸葛亮向后主劉禪呈上《出師表》,表明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己”的心跡。
為了統(tǒng)一中原,諸葛亮曾經(jīng)多次兵出祁山,前幾次出兵,都是因為糧食不繼而退兵,第五次他接受了以往教訓,非常重視糧食供應。他設計了一種叫做木牛(改進的獨輪車)的運輸工具,用它把糧食運到斜谷口囤積備用。
公元234年,諸葛亮用木牛流馬運糧,做好充分準備后,約孫權(quán)同時對魏國發(fā)起進攻,兩面夾擊魏國。他率領(lǐng)10萬大軍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構(gòu)筑營壘,準備長期作戰(zhàn):分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當?shù)乩习傩找黄鸶N,以為久計。司馬懿率領(lǐng)魏軍也渡過渭水,筑起營壘準備和蜀軍長期對峙。魏明帝命令司馬懿只許堅守,不準出戰(zhàn)。
與此同時,孫權(quán)應約派出三路大軍進攻魏國,配合蜀國的'行動。魏明帝親自率領(lǐng)大軍南下,大敗吳軍。諸葛亮只好孤軍作戰(zhàn)。蜀軍很想跟魏軍速戰(zhàn)速決,但司馬懿固守營壘,堅守不出,決心要打持久戰(zhàn)。雙方相持了一百多天。
有一次,司馬懿虛情假意地接待前來下挑戰(zhàn)書的使者,問道:“你們丞相很忙吧,身體還好嗎?”使者回答說:“丞相很忙,軍營里大小事都親自過問。他每天早起晚睡。近來胃口也不太好,飯量很小!笔拐咦吆螅抉R懿對將士們說:“諸葛孔明食少事多,怎能支撐長久呢?”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就在這年八月病故,年僅54歲。
按照諸葛亮生前囑咐,蜀軍密不發(fā)喪,各路人馬按序撤退。
司馬懿探得蜀軍因諸葛亮病死而退兵的消息,立即率軍追趕。剛過五丈原,忽然蜀軍旗幟轉(zhuǎn)向,戰(zhàn)鼓雷鳴,蜀軍將士們轉(zhuǎn)身掩殺過來。司馬懿大吃一驚,趕快掉轉(zhuǎn)馬頭,下令撤退。待魏軍退遠了,蜀軍才緩緩撤出五丈原。
雖然,諸葛亮沒能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原的愿望,但是,他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才智和鞠躬盡瘁、忠于職守的品格,永遠師儀后世。
歷史典故 篇11
大禹治水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fā)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堯召開部落聯(lián)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領(lǐng)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lǐng)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qū)︴叢淮笮湃巍J最I(lǐng)們說:“現(xiàn)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了,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9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筑壩,結(jié)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以后,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fā)現(xiàn)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他吸取了父親的經(jīng)驗教訓,采取了疏導的辦法,帶領(lǐng)百姓開渠排水,疏通江河,興修水利,灌溉農(nóng)田。
傳說禹在治水的十三年當中,三次經(jīng)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沒進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懷孕了,沒進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jīng)過,聽見哭聲,也沒進去探望。他一直想著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禍害,莊稼被淹,房子被毀,于是,三次經(jīng)過家門都顧不上進去探望家人。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經(jīng)過十三年的努力,大禹終于治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舜年老以后,也像堯一樣,物色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大禹因為治水有功,就被舜選定為自己的繼承人。舜死后,大禹繼任了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
歷史典故 篇12
扇枕溫席
東漢時,有一個人名叫黃香,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親近、孝順父母。
在他九歲時,母親去世了,父親一人來養(yǎng)育他。他深知父親的辛苦,對父親倍加孝順,一切家務活都由他一個人承擔。別的小孩子在玩耍時,他在家里劈柴做飯,好讓父親有更多的時間休息。
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黃香的'父親干完活,坐在院子里乘涼。黃香就用扇子把床扇涼,然后伺候父親上床就寢。冬天,天寒地凍,他先用自己的身體把被窩暖熱,才讓父親躺下睡覺。日久天長,黃香對父親的孝道深得鄉(xiāng)鄰的稱贊。
在黃香12歲時,江夏的太守稱他為“至孝”,漢和帝也曾嘉獎過他。
長大后,人們推舉黃香當?shù)胤焦。黃香擔任太守時,體恤百姓們的饑苦,愛護子民,為百姓謀利。有一次,黃香出任太守的地區(qū)遭受了特大水災,他毫不猶豫拿出自己歷年的俸祿,賑濟受災的百姓;同時上奏皇帝,請求減免百姓當年的稅務。百姓們都十分愛戴這位愛民如子的好官。在當時流行著這樣的一句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歷史典故 篇13
結(jié)草銜環(huán)
“結(jié)草”的典故見于《左傳·宣公十五年》。春秋時,晉國的魏武子有個愛妾。魏武子生病后,對他的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辈痪梦何渥硬≈,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后,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钡鹊轿何渥铀篮螅侯w沒有把那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jù)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后來,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陜西大荔縣)交戰(zhàn),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wěn),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zhàn)役中打敗秦師。
晉軍獲勝收兵后,當天夜里,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jié)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把她嫁掉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銜環(huán)”典故則見于《后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xù)齊諧記》。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給它喂飼黃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并以白環(huán)四枚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像這玉環(huán)一樣潔白無瑕!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后人所傳誦。
后世將“結(jié)草”“銜環(huán)”合在一起,流傳至今,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歷史典故 篇14
自慚形穢
故事晉朝時候,有個驃騎將軍名叫王濟,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風度。雖然是個提刀弄槍的軍人,但平時讀書論經(jīng),才學很好,在城里也頗有名聲。有一年,王濟的外甥衛(wèi)玠母子前來投靠王濟。王濟一見衛(wèi)玠如此眉清目秀,風度翩翩,簡直驚呆了。
他對衛(wèi)母說:“人家都說我相貌漂亮過人,此刻與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塊與明珠寶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難看了!”過了幾天,王濟帶著衛(wèi)玠,騎著馬去拜見親朋好友。走到街上?匆娦l(wèi)玠的人都以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爭著圍觀,你擠我擁。幾乎哄動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親戚家,親友們想了解一下衛(wèi)萬玠以外貌漂亮,學問是否出眾,便堅持要他講解玄理。衛(wèi)玠推辭不了,便講了起來。講的時間不長,聽的人卻沒有一個不稱贊他講得精深透徹的。
人們嘻笑著說:“看來,你們?nèi)醯植簧闲l(wèi)家的一個兒郎啊!”王濟說:“是啊,和我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發(fā)光。
歷史典故 篇15
后起之秀
東晉時,王忱(chen)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才氣,很受親友的推祟。他的舅父范寧,是當時著名的經(jīng)學家,對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他總讓王忱到場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張玄。舅舅要他倆交談交談。張玄早就聽說王忱志趣不凡,很想與他談談。
他年齡比王忱要大,期望王忱先給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著等候。不料,王忱見張玄這等模樣,看不上眼。也默默坐著,一言不發(fā)。張玄見他這樣,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對坐了一會,怏怏不樂地離去。事后,范寧責備王忱說:“張玄是吳中的優(yōu)秀人才,你為什么不好好與他談談’’王忱傲慢地回答說:“他要是真心想和我來往,完全能夠來找我談談嘛!狈秾幝犃诉@話,倒反而稱贊起外甥來了:“你這樣風流俊逸,真是之后的優(yōu)秀人才!薄庇癯佬χ卮鹫f:“沒有您這樣的舅舅,哪來我這樣的外甥”
歷史典故 篇16
誨人不倦
教導人個性耐心,從不厭倦。
孔子帶領(lǐng)弟子們周游列國,經(jīng)歷新鄭之病,他們不得不在當?shù)刈×藥自,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干農(nóng)活?鬃有睦锊桓吲d,一反誨人不倦的習慣,承認不如老農(nóng)。樊遲只好向當?shù)剞r(nóng)民請教,最后種出了葫蘆、扁豆等。
歷史典故 篇17
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狀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齊威王當上國王后整天只明白吃喝玩樂,喜歡聽別人彈琴。鄒忌攜琴前去拜見齊威王,就是光說不彈,并把不彈琴的.道理與治國聯(lián)系起來,使齊威王明白治國的道理,齊威王任命鄒忌為相國。鄒忌以自身形象影響齊威王有自知之明。
歷史典故 篇18
力不從心
心里想做,但是力量夠不上。
東漢時期,班超為平定匈奴作亂,70多歲還在西域作戰(zhàn),他身體日漸衰弱,上書漢和帝要求回中原養(yǎng)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書奏請說班超老了,再有戰(zhàn)事就力不從心了,漢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折,不斷地點頭,于是下詔讓班超回京。
【歷史典故】相關(guān)文章:
歷史典故精選02-28
歷史成語典故:罄竹難書的典故02-22
家喻戶曉的歷史典故12-09
歷史典故的成語11-23
劍門關(guān)歷史典故03-11
漢朝的歷史典故03-30
秦王的歷史典故03-08
曳尾涂中的歷史典故02-13
桃花的歷史典故02-28
經(jīng)典歷史典故短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