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言九鼎的歷史典故,你知道嗎?
一言九鼎,形容說的話分量大,起決定作用。你知道它的典故嗎?以下是cnfla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言九鼎的歷史典故,希望你喜歡,歡迎閱讀。
典故一
話說東周有一國寶,九鼎,是君臨天下的象征,世人都想擁有它。當時的周朝勢微,又想保住這個鼎,又不敢得罪各個諸侯強國。
秦國仗自己兵多馬壯,想用武力來強迫周王交出寶鼎,周王(應為周顯王〈前321年〉)非常害怕,但又不敢真得罪秦國,這時周出了一個能人,名叫顏率,能言會道,對大王說:“大王,你不用擔心,我向東邊的齊國借兵求救就可以了。”
顏率到了齊國,對齊王說:“如今秦王暴虐無道,興強暴之師、兵臨城下威脅周君,還索要九鼎。我東周君臣在宮廷內尋思對策,最終君臣一致認為:與其把九鼎送給暴秦,實在不如送給貴國。挽救面臨危亡的國家必定美名傳揚,贏得天下人的認同和贊譽;如果能得到九鼎這樣的國之珍寶,也確實是貴國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爭取!”齊王一聽非常高興,立刻派遣5萬大軍,任命陳臣思為統(tǒng)帥前往救助東周,秦兵無奈地撤了兵。
當齊王準備向周君要九鼎,以兌現顏率的諾言時,周王又憂心忡忡了。顏率說:“大王不必擔心,請允許臣去齊國解決這件事。”顏率來到齊國,對齊王說:“這次在貴國的義舉下,我們國家才得到保全,所以我們愿意讓出九鼎,但是從我們國家到東齊要經過好幾個國家,大王打算借哪條道將鼎運過來呢?”齊王回答:“寡人準備借道梁國。”
顏率說:“萬萬不可借道梁國,因為梁國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們在暉臺和少海一帶謀劃這件事已很長時間了。所以九鼎一旦進入梁國,必然很難再出來。”于是齊王又說:“那么寡人準備借道楚國。”顏率回答說:“這也行不通,因為楚國君臣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葉庭(地方名)進行謀劃。假如九鼎進入楚國,也絕對不會再運出來”。齊王說:“那么寡人究竟從那里把九鼎運到齊國呢?”
顏率說:“我東周君臣也在私下為大王這件事憂慮。因為所謂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醬罐子一類的.東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懷中就能拿到齊國,也不像群鳥聚集、烏鴉飛散、兔子奔跳、駿馬疾馳那樣飛快地進入齊國。當初周武王伐商紂王獲得九鼎之后,為了拉運一鼎就動用了9萬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萬人。士兵、工匠需要的難以計數,此外還要準備相應的搬運工具和被服糧餉等物資,如今大王即使有這種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從哪條路把九鼎運來齊國。所以臣一直在私下為大王擔憂。”
齊王說:“賢卿屢次來我齊國,說來說去還是不想把九鼎給寡人了!”顏率趕緊解釋說:“臣怎敢欺騙貴國呢,只要大王能趕快決定從哪條路搬運,我東周君臣可遷移九鼎聽候命令。”齊王終于打消了獲得九鼎的念頭。
由此可見,九鼎的分量之重。《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記載:“毛先生(毛遂)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意思是“一句話抵得上九鼎”,形容一句話的作用很大。后來,人們漸漸引申出“一言九鼎”的成語。
典故二
大禹建立夏朝后,各方諸侯來朝,舉行郊祀之禮,諸侯都留在陽城助祭。祭祀后,大家對大禹“薦皋陶于天”的作法非常不滿,認為皋陶老病垂危,朝不保夕,大禹不肯傳賢人,意在傳位夏啟。于是大禹決定在陽城東南的涂山召開諸侯大會,檢討了自己的過失,消除了各諸侯國的疑慮。涂山大會之后,諸侯們高高興興分道而去。大禹也率領群臣返回都城陽城。走到半路,忽然傳來急報,說皋陶去世了,大禹聽了,不勝傷悼,返都之后,就又改薦伯益于天。這樣,從前疑心的諸侯知道誤會了大禹,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即青銅,后來,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為了紀念涂山大會,就準備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幾個大鼎。但為免諸侯責備,大禹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哪一州所貢之金,就拿來鑄哪一州的鼎,將哪一州內的山川形勢都鑄在上面。并將從前治水時所遇到的.各種奇異禽獸、神怪等一并鑄在鼎上,使九州之百姓知道哪一種是神,那一種是奸。又過了幾月,大禹已在位五年了。夏禹承帝舜之制,也五歲一巡狩。巡狩回來后,氣勢磅礴的九鼎鑄成,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九鼎象征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借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tǒng)。九鼎繼而成為" 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tǒng)一昌盛的象征。大禹把九鼎稱為鎮(zhèn)國之寶,各方諸侯來朝見時,都要向九鼎頂禮膜拜。從此之后,九鼎成為國家最重要的禮器。后來夏朝為商所滅,九鼎就遷于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為周所滅,九鼎就遷于周朝的鎬京。后來成王在洛邑營造新都,又將九鼎安置在洛邑,謂之定鼎。因為禹鑄造九鼎,取信諸侯,人們常用"一言九鼎"來表示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形容人說話信譽極高,一言半語就起決定作用。后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也比喻信守諾言,常用來表達重諾、極信守諾言。
【一言九鼎的歷史典故,你知道嗎?】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精選10-07
歷史成語典故:罄竹難書的典故10-03
著名的歷史典故07-18
杯弓蛇影的歷史典故07-10
家喻戶曉的歷史典故12-09
歷史典故的成語11-23
劍門關歷史典故10-14
漢朝的歷史典故10-26
歷史典故:利令智昏11-25
杭州歷史典故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