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按圖索驥的歷史典故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jīng)典的典故吧,中華上下五千年,產(chǎn)生了無數(shù)故事。當你說出一個典故的時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歷史嗎?還苦于找不到優(yōu)秀的典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按圖索驥的歷史典故,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按圖索驥的歷史典故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jù)說,伯樂把自己豐富的識馬經(jīng)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jīng)》,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征,并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資質(zhì)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jīng)》,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jīng)》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征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曲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只大癩蛤蟆,趕緊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jīng)》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曲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里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成語寓意
孫陽的兒子尋找千里馬時,把癩蛤蟆誤認為千里馬,這是寓言作者的夸張。但是,在學習和工作中,死背教條,生搬硬套,以致鬧出笑話,招致?lián)p失的事例,確實是經(jīng)常見到的。
“按圖索驥”有兩層意思。其一是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找事物。說明人們尋找事物、探索未知應(yīng)該遵循一定的線索,由已知去探求未知;事物發(fā)展也是在因果鏈條之上變化的,可按照“因”去發(fā)現(xiàn)和洞見“果”,這是人們實踐中常用的方法。其二是比喻做事拘泥于教條。這從另一個面說明人們在尋找與探索未知時如果過分拘泥于“細節(jié)”“線索”“已知”,思維難以超越和突破,就會陷入線性邏輯和教條主義模式,這也是人們易犯的錯誤。如元朝袁桷《示從子瑛》詩:“隔竹引龜心有想,按圖索驥術(shù)難靈!边@就揭示了一個重要的思維方法。事物的存在具有復(fù)雜性、立體性和動態(tài)性。認識事物,必須通過實踐,要懂得知識的變通,透過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特點,不能生搬硬套、拘泥成法辦事,應(yīng)放寬視野并在立體和動態(tài)中尋找和探索事物,避免僵化和教條主義。
【拓展延伸】
詞目:按圖索驥
釋義:指按照圖上畫的樣子去尋找好馬。原比喻辦事拘泥于教條,現(xiàn)在指按照線索去尋找事物,易于獲得。
出處:《后南柯·訪舊》:南之裸將,刻舟求劍,按圖索驥,是求材必視乎門蔭,用人必限以資格,千古銓政之壞,人才不興,大都由此!”另一說法出自:東漢·班固《漢書·梅福傳》:“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選舉之法取當時之士,猶察伯樂之圖,求騏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近義詞: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按部就班
反義詞:不落窠臼、見機行事
燈謎:悲鴻畫馬,伯樂來相(打一成語)
歇后語:伯樂兒子找馬(打一成語)
押韻詞:東道之誼、敝蓋不棄、沈聲靜氣、焮天鑠地、熏蕕同器、兩雄不并立、崇論谹議、回心轉(zhuǎn)意、殷天震地、通都大邑
原文
伯樂《相馬經(jīng)》有“隆顙蛈日蹄如累麴”之語,其子執(zhí)《相馬經(jīng)》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麴爾!”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zhuǎn)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御也!
注釋
隆顙(sǎng):高高的額頭。
蛈(tiě)日:眼睛鼓起,也有人認為是"跌目"。
累麴(qū):疊起來的酒藥餅子。
謂:告訴,對....說。
得:找到,得到。
堪 :能夠,可以。
御 :駕馭,控制。
好:喜歡
譯文
伯樂在他寫的《相馬經(jīng)》書里有“額頭高、眼睛亮、蹄子大,就是好馬”的說法。一次,伯樂的兒子拿著《相馬經(jīng)》去認馬。他看見一只癩蛤蟆,就對父親說:“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馬,其他條件都符合,就是蹄子有點不夠大!”伯樂知道兒子很笨,被他氣得笑了起來,說:“你抓的馬太愛跳了,不能騎啊!”
伯樂簡介:
伯樂本名孫陽,一說他乃趙簡子御者,善相馬,字子良,又稱王良。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于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干脆稱他為伯樂。
【按圖索驥的歷史典故】相關(guān)文章:
歷史典故精選02-28
歷史成語典故:罄竹難書的典故02-22
家喻戶曉的歷史典故12-09
歷史典故的成語11-23
防微杜漸的歷史典故02-22
白虹貫日的歷史典故03-24
著名的歷史典故10-26
杭州歷史典故11-08
劍門關(guān)歷史典故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