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講山西文化的作文(通用12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jié)自己的心情。一篇什么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yōu)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講山西文化的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講山西文化的作文 1
離開家鄉(xiāng)到外地上學已經快兩年多了,在這兩年每次離開家返校上學的時候,我和身邊的必然會帶上一壺山西老陳醋,這一點,從未例外過。作為山西人,幾乎每餐離不開醋,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沒醋的宴席,總覺得少點什么,再豐盛也索然無味。趁暑假這個機會,我來到了“中國醋都”——山西清徐縣,通過這里的醋文化展覽,我對山西的醋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人們常說:“東辣西酸,南甜北咸”,在一定程度上這句話充分反映出了我國飲食文化的地區(qū)差異。山西人喜歡吃醋是出了名的,當然這里的“醋”指的并非是感情方面的醋,據說,1978年有關部門曾在華北五市對每人每年的食醋量作過一次調查,太原市以人均每年18斤的食醋量大大超出別的城市。有統(tǒng)計,山西全省年人均食醋在10斤以上,為全國之最。晉醋盛名在外,清徐縣作為山西老陳醋的正宗發(fā)源地,是全國最大的食醋生產基地,所產老陳醋為中國四大名醋之首,號稱“天下第一醋”,是中國當之無愧的醋都,老陳醋凝聚著山西人深厚的歷史情結,而醋文化的內容也十分豐富,與山西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來過山西的朋友們,大多曾經發(fā)現(xiàn),在山西,可以說是無醋不成餐,燒菜時,撐勺的大師傅們會在菜里放醋;開餐時,服務員會給每位食客遞上一份盛滿醋的小碟;酒菜過后是主食物,醋壺又會遞上來,人人都自己給主食內放醋;還有,菜單上的菜品更是有不少與醋有關,糖醋排骨、老醋花生、醋溜白菜、糖醋魚、酸湯攸面、醋腌黃瓜、酸辣土豆絲等數(shù)不勝數(shù)。
如果非要問山西人為什么喜歡吃醋,那首先,從地理環(huán)境方面來說,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水土中含堿性大,再加上這里的氣候干燥,人們種出來的糧食和飲用的水中也就含有了較大的.堿性,長期食用不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這也就是山西人所稱的“水土硬”,而人們如果長期食用醋,醋的酸性就正好能中和堿性,防止結石,所以吃醋可以維持人體內的酸堿平衡,有利于身體健康。
然后,從生活習慣上來說,山西是煤炭大省,百姓取暖、做飯多燒煤炭,大量燒煤使得空氣中一氧化碳濃度增加,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乃到生命安全,而醋酸具有解消煤氣的作用,經常食醋,可以減輕煤氣的威脅。
另一方面,再從飲食習慣上來看,“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鄙轿魅讼矚g吃面食也是出了名的,而面食相對難消化,吃醋則能增加身體的胃液酸度,有助食物的消化吸收。與此同時,食醋對腸道有害菌類的增生繁殖具有換制、消毒和殺菌作用。
最后,醋非但本身就具有抗病毒、防癌、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軟化血管、預防感冒和美容等諸多功效,在日常生活中,山西人還經常用它來熏蒸居室,以便在流感頻發(fā)的季節(jié)消毒和預防感冒傳染。
在山西,醋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調味品,更代表了一種文化。山西老陳醋,你值得擁有!
講山西文化的作文 2
山西擁有悠久的面食歷史。其境內出土的春秋時期磨盤和篩羅,就是晉人當年吃面的證據。自漢代開始,隨著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及飲食水平的提高,面食出現(xiàn)胡餅、蒸餅、湯餅、蝎餅、髓餅、金餅、索餅等,漸漸上升到主食的地位。經過魏晉時期的繁榮,到隋唐時,山西面點涌現(xiàn)出一批新品種,比如餃子、包子,以及各種名目繁多的點心小吃,晉中地區(qū)還流行剪刀面、冷淘等。至宋代,面食品種越加細化,煮制面食盛行,面食從“餅”的.品類里分化出來。元代山西人在制作面食上對雜糧的利用非常充分,以蕎麥為原料的面也能達到類似麥面的又細又滑的口感,尤其是壓制成河漏面來食用,口感更好。除此之外,燒麥、撥魚等面食也很流行。
經過歷代積累,山西面食特色在清代已凸顯出來。無論在種類、制作技術還是花色品種上皆成規(guī)模,蒸、烙、油炸、水煮等食品多種多樣,春餅、薄餅、饅頭、窩窩頭、扁食、糕、栲栳栳等非常普遍,尤其是煮制類的面條、面片突出,如抻面、刀削面、剔尖、饸饹、蝌蚪子、揪片等,它們以精湛的技巧、本地出產的原料、多變的鹵料而勝出。據《素食說略》載:“做法以山西太原平定州、陜西朝邑、同州為最佳。其薄等于韭菜,其細比于掛面。可以成三棱之形,可以成中空之形,耐煮不斷,柔而能韌,真妙手也。”據傳產生于元代的本土面食削面,在清代已遠近聞名,“面和硬,須多揉,愈揉愈佳,作長塊置掌中,以快刀削細長薄片,入滾水煮出,用湯或鹵澆食,甚有別趣。平遙、介休等處,做法甚佳!绷硗馑追Q“花饃” “禮饃”或“面花”的面塑在這個時期也聞名于世,各式各樣的品種在各種節(jié)慶、禮儀民俗、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山西面食以煮制為主。聞名全國的山西四大招牌面食:刀削面、撥面、貓耳朵、剔尖都屬于煮制面食。除此之外,還有熗鍋面、剪刀面、一根面、油絲擦蝌蚪、滾子面、饸饹、平定漂抿蛐等。最能直觀形象地反映面食技藝且具代表性的品種是刀削面。刀削面誕生于元
代一個尋常百姓之手。相傳元代蒙古人攻占太原時,為防“漢民”造反,沒收家家戶戶的金屬器具,并實施苛刻的“限刀”政策,規(guī)定十戶一把廚刀,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韃靼人保管。一天中午,有一老漢去取廚刀準備做飯,結果刀已被取走,他只好返家等待。出門時老漢恰被一塊薄鐵皮碰了腳,就悄悄帶回了家,無奈之下只好用鐵皮“砍面”。結果砍出來的面條也特別好吃。這樣“砍”面的辦法一傳十、十傳百地傳播開來。到了明朝,這種“砍面”流傳到市肆攤點經營,不斷演變成現(xiàn)在獨樹一幟的刀削面制法技藝。老舍先生有詩贊曰“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這種極具藝術感的面食制作方法又漸漸發(fā)展成一種表演技藝。有面點師傅踩到1.8米高的獨輪車上,頭頂著面團,在眼睛看不到面團的條件下,左右手分別拿削刀輪流削下面片,柳葉狀的面片紛紛落入鍋內,可謂“彎弓閃閃千葉落,湯鍋滾滾百浪淘。近如玉簪從天降,遠似柳葉下枝梢”,可以說是面食技術與藝術的圓滿融合。
講山西文化的作文 3
智者臨水得寬十,仁者臨山得高遠。
——題記
有些地方,此生是注定要去的,只有親歷過山西的風景,才能感動于山西的致獨特風致。
感動——壺口
放長假時,適逢雨季,于是一家驅車來到久仰的壺口,我們還在山路上行駛時,瀑布震天已為兩側云波傾瀉的青黑色山巒平天了無邊威嚴。到了壺口,我們都在遠觀,不敢上前半步。只見那利刃般的黃浪咆哮翻滾著插入深深谷底,砸起一團團有力的水花,又在半空里升起一片撲面的白霧,更加注了壺口的壯觀。都說上善若水,水繞指柔,可我卻感動于黃河水沖過壺口那的偉大,剛強,正如山西的獨特風致。堅韌。感動在山西。
感動——云岡
暑假,同外公去了神秘的云岡石窟。夏日的晴空,展開一片白蒼,洗凈云翳,在長天的盡處,綿延著無邊的綠,我登上石階,輾轉一番,看到了大佛,雖然對于佛家我不了解。但我的心仍被那一種莊嚴而肅穆拂過,消融。那尊大佛淌過了千年時光,淡若輕痕的微笑掛在面上,見證無數(shù)悲歡離合。我心中再一涌動起蕭蕭禪意。佛祖來自遠古的柔和目光將我的靈魂漂洗得透亮。而它依舊平和地接受著人亙古不變地膜拜,外公告訴我,這便是清茶淡飯,我以為去。我便感動于云岡大佛平和的心態(tài)。正如山西的獨特的風致,淡泊簡約。感動在山西
感動——晉祠
踏春時,攜父母去了離家不遠的晉祠。我剛一走近,蒼莽的懸腕山迎我而來,兩顆古木相望在縹緲的云端,寧靜地立著,枝葉無聲。我向前走去,起伏的'淺綠如美人的胸脯,摩蕩出靜默的騷音。我輕輕走到圣母殿,寧靜如一,只有絲雅致氣息從枯朽門板上,斑駁門柱里透出牽引著我對古老的純粹向往。我不由感動于晉祠的一身古意。而中正如山西的獨特風致,寧靜,古老。感動在山西。
山西這個地方,沒有江南的靈氣,沒有陜北的豪氣,但它卻有自己的獨特風致。游玩一圈,感動在山西。
講山西文化的作文 4
都說工藝美術館是藝術的殿堂,是美的源泉。我今天有幸去了那里!
走進中廳,這里如仙境一般,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美麗的水晶燈。正前方一塊大屏風上,刻著幾行醒目的大字,我迫不及待走進展廳,頓時目不暇接,山西工藝美術館集中反映了山西省工藝美術行業(yè)的風貌,展示了山西省工藝美術不同時期不同類別的精品民間工藝代表作,表現(xiàn)了山西的民情風俗藝術作品有:木雕、根雕、磚雕、面塑、泥塑、剪紙、刺繡、推光漆器、陶瓷、家具、花畫工藝等1000余件工藝品。悠久的人文歷史聞名遐邇的平遙推光漆器、絳州澄泥硯、平陽本版年畫、大同銅器、上黨堆錦、黑釉陶瓷、云雕漆器等等。在2008年,傳承上千年的廣靈彩色點染剪紙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中華民間藝術一絕”。
對于我這種不懂藝術的人來說,欣賞一件藝術作品的時候感受是淺薄的。甚至不能談欣賞,面對著眼前這一幅幅錯落有致、深淺相宜的水墨畫、面對著一張張精彩生動的攝影作品,我只能以一個看客的身份而駐足,墨色的深深淺淺、曝光的多少、一個眼神的抓拍……每一個細節(jié),都凝匯著藝術家們幾十年走過的足跡。
多數(shù)藝術家是用心來創(chuàng)作的,他們的.藝術作品就是他們心靈寫照。所以,每一筆,每一劃,都意味深長。第一次參觀這樣的藝術場館,一見鐘情的幾率自然概率不大,但是,在藝術場館里,靜靜流淌著的靜穆和遐想,是我所希冀和鐘愛的,這至少說明,我與藝術,不會只是這次的擦肩而過。
山西省工藝美術館的建成,為山西旅游、文化產業(yè)的繁榮和發(fā)展增添了一朵絢麗的奇葩,為山西工藝美術產業(yè)化、規(guī);l(fā)展搭建了一個平臺。希望每一位參觀者用您的熱心關注本土文化,留住中華文明的古老根須,將其發(fā)揚光大。
我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山西人,我對山西文化底蘊還了解甚少,通過參觀山西工藝美術館,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從而使我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我將努力學習更多知識,將來為家鄉(xiāng)做貢獻。
講山西文化的作文 5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敝腥A民族具有孝敬父母的傳統(tǒng)美德,不孝子孫常常被人們譴責。我特別愛讀歷史書,發(fā)現(xiàn)許多皇帝的謚號前都加有一個“孝”字,特別是漢朝的皇帝,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它體現(xiàn)出孝道在中國古代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孟郊的《游子吟》曰:“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形象地描述了母愛的博大和無私,父母對兒女的奉獻是不圖回報也是難以報答的.。
春秋時期有一個叫穎考叔的小官,有一次,他去見鄭莊公。鄭莊公賞賜他飯食,他把肉片放在一邊舍不得吃。莊公很奇怪,問他是什么原因,穎考叔說:“我的母親從來沒有吃過這么美味的食物,請允許我將它拿回家孝敬我的母親!鼻f公聽后十分感動:一個小官在美食面前都沒有忘記老母親。穎考叔的故事讓我想起我的一些同齡人,現(xiàn)在的許多孩子看見美食,很少會想到父母。
用經濟上的專用語說,父母生我們養(yǎng)我們是一種“投資”,而很大程度上,父母對我們的“投資”多,我們對父母的“回報”少。這是一種“逆差”,既然是“逆差”,為什么父母還要“投資”呢?因為它出于父母對兒女無私的愛。面對這種無私的愛,有一部分人竟然無動于衷。
一本書上說:古人把孝敬父母歸納為“尊親,弗辱,能養(yǎng)”三個層次,尊親是孝道的最高層次,弗辱其次,能養(yǎng)最低,F(xiàn)在有些人對父母“能養(yǎng)”都不能做到,更別說尊親了。這樣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有錢有勢而忘了本的人;一種是“少壯不努力”,長大后還需要父母來養(yǎng)活的人。
孝敬父母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要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只有這樣長大后方能為父母撐起一方晴空。
講山西文化的作文 6
首先,將面粉放入盆內,一點點的加入水,將面粉打成絮狀,然后和成光滑的面團。然后,將和好的面上蓋濕布放在一邊餳制(餳面最少要半個小時,餳的時間越長,面越容易拉伸)。接著,可以用手揪起一點餳好的面團試試,看看能否拉開,如果可以說明面餳好了。之后,將案板上撲點面粉,把餳好的面團,用手捏成長條狀,放在案板上用干面粉滾勻,壓扁,放在案板上。再用搟面杖前后來回推拉,將面團搟開。搟成寬12cm(比刀的寬度小一些,方便一下可以切過來),厚1cm—1.5cm的面餅。右手握刀,把攤開的面切成一條條細條,左手順勢將面條在案板上滾一下,然后雙手各執(zhí)細條一端,上下抖動,輕輕抻拉,拉成粗細適中的長條即可。最后,將拉好的面條下入鍋中,稍煮1~2分鐘就可以出鍋了。(拉面是一條條下鍋的,一般最后一條入鍋時,先前下的面早已煮熟,所以不用煮太久)
揪片的制做過程
揪片的和面方法與拉面相似,但略硬一些。同樣將和好的`面團餳制,但是時間不易過長。餳好的面團別再揉,直接用搟面杖搟成0.5厘米厚的大片,然后切條。將切好的面上撒少許玉米淀粉防粘,一手拿面,另一只手先掐下去再順勢一揪,一個揪片就好了。如果是第一次做,可以先將揪好的揪片間隔擺在砧板上,待揪完后再煮。不過,一般都是煮鍋水開后直接揪在鍋里的,但是那樣要求動作要快,防止先前下鍋的揪片煮老了。當揪片煮至全部浮起就熟了。
當然,拉面和揪片撈出后還要澆上喜歡的澆頭,比如西紅柿雞蛋、炸醬、小炒肉等等,再就兩瓣兒新蒜,那個香啊,甭提了!
小伙伴們,你們學會了嗎?
講山西文化的作文 7
我的老家在山西。是面食的發(fā)源地,也是面塑的發(fā)源地。
現(xiàn)在就讓我先給你們講一下山西的面食文化。從有史料記載的東漢算起,經過1000余年的發(fā)展,山西面食在制作上逐漸形成了搟、抻、揪、切、壓、撥、煮、蒸、炒、炸等多種方法。山西面食素有“一面百樣吃”之譽,做法、吃法多樣是任何一個地方都無法比擬的.,普通的面團在山西人手中可以做出拉面、削面、刀撥面、轉面、漏面、貓耳朵、剔尖、流尖、擦蝌蚪、抿曲、揪片、搓魚等近百種花樣,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聲譽傳遍海內外。
講完面食就再講一下面塑吧!面塑——民間俗稱“面人”、“面羊”、“花饃”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態(tài)各有特點,它們大都出自山西農村鄉(xiāng)鎮(zhèn)家庭婦女之手,以面粉為原料,經過揉面、造型、籠蒸、點色而成,大都造型夸張、簡練、質樸、民間和地方特色鮮明,而后延續(xù)到城市,發(fā)展到通過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配比特點,用藝人靈巧的雙手,捏制出精細的、生動的、有故事情節(jié)的、有文化內涵的純觀賞意義的面塑藝術品。
山西不僅是面食和面塑的發(fā)源地,還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所在地。
三晉文化,戰(zhàn)國時分成韓、趙、魏3國,故稱之為三晉。當時的晉或三晉疆域都遠超過山西。后世所用的晉或三晉則指現(xiàn)山西省。西侯度文化,經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許家窯文化、崎峪文化,直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為中國舊石器時期原始文化發(fā)展的完整序列。晉是黃河流域文化的中心,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
啊,山西的文化多么悠久呀!我們要更多地了解山西文化。
講山西文化的作文 8
俗話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鄙轿髅媸撤N類繁多,一般家庭主婦能用小麥粉、高粱面、豆面、蕎面、莜面做幾十種,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窩窩、灌腸等。到了廚師手里,更被做的花樣翻新,目不暇接,達到了一面百樣,一面百味的境界。據查,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藝來講,可分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類,有據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種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揚海內外,被譽為中國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面、刀撥面、撥魚、剔尖、河撈、貓耳朵、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名目繁多,讓人目不暇接。
山西面食品種豐富,制作多樣,按名廚主理分類有五十余種,如細如發(fā)絲的`拉面,刀飛面舞的刀削面,游龍戲水的一根面等。制作方法有搟、拉、撥、削、壓、擦、揪、抿等幾十種,所用原料除小麥面外,還有高粱面、豆面、玉米面、蕎麥面、莜麥面等,調料上自雞、鴨、魚肉、海鮮,下至油、鹽、醬、醋,不一而足,所以山西面食有“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吃”的歷史。到山西做客一年365天,可以品嘗到天天不重樣的豐富美味的面食。
講山西文化的作文 9
山西的饃類民間面塑主要包括兩類:花饃和禮饃;x是配合歲時節(jié)令祭禮或上供的饃。如“棗山”在祭祀神靈之中,還寓意“早生貴子”。又如,用于清明節(jié)的“飛燕”花饃,既是掃墳祭禮的用品,也表示春燕飛來,陽光明媚。禮饃,則是伴隨誕生、婚嫁、壽筵、喪葬等人生儀禮而制作的饋贈物品。在山西晉南平原每當嬰兒滿月時,姥姥家都要蒸一種又圓又大、中間空心的花饃漠,俗稱“囫圇”,婦女們把它用紅包袱裹起來,一手提著囫圇禮饃,一手拉著小孩,來往于鄉(xiāng)間小路,互贈于親戚鄉(xiāng)里之間,傳遞著濃厚的鄉(xiāng)里鄉(xiāng)情。
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晉南(山西南部)家家就開始捏制出千姿百態(tài)花饃。晉南花饃除了食用外,還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它是鄉(xiāng)間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種方式,代表平安和吉祥。花饃的制作原料以白面為主,另有豆子、棗、胡椒等輔料;制作所需的工具為極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的手法以切、揉、捏、揪、挑、壓、搓、撥、按等為主。就是這些原料、工具和手法,經過晉南民間藝人一雙巧手,將花饃塑造成各式各樣的花鳥蟲魚等形象,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制作出來的花饃最大的直徑有60多厘米、重量達10多公斤,最小的直徑只有幾厘米,令人驚嘆。晉南花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形式,高超的制作工藝,贏得了廣大群眾的青睞。
進入農歷臘月,年味亦顯得漸漸濃烈。晉城一帶的農村,莊戶人家在清掃堂屋、縫制新衣、購置年貨的同時,主婦們也用上好的麥面在揉捏蒸做各種花饃。你隨意來到一戶農家,都能看到剛剛出籠的棗花饃、金罐罐饃、銀罐罐饃、老虎饃、鯉魚饃、蓮花饃,面前這些形形色色、千姿百態(tài)的花饃,令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
饃饃亦稱饅頭,是中國北方居民一日三餐的主食之一。史料記載,自秦漢以來,盛產小麥的山西晉南地區(qū)的人們便注重蒸饃的技巧和捏制花饃的藝術。星移斗轉,歲月悠悠,精致的花饃文化在一代代農家主婦的巧手捏制當中,已成為當?shù)匾坏廓毺氐?景致。一年冬盡春來,四季節(jié)日連連,各個節(jié)日的花饃都有新花樣。
正月初一過大年,這是農家人心目當中最為隆重的節(jié)日。大年夜要吃棗花饃、棗山饃、棗籃饃、金罐饃、銀罐饃。據說,吃了這種用紅棗和麥面捏制而成的花饃,在新的一年里,增長智慧,遇事心有主意,辦事事半功倍。長輩們流傳:吃棗籃饃、金罐饃、銀罐饃,象征能揀金進銀,來年收成好;吃了棗山饃,從此幸福如山,財定糧豐,福壽安康,合家歡樂。
元宵節(jié)要蒸餛飩饃。吃了它,一家人老少平安,四鄰和睦相處,親情融融。
五月端午艷陽天,家家捏蒸老虎饃。老虎為獸中之王,是勇猛、強盛的象征。農家人吃老虎饃時,期望著晚輩都像山中老虎一般,虎虎有生氣,長大成大器。
六月六農家做蓮花饃。人食之后可明辨是非,不謀私利,踏入社會能出污泥而不染,品行高潔,清白一生。
八月中秋蒸做月餅饃。吃著月餅饃遙望圓月,家鄉(xiāng)親人思念遠方親人,遠方親人不忘故土親情。農家節(jié)日的花饃各有說法,人生從幼童到老翁,歲歲生日蒸的花饃同樣也“含糊不得”。
嬰兒滿月要蒸鼓鼓饃、棗長花饃,鼓鼓饃象征從此敲響了人生征途的鼓點,棗長花饃寄托著父母對兒女的殷切期盼:快快成長,早成棟梁。周歲娃娃吃的魚饃,寓意生活富裕。一歲食魚,歲歲有余。孩童十二歲時要蒸項圈饃。民間有說法:項圈就是護身符,食之后可保佑兒女順利度人生。
青年人結婚時蒸的是花糕饃,色彩絢麗,爭奇斗艷,如“九鳳朝陽”、“九龍戲珠”等,花糕上捏制的人物、花鳥、魚蟲、龍鳳等,活靈活現(xiàn),惟妙惟肖。它象征著夫妻幸福美滿,生活從此節(jié)節(jié)高。一個花糕往往重達十多公斤,幾個蒸糕高手幾乎要忙碌一整天方可趕捏完工。
老人們過壽時蒸的是桃饃,外形好似一顆心,一顆兒女向長輩敬獻的孝心。昔日父母嘔心瀝血育兒女,如今后人長大成人,亦把自個兒的愛心奉獻給老人,愿長輩壽比南山,福如東海。當老人離別人世時,家人鄰里要蒸一些包饃,用以祭奠。包即把人一生的功過全部包攬在內,尤如一個句號,從此總結完了。
講山西文化的作文 10
還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蘊藏著的情感更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貼心的朋友,是最愛的太陽,它的光焰照耀,溫暖著凝聚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的意向!
——題記
人要孝。孝道能充實自己的生命的立足點,導引生命之旅的方向,涵養(yǎng)著無限人生境界的價值意義。當今之世大談孝道看似過時,但卻是最合乎人性潛能發(fā)展的秘訣,也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品德。
人要孝。百善孝為先的道理誰都懂,但又真正有幾個人去做呢?驀然回首,自己已走過了十幾個春秋,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功,成功的背后是父母默默的支持;也有過許多的失敗,失敗的背后是父母關心的安慰。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戶木匠人家,兒子和兒媳對其父親特別不好,家里也算富裕,只給父親做了一個小木碗讓自己的`親生父親去討飯。木匠五歲的兒子見了,便找出木匠做活的工具,拿出一個木塊在一邊敲打起來。他媽媽見了問他在干什么,小男孩天真地看著媽媽說:“等你和爸爸老了我也給你一個小木碗去要飯!”木匠一家頓時醒悟,開始全心全意的對他的父親好。
人要孝。那一次去姥姥家,姥姥在看戲。我雖然聽不懂,但我看出來了大致意思:兒子受兒媳婦的誘導,要殺了他的母親。兒子先將他的母親拖到麥地里暴打一頓,畢竟是他的母親,正義與邪惡在斗爭,結果糾纏了一會兒,正義輸了。就在準備殺死他母親的時候,晴天霹靂把他給劈死了。這雖然有點不現(xiàn)實,但反映的道理令人深思。
人要孝。這一星期的音樂課上,我們學習了筷子兄弟的《父親》,我覺得這首歌寫的很不錯,回到寢室后還在“自我陶醉”,卻遭到室友的諷刺:“你還聽這歌?難聽死了!”我無語,我也沒有反駁。我想,他應該是指旋律方面的,如果是指歌詞內容和蘊涵的意義,那么,我發(fā)自內心的鄙視他;氐郊液,與發(fā)小談論這首歌曲,我問他認為這首歌最好的是哪幾句?他很快的回答說,當然是“時光時光慢些吧,不要再讓你變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換你歲月長流”。我問他覺得好的原因是旋律還是想要表達的內容方面,他想了想說都包括。我微微一笑,朋友問我笑啥?我說在旋律上這首歌的每一句話都差不多,但在內容方面,你說的太遠大,太不現(xiàn)實。所以我認為“一生要強的爸爸,我能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關心收下吧!謝謝你做的一切,雙手撐起我們的家”。我說完以后,朋友也對我的看法表示同意。
現(xiàn)在我們很多人和我一樣處于青春期,逆反心理、逆反情緒高漲。想要孝敬父母卻因那不可逾越的代溝有氣無力。但是,你一定要切記:那是你的爸爸媽媽,生你養(yǎng)你的人。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愿,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襟還鄉(xiāng)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不蒸饅頭爭口氣,用自己的生命來創(chuàng)造價值。
時光時光快些吧,不要再讓你受苦了,我愿用我一切換你幸福生活……
講山西文化的作文 11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題記
仁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以前我總以為仁孝離我們很遠。但自從我讀了《孝心無價》這篇文章后,我才懂得:仁孝,不在乎其年齡,也不在乎做了多大的事,哪怕是送給父母一束鮮花,一句溫暖的問候。正如畢淑敏所說的:“在‘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價。”
其實,仁孝不僅僅是一種付出,也是一種收獲,在盡自己一份孝心的同時,我們也收獲了幸福和快樂。
記得有一次,爸爸到外面應酬,媽媽加班,說是八點才回來。此時,太陽已經下山,我早已餓得饑腸轆轆了。平時很少下廚的我,只會炒飯,可是翻遍了整個廚房,卻一無所獲我真的是回天乏術了。忽然我的腦海里萌生了一個念頭:自己做飯,自己炒菜來填飽肚子?墒,媽媽辛苦工作了一天,回來是不是要吃點什么呢?再三考慮,我決定為媽媽和自己做一份豐富的'晚餐。但是,另一個棘手的問題又出現(xiàn)了:該做什么呢?怎么做才好呢?
根據現(xiàn)有的食材,決定把冰箱里的所有東西放到過了炒,然后再做飯。我努力地回想媽媽以前做菜時的情景。在我的印象中媽媽總是不停地拿著鍋鏟,不停地翻炒?此坪唵蔚膭幼,實踐起來確實困難重重。我把很多東西放到鍋里面后,炒了幾分鐘后,猛地發(fā)現(xiàn):沒加油!我趕緊把油倒進去,只見油在鍋里歡快地跳著舞,我趕緊拿起鍋鏟,上去就是一頓亂炒。雖然心里沒底,但是卻美滋滋的,畢竟能為媽媽做飯,盡自己一份孝心,是多么地幸福啊!經過我的一番努力,那堆食材已經散發(fā)出誘人的“香味”了。心里別提多有高興了。
大功告成,我把菜端到餐桌上,等待媽媽的到來。時針指向8點,我終于聽到了那熟悉的腳步聲,我迫不及待地去開門迎接。我拉著媽媽的手來到餐桌旁,媽媽面對這盤稀奇古怪的菜肴,臉上充滿了疑惑和驚奇。洗完手后,我打開電飯煲,里面不知道是粥還是飯的東西。即便如此,我為媽媽做的晚飯,媽媽吃起來顯得很是幸福,吃著我精心烹調的菜肴,媽媽笑得像是吃了蜜糖般甜,笑得合不攏嘴了。看著媽媽的笑容,我也覺得很幸福!
此時,收音機里響起了《真的愛你》,唱出了我的心聲:“是你多么溫馨的目光教我堅毅望著前路,叮囑我跌倒不應放棄……”盡管我做的飯菜一般,但那畢竟是我的一份孝心。我仁孝,我幸福!
講山西文化的作文 12
一般都憑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盡管時代變遷,移風易俗,但大體仍沿舊習,特別是農村,重要禮儀程式,墨守成規(guī),至今未變,大致都須經相親、訂婚、結婚、回門四個步驟。
相親:媒人為男女提親,介紹雙方的情況,如年齡、屬相、生辰、人品、長相,以及家庭經濟狀況和父母為人等。兩家權衡條件,集眾人商議后,有意結親者,男子隨媒人到女家相看。雙方同意,即約時間,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飯,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離去。訂婚:經媒人在男女兩家之間多次說合,確定彩禮和嫁妝,婦方交換兒女生辰八字,擇吉日行訂婚禮,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禮給女方,并設宴慶賀。
次日女方設宴請男方。之后,擇日領取結婚證,有的還出外旅游,成婚后,男女互贈些服裝,稱換夏或換冬。結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禮,俗稱“下茶”,男方使媒人將“新娘”出聘時所穿衣物(內衣)及“水禮”(米、面、肉)送至女家,并通知娶期山西風俗作文山西風俗作文。之后,男女方的至親各自請未來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飯,謂之“吃喜頭飯”。娶親的前一日,親朋皆來,俗稱“待人”,有的請“鼓匠”助興,所以又稱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餅”。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稱“吃喜糕”。
早飯后,男方奏鼓樂、抬花轎(有的用馬車或騾馱轎,現(xiàn)在基本上用汽車)到女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親。新郎要給新娘帶去一根紅褲帶,名曰:“喜結良緣”;帶去一個瓶子,瓶中插一棵蔥,謂之“生根立后”;帶五根肋骨的'豬肉或羊肉一塊,叫做“離娘肉”、“五方喜慶”,娶親回來時,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帶回,表示婚后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離”。女方設茶水、糖果、糕點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換上男方帶來的衣服(一般為紅綿衣、綿褲),向父母拜別后,由胞妹摻扶上轎(車)。同行人有送新的,開箱子的,后有“賀堂”(又稱圓飯)者隨行,按事先擇好的時辰進入男家。到男家后,新娘由攙親者攙引,踏“紅氈”進入新房,并為“賀堂”者“燒茶”,吃“進門飯”。
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禮畢即開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間新郎新娘要向來賓敬酒,行禮,認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鬧洞房儀式,俗稱“倒寶壺”,讓新郎新娘說繞口令,猜謎語,說笑話取笑,后夫妻吃對面飯,深夜方畢。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親戚朋友行禮,稱:“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后舉行),并由受拜方出禮錢表示祝賀。喪葬:古代朔州的喪葬禮儀程序極其繁瑣,一般可分為小斂、大斂、燒紙、送燈、辭靈、出殯、復二等。2006年,“中國首屆黃河黃土高原柳林·孟門年俗文化節(jié)”在柳林縣孟門鎮(zhèn)隆重舉行,與百名民俗專家、學者一致通過《保護中國傳統(tǒng)年俗文化孟門宣言》。
山西,我祖祖輩輩的故鄉(xiāng),山西有好多的名勝古跡和民俗習慣可謂魅力山西。
山西,山美,水美,人更美!
【講山西文化的作文】相關文章:
山西的文化作文07-09
山西文化作文(精選20篇)06-11
介紹山西文化的作文(精選17篇)10-16
山西的作文01-16
山西之旅作文02-21
平遙山西作文02-28
美麗的山西作文12-29
關于山西的作文02-05
平遙山西作文(精選)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