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和氏璧的由來(考試素材)
導(dǎo)語: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和氏璧的由來,歡迎閱讀。
和氏璧的由來
1、歷史記載: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鎮(zhèn)國之寶。據(jù)《戰(zhàn)國策》載:“周有砥厄,宋有結(jié)綠,梁有懸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沒有經(jīng)過琢磨的玉。
2、來歷典故:
和氏璧是前史上有名的美玉,在它傳播的數(shù)千年間,被奉為“無價之寶”。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說荊山看見有鳳凰棲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之說,他認定山上有寶,經(jīng)細心尋覓,終于在山中發(fā)現(xiàn)一塊玉璞。
卞和將此璞獻給楚厲王。但是經(jīng)玉工識別,璞被斷定為石頭,厲王認為卞和欺君,命令斷卞和左腳,逐出都城。
武王即位,卞和又將璞玉獻上,玉工依然以為是石頭,不幸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懷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致使?jié)M眼溢血。文王很奇異,派人問他:“世界被削足的人很多,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傷?”卞和感慨道:“我并不是由于被削足而傷心,而是由于寶石被看作石頭,忠貞之士被看成欺君之臣,長短倒置而痛心啊!”此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果然獲得了一塊無瑕的美玉。
為獎勵卞和的忠實,美玉被定名為“和氏之璧”,這就是后世傳說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非常顧惜,都舍不得雕刻成器,就奉為寶藏收藏起來。又過了400余年,楚威王為表揚有功忠臣,特將和氏璧賜賚相國昭陽。昭陽率賓客游赤山時,出玉璧供人欣賞,不料世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知去向。
50余年后,趙國人繆賢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購得一塊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經(jīng)玉工鑒別,此玉就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趙惠文王據(jù)說和氏璧在趙國呈現(xiàn),遂據(jù)為己有。
秦昭王得悉此事后,致信趙王說,愿以秦國十五座城池換取玉璧。趙王懾于秦國威力,派藺相如奉璧出使秦國。機智過人的藺相如不辱使命,設(shè)計取回玉璧,送回趙國。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最終照樣落入秦國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從此從前史記錄中消逝了。傳說中秦始皇一致六國后,將和氏璧制成了傳國玉璽。
相關(guān)故事:完璧歸趙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愛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為寶物珍藏起來。又過了400余年,楚威王為表彰有功忠臣,特將和氏璧賜予相國昭陽。昭陽率賓客游赤山時,出玉璧供人觀賞,不料眾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飛。50余年后的公元前283年,趙國人繆賢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購得一塊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經(jīng)玉工鑒別,此玉就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
趙惠文王聽說和氏璧在趙國出現(xiàn),遂據(jù)為己有。秦昭王獲悉此事后,致信趙王說,愿以秦國十五座城池換取玉璧。趙惠文王得到信后,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為難,于是就把大將軍廉頗和其他許多大臣召來,商量對策。如果把和氏璧送給秦國,恐怕秦國不會真用十五座城來交換,白白地受到欺騙;如果不給,秦強趙弱,又怕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左右為難,想派個使者到秦國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正在此時,宦官頭目繆賢走出來說:“我有個家臣,叫藺相如,此人智勇雙全,不如派他到秦國去。”趙王問:“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秦國呢?繆賢就告訴趙王說:“我以前曾經(jīng)冒犯了大王,怕您治罪,打算偷偷逃到燕國去。藺相如知道后,勸阻我說:‘你怎么知道燕王會接納你呢?’我告訴他說:‘我曾經(jīng)跟隨大王在邊境上與燕王相會。當(dāng)時燕王曾私下握住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交個朋友。因此,我決定到燕國去投靠燕王。’藺相如聽了說:‘趙強燕弱,而你又是趙王的寵臣,燕王才愿意和你交朋友。你得罪了趙王,如果逃到燕國去,燕王害怕趙國,決不敢收留你,只會把你捆綁起來送回趙國。到那時,你的性命就難保了。你不如脫掉衣服,赤身伏在腰斬人的斧子上,親自去大王面前認罪請求處罰,大王寬厚仁慈,或許能得到大王的寬恕,’我聽后照著做了,大王您果然寬恕了我。因此我認為藺相如能夠出使秦國并圓滿完成任務(wù)。”。
趙王派人把藺相如召來,問道:“現(xiàn)在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邑來換和氏璧,可以答應(yīng)嗎?”藺相如說:“秦強趙弱,我們不能不答應(yīng)。”趙王又問:“要是秦王得了璧,卻不肯把城交給趙國,又該怎么辦呢?”藺相如說:“確實如此,但秦國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如果趙國不答應(yīng),那就是我們理虧,秦國也正好有借口攻打趙國;要是趙國把璧送到秦國,而秦國不肯把城交給趙國,那么就是秦國理虧。比較一下,我認為最好是答應(yīng)秦國,把璧送去,讓秦國負不講道理的責(zé)任。”停了一會兒,接著說:“我想大王現(xiàn)在可能沒有適當(dāng)?shù)?人選吧,我倒愿意出使秦國,假如秦國真的把城邑交給趙國,我就把寶玉留在秦國;如果秦國不交城邑,我一定把寶玉完完整整地帶回來。”
于是,趙惠文王任命藺相如做使臣,帶著和氏璧西使秦國。秦昭王在章臺(秦宮名,舊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水)接見藺相如,藺相如雙手捧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璧。展開錦袱觀看,果然純白無瑕,寶光閃爍,雕鏤之處,天衣無縫,真不愧是稀世之寶,非常高興,又依次遞給妃嬪、文武大臣和侍從們欣賞,眾人都嘖嘖稱贊,歡呼“萬歲”,向秦王表示祝賀。
過了很久,秦王卻絕口不提以城換璧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絕對不會以城換璧,心生一計,對秦王說:“這塊寶玉很好,就是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聽后,就把璧交給他,藺相如接過璧,迅速后退幾步,身子靠著柱子,憤怒得連頭發(fā)都快豎起來;義正詞嚴地對秦王大聲說道:“大王想要這塊美玉。寫信給趙王。答應(yīng)用十五座城來交換,當(dāng)時趙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得無厭,仗著勢力強大,想用幾句空話騙取趙國的寶玉。大家都不同意把璧送來?晌覅s認為:即使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騙,何況秦國是個堂堂大國呢?再說也不能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傷了兩國的和氣。趙王采納了我的意見,并且還齋戒了五天,寫了國書,然后派我作使臣帶著寶玉到秦國來。態(tài)度如此恭敬?纱笸鯀s在一般的離宮接見我,而且態(tài)度又這樣傲慢。大王把這么貴重的寶玉,隨便遞給宮女侍從們觀看,分明是在戲弄我,也是對趙國不尊敬。我看大王并沒有用城換璧的誠意,所以我把它要了回來,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在柱子上撞個粉碎”。說罷,舉起和氏璧,眼瞅柱子,作勢向柱子砸去。
秦王怕藺相如把璧砸壞,趕忙賠禮道歉,請他不要那樣做;一面叫來掌管地圖的官員送上地圖,秦王攤開地圖對藺相如說,從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準備劃歸趙國。藺相如想到秦王不過是裝裝樣子而已,絕對不會把城給趙國,于是又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非常喜歡,可因為害怕秦國勢力強大。不敢不獻給秦王,在送走這塊璧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隆重的儀式,F(xiàn)在大王要接受這塊璧,也應(yīng)該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上舉行九賓之禮,我才能把璧獻給大王。”秦王想到璧在藺相如手里,不好強取硬奪,便答應(yīng)齋戒五天,然后,又派人送藺相如到廣城賓館去休息。
到了賓館,藺相如想到秦王雖然答應(yīng)了齋戒五天,但一定不會真把城給趙國,于是就選了一名精干的隨從,讓他穿上粗布衣服,打扮成普通老百姓,揣著和氏璧,悄悄地從小路連夜趕回趙國去了。”
再說秦王假裝齋戒了五天,就在朝廷上設(shè)下隆重的九賓之禮。兩邊文武大臣排立,傳下命令,要藺相如來獻璧。藺相如走上朝廷,對秦王行了禮說:“秦國從秦穆公以來,已經(jīng)有二十一位國君了,沒有一個是講信用的。我怕受大王的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早派人帶璧離開秦國,恐怕現(xiàn)在早已到趙國了。”秦王聽了,十分惱怒。藺相如仍舊從容不迫地說:“今日之勢;秦強趙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趙國要璧,趙國不敢違抗。馬上就派我把璧送來,現(xiàn)在要是秦國真把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以換取和氏璧,趙國哪敢要秦國的城邑而得罪大王?欺騙大王,罪當(dāng)萬死,我已不存生還趙國之望,現(xiàn)在就請大王把我放在油鍋里烹死吧,這樣也能使諸侯知道秦國為了一塊璧的緣故而誅殺趙國的使者,大王的威名也能傳播四方了。”
秦王的陰謀被徹底揭穿,又狡辯不得,只好苦笑一番。而秦王左右的大臣衛(wèi)士,有的建議把藺相如殺掉,但被秦王喝住了。秦王說:“現(xiàn)在即使把藺相如殺了,也得不到璧,反而損害了秦趙兩國的友誼,也有損秦國的名聲,倒不如趁機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國去。”
于是秦王依舊按九賓之禮在朝廷上隆重地招待了藺相如;然后客氣地送他回國。以后秦國一直不肯把十五座城割給趙國,趙國自然也就沒有把璧送給秦國。藺相如當(dāng)了臣相。
【和氏璧的由來考試素材】相關(guān)文章:
和氏璧名稱的由來歷史典故10-19
雷鋒日的由來手抄報素材08-12
托?荚噦淇妓夭10-22
數(shù)學(xué)的由來簡介02-15
蔚縣剪紙的由來11-24
擔(dān)擔(dān)面的由來12-20
日本和服的由來07-19
漢族名稱的由來03-31
立夏的由來、習(xí)俗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