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樂體裁知識
引導語:世界音樂按照地域的不同可劃分為東方音樂與西方音樂,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西方音樂體裁知識,歡迎參考閱讀!
1. 曲調(air,法、英):具有歌唱性的器樂曲,常用于18世紀的組曲中。
2. 阿勒曼德(allemande,法):17世紀盛行于法國和英國的舞曲體裁,四拍子,節(jié)奏平穩(wěn),速度較慢,常用于組曲。同樣的名稱在19世紀指流行于瑞士鄉(xiāng)村的三拍子輕快舞曲,它是華爾茲的前身。
3. 贊美歌(anthem,英):英國基督教教會儀式所用音樂,有獨唱、合唱形式,歌詞大多取自圣經,用英語演唱,一般用管風琴伴奏。
4. 詠嘆調(aria,意;air,英、法;Arie,德):獨唱曲,是歌劇、清唱劇等大型聲樂作品中的重要段落,也可以是獨立的作品。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和幅度較大的情感抒發(fā)。
5. 敘事歌、敘事曲(ballade,法、德):(1)13、14世紀的法國世俗歌曲。(2)19世紀盛行于德國的具有敘事性的歌曲,內容常與民間故事、傳奇有關。(3)19世紀抒情浪漫的器樂曲,如肖邦和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
6. 芭蕾舞劇(ballet,意):由舞蹈演員身著劇裝在音樂伴奏下表演的戲劇。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后傳入法國獲得極大發(fā)展。最初的法國芭蕾舞劇音樂不僅有器樂,還有歌唱和朗誦,因此可看作是歌劇的前身(當時的歌劇中也有芭蕾舞,此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19世紀末,并影響到意大利歌劇)。19世紀中葉以后出現大量優(yōu)秀的芭蕾舞劇音樂,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等。
7. 船歌(barcarolle,法;Barkarole,德;barcarole,意):來源于威尼斯船夫歌曲的器樂曲(鋼琴曲為多,也有管弦樂曲),6/8或12/8拍,速度和緩,通常是在蕩漾的節(jié)奏韻律之上有一條歌唱性的悠揚曲調。
8. 搖籃曲(berceuse,法;cradle,英;lullaby,英;Wiegenlied,德):安靜溫和的聲樂或器樂小曲,節(jié)奏有如搖籃緩緩擺動。
9. 布魯斯(blues,英):一譯藍調。美國爵士樂的一種風格,源于黑人靈歌。通常為十二小節(jié),節(jié)奏平穩(wěn),速度較慢,其名稱來源于別具特色的常降低半音的大調第三和第七級音(稱作"怨音"blue notes)。
10. 波萊羅(bolero,西):西班牙舞曲,三拍子,穩(wěn)定的中速,用響板敲擊具有特性的節(jié)奏。拉威爾的管弦樂《波萊羅舞曲》是最著名的作品,肖邦也寫有這種風格的鋼琴曲。
11. 布列(bourrée,法;borry,boree,英;bore,意):(1)盛行于17和18世紀的法國舞曲,速度較快,通常為2/2拍。(2)流行于法國中部奧弗涅山區(qū)的三拍子舞曲。
12. 康康(cancan,法):19世紀末盛行于法國的舞曲,快速,2/4拍,熱烈而粗俗。最著名的是奧芬巴赫所作輕歌劇《地獄中的奧菲歐》中的`康康舞曲。
13. 卡農(canon,系):一種二聲部或更多聲部的復調音樂形式,當一個聲部的旋律出現之后,另外的聲部緊跟模仿。有將旋律完全保持的"嚴格卡農",也有帶些變化的"自由卡農"。它可以是一首獨立樂曲的形式,也可在大型作品中出現局部性的卡農寫法。
14. 康塔塔(cantata,意;Kantate,德):一譯大合唱。盛行于17世紀和18世紀上半葉的多樂章聲樂作品,包括獨唱的宣敘調、詠嘆調,重唱,合唱,由管弦樂隊伴奏,與清唱劇相類似,但規(guī)模較小。有宗教的也有世俗內容的。巴赫留存于世的二百余部康塔塔是經典之作。
15. 隨想曲(capriccio,意;caprice,法):(1)16世紀末至17世紀較為自由的賦格性質器樂曲,多為古鋼琴作品。(2)技巧性練習曲,如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隨想曲》。(3)19世紀用于形式較為自由的樂曲,常借用著名曲調為主題,如柴可夫斯基的管弦樂曲《意大利隨想曲》。
16. 夏空(chaconne,法;ciaccona,意):一譯恰空。盛行于17世紀的風格莊重的三拍子舞曲,也是一種復調音樂形式,即在固定的主題或一連串固定的和聲進行之上作多次變奏。
17. 室內樂(chamber music,英):指適合在室內而不是大廳由少數人演奏的器樂曲,早期曾包括聲樂。主要體裁是數種重奏,最常見的是古典時期的弦樂四重奏、鋼琴五重奏等,F在雖常在音樂廳演奏這類作品,但依然保持原有的細膩親切的特性。
18. 眾贊歌(Choral,德;chorale,英):基督新教(路德教派)的贊美詩曲調,最早出版于1524年。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將其作為改革手段之一 (他本人還曾創(chuàng)作過一些)。其特點為:采用本國語演唱,曲調大多選自樸素通俗的民歌和古老的圣歌。起初為單聲部,后來出現了主旋律在最高聲部的四部合唱式以及復調形式。17、18世紀眾贊歌成為重要的音樂創(chuàng)作源泉,如巴赫的管風琴眾贊歌前奏曲、眾贊歌變奏曲以及大量宗教康塔塔中都以眾贊歌旋律為素材。
19. 眾贊歌前奏曲(chorale prelude,英):以眾贊歌為素材的管風琴曲通稱,盛行于17、18世紀。在路德教派的教堂儀式中,會眾唱贊美歌之前要先由管風琴將其旋律演奏一遍。演奏者可將旋律作自由變奏,這種做法逐漸形成了眾贊歌前奏曲體裁。
20. 協奏曲(concerto,意;Konzert,德):也稱作獨奏協奏曲,是一件獨奏樂器和管弦樂隊的協奏。形成于18世紀,通常為快-慢-快三個樂章。在莫, 扎特奠定的古典協奏曲mo式中,第一樂章有兩個呈示部,即樂隊先呈示主題,然后由主奏樂器在樂隊伴奏下帶有變化地再次呈示主題;第一樂章(有時也在末樂章)將近結束處有"華彩樂段"(cadenza),即主奏樂器單獨演奏的炫技性段落。19世紀逐漸不再遵循這種模式。
【西方音樂體裁知識】相關文章:
西方古典音樂知識大全01-18
西方古典音樂小知識01-18
西方巴洛克音樂基礎知識02-26
常用音樂體裁術語08-15
西方音樂樂曲之組曲相關知識03-03
有關西方古典音樂基本知識大全11-01
西方音樂樂曲之協奏曲相關知識03-03
中國文學體裁知識大全06-28
西方古典音樂的簡介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