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密碼讀后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達·芬奇密碼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達·芬奇密碼讀后感1
這本書很容易讓人感興趣,因為作者巧妙地抓住了讀者好奇的心里。用另一種眼光去觀察我們熟悉的東西是最吸引人不過的了,更何況作者描述的東西是世界著名的,眾所周知的藝術品和宗教。作者用他的方式去解釋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去解釋耶穌和他的情人,看了的確讓人愛不釋手。情節(jié)方面也用了經(jīng)典的懸疑寫作手法,是是非非,真真假假。更可貴的是,作者在書中引用了許多的歷史參考書籍,也描述了許多神秘的宗教秘密。
情節(jié)方面是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延續(xù)著線索懸疑片的老套路。這種東西本身就很能引人入勝,而且作者對每環(huán)答案的.解釋顯得還算合理,從而顯得真實。因為很多線索懸疑片的作者往往為了體現(xiàn)驚奇的情節(jié),而把線索的答案寫得玄玄乎乎的,反而給人不真實的感覺。
接下來就說些不好的地方了,我覺得雷爵士這個角色作者沒有能夠處理好。真實身份的出現(xiàn)雖然出乎人的意料,但顯得太牽強,這也是這種手法容易犯的一個毛病。作者為了強調真實身份出現(xiàn)時給讀者的驚奇,往往容易在前面故意隱瞞這個人真實的表現(xiàn),甚至朝反方向寫。隱瞞是必要的,不然就沒有以后的驚奇了,但朝反方向寫,我覺得就是對讀者的欺騙了。雷爵士最后的身份表明他才是這個陰謀的幕后操縱者,是個十足的反面角色,而作者在前面卻真真把他當作是一個正面人物來寫的,為了隱藏身份,讓反面人物故意地去做一些好事是能夠讓讀者接受后來的驚奇的,但讓反面人物很自然地去做一些好事,卻讓讀者知道真相后發(fā)現(xiàn)自己有在前面被騙的感覺。
最后就是那結尾,我看完了都好笑。這個算什么,本以為有多么轟轟烈烈的巨大發(fā)現(xiàn),原來就是發(fā)現(xiàn)了女主角還沒有去世的奶奶,和他們的所追尋的東西相差甚遠。大結局還是一場夢,讓我覺得是作者在和我開的一個玩笑,浪費了我前面跟著男女主角一起的緊張。
其實,后來想想,作者也只能選擇這樣的結尾。如果真的發(fā)現(xiàn)了什么,那就會觸動目前宗教最根本的東西,這個險我想作者再大膽也是不敢去冒的。一個夢也是作者為前面那些一本正經(jīng)的描述的一種逃避,反正是一場夢,隨你信不信,也沒有什么結局,結局就是現(xiàn)實,現(xiàn)實就是文件還被藏在盧浮宮。但整個過程中,作者終究還是挑起了耶穌的話題,終究還是給讀者提供了欣賞這些藝術品的另一個角度。
達·芬奇密碼讀后感2
看了小說《達芬奇密碼》,總體感覺是,好看但不出色。
整部小說我讀了2個小時,較一般小說長,但仍未能涵蓋小說中的全部內容,做了大量的速讀。比如對達芬奇另外兩幅作品《巖間圣母》和《維特魯威人》的介紹、《最后的晚餐》中猶大手勢的介紹、徇山隱修會的神秘儀式等等,這些在閱讀中最為吸引我另我著迷的部分,都沒有在小說中得到體現(xiàn)。再比如小說中蘭登和奈芙到英國國家圖書館(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查找埋葬牛頓的“apope”,場面描寫得格外壯觀,而在小說中則修改為在公共汽車上“打劫”了一位小哥的手機上網(wǎng)查找,當時的感覺就是“咣當”一下。另外,很多解迷的過程都被簡化,甚至被刪改,使懸念大打折扣。雖然,這些內容可能并非必要,對于推動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起不到關鍵的作用,可是這個故事因為缺少血肉,只剩下干癟的身體而顯得遜色不少。
縮短了讀小說的長度,整部小說還是顯得倉促。說明性部分被一帶而過,不由得讓人放慢思路消化吸收一下,就有新的內容涌進大腦,就好像填鴨似的灌輸。小說場景的切換比較忠實原著,快速地在幾行人之間切換,以此創(chuàng)造一種緊張的氛圍。同時,新的問題出現(xiàn)了。由于每個段落都比較短,有的時候一段音樂還沒有播完,就嘎然而短,轉去了另外的場景,這之間通常沒有匠心獨到的畫面轉換,給人一種不連貫的感受。相比來說,我認為電視劇《反恐24小時》在場景切換方面做得更出色一些。而且在相同題材影片中,也認為《國家寶藏》更勝一籌。
說了半天不足之處,再說說好的地方。我喜歡小說中經(jīng)常把古代的景物和現(xiàn)代地景物跌價在一起,一方面表現(xiàn)出人物對過去的回憶,一方面也表現(xiàn)出身處現(xiàn)代的主人公尋著歷史地足跡一步步地解釋迷題,很好地緩解了時間倉促的.問題,又意外地使觀眾獲得了好的感受。除此之外,跟隨著主人公的腳步,看到、聽到了很多以往所不知道的事情,頗覺開闊了眼界。
至于這部電影應不應該推薦,我是這樣想的:如果你不曾看過原著,那么我覺得這部電影是不錯的選擇;如果你已經(jīng)看過原著,那么就不要浪費時間了,如果你依然對它意尤未盡,不妨把原著找出來再讀一遍。
《達芬奇密碼》這本書引起的風波可是不小,有評論這樣說“暢銷小說年年有,但《達芬奇密碼》與眾不同的是,它的反對者與支持者一樣多。”,“因為這部作品及其爭議涉及了大量的宗教典故和歐洲歷史事件”,因此“不管電影拍得怎樣,《達·芬奇密碼》已經(jīng)成了一個現(xiàn)象,世界各地層出不窮的抵制《達·芬奇密碼》事件,更讓這部小說超出了小說和書的范疇,成了一個社會話題。”這樣看來,不管是否有落俗的嫌疑,不管是小說還是小說,不管你是誰,《達芬奇密碼》有著讓你不能拒絕的理由。
達·芬奇密碼讀后感3
美國著名暢銷書作家丹·布朗的懸疑小說《達·芬奇密碼》講述了一個驚險萬分,又令人欲罷不能的故事-----一日的午夜,盧浮宮博物館年邁的館長被人殺害在大陳列館的鑲木地板上。在人生的最后時刻,館長脫光了衣服,明白無誤地將自己的身體擺成了達·芬奇名畫《維特魯維人》的樣子,還在尸體旁留下了一個令人難以捉摸的密碼。本文的主人公符號專家羅伯特·蘭登與密碼破譯天才索菲·奈芙背負著解開這個密碼,找到郇山隱修會掩蓋的秘密任務,不然,歷史的古老真相將永遠消逝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我驚訝于作者敏銳的洞察力和準確迅速的判斷能力。如果拋開雷·提彬“謀殺的組織者”的'身份不說的話,我想他也是一個值得令人敬佩的歷史學家的。在他給索菲解釋“圣杯”時,他從上古時期(耶穌誕生前)一直講到了近代社會。他說到了達·芬奇的名畫《最后的晚餐》。他發(fā)現(xiàn),在這幅畫中,耶穌的十三個門徒竟由十三位男性變成了十二位男性和一位女性!耶穌右手邊上的那個是個女人!這個女人就是耶穌的妻子----抹大拉的瑪利亞。這還不算,蘭登還給出了一個更為離奇的解釋,“如果你數(shù)一下他們的胳膊,就會發(fā)現(xiàn)這只手屬于……它不屬于任何人。一只無名之手!碧m登和提彬對圣杯,對郇山隱修會的解釋總是這么細致入微,他們的見解、眼光總是這么獨到,甚至發(fā)現(xiàn)了一些平常人不會去注意的東西,例如《最后的晚餐》中的“無名之手”和未出現(xiàn)的圣杯。他們用這些似是而非的故事吸引讀者的眼球。難怪它是如此引人入勝。
生活中的我們也需要擁有這種敏銳的洞察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精準的判斷能力。科技創(chuàng)新是當今中國的重要發(fā)展路線,而科技創(chuàng)新最需要的就是這幾種能力。我們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把我們照顧得無微不至,再加上中國的教育體制,這些能力往往很少有人去重視。而往往擁有這些能力的人,大多是我們口中的“成功人士”。我們可以通過平常的生活來培養(yǎng)它們,例如仔細觀察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遇到困難獨立思考并解決,在有許多選擇擺在面前時能夠不受他人左右,做出自己的判斷……
歷史總是由勝利者來譜寫的。當兩個文明交鋒時,失敗者的文明史就會被刪除,勝利者會編寫頌揚自己而貶低被征服者的歷史。正如拿破侖所言“什么是歷史?只不過是編造的謊言罷了”。誰也不知道事實真相,誰也不用知道。
達·芬奇密碼讀后感4
《達芬奇密碼》這本書很容易讓人感興趣,因為作者巧妙地抓住了讀者好奇的心里。用另一種眼光去觀察我們熟系的東西是最吸引人不過的了,更何況作者描述的東西是世界著名的,眾所周知的藝術品和宗教。作者用他的方式去解釋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最好的晚餐》,去解釋耶穌和他的情人,看了的確讓人愛不釋手。情節(jié)方面也用了經(jīng)典的懸疑寫作手法,是是非非,真真假假。更可貴的是,作者在書中引用了許多的歷史參考書籍,也描述了許多神秘的宗教秘密。
在以前就很擔心這本書出版后的反響,因為我覺得作者觸動了一些比較敏感的東西,如對這些藝術家性格的敘述,對耶穌是神是人公開的懷疑,對藝術品進行隱藏密碼的挖掘。我看的時候就混亂了,不知道作者看似一本正經(jīng)的描述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么作者大膽的行為肯定會引起重大的社會宗教問題;如果是假的,那作者對現(xiàn)實的東西開這樣的`玩笑,要么就是自己大膽,要么就是對讀者的玩弄。我還特地對照著《蒙娜麗莎》和《最好的晚餐》看,發(fā)現(xiàn)作者的挖掘并非子虛烏有,就更覺得神秘了,更弄不清楚是真是假了。
情節(jié)方面是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延續(xù)著線索懸疑片的老套路。這種東西本身就很能引人入勝,而且作者對每環(huán)答案的解釋顯得還算合理,從而顯得真實。因為很多線索懸疑片的作者往往為了體現(xiàn)驚奇的情節(jié),而把線索的答案寫的玄玄乎乎的,反而給人不真實的感覺。
接下來就說些不好的地方了,我覺得雷爵士這個角色作者沒有能夠處理好。真實身份的出現(xiàn)雖然出乎人的意料,但顯得太牽強。這也是這種手法容易犯的一個毛病。作者為了強調真實身份出現(xiàn)時給讀者的驚奇,往往容易在前面故意隱瞞這個人真實的表現(xiàn),甚至朝反方向寫。隱瞞是必要的,不然就沒有以后的驚奇了,但朝反方向寫,我覺得就是對讀者的欺騙了。
雷爵士最后的身份表明他才是這個陰謀的幕后操縱者,是個十足的反面角色,而作者在前面卻真真把他當作是一個正面人物來寫的,為了隱藏身份,讓反面人物故意地結局的無力,使人覺得由索尼埃的密碼引發(fā)的一連串故事其實真是很無謂,也逃不出有虎頭蛇尾的感覺。從人物上來說,兩個主人公是常見的才子佳人老少配好萊塢模式,盡管作者駕輕就熟,但終究類型化了點。其他人的塑造,除了前半部的雷提彬和巴黎探長科萊之外,其余則基本犧牲在情節(jié)的安排中。
但我仍然覺得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說,其夾雜了男女、宗教、大都市、歷史傳說、神秘主義、星象符號、警探、探寶歷險等各種賣點,其中宗教信仰的顛覆或原始神秘主義、中世紀傳說等”玄“的元素尤其符合當今的潮流,是這股復古潮流的代表。我們能讀到很多歷史知識,也算是開卷有益的了。
達·芬奇密碼讀后感5
以前經(jīng)常會去思索,這個世界究竟有沒有大一統(tǒng)的規(guī)律?還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很多無序的狀態(tài),那種知曉一切的神,只是存在于我們的想象中?
后來讀了一些大數(shù)據(jù)的數(shù),里面很清晰的講了一個道理,在大數(shù)據(jù)的時代,很多時候,你不必知道原因,而就能知道結果。比如,谷歌可以根據(jù)一個地區(qū)人們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搜索記錄而推斷出一個地方是否爆發(fā)出流感或者其他疾病,雖然這種程序并不能告訴我們?yōu)槭裁词沁@樣。但卻能告訴我們結果其實這背后的邏輯很簡單,先找出一個爆發(fā)過流感的地區(qū),確定這個地區(qū)的人們在流感爆發(fā)前的搜索記錄是什么。然后多找?guī)讉樣本,大概就能把“流感爆發(fā)”和“搜索記錄”聯(lián)系起來了。所以下一次只需要監(jiān)控某個地方的搜索記錄就可以達到目標了。至于為什么流感爆發(fā)前,會是這樣或者那樣的搜索記錄,解釋起來可能就比較繁瑣了。大數(shù)據(jù)的觀點是只需要知道結果,而不需要解釋原因。如果你已經(jīng)知道結果了,為什么還要花那么大的力氣去探究原因呢。以前的人喜歡探究原因,就是為了預測結果,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不需要了。
但是如果我們往深層次去想,為什么“流感爆發(fā)”之前總是呈現(xiàn)出某種有規(guī)律的“搜索記錄”?雖然我們不知道原因,但是這種現(xiàn)象總應該有深層次的原因。我們不知道,或者說人類不知道,但這并不代表著這個原因不存在。原因就是在那里,我們無法知曉而已。那么,在這個世界上、在這個宇宙中,有沒有什么人、物、神知道這個原因呢?
這個世界上的知識、道理、事情、原理大概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已經(jīng)被人類掌握的,存在于人類的.大腦或者書本上;第二類,是人類目前還沒有掌握的,但是未來通過人類的研究是可以知曉或者掌握的;最后一類,是無論過了多久人類也不可能知曉或者掌握的,就像螞蟻永遠也無法了解計算機是怎么運作的一樣,我相信在這個宇宙中有一些超出人類大腦的東西。但是先不談這些,宇宙中的知識就被我們簡單的分成三類。這三類知識就是我們整個宇宙運行的規(guī)律。
假如有一個人同時掌握了這三種知識,那么他會知曉宇宙中的一切事情,解釋宇宙中的一切現(xiàn)象,預測宇宙中的一切結果。那么這個人,其實就變成我們經(jīng)常說的無所不知的神了,他可以被稱為上帝,也可以被稱為真主安拉或者被稱為如來佛,在中國的文化里,還被稱為“道”。當然某個人是無法掌握這些知識的,而神也不一定是人類的形態(tài),或許他們的形態(tài)就是宇宙中三類知識的合集某種我們無法想象的形態(tài)
無論如何,這些知識就在宇宙中飄蕩著,掌管著這個宇宙的運作。就像這本書中所說的“蘭登把這個世界視為一張由歷史和事件相互交織而成的深不可測的大網(wǎng)。他經(jīng)常在哈佛的符號學課上鼓吹說,各種關聯(lián)也許看不到,但他們卻一直在那兒,伏在表層下面!
【達·芬奇密碼讀后感】相關文章:
《達·芬奇密碼》讀后感01-18
達·芬奇畫蛋的故事01-17
名人故事:達·芬奇畫蛋07-06
達芬奇密碼讀后感三篇07-03
官有達芬奇密碼的英語讀后感01-14
達芬奇密碼讀后感范文匯總07-03
小說達芬奇密碼讀后感三篇07-03
作文:芬奇畫蛋的啟示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