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网站|亚洲精品熟女国产国产老熟女|亚洲欧美在线人成最新按摩

        
        
      • <form id="etzky"></form>
          <td id="etzky"><tr id="etzky"></tr></td>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4-07-26 18:11:02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案[精華]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教案[精華]

          小學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經歷比較、歸納的過程,使學生認識平年和閏年,會計算平年和閏年的天數。

            2、發(fā)現并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發(fā)現并掌握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判斷年份數是整百數的年份是否是閏年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復習: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關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識?一年有幾個月?幾個大月?幾個小月?分別是哪幾個?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月份是?(學生回答)

            2、引入:前不久,老師碰到一件奇怪的事,亮亮12歲的生日,卻只過了3個生日,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嗎?(學生自由發(fā)言,預設兩種可能,知道或不知道,揭示本節(jié)課我們就去學習有關二月的一些知識)

            3、揭題:學習了本節(jié)課之后,你就會明白原因了。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平年和閏年

           。1)課件出示2005~2016年2月份的月歷引導:這是2005~2016年2月的天數,依次觀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學生說,教師填寫,你匯報我記錄)

           。2)引導學生觀察表格:你發(fā)現了什么?(同桌交流)2008、2012、2016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3)揭示平年和閏年的含義: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閏年。(板書)

            3、再觀察比較28和29出現的有規(guī)律嗎?(初探,生發(fā)現每四年里會出現一個29即出現一次閏年)

            4、這樣的出現規(guī)律在年份也有嗎?收集1994——2003年2月的天數統(tǒng)計表,匯報歸納:通常每4年里有3個平年,1個閏年,即我們常說的“4年一閏”。大膽猜測閏年可能與哪個數字有關,列式計算平閏年的年份÷4,觀察比較得出的.結果有什么不同,小組討論發(fā)現學生計算后,教師引導小結:公歷年份數除以4沒有余數的一般是閏年,有余數的則是平年,由此確定平閏年的判定方法。

            5、活學活用判定今年是哪一年,是什么年。

            6、學習計算平年、閏年的天數。學生自己試著計算平年、閏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匯報自己是怎么算出來的。

           。1)31×7=217(7個大月)30×4=120(4個小月)平年:217+120+28=365(天)閏年:217+120+29=366(天)

            (2)平年: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閏年:31+29+31+30+31+30+31+31+30+31+30+31=366(天)

            小結: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板書)

            7、了解數學科普知識(你知道嗎?閏年的產生及來歷)。

            8、探究判斷平年和閏年的方法(滲透愛國主義情懷)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2008年北京舉辦第29屆奧運會,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

            9、學生計算后交流,師再出示1900年2月份的月歷卡,讓學生從中發(fā)現,用1900除以4,能整除,但并不是閏年,是方法錯了嗎?

            10、數學科普知識(你還知道嗎)

            11、小結: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都是閏年,但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板書百年不閏,400年又閏,并讓學生解釋“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的意思)。

            8、再算1900除以400(想:19除以4有無余數),計算得出1900不是閏年是平年。

          四、游戲貫穿,鞏固練習

          (1)搭橋過河(第4題,呼應引入題目亮亮生日的秘密,教師指名回答,并出示答案:他的生日是2月29日)。

           。2)我們一起摘蘋果吧五、分享收獲六、老師寄語(珍惜時間教育)

          小學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

            用計算器計算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正確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

            2.會用鄰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數進行估算,逐步養(yǎng)成估算的習慣。

            3.能利用計算器探究計算規(guī)律。過程與方法:

            在利用計算器探究的過程中,敢于提出疑問,愿意對數學問題進行討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逐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知數學是有用的。

            教學重點難點:

            1.培養(yǎng)學生利用臨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數估算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利用計算器進行探究的'能力。

            教學準備:

            計算器

            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常規(guī)積累

            運用加減、乘除關系,用計算器驗算392-279=123364×72=4568

            2689÷45=34837+2689=3416

            獨立操作

            交流方法答案

            既復習計算器的使用方法又對加減乘除關系進行運用。

            一、開放引入

            (一)監(jiān)控選擇題1.理解題意

            2.計算器的演示過程展示

            補充圖示的算圖,讓學生學會看圖

            示。

            小結:靈活使用計算器

            獨立思考討論交流

            針對學生上學期使用計算器遇到的問題進行回顧、反思,進一步明確算圖的意義和計算器的靈活運

            用。

            二、核心推進

           。ㄒ唬┯糜嬎闫饔嬎4386+5237+2705

            你是怎樣想的?怎樣才能又快又對?先估再算

           。ǘ┏顺ㄓ嬎銍L試用計算器計算小結:先估后算

            獨立操作

            過程中發(fā)現

            方法

            嘗試練習交流反饋

            在經歷學生的自主學習后,由學生的資源,發(fā)現總結方法。

            嘗試用剛才的方法自主學習乘除法混合運算。

            三、靈活運用

            (一)使用計算器計算找規(guī)律書p7T2

            小結規(guī)律

           。ǘ┱乙(guī)律

            (1)5×7=55×7=

            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

            98765×9+3

            9876×9+4

            根據上面的發(fā)現,直接寫答案。55555×7=

            555555×7=

            5555555×7=

            987×9+5

            98×9+6

            9×9+7

            小結:觀察發(fā)現規(guī)律

            獨立記錄本

            記錄

            思考發(fā)現交流反饋

            獨立練習

            同桌討論、交流

            生獨立練習

            讓學生通過已有計算器操作經驗,操作中掌握方法,并不斷觀察,從操作到自主寫出答案,發(fā)現規(guī)律。

            掌握方法鞏固練習。

            四、拓展延伸

            計算器的靈活使用與生活運用(網上資料)

            觀看

            多層面了解計算器的使用。

            反思

            板書:

            用計算器計算

            利用關系靈活使用先估后算經過觀察

            驗證結果估整十、百、千發(fā)現規(guī)律接近

            練習:

            一、運用加減、乘除關系,用計算器驗算,并寫出正確結果。

            392-279=123364×72=45682689÷45=34837+2689=3416

            二、找規(guī)律

           。1)5×7=55×7=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98765×9+39876×9+4

            根據上面的發(fā)現,直接寫答案。

            55555×7=555555×7=5555555×7=

            987×9+598×9+69×9+7

            三、用計算器探究為什么會還原?探究p44

          小學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練習課

            完成第13頁的第4題-第8題

            教學要求:

           。薄⒁笸ㄟ^練習,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能夠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正確、快速地進行計算。

           。病⑴囵B(yǎng)學生的數感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優(yōu)良品質。

           。、通過練習,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用幾種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計算,同時滲透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能夠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電腦課件一套口算卡片多張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聽算(視算)

            13-917-912-915-9

            18-914-9

            (全班齊聽)

            1)、集體訂正

            2)、評講:誰能說一說:18-9=?你是怎么想的?

            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擺一擺,并與你的同桌說一說(邊擺邊說)

            3)、指名學生說自己的算法,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W生口答,教師板書)

            4)你最喜歡哪一種算法?用你最喜歡的算法再把18-9等于幾說給你的小伙伴聽。

            2、看圖寫算式(課件出示)

            ◎◎◎◎◎◎◎

            ◎◎◎◎◎◎◎◎

           。ㄖ该逖荩帻R練)

            板書:9+6=15

            6+9=15

            15-6=9

            15-9=6

            3、算一算

            第14頁的第5題

            要求:先同組的同學互相的說一說,然后再列出算式

            最后集體訂正,對于全對的同學給予鼓勵。

            4、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口答

            教師拿出準備的數學抽拉卡片或數字轉盤,教師隨意抽拉或轉動,讓學生口答出得數

            二、出示課件(第14頁的第6題和第8題)

            要求:1)先讓學生看圖說圖意

            2)再指名說圖意

            3)再列式計算,并與你的同學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三、練習

            學生完成書中第7題

            回家寫一個十幾減九的算式,給媽媽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能說出幾種方法就說幾種,比一比,看誰說的方法又多又好。

            NO:3

            教學內容:十幾減幾(第15頁例2)

            完成相應的做一做及練習三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十幾減幾”的算理,學會“十幾減幾”的口算方法,正確計算“十幾減幾”的`題目。

            2、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和探索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掌握十幾減幾的口算方法,正確地計算十幾減幾的題目。

            教學難點:能夠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口算并且正確率高

            教具準備:照例2制作的“小貓釣魚”動畫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溝通聯系

            電腦出示口算:

            8+578766857

            5913-916-918-915-9

            17-914-9

            (全班齊練,集體訂正)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多媒體出示“魚缸內金魚游動,魚缸外兩只小貓走動觀看金魚”的畫面。首先請學生說明看到了什么,讓學生描述這一生動景象,調動學生的興趣。

            2、多媒體發(fā)出聲音,同時在左邊小貓嘴邊出現“13條金魚,花的8條,黑的有幾條?”的文字。稍停一會兒,多媒體再次發(fā)出聲音,同時右邊小貓嘴邊出現“13條金魚,黑的5條,花的有幾條?”的文字。

            3、引導學生講述兩只小貓對話的意思,明確要解決的問題。

            4、啟發(fā)學生根據圖意和要解決的問題,想想自己準備用什么方法解決。

            5、組織小組討論,廣泛發(fā)表自己意見

            6、組織全班同學交流,對各種方法進行評議。

            在各組討論的基礎上,廣泛反映出各種方法。教師要表揚同學想的方法多,能獨立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然后,請同學們就出自己在解決問題時喜歡哪種方法,并說明理由。

            7、有導向性的小結

            教師以參與者的語言,表明自己根據大家的發(fā)言很受啟發(fā),樂意運用“想加算減”的方法,但也要肯定“破十減”等方法的合理性。

            三、鞏固計算方法

            1、先在書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題,請同學講一講上下兩題有什么關系,并舉幾個例子口頭考考其他同學。一方面擴大練習的量,另一方面提高興趣。

            2、為變化方式,可把“做一幫”第2題做成卡片,以二人“找朋友”的方式,先說加法題后說減法題,互相練習,活躍氣氛,提高練習速度。

            四、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練習三第1、2題完全放給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后,分別說說解題時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分小組,由組長組織同學們交流,交流時要照顧到每一個同學,特別是差一點的同學。教師老師應加強巡視,主動參與一些小組的交流,了解情況,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小學數學教案4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是在二年級下冊學生已經認識和掌握了萬以內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對億以內數的認識既是萬以內數認識的鞏固和擴展,也是后面學習含億級數的基礎。教材首先呈現20xx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六個省市自治區(qū)的人口數大數讓學生初步感受大數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北京市人口為例,引導學生結合計數器撥珠數數認識“十萬”“百萬”“千萬”“億”,以及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接著教材給出億以內數級和數位順序表,讓學生利用數位順序表說出每個數位上的數表示多少,理解“位值”的概念。練一練第1題,讓學生一邊撥數一邊數數,體會“滿十進一”,培養(yǎng)學生數感,第2題利用兩個直觀形象的素材,使學生通過想象感受1億有多大。

            【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學生平時通過觀察和發(fā)現,已經接觸過生活中大數樂,具備利用已有學習經驗學習新知的能力,能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溝通萬以內數和億以內數之間的聯系。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大數,進一步認識“萬、十萬、百萬、千萬、億”等計數單位,認識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

            2.掌握數位順序表,認識數位、數級,理解“位值”的概念,感受我國“四位一級”的計數習慣。。

            3.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和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認識計數單位、數位、數級以及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難點】:利用數位順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出示計數器)

            談話: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晃焕吓笥。認識它嗎?(計數器)

            1、復習計數單位:

            提問:計數器上的個、十、百、千、萬是我們以前學習過的?對,計數單位!

            2、復習“滿十進一”:

            提問:在計數器的某一位上最多能撥幾顆珠子?強調:滿十進一。

            3、復習萬以內數的讀法及組成:

            提問:在屏幕的計數器撥出3003,怎么撥?

            回顧撥法:從高位起,哪一位上有幾就撥幾。

            追問:2個“3”表示的意思相同嗎?指出:3在不同的數位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二、溝通聯系,建構知識

            談話:同學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數,20xx年我國進行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次普查中這六個省市、自治區(qū)的人口數據。

            出示例題圖,提問:看到這些數你有什么感覺?

            揭示課題: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樣的大數。(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

            出示北京市人口:13819000

            1、認識計數單位

            (1)提問:在屏幕上的這個計數器上能表示出北京市的人口數嗎?為什么?

            談話:看來,要表示出比萬還要大的數,計數器要進行拓展。

           。2)我們一萬一萬地數,這是2萬、3萬、4萬……9萬再添一顆珠子就是多少?滿十進一,產生一個新的`計數單位,它是什么?十萬!十個一萬是十萬。

            繼續(xù)十萬十萬地數,二十萬、三十萬……九十萬,再添十萬,一百萬!滿十進一,1 0個十萬是一百萬,現在的一顆珠子表示多少?

            一百萬一百萬地數,兩百萬……,十個一百萬是一千萬。

            一千萬一千萬地數,十個一千萬是一億。

            (3)通過撥珠數數,我們又認識了幾個新的計數單位,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它們之間的關系。

           。4)提問: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對!滿十進一。

            2、認識數位順序表

           。1)談話:計數單位所在的位置叫做數位,計數單位增加了,數位也相應地要進行拓展。

           。2)拓展數位順序表

            提問:根據新增的幾個計數單位,說出它們對應的數位?

            填好后一齊讀一讀。

            (3)提問:學了這么多數位,怎么才能很快地記住它們呢?

           。4)介紹數級:利用數位之間的對應關系,為了方便計數,人們把從右往左數每四個數位分為一個數級。

            追問:你知道個級包括哪些數位嗎?萬級呢?億位等4個數位分為?

            3、撥數,并說出數的組成

            談話:計數單位增加了,數位也進行了拓展,我們再來研究剛才的數。

           。1)你能在拓展后的計數器上撥出北京市的人口數了嗎?撥之前先想一想,根據以前的經驗,怎么撥?對,哪一位上有幾就撥幾顆珠子。

            動手撥一撥。

           。ㄕ埬銇恚贿厯芤贿呎f你是怎么撥的

            撥完后提問;8在哪一位?表示多少?9呢?誰還能說說其他數位上的數各表示多少?

           。2)西藏人口數:2616300人,一邊撥一邊說說你是怎么撥的。

            四川人口數:83290935人,撥好后和同桌說說你是怎么撥的。

           。3)談話:。北京市人口數:13819000包含了幾個數級?個級上的數表示多少個一,萬級上的數表示多少個萬。說來說說這個數是由多少個萬和多少個一組成的?

            提問:西藏人口數92560000和四川人口數19250000分別是由多少個萬和多少個一組成的呢?

           。4)獨立撥一撥河南、新疆、黑龍江的人口數。

            同桌互相檢查撥對了沒,互相說說每個數各表示多少個萬。

            提問:仔細觀察,這三個數有共同點嗎?

            小結:這些數的個級上都是0,是整萬數,都可以說成由多少個萬組成。

            4、回顧整理,建構新知

            談話:學了這么多有關數的知識,我們一起來整理一下。

            回顧小結:為了研究更大的數,我們一起認識了新的計數單位,知道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還學習了計數單位所對應的數位,從右往數,每4個數位分為一級,個位十位百位千位分為個級,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分為萬級,接下來的4個數位分為億級……利用數位順序表我們能計數器上撥出大數,并且知道大數是由多少個萬和多少個一組成的。

            三,練習提升,培養(yǎng)數感

            下面就用咱們學到的知識,繼續(xù)撥一撥數一數。

            1、做一做第1題。

            一萬一萬地數,從九十六萬數到一百零三萬。

            十萬十萬地數,從七十六萬數到一百萬

            一千萬一千萬地數,從八十萬數到一億。

            師生一起邊撥邊數,數完后提問:數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2、鞏固數位順序表的認識。

            提問:回顧數位順序表,你能獨立地填一填嗎?

            3、感受大數的大小。

            四、總結收獲,課后延伸

            1、談話: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提問:還有更大的數嗎?

            出示我國總人口數:1295330000人

            這個數你認識嗎?數一數,它是一個12位數,關于它和更多數的知識,我們后面再去學習!

          小學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第25~26頁,例2、例3及練習四的第3~8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圓錐有什么特征?(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圓錐的特征:底面、側面、高和頂點)

            2、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學生回答,并板書公式: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二、新課

            1、教學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1)回憶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使學生明確求圓柱的體積是通過切拼成長方體來求得的。

            (2)圓錐的體積該怎樣求呢?能不能也通過已學過的圖形來求呢?(指出:我們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得到計算圓錐體積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各一個,通過演示,使學生發(fā)現這個圓錐和圓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們通過實驗,看看它們之間的體積有什么關系?

           。4)先在圓錐里裝滿水,然后倒入圓柱。讓學生注意觀察,倒幾次正好把圓柱裝滿?

            (教師讓學生注意,記錄幾次,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圓柱裝滿。)

           。5)這說明了什么?(這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 )

            板書:圓錐的體積= 圓柱的體積= 底面積高,字母公式:V= Sh

            2、教學練習四第3題

           。1)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圓錐的底面積和高應該怎樣計算?

            (2)引導學生對照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代入數據,然后讓學生自己進行計算,做完后集體訂正。

            3、鞏固練習:完成練習四第4題。

            4、教學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圓錐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徑和高,求這堆沙堆的的體積。

           。2)要求沙堆的體積需要已知哪些條件?(由于這堆沙堆近似圓錐形,所以可利用圓錐的體積公式來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積和高)

            (3)題目的條件中不知道圓錐的底面積,應該怎么辦?(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徑,再利用圓的面積公式算出麥堆的底面積,然后根據圓錐的體積公式求出沙堆的體積)

            (4)分析完后,指定兩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將計算步驟寫在教科書第26頁上。做完后集體訂正。(注意學生最后得數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確)

            四、鞏固練習

            1、做練習四的第7題。

            學生先獨立判斷這三句話是否正確,然后全般核對評講。

            2、做練習四的第8題。

           。1)引導學生學生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① 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 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什么?

           、 求出這堆煤的體積后,應該怎樣計算這堆煤的重量?

            (2)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教師巡視,做完后集體訂正。

            3、做練習四的第6題。

            (1)指名學生先后回答下面問題:

           、 圓柱的側面積等于多少?

           、 圓柱的表面積的含義是什么?怎樣計算?③ 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④ 圓錐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2)學生把計算結果填寫在教科書第28頁的表格中,做完后集體訂正。

            五、總結

            這節(jié)課學習了哪些內容?你是如何準確地記住圓錐的體積公式的?

            板書: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錐的體積= 圓柱的體積= 底面積高

            字母公式:V= Sh

            教學目的:

            1、通過分小組倒水實驗,使學生自主探索出圓錐體積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錐的體積,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圓錐體積計算的簡單問題。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學習經驗,在小組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過小組活動,實驗操作,巧妙設置探索障礙,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正確探索出圓錐體積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

          小學數學教案6

            一、觀察物體(一)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觀察實物,使學生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yǎng)學生空間相象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

            2.經歷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形狀的活動,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3.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在實際的觀察活動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正確辨認從不同側面(左側面、右側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聽過盲人摸象這個故事嗎?誰來給大家講一講這個故事?(學生講故事)大家想一想為什么同一頭大象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呢?看來我們在觀察物體時應該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觀察,觀察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細節(jié),才能比較準確。

            二、探究體驗

            1.活動一:觀察物體找圖片(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看到的情景有時不一樣)。

           。1)觀察找照片:在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擺了木頭大象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學坐在不同的位置,請從你的位置仔細觀察,然后把你觀察到的圖像從這些圖片中找出來,放到自己的面前。

            著重討論側面的不同點。先說你坐在幾號位,再說說你看到的是木頭大象的哪一面,選的是哪張照片?這兩張照片都是側面,這兩個側面有沒有什么不同呢?

            (2)匯報:請一小組的同學上臺匯報。

            (通過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出本課的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通過親身實地的觀察,更加清楚直觀學習本課。)

            (3)討論:老師這兒還有一張圖片(從上面拍的),討論一下,這是從哪個角度拍的呢?四個同學當中誰站起來看到的和圖片上的一樣?

            (4)請小組長把大象和照片收到抽屜里。

            2.活動二:根據照片,判斷拍照角度。

           。1)小兔子和小猴子給兔博士的家各拍了一張照片,請大家猜猜這兩張照片分別是誰從哪個角度拍攝的?

            (2)學生匯報交流。

            3.鞏固練習:

            (1)同學們做的太好了,現在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放著一個茶杯,請你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個茶杯,并完成練一練第一題。

           。2)學生獨立完成第二題,小組之間交流方法。

           。3)獨立完成第三題,教師指名回答。

            四、課堂總結

            看來我們在觀察物體時應該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觀察,觀察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細節(jié),才能比較準確。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觀察實物,使學生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yǎng)學生空間相象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

            2.經歷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形狀的活動,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3.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在實際的觀察活動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正確辨認從不同側面(左側面、右側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出示餅干盒情境圖,讓學生說一說下面三幅圖是誰看到的?

            二、探究體驗

            1.活動一:觀察長方體找圖片(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看到的情景有時不一樣)。

           。1)觀察找照片:在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擺了長方體,四位同學坐在

            不同的位置,請從你的位置仔細觀察,然后把你觀察到的用圖畫出來。

            (2)匯報:請一小組的同學上臺匯報。

            說說你看到的是長方體的哪一面,畫的是哪種圖?

            這兩張照片都是側面,這兩個側面有沒有什么不同呢?

            (3)討論:老師這兒還有一張圖片(從上面拍的),討論一下,這是從哪個角度拍的呢?

           。4)和它們對著的三個面是什么樣的?

           。5)請小組長把長方體和圖片收到抽屜里。

            2.活動二:觀察正方體和球

            每個小組的學生從前面、側面、上面觀察,看到的分別是什么圖形,畫下來。

            (2)學生匯報交流。

            3.鞏固練習:

           。1)完成練一練第一題。

            (2)學生獨立完成第二題,小組之間交流方法。

           。3)獨立完成第三題,教師指名回答。

            四、課堂總結

            看來我們在觀察物體時應該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觀察,觀察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細節(jié),才能比較準確。

          小學數學教案7

            第九單元數學廣角

            單元內容:

            教材第112—119頁的內容

            單元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驗證等活動,找出簡單事件的排列數或組合數。了解有關兩兩組合的知識。能用不同的方法準確地計算出組合數。

            2.培養(yǎng)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能用不同的方法準確地計算出組合數。

            單元難點:

            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規(guī)律的過程。

            課時安排:

            5課時

           。1)簡單的組合

            教學內容:

            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冊112頁例1簡單的組合。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組合數。

            2、經歷探索簡單事物組合規(guī)律的過程。

            3、培養(yǎng)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fā)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經歷探索簡單事物組合規(guī)律的過程。

            教學難點:

            能用不同的方法準確地計算出組合數。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

            學具準備:

            每生準備主題圖中相關的學具卡片或實物。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老師漂亮一點呢還是喜歡老師丑一點?

            生:大多數的小朋友說喜歡老師漂亮。

            師:那你們幫助老師打扮打扮。我最喜歡紅色體恤和這三件下衣,到底怎樣搭配最漂亮呢?請小朋友們給老師出出主意。小朋友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說出了自己的理由。師:謝謝。你們的建議都不錯。那我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呢?老師接著問:那我有兩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呢?有說4種、有說5種、也有說6種的,到底有幾種呢?

           。ǘ┳灾骱献魈剿餍轮

            1.請同學們也試著想一想,可以借助手中的學具卡片擺一擺。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2.發(fā)現問題,學生匯報所寫個數,教師根據巡視的情況重點展示幾份,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有的重復了,有的漏寫了。

            3.小組討論:每個同學算出的個數不同,怎樣才能很快算出兩件上衣、三件下衣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

            4.小組匯報。匯報時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

            (1)、無序的。用學具卡片或實物擺,然后再數。

           。2)、用連線的方法算出。

            (3)、用圖式的方法算出。引導學生及時評價每一種方法的優(yōu)缺點,使其把適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來。

            5.小結:教師簡單小結學生所想方法引出練習內容見課本112頁。

           。ㄈ┩卣箲

            數字2、3、4、5、6、7寫出不同的兩位數?寫完交流。(或者也可用這樣一道題:用△○□能擺成6種排法,例如:□○△請你試著擺出其他幾種排法。

           。2)簡單的排列

            教學內容:

            書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例題2 。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

            2、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規(guī)律的過程。

            3、培養(yǎng)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fā)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規(guī)律的過程。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

            學具準備:

            每生準備3張數字卡片,學具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森林學校的數學課上,猴博士出了這樣一道題(課件出示)用數字1、2能寫出幾個兩位數?(12、21)接著猴博士又加上了一個數字3,問:“用數字1、2、3能寫出幾個兩位數呢?”小朋友們回答能寫6個。

            問:“用數字1、2、3能寫出幾個三位數呢?”

           。ǘ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師:請同學們也試著寫一寫,如果你覺得直接寫有困難的話可以借助手中的數字卡片擺一擺。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2.發(fā)現問題:學生匯報所寫個數,教師根據巡視的情況重點展示幾份,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有的重復寫了,有的`漏寫了。

            3.小組討論師:每個同學寫出的個數不同,怎樣才能很快寫出所有的用數字1、2、3組成的三位數,并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

            4.小組匯報,匯報時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

           。1)無序的。

           。2)從高位到低位,數字由小到大。先寫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寫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寫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從高位到低位,數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結:教師簡單小結學生所想方法引出練習內容:書113頁例2,小組討論完成。

           。ㄈ┩卣箲茫1、數字2、3、4、5寫出不同的三位數?寫完交流。請你試著擺出其他幾種排法。

           。3)簡單的組合(兩兩組合)

            教學內容:

            教科書114頁例3及“做一做”。

            教學目標:

            1、通過擺一擺、玩一玩、畫一畫等實踐活動,

            2、了解有關兩兩組合的知識。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問題意識。

            4、培養(yǎng)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思維的學習品質,

            5、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6、學生能應用組合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經歷探索簡單事物兩兩組合規(guī)律的過程

            教學難點:

            能用不同的方法準確地計算出組合數。

            教學用具:

            主題圖的課件、學具卡片、鉛筆、直尺等。

            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小朋友們喜歡什么樣的球類運動呢?讓學生各抒已見。當有人說到足球時。老師馬上引到學校冬季運動會,我們三年級3個班的比賽情況,結果我們班得了第一。那我們班比賽了幾場?學生回答兩場。三個班比賽,每兩個班比賽一場,那一共要比賽多少場呢?四人小組合作完成。然后匯報,并說理由。

            2、引導參與。共同探究。20xx年世界杯足球c組比賽有幾國家?是哪幾個國家?讓學生發(fā)表意見。他們說不出,老師再告訴他們。如果這四個隊每兩個隊踢一場球,一共要踢多少場?

            (1)、讓學生大膽說一說、猜一猜。

            (2)、四人小組用學具卡片擺一擺、討論討論。

            (3)、學生匯報。匯報時可讓學生利用學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們求組合數的方法。一小組演示。其他同學認真觀看。

            3、然后在相互探討、補充。力求能準確算出比賽場數。方法允許多樣。每種方法都放手讓學生相互交流、學習。老師適當引導。

            4、師生共同小結。

            a、用畫“正”字數出要踢多少場。

            b、把巴西、土耳其、中國、哥斯達黎加四個國家擺成正方形用連線的方法求出場數。

            c、把巴西、土耳其、中國、哥斯達黎加擺在一直線上在用連線的方法求出場數。

            5、用課件將上面第二、第三種方法直觀演示。

            6、讓學生把這些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具體化。

            7、老師總結。剛才同學們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況逐一羅列出來,有的同學是用圖示法求出兩兩組合數的,用哪一種方法求都可以,只要這種方法是你喜歡的。

            8、比賽結束了。運動員相互握手告別。問題是:四個人每兩人握手一共要握幾次手呢?

           。1)進行禮儀教育。

           。2)四人小組進行實踐。

           。3)請1-2個小組代表上臺演示。

            9、拓展練習。問:如果是5個運動員每兩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幾次手呢?討論、匯報。

            (4)練習課

            教學內容:

            簡單的排列組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驗證等活動,找出簡單事件的排列數或組合數。

            2.培養(yǎng)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過程:

            1.借助操作活動或學生易于理解的事例來幫助學生找出組合數。師生共同分析練習二十五第1題。讓學生小組討論,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2.利用直觀圖示幫助學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早餐搭配的組合數。

            3、出示練習二十五第3題。學生看題后,四人小組討論出有多少種求組合數的方法。

            4、學生匯報。

            (1)圖示表示法(兩種)。引導學生用畫簡圖的方式來表示抽象的數學知識。

           。2)其他的方法,例如聰聰或明明分別可以和每一個小朋友合影(分步時,可以把確定聰聰作為第一步,也可以把確定明明作為第一步),教學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至于學生用哪種方法求出來,都沒關系。但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發(fā)展學生有序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學生自己用圖示表示時,可以很開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聰聰,圓形表示明明,并分別在正方形和圓形里標上序號。實際這是發(fā)展學生用數學化的符號表示具體事件的能力的一個體現。

           。4)如果學生用簡圖的方式來表示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二年級上冊的例子或借助學具卡片擺一擺。

            2.“做一做”

           。1)練習二十五第7題。通過活動的方式讓學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錢的情況寫出來。

            (2)練習二十五第9題。用兩種圖示法表示兩兩組合的方式(比較簡單的兩種方式)。在教學中也要允許有的學生把所有的情況逐一羅列出來,只要他通過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組合數,都是應該鼓勵的。

           。5)實踐活動擲一擲

            活動內容:

            課本118頁和119頁。

            活動目標:

            1.使學生初步體驗事件發(fā)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2.使學生學會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fā)生的結果。

            3.使學生知道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進行比較。

            活動過程:

            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來展示活動的過程。

           。ㄒ唬┦痉队螒

            1.體驗確定現象與不確定現象,列舉所有可能的結果。(運用組合的知識,判斷哪些和不可能出現,哪些和可能出現。)

            2.教師提出游戲規(guī)則,學生猜想結果。11個可能結果中教師選5個,學生選6個,學生錯誤地認為贏的可能性比教師大。

            3.開始游戲。學生總是輸,產生認知沖突,從而引起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ǘ┬〗M內游戲,探索結論。

            通過小組內游戲的方式,進行實驗,利用統(tǒng)計的方式呈現實驗的結果,初步探索教師總能贏的原因。要引導學生在實驗的結果中尋找統(tǒng)計學上的規(guī)律。

           。ㄈ├碚擈炞C:通過組合的理論來驗證實驗的結果?梢杂貌煌姆绞絹磉M行組合,讓學生探討每個“和”所包含的組合情況的多少與這個“和”出現的次數之間的關系。

           。ㄋ模⿴熒餐〗Y本次活動。

            本次活動通過讓學生猜想、實驗、驗證等過程,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自主探索,解決問題,既發(fā)展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教案8

            教學要求:

            使學生能夠應用比的意義,初步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步驟。

            教學難點:

            掌握解題的關鍵。

            設計思路:

            通過小組合作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焦點問題,從而激起他們探求新知的興趣,自己找到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方法。并培養(yǎng)他們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大家看老師給你們安排的座位就知道這節(jié)課我們采用的主要是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希望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團結合作,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那么大家先商量一下,給你們小組起個名字吧,起好之后派一名代表將組名寫到黑板上。

            二、復習,創(chuàng)設情境

            復習題:六一班有男生16人,絲生人,則男生和絲生人數的比為():(),男生占()份,女生占()份,男生占全班人數的( )/( ),女生占全班人數的()/()。

            師:誰來完成填,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上調查一組數據并將調查結果填在調查表上,調查表如下:

            我們小組調查的是()和()這兩個量,這兩個量的比是():(),其中()量占()份,()量占()份,()量占兩之和的()/(),()量占兩量之和的()/()。

            師:打開電視或是翻開報紙,媒體競相報道的就是伊拉克戰(zhàn)爭,戰(zhàn)爭帶給伊拉克人們的是什么?大家看這么一組統(tǒng)計數字。

            三、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例2:根據伊拉克政府提供的數字,截止到4月2日,在伊拉克戰(zhàn)爭中,伊拉克的平民約有6850人傷亡,其中死亡和受傷的人數比為25:112,請你求出死亡和受傷各有多少人?

            師讀題,請小組成員討論一下,這道題該怎么做?如果有了結果,請各組派一名代表將算式列在你們組名的旁邊,計算時可以用計算器。

            生分組交流,并將答案寫在黑板上。

            師:大家看這道題一共有幾種做法,如果你對哪個小組的做法有問題盡可以發(fā)問。

            生之間進行交流,從而發(fā)現用按比例分配解決這道題的方法。

            師:你們用以前學過的舊知識解決了新問題真不錯!

            師:我也有一個問題,你們的答案是否正確,你們檢驗了嗎?允許生有少頃的討論。

          小學數學教案9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4、25頁例題及做一做。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演示,使學生知道加法的含義;能正確讀出加法算式;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

            2。通過學生操作、表述,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

            3。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點:

            知道加法的含義。

            教具準備:

            課件、實物投影、5個圓片、5根小棒。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美的引入

            背一背5以內數的合成與分成。

            二、美的發(fā)現

            1。引導觀察,感知加法的含義。

           。1)用電腦反復演示,讓學生感知到:把3只紅汽球與1只藍汽球放到一塊兒。

           。2)你能說說圖的意思嗎?

            教師引導學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師說明: 3只紅汽球和1只藍汽球放到一塊兒就是合起來的意思。(教師邊說邊用手勢表示合起來)

            2。學習加法算式。

           。1)由汽球的.數量抽象出數字3和1。

           。2)教師說明:把3和1合起來,在數學上我們用符號+來表示,教師板書+。

            (3)引導學生數一數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數字幾表示?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板書=,并在等號后面寫上4。

           。4)教師進一步說明:把3和1合起來,用加法計算。(板書:加法)

            (5)讀加法算式。

            教師范讀,同桌互讀,學生自己讀。

            3?磮D說算式的意思。

            觀察24頁做一做的三幅圖,說說這三個加法算式分別表示的意思。

            4。觀察25頁上圖,請學生說說圖意。

            原來有3只松鼠,又來了2只松鼠,現在有幾只了?把3只和2只合起來,用加法算式怎么寫?3+2。

            想想,合起來是多少?

            匯報:

            (1)數數的方法,1、2、3、4、5,共5只。

            從3接著數,4、5。

            (2)利用數的組成,3和2組成了5。

            三、美的升華

            1?磮D,填得數。

            2?磮D擺一擺,填一填。

            投影出示25頁做一做的第2、3題,學生邊擺邊口述。進一步加強對加法含義的理解。

            3。聯系生活,豐富聯想。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引導學生通過看算式,擺小棒,進一步理解加法含義。)

            四、小結

            你今天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鉛筆有多長》(分米、毫米的認識)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是在學習了厘米和米的基礎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科書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借助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引入對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的認識,并關注了對長度單位之間關系的學習。

            【教學目標】

            1、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實際意義,積累測量經驗,初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2、能根據具體情境恰當選擇長度單位,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體會單位的實際意義,初步發(fā)展估測意識,并激發(fā)學生對測量學習的好奇心和參與測量活動的主動性。

            3、通過尋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強對分米和毫米實際意義的體會,并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實際測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長,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難點:通過實際測量體會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動,發(fā)展學生的估測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

            學具:米尺,卡片,吸管,鉛筆,剪刀,測量單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溫故引新。

            1、觀看數學故事《偷吃紅土的小象》。

            師:請看數學故事《偷吃紅土的小象》,看看在這個數學故事中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數學思考?你有什么好辦法?

            2、回憶在測量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師:你覺得在測量時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師帶來了現場留下的腳印,誰來測量?

            生:測量并匯報,這個腳印的長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師:10厘米還可以用另一個長度來表示,它就是——1分米,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分米的認識。

            師: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嗎?

            二、認識分米。(11:00之前必須結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關系。

            師:現在請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劃出1分米的長度。

            PPT 活動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劃出1分米的長度。

            生匯報

            師小結:借助直尺,同學們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長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個符號來連接,你會選擇哪個符號呢?

            師: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學習,進一步認識分米。

            師:現在,我們對1分米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接下來請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這根吸管的長度比1分米長,還是短?

            師:現在我們就利用這根吸管來繼續(xù)研究1分米。請看活動要求!

            PPT 活動二:

            估 估一估1分米的長度。

            量 用直尺量一量,進行調整后剪下1分米長的吸管。

            找 用1分米長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長約1分米或幾分米的物品。

            生匯報

            師小結:在今后的估計中,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別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課桌的高)的長度都可以作為我們估計的標準和依據。

            3、發(fā)現米和分米之間的關系。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上學期我們還認識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請四人小組合作探究,試著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來研究。

            PPT 活動三:

            小探究

            1米 ? 分米

            生匯報

            師小結:真棒!我們通過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來比劃1分米,還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學們對分米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和感受!

            三、認識毫米。

            1、通過“量一量”,揭示毫米。

            師:請用直尺在測量單上“量一量”鉛筆有多長?

            生匯報

            師:不是6厘米嗎?鉛筆的長度比6厘米長,但是又不到7厘米,這時候就需要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來表示,它就是剛剛——毫米,用字母來表示。

            2、通過自學,發(fā)現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師:剛才我們一起對分米進行了研究,接下來請同桌之間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開對毫米的獨立學習吧!

            PPT 活動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劃出1毫米。

            看一看 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或幾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生匯報。

            師小結:看來同學的收獲可真多,通過自學,我們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過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間的關系。

            師:剛剛我們說一張卡片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現在請你將3張卡片放在一起,這時的厚度大約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現在把5張卡片放在一起,這時的厚度大約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兩個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這時候大約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長度吧。

            師:現在請看,周老師吧20張卡片摞在一起,這就是?30張卡片呢?90張卡片呢?再添10張卡片就是?

            師: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來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來1毫米實在是太短了!不細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測量時一定要認真仔細!

            師小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幫助下,發(fā)現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來就請你帶著這些滿滿的收獲,趕快幫黑貓警長找到偷吃紅土的小象吧!

            四、實際應用,解決問題

            1、測量腳印

            師:你覺得案發(fā)現場的這個腳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獨自測量

            師:看來確實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紅土,可是,你知道小象為什么要偷吃紅土嗎?

            師:紅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補充的礦物質銅和鹽,但是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東西,不勞而獲是不對的。

            2、修改日記。

            師:小馬虎最近也學習了長度單位,他已經迫不及待的寫了一篇數學日記,一起讀一讀吧!

            今天早晨,我從2米長的床上爬起來,拿起1毫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臉,

            用70米長的毛巾把臉擦干,吃過早飯去上學。來到學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

            拿出7厘米厚的語文書準備開始語文課。

            3、選擇合適的單位填空。

            師:這兩個算式請同學們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說給爸爸媽媽聽!

            1( )-9( )=1( ) 1( )-99( )=1( )

            4、全課小結。

            師:誰來說說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師小結:看來同學們收獲了很多有關長度單位的知識,其實長度單位不只是我們現在認識的這四個,還有比米更長的單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單位,這些長度單位都等著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去探索、去發(fā)現!

            五、板書。

            分米、毫米的認識

            米

            1米=10分米 分米 d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1厘米=10毫米 毫米 mm

          小學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物體有輕有重,逐步加深對輕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學生體會到物體的輕重和物體的體積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3.提高小組合作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夠分辨什么樣的物體輕,什么樣的物體重.

            教學難點

            1.通過中介物體、等量代換比較物體的輕重.

            2.運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教學用具

            彈簧秤、皮筋、簡易天平、水槽和托盤、藍、綠、黃、紅四種顏色的盒子各九個(綠的和藍的為空盒子,綠的比藍的輕,黃和紅盒子中裝東西,輕重相近,比白藍盒子都重,四個盒子中綠的最大,藍的最小,黃的和紅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掂球游戲”感受輕重

           。ㄒ唬┯螒

            教師介紹游戲:游戲叫“看誰扔的遠”.同學們每人拿一個球在同一條線后面往前扔,如果有兩個球讓你挑,為了扔的最遠,你會怎么挑呢?

           。ǘ┙處煶鍪緝蓚大小一樣但輕重不同的球,讓一個學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師雙手端平并同時遞給學生并給予協助,讓其他學生看到掂的過程.

           。ㄈ┬〗Y

            看來物體是有輕重的`,有的比較輕,有的比較重,而且有時候,分辨他們的輕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們的兩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們的輕重,你們想不想都來感受感受?

            二、活動二:掂自己身邊的物體,感受輕重

           。ㄒ唬┱埬銖哪闵磉呥x兩樣物品,用手仔細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誰輕誰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訴給你同組的同學聽,看誰選的物品和別人不一樣.

            (二)小組匯報

            教師:哪個組已經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說給大家聽一聽嗎?

            三、活動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輕重

            教師:看來你們的感覺非常準.老師有幾樣物品,想借你們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斷一下他們的輕重,愿意嗎?

           。ㄒ唬⿲嶒炓

            教師:我看到想參加我們活動的同學,現在都已經坐好了,在等我把東西發(fā)給他.

            1.發(fā)藍盒子和綠盒子

            要求:絕對不許動,只能看,觀察觀察 ,猜一猜這兩個盒子哪個比較輕,哪個比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會說給大家聽一聽.

            2.你覺得他們兩個比,誰輕誰重?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誰輕誰重,趕快試一試。▽W生動手掂.)

            4.說說你的感受?還想接著玩嗎?

           。ǘ⿲嶒灦

            教師:想玩的同學又已經做好準備了,眼睛都看著老師呢.

            1.老師這里還有一個黃色的盒子,還是不能動手,你再猜猜看.這3個盒子中誰比誰重?誰比誰輕?可以四個人小聲的商量商量,一會把你猜的道理說給同學聽聽.

            2.教師請同學說自己的猜想.

            3.到底誰猜的對呀?你們是不是特別想知道.動手試試吧!

            4.教師提問:這個綠盒子怎么一會兒輕,一會兒重?它到底是輕還是重?

            5.這次為什么很多同學沒猜對呢?

            6.小結:看來,并不是物體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體就一定輕.

            (三)實驗三

            教師:如果還想玩就請把綠、藍盒子輕輕放到位子里,看哪個組的動作又快又輕!

            1.老師這兒還有一個盒子,還是不能動,你能判斷出他們誰輕誰重嗎?只憑觀察,你們能判斷嗎?

            2.怎么這次有很多同學都不做判斷?怎么不發(fā)表意見了,有什么困難嗎?

            3.同學們都認為,只憑觀察已經不能判斷它的輕重了,你們想怎么辦?(動手掂一掂)

            4.說說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嗎?換手再掂一掂.

            教師提問

           。1)你們有同樣的感覺嗎?(學生出現分歧.)

           。2)咱們的意見不一樣了,這可怎么辦呀?

           。3)看來,在有的時候用我們的一雙小手也不能準確的判斷出物體的輕重了,那么有沒有辦法呢?

          小學數學教案12

            設計說明

            1、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新課伊始,讓學生觀看“挑戰(zhàn)者”號飛機失事的全過程,讓學生從機毀人亡的事件中感受到“次品”帶來的危害,領悟到檢驗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學理念。

            2、重視引導學生用直觀的方式清晰地表達出推理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對結論的合理性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本設計在教學例1時,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試驗的操作活動,讓他們在充分的操作、試驗、討論、探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然后引導學生用直觀、簡明的方式,清晰地表示出推理的過程,進一步理清思路,為后面數量更多的找次品問題做好認知和方法上的準備。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天平 3瓶鈣片

            學生準備

            每人8張圓片學具 每組1張找次品記錄表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效果檢測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5分鐘)

            1、課件播放“挑戰(zhàn)者”號飛機失事的錄像。

            2、引導學生猜測造成飛機失事的原因。

            3、導入新課。

            1、看錄像。

            2、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生1:駕駛員操作不當。

            生2:飛機故障,零件不合格。

            3、明確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

            1、列舉生活中質量不合格的產品帶來的危害有哪些?

            二、實踐操作,自主探究。(10分鐘)

            1、出示2瓶鈣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導學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出示一架天平:闡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點。

            3、出示3瓶鈣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導學生嘗試找出輕的一瓶。

            4、引導學生匯報找次品的方法。

            5、引導梳理、比較:無論是先稱哪2瓶,只要稱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1、自主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1)打開瓶子把鈣片倒出來數一數。

           。2)用手掂一掂。

           。3)用秤稱一稱。

            2、認識天平,明確天平的工作原理,并在天平兩端放入質量相同的物體,感受天平平衡的條件。

            3、利用學具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可以拿出3個學具代替3瓶鈣片,進行實際操作。

            4、各小組派代表匯報找次品的方法。

            5、匯報:只要稱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2、有5瓶鈣片,其中1瓶少了4片。如果用天平稱,天平兩端各放1瓶,至少稱()次才能找出次品;如果天平兩端各放2瓶,至少稱()次才能找出次品。

            三、合作交流,發(fā)現最優(yōu)方案。(15分鐘)

            1、課件出示例2。

            指名讀題,說一說“至少”的含義。

            2、組織小組合作找出次品,填寫表格。

            3、引導學生觀察表格,分組匯報找次品的方法。

            4、引導學生觀察表格:

            (1)分成的份數、分的方法與找出次品所要稱的次數有什么關系?

           。2)怎樣分找出次品需要稱的次數最少?

            5、用你發(fā)現的方法找出9個、10個、11個零件中的1個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證找出次品的次數也是最少的。

            1、讀題,說一說“至少”的含義。

            2、小組合作,2名同學擺學具,1名同學用圖示作記錄,1名同學填寫“找次品記錄表”。

            3、利用實物和表格匯報:

            (1)分成8(3,3,2),至少要稱2次。

            (2)分成8(4,4),至少要稱3次。

           。3)分成8(2,2,2,2),至少要稱4次。

            4、討論、交流,明確:把8分成3份(每份數量盡量相等)去稱,能保證稱的次數最少。

            5、小組合作操作、驗證,匯報試驗結果。

            3、用天平從7件物品中找出1件次品(次品輕一些),把7件物品分成()份稱較合適。

            4、有8瓶水,其中7瓶質量相等,另外有1瓶是糖水,比其他7瓶水略重一些,至少稱()次能保證找出這瓶糖水。

            四、鞏固練習,拓展延伸。(8分鐘)

            1、引導學生完成教材112頁“做一做”。

            2、補充說明: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不能平均分的,每份的數量盡量相等。

            1、獨立完成教材112頁“做一做”。

            2、匯報,說明自己的最優(yōu)方案。

            5、如果有12個零件,其中一個是次品(次品略重),那么應該怎么分,稱的次數最少而且保證能找出次品?

            五、課堂總結,布置作業(yè)。(2分鐘)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布置課后學習內容。

            談自己本節(jié)課的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能繪制平面示意圖,通過制作平面圖的過程,使學生知道如何根據方向和距離,在圖上標出物體的位置。

            2、通過繪制平面圖,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3、通過解決問題,使學生體會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和意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合作繪圖、練習鞏固

            目標:是通過看圖回答問題,復習、鞏固有關圖上方向、角度、距離等知識,為下面自己繪制平面圖作準備。

            (1)停車場在廣場的方向,距離大約是米。小紅家在廣場的偏方向,距離大約是米。

           。2)地鐵站在廣場東偏南45度方向,距離廣場100米。你能在圖上標出地鐵站的位置嗎?并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學校的錄相或圖片

            問:學校中有哪些建筑?現在有一些數據,能根據這些數據將這些建筑物在平面圖上標出來嗎?出示數據:教學樓在校門的正北方向150米處。圖書館在校門的北偏東35度方向150米處。體育館在校門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處;顒咏窃谛iT的東偏北15度方向50米處。

            2、小組討論:你們打算怎么完成任務?有什么問題要解決嗎?

            3、小組匯報完成平面圖繪制的計劃,教師進行梳理:

            (1)繪制平面圖的方法:

            先確定平面圖上的.方向,再確定各建筑物的距離。如果學生沒有說道,老師可以進行引導:你們打算怎樣在圖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從而幫助學生確定比例尺,和圖上距離。

           。2)小組合作完成,可以怎樣分工,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務。

            4、小組活動,繪制平面圖。

            5、展示各組繪制的平面圖,集體進行評議。

            (1)評價繪制的正確性,如果平面圖有問題,說一說問題是什么,應該怎樣確定位置。

            訂正后交流:你們組認為在確定這點在圖上的位置時,應注意什么?怎樣確定?

            教師小結:繪制平面圖時,一般先確定角度,再確定圖上的距離。

            (2)比較各個平面圖,為什么有的圖大,有的圖。

            小結: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圖的大小也不同。練習:1、完成書上習題21頁3、4題并訂正。

            二、在紙上設計小區(qū),并說明各個建建筑的位置。

            老師提供給學生一些建筑物的圖片:如醫(yī)院、學校、商店、銀行、郵局、藥店等

          小學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條形統(tǒng)計圖,知道條形統(tǒng)計圖的意義和用途

            2了解制作條形統(tǒng)計圖的一般步驟,初步學會制作條形統(tǒng)計圖

            教學重點

            掌握制條形統(tǒng)計圖的一般步驟,能看圖準確地回答問題

            教學難點

            制條形統(tǒng)計圖的第(2)、(3)步,即分配條形的位置和決定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單位長度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我們學過簡單的數據整理,統(tǒng)計數據除了可以分類整理制成統(tǒng)計表外,還可以制成統(tǒng)

            計圖,用統(tǒng)計圖表示有關數量之間的關系,比統(tǒng)計表更加形象、具體,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常用的統(tǒng)計圖有條形、拆線和扇形統(tǒng)計圖(用投影器逐一顯示)五年級的時候,我們已初步認識了條形圖,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條形統(tǒng)計圖(板書課題:條形統(tǒng)計圖)

            二、探求新知

           。ㄒ唬┙榻B條形統(tǒng)計圖的意義及特點

            意義:條形統(tǒng)計圖是用一個單位長度表示一定數量,根據數量的多少畫出長短不同的

            直條,然后把這些直條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

            特點:從圖中很容易看出各種數量的多少

            教師提問:

            l、圖中統(tǒng)計的內容是什么?

            2、圖中畫有兩條互相垂直的射線,請你看看水平射線和垂直射線分別表示什么?

            3、每個車間多少人?哪個車間人數最多?哪個車間人數最少?

           。ǘ┙虒W制作條形統(tǒng)計圖的方法。

            教學制作方法,師邊示范邊講解

           、俑鶕䦂D紙的大小,畫出兩條互相垂直的射線

            教師講述:要制的統(tǒng)計圖有年份和降水量兩方面的內容,需要用兩條射線來表示

            先畫一條水平的.射線(向右)表示年份,再畫一條與水平射線垂直的射線表示降水量

            教師說明:水平射線下面及垂直射線左面都要留有一條空白,因為水平射線下面要注明每個直條所表示的內容,垂直射線旁要注明各直條的數據,兩條射線不能畫在圖紙的中間部位,因為那樣會因高度不夠畫不下,或排不下五個直條

           、谠谒缴渚上適當分配條形的位置,確定直條的寬度和間隔

            教師提問:例1的統(tǒng)計表中有幾個年份?那么圖中要畫幾個直條?

           、墼诖怪鄙渚上根據數的大小具體情況,確定單位長度表示多少

            教師講述:年降水量最高的數據是1005毫米,垂直射線的高度要略高于最大的數量在垂直射線上方要注明單位

           、馨凑諗祿拇笮‘嫵鲩L短不同的直條

            教師講述:為了準確地表示各個數據,還應在每個直條的頂上注明數量

           。ㄈ┮龑W生看圖分析

            1、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1998年降水量最多,1005毫米)

            2、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1999年降水量最少,670毫米)

            3、最多年降水量是最少年降水量的幾倍?(1005670,是1。5倍)

            教師提問:對照統(tǒng)計圖和統(tǒng)計表說一說,用哪種方式表示的數量關系更直觀?

          小學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斷一個圖形或物體的某一個面是不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2、通過觀察、測量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征。

            難點:正方形和長方形特征的歸納總結。

            教學準備

            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直尺1把,三角尺1塊,釘子板,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幻燈片播放正方形、長方形圖片,吸引興趣

            2.在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長方形組成,你們通過觀察發(fā)現了什么:引發(fā)學生思考。

            二、實際操作,驗證猜想

            1、觀察拿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們有什么特點呢?你有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嗎?同桌交流。

            2、操作驗證

            (1)拿出自己的學具,用自己的辦法驗證。

            (2)把自己的.猜想和驗證向小組匯報。

            3、反饋

            (1)對長方形的邊你有什么發(fā)現?相機板書。你是怎樣證明的?(量、折、比等)相機教學“對邊”。指一指長方形的對邊在哪里,一個長方形有幾組對邊?長的一條邊,請你給它起個名字,你會叫它什么?短的一條邊呢?

            (2)對長方形的角你有什么發(fā)現?相機板書。你是怎樣證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邊你發(fā)現了什么?相機板書。怎樣來證明?正方形的邊你會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發(fā)現了什么?相機板書。怎樣來證明?

            4、歸納通過剛才的活動,你對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練習:

            1、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長方形,再把這個長方形變成一個正方形,再說說它們的特點。

            2、在書上p64第7題的方格紙上畫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再說說小青菜提的問題。

            3、完成書上p64第4題。先自己拼一拼,再與同桌交流一下。

            (1)用6個一樣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

            (2)用16個一樣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再拼出幾個不同的長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折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嗎?

            三、課堂小結

            向同學們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有什么收獲。

            四、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的習題

            2.把不理解的地方標畫在書上。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11-10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7-22

          小學數學教案09-16

          小學數學教案(精品)08-18

          (推薦)小學數學教案08-10

          (精品)小學數學教案08-20

          (精)小學數學教案07-06

          (優(yōu)選)小學數學教案07-05

          小學數學教案[精華]07-06

          小學數學教案(精品)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