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五年級上冊語文《師恩難忘》課文
《師恩難忘》是蘇教版五年級教材里一篇深情而又樸實的記敘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劉紹棠。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課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五年級上冊語文《師恩難忘》課文 1
【課文原文】
師恩難忘
那年正月新春,我不滿6周歲,便到鄰近的鄉(xiāng)村小學去讀書。
這個小學設在一座廟內,只有一位老師,教四個年級。當時學生少,四個年級才一個班。老師姓田,17歲就開始教書了。他口才、文筆都很好。
開學頭一天,我們排隊進入教室。田老師先給二年級和四年級同學上課,叫三年級學兄把著一年級學弟的手描紅。描紅紙上是一首小詩: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師給一年級上課了。他先把這首詩念一遍,又連起來講一遍,然后,編出一段故事,娓娓動聽地講起來。我還記得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一個小孩子,牽著媽媽的衣襟兒去姥姥家,一口氣走了二三里地。路過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娘兒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進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腳。亭子外邊,花開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著:“……八枝,九枝,十枝!彼娇丛较矚g,想折下一枝來。媽媽攔住了他,說:“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邊歇腳的人就看不到花兒了!焙髞恚@兒的花越開越多,數(shù)也數(shù)不過來,變成了一座大花園。
我聽得入了迷,恍如身臨其境。田老師的聲音戛然而止,我卻仍在發(fā)呆,直到三年級的大學兄捅了我一下,我才驚醒。
那時候的語文叫國語。田老師每講一課,都要編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在田老師那里學習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這些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著我。
有一年我回家鄉(xiāng)去,在村邊遇到了老師,他拄著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學生那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談起往事,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學的種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的教誨之恩,我終生難忘!
【課文解析】
一、先寫后學。
我讀這篇文章,讀出了一個詞——感恩,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田老師恩情的.感激之情。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引領著學生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讀這篇課文呢?作為五年級的學生,在短暫的求學生涯中,遇到了許許多多的老師,承蒙了太多的師愛,老師的教誨之恩對孩子來說并不陌生,這種體驗大量地沉淀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如果將其激活,那么學習這篇課文就有了很多鮮活的“情感因子”,也就拉近了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如何激活?是否可以和習作1聯(lián)系起來,在學習課文之前,讓學生來寫一寫教過他們的老師,表一表對老師的感激和懷念之情。
二、扣題導讀
本文題為“師恩難忘”,那么“恩”在哪里?作者“難忘”的又是什么呢?我認為“難忘”有兩個層次:淺層次的是田老師四年里講了上千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深層次的是田老師在作者“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學的種子!倍@點也正是“恩”之所在!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作者同班這么多學生,也同樣聽了上千個故事,但有他那樣的文學造詣的有幾人?正是因為有了田老師播散下的這些“種子”,才引領著作者走進了文學殿堂,取得了累累碩果!作者原題為“老師領進門”恐怕意即在此。也正因為如此,作者對田老師也就格外感激,對這份恩情也就格外難忘。這也是課后第三題所要探究的,因此,我覺得有必要向學生介紹劉紹棠先生,特別是要了解劉先生所取得的文學成就,“知人論世”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三、品詞析段。
這篇課文通俗易懂,在感受、理解方面難度不大。因此,我以為沒有必要逐段講讀,可以抓住一些關鍵詞,如:娓娓動聽、身臨其境、引人入勝。寥寥數(shù)筆生動形象地勾勒出田老師繪聲繪色講故事的情景,引導學生去體會這些詞語,感悟其中蘊藏著的作者的感情。
課后的最后三段是作者回憶田老師上課情景后的感想,語言淺顯卻耐人尋味,從不同的側面抒發(fā)了對田老師感激、敬佩、贊美之情。第七節(jié)寫出了田老師像一個辛勤的播種者,播下又多(上千個故事)又好(引人入勝)的種子,為作者開出絢麗的文學之花奠定了基礎。第八節(jié)用自己的行動寫出了作者對田老師敬重。第九節(jié)傾吐出作者對田老師濃濃的敬意,“百年樹人”是對老師工作艱辛的贊美,是對老師工作偉大的贊美。因此,需要引導學生在靜悄悄的閱讀中去體會品味。
四、揣摩寫法。
本文的寫法也頗具特色:
1、抓住最能體現(xiàn)人物特點的事例來寫;
2、田老師講了上千個故事,而作者只具體寫出了其中一個故事,沒有面面俱到,通過這一個故事就能感受到田老師的精彩,就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叫“點面結合”、“以少勝多”。
3、除了通過“娓娓動聽”、“引人入勝”等詞句直接寫出田老師講故事的精彩,還通過我沉醉其中的反應來襯托,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這些不正是寫人文章的一般寫法嗎?
需要引導學生領悟這些基本的表達方法,再引導學生將這些方法遷移到對課前作文的修改中,活學活用,及時鞏固。這樣的“讀寫結合”不但扎實了一篇課文的學習,又可順帶著完成習作,提高了效率。順便說一句:這次習作可讓學生作為教師節(jié)的禮物,送給所寫的老師,讓習作作而有用,走出“代人立言”的怪圈。
五年級上冊語文《師恩難忘》課文 2
內容
那年正月新春,我不滿6周歲,便到鄰近的鄉(xiāng)村小學去讀書。
這個小學設在一座廟內,只有一位老師,教四個年級。當時學生少,四個年級才一個班。老師姓田,17歲就開始教書了。他口才、文筆都很好。
開學頭一天,我們排隊進入教室。田老師先給二年級和四年級同學上課,叫三年級學兄把著一年級學弟的手描紅。描紅紙上是一首小詩: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師給一年級上課了。他先把這首詩念一遍,又連起來講一遍,然后,編出一段故事,娓娓動聽地講起來。我還記得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一個小孩子,牽著媽媽的衣襟兒去姥姥家,一口氣走了二三里地。路過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娘兒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進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腳。亭子外邊,花開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著:“……八枝,九枝,十枝!彼娇丛较矚g,想折下一枝來。媽媽攔住了他,說:“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邊歇腳的人就看不到花兒了。”后來,這兒的花越開越多,數(shù)也數(shù)不過來,變成了一座大花園。
我聽得入了迷,恍如身臨其境。田老師的聲音戛然而止,我卻仍在發(fā)呆,直到三年級的大學兄捅了我一下,我才驚醒。
那時候的語文叫國語。田老師每講一課,都要編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在田老師那里學習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這些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著我。
有一年我回家鄉(xiāng)去,在村邊遇到了老師,他拄著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學生那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談起往事,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文學的種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的教誨之恩,我終生難忘!
教學札記
愛因斯坦說:“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睂W生的積極思維往往從疑問開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學生進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心理學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維的不斷深入。在引導學生理解、感悟語言文字時,教師熱情地鼓勵學生質疑,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提高他們學習主動性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如教蘇教版語文第九冊《師思難忘》這一課,我在學生初讀課文后,啟發(fā)質疑:“你們有什么問題,需要大家?guī)椭?”一位學生提出:“這篇課文是作者回憶小學老師怎樣上課的事,為什么不用《我的老師》作課題,而要用《師恩難忘》作課題?”他的話音剛落,課堂上便熱鬧起來。學生提出了問題,是學生思維火花的閃現(xiàn)。于是我抓住了契機引導學生仔細讀課文,組織了討論:
生:“課文第二段寫了田老師上課的情景,田老師把一首詩編成了一個小故事講給學生聽。作者當時聽得入了迷,至今都難以忘記。所以我覺得應該用《師恩難忘》作題目。”
生:“課文第三段講了作者在40年后遇到了田老師,作者仍然像小學生一樣恭恭敬敬地向老師行禮。這也說明作者非常感謝老師對自己的教育。所以我覺得應該用《師恩難忘》作題目!
生:“作者在田老師那里學習了四年,聽了很多故事,這些故事讓作者從小就產生了對文學的興趣。這為作者后來成為一位著名作家,打下了基礎。作者是不能忘記田老師對自己的教育,所以我覺得用《師恩難忘》要恰當些!
學生由淺入深地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在討論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領悟了文章的內涵。
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抓住契機,激勵學生質疑解疑,不僅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把學習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年級上冊語文《師恩難忘》課文】相關文章:
《師恩難忘》課文教案03-01
師恩難忘語文教學教案03-01
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莫高窟》課文02-17
五年級上冊語文《倉頡造字》課文03-18
地震中的父與子課文-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02-17
五年級語文上冊《松鼠》課文內容07-22
師恩難忘五年級作文01-04
難忘師恩作文07-07
師恩難忘作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