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觀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故宮》的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故宮》的觀后感1
記得四五年前我獨自去北京辦簽證。等待遞材料的日子又長又無聊,我?guī)缀醢涯芙械蒙厦值牡胤蕉既チ艘槐,最后再沒地方可以逛,就去了故宮。不為什么,只是覺得那是個氛圍挺沉重的地方,不適合我當時焦灼的情緒。
春末的北京陽光那么好,因為并不是節(jié)假日,故宮里并沒有太多的人。我一個一個進去那些光線幽暗的展廳,玻璃展柜上粘滿了無數游客留下的手印子和臉油印子。那些展品發(fā)著暗暗的雅雅的光澤,我很緩慢的一件一件看,很精美,想著它們被保存下來所經歷的那些歲月或是戰(zhàn)火,不由得肅然起敬。
后來我不止一次逛過盧浮宮,龐大的館廳和擁擠的人群,注定我只能走馬觀花的略一遍那些舉世聞名的畫作和雕塑,使勁舉著手機拍一些滿是后腦勺的照片發(fā)發(fā)朋友圈。巴黎那么熱鬧的地方,總有更帶勁的去處,博物館只是浮躁的匆匆一瞥,我是最典型的盧浮宮游客之一。
這記錄片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四五年前的那段時光里。我一個人背著小包,里面裝著711買的海苔包飯礦泉水跟一點零食,在故宮里晃悠一直到廣播說關門,隨時走累了就坐下曬曬太陽,春風和煦的吹拂著我的臉和手臂,心里對未來期待又惴惴不安。即使我現在回想起這一切來,也覺得微微的震蕩,曾經向往的遠方終于在腳下。
《故宮》的觀后感2
有這么一群人,當其他人在工作事業(yè)上浮躁喧囂碌碌無為時,他們卻在艱苦的環(huán)境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耐心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類奇跡。
有這么一群人,當其他人在學習生活上壓力山大彷徨無助時,他們卻抱著舍我其誰的信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復制出一個又一個國家驕傲。
他們是誰?他們就是那些猶如“掃地僧”般的故宮文物修補者,貌似普普通通而個個身懷絕技。
當我看完這部紀錄片后,對大師們的只有敬佩和贊嘆。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他們在修補各種文物上,付出了大量常人難以想象更難以做到的耐心。也正是靠著這份耐心,才修補好了許多原本破損的珍貴文物,是他們的勤勞和耐心,才讓后人能有機會在故宮欣賞到許多精美絕倫的文物,讓輝煌歷史再次重現。
紀錄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細心和信心;他們的眼睛銳利似鷹眼,細細的觀察出這個文物器械無法啟用的問題所在;用一雙雙巧手,自信的織出了精美的布匹,粘好了美麗的瓷器,修好了精致的器械……
我要向他們學習這份細心找到自己學習和生活上的不足之處加以改正和提高;我要向他們學習這份耐心,踏踏實實為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永不放棄;我要向他們學習這份信心,克服重重困難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這部紀錄片有一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解說詞:“在這個喧囂浮躁的當今社會,保持一顆寧靜的心,是對這個世界的最好逆襲!
《故宮》的觀后感3
在一個新聞端看到這部片子的文章,安利理由:小成本的現象級紀錄片,很好奇。
全片分為三集,將各個部門依次介紹,很規(guī)矩。但是在三集講述節(jié)奏與手法都很相似的情況下,它包含了三種內核,即師徒傳承,手藝傳承與古今會通。在了解各類文物修復工作的同時,它又給我們帶來了對“工匠精神”一種新的體解,溫柔卻不失力量。作為一部紀錄片,卻不刻板說教,而充滿了一股人情味,可以清晰看到古代宮廷文化,抑或說皇城文化對北京人打下的烙印。相比文學性紀錄片,人文性紀錄片的名字對其似乎更為契合。我與彈幕中的很多人一樣,認為片中的每一個人都很美。我給自己的原因是,他們都很有情懷。他們之間的師徒傳承給人嚴肅厚重的感覺,反而讓我想起一個人走在霓虹中的空虛與落寞。我們瘋狂追捧,無非是這之中有我們渴望的東西,即在奔流社會里將心安放的勇敢和耐心。他們的作為滿足了我對“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的全部憧憬。并且,我知道了古物上所承載的生命,學會對文化抱有敬畏之心。也理解了物像即心聲的人生哲學,并試著用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身邊的每一個細節(jié)。它在我門物質化的堅硬軀殼之中,引入了一絲靜儒雅的光源,直到心臟。
BTW,它完美完成了作為故宮招聘宣傳視頻的任務。
《故宮》的觀后感4
今天,老媽、老爸和我來到了北京著名的故宮博物院。
進入午門,走過金水橋,再走過太和門,映入眼簾的是太和殿,真不愧是古代的皇家宮殿,殿外的欄桿是用漢白玉雕刻的,殿內的椅子、扶手、柱子和屋頂,竟都是金子做的。太和殿是故宮里最中央的一個宮殿,也是皇帝行政的地方,所以,太和殿是所有宮殿閣樓中最壯觀、最精致的。在太和殿的屋頂上,龍的九子之一—嘲風,栩栩如生的立在屋頂的兩個角尖上。
走出太和殿,走過中和殿、保和殿和乾清宮,再往前走,就來到了御花園。園內建筑多數倚靠著圍墻,只有少數精美造型的亭臺搭建在園中。園佳木蔥蘢,其古柏藤蘿,皆數百年物,將花園點綴得情趣盎然。各色的石子鋪在地上,拼成了900多幅不同的圖案,沿路欣賞,趣味無窮。在古代,這里是帝王后妃休息散心的地方,老百姓不得踏入半步,所以,在古代老百姓眼中,這里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紫禁城”。御花園以它古木繁花、亭臺樓閣、嶙峋山石的美麗而聞名遐邇。
故宮里還有許多許多的宮殿閣樓,如:儲秀宮,永壽宮,萬春亭。走進故宮,你就已經置身于它最宏偉,最重要的展示品——紫禁城宮殿群中。
故宮博物院早已經打開了塵封已久的門窗,讓我們來觀看她壯麗的色彩,來傾聽紫禁城的聲音,來呼吸歷史的氣息,來感知中華文化的底蘊! 最后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故宮博物院,有機會我還要來故宮,我為身為一名中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
《故宮》的觀后感5
歷時三天,我終于把這部電影看完了。
很感動。
這是看完后的第一感覺。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有那么一群人每天都在做那么細致如絲的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恍然間,十年,二十年,一輩子就這樣在一間房子里度過了......
帶著谷歌眼鏡修補畫作,吃著師傅輩或是清朝更早以前的先人中的杏樹結的果實。那是一種怎么樣的體驗呢?二次創(chuàng)作總會把自己的想法融入進去。當一張張殘破不堪的畫作,當一個個破損的看不出型的瑟,在他們手下都可以煥然一新。這比韓國整容術更高超,更有成就感。和古人的對話,和幾百年前的人在同一件物品上相逢,該是怎么樣的一種感動呢?
比起刷新三觀的各式各樣的文物和高科技的結合。我更感動的是有那么一群年輕人愿意遠離這個喧囂的事情,在那個靜的出奇的地方愿意做這么一件急需要耐心。細心的活。周一騎著自行車路過慈寧宮的時候,在幾百年前溥儀也這樣做過。如果時光可以重逢,那他們又會說些什么?
在必須一次成功不許失敗的工作中,該是做到一種怎么樣的極致才可以完美的去修復,去重建呢?
反觀自己,有時候連起碼的認真都沒有。他們這一群人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就能做到極致。那么我自己是否可以呢?我想是可以的。沒有誰是天生就可以那樣,也沒有誰,一次就可以成功。但是用200%的要求去做100%的事情。我想那是可以的。那是可以做到的。
just do it
《故宮》的觀后感6
《故宮》作為現在文獻片的典范,從20xx年10月26日開始,在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jié)目20:47分播出,由央視和故宮博物院合作拍攝的12集大型紀錄片。它以全新的電視創(chuàng)作理念,上乘的電視畫面和聲效,講述了故宮的歷史故事。它首次披露紫禁城被建造的過程,清代登基大典的全景盛況、深藏于太和殿內部的神秘浮版、溥儀盜寶的歷史檔案等等諸多以往難以看到的史料。
《故宮》顯示了當今中國高清電視的制作水平,被稱為中國電視技術發(fā)展的里程碑之作。精美的畫面、恢弘的場面、大手筆的之作,特別是大量動畫特技等異類元素的巧妙運用,使得該片一改以往紀錄片的慢節(jié)奏、純紀實、再現力差等特征。
在團隊進行拍攝之時,制作團隊做足了功課,一切都是用數據說話,也更加具有真實性,更能讓人信服。在拍攝過程中,拍攝團隊要嚴守程序,申請拍攝時就要故宮審核,珍貴的藏品都要當天拍攝當天送往,出于保護文物的目的,拍攝時也要十分謹慎,為了優(yōu)化環(huán)境,一定要精簡人員。
印象最深的是紀錄片中有一幕光線照在匾額上,按照時間的推移,光會按照匾額上字的順序照到字上。這一幕出現的時間雖然短,但是制作團隊肯定花費了大量精力,首先要知道太陽光線轉移的時間,還要不能拍到游客,,如果一次不成功以后要繼續(xù)拍這樣的畫面會花費更多的精力。
《故宮》之所以能成為現代文藝片的典范,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制作團隊的良苦用心才成就了這樣一部紀錄片。
《故宮》的觀后感7
談到《故宮》這么一部紀錄片,除了膜拜我想不到更好的詞來表達我的觀后感!
說實話,看《故宮》之前,我在想是怎樣的勇氣讓導演敢去拍這么一部紀錄片。故宮,紫荊城,古時的皇家圣地,這樣一座幾乎能代表中國的建筑,在國人心中是神圣的,在西方人眼中是神秘的。要想記錄他的獨特之處,展現他的魅力。這著實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與其說是藝術創(chuàng)作,我想整個攝制組更多的是自己的使命,一個文化傳播者,一個傳媒人的使命。
看完這不紀錄片,我被震撼到了,長鏡頭,延時拍攝的運用令人敬佩!這么一部紀錄片展現故宮的魅力,我覺得足夠了!片中皇家圣地的莊嚴和神秘完全展現在觀眾面前。
由于故宮的`特殊性,紀錄片的拍攝只能故宮閉館的時候進行拍攝,很難想象這么一部紀錄片要耗時多久。更有一點要說的是,故宮中的藏品巨大多數均為絕世珍品,在進行特寫鏡頭拍攝的時候,考慮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美感的同時,還要考慮到文物的保護。僅僅就打光這一環(huán)節(jié)來說,部分書畫作品顯然不能承受高溫,所以,這對整個攝制組又是一大挑戰(zhàn)!
我覺得,《故宮》這部紀錄片對我的影響,精神上的影響圓圓打過藝術創(chuàng)作發(fā)面的影響。拍攝一部優(yōu)秀的紀錄片除了過硬的專業(yè)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藝術創(chuàng)作的心,能夠耐下心,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完成每一個細小的工作嗎,更重要的是不能被貌似繁重的任務所擊垮。
《故宮》的觀后感8
在北京市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赫赫有名的紫禁城,現在的人們叫他故宮,也叫故宮博物館,這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有著近六百年的的歷史。
故宮被分為幾個大殿,沒去過故宮的人都會去想,我也這么想過,今天在課本上我正真了解到了故宮分為三個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二十八米,面積兩千三百八十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宮殿,太和殿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
中和殿在舉行大殿時,是皇上休息的地方。
保和殿是舉行最高一級的考試——殿試的地方
透過故宮都能看到古代人民建筑的智慧。
第一、要贊嘆建筑物和文物的做工精美,例如最為高大輝煌的太和殿中那金黃色的琉璃瓦上承重檐廡屋殿頂,顯得格外的金碧輝煌。
第二、要贊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故宮的每一個結構、每一個布局都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多少汗水多少結晶、需要耗費多少腦力體力啊,我為他們驕傲和自豪。
同理,在學習中我們也要這樣投入自己所有的精力認認真真腳踏實地的去學習,只要你肯付出努力,總是有回報的。就如古代勞動人民一樣用智慧踏踏實實的精雕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即使我們故宮再大,只要根基打牢了就是十級地震也絕不會動搖她的。
《故宮》的觀后感9
首先,這部紀錄片以文物修復為主題,里面幾乎集中了國內最頂尖的藝術品,包括鐘表,字畫,陶瓷,漆器,織品,在故宮塵封了許多年,有很多甚至是第一次公布于眾,精妙絕倫,巧奪天工,真的大開眼界(我印象最深的是“銅鍍金鄉(xiāng)村音樂水法鐘”)。而且對這些文物的背景介紹也可以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了解歷史,很有意思,很長知識。
然后呢,這部紀錄片想表達的最核心的我想還是“匠人精神”。這些中國最頂尖的文物修復專家,很多人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地,靜靜地,從事著一份偉大又平凡的事業(yè)。說偉大,是因為他們用自己高超的技藝把千百年前的珍寶以它們最完美的姿態(tài)呈現給現代的人們,這仿佛是跨越千年的相遇,讓人震撼和感動。說平凡,是因為他們就像巷子里最普通的工匠,看起來那么的隨和,仿佛手里拿的不是一件價值連城的文物,只是普通的一個鐘,一個表,而他要做的只是盡自己的力量修好它。我們更要學習的是這些匠人腳踏實地,充滿熱愛,專心致志地去對待自己的工作,這對我們以后從事職業(yè)也是積極正面的影響吧,現在浮躁的我們真應該好好靜下來,看看這些大師們是怎么對待工作的,一輩子真能做好一件事,也是功德圓滿的。
最后,這部片子沒有枯燥的說教,沒有刻意的煽情,很多生活的小細節(jié)流露出這群干著特殊工作的匠人的清苦,其實也不是清苦,因為他們心里是滿足快樂的。
《故宮》的觀后感10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是明清24位皇帝臨朝為政和日常生活的地方。紀錄片《故宮》將這座集合了無數工匠心血的建筑群展現的我們面前。直到紀錄片結束,我的心情依舊久久不能平靜。從中也獲得了頗多感悟。
相比于之前看的《新中國》,《故宮》中形象生動的人物扮演讓人眼前一亮。影片靈活將劇情片的多種敘事方式與紀錄片進行“聯姻”。采用演員演繹故宮修筑的歷史,采用數字技術以虛擬的方式再現歷史上的故宮,再配以展示繪畫、檔案文獻和故宮實景的紀實手法拍攝,講訴了故宮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
紀錄片中形象而又生動的再現了歷史的情境。這不僅使我們更加形象的了解了幾百年前所發(fā)生的事情同時也為厚重的歷史增加了幾分生活的情趣,讓我能夠更愿意的觀看下去。這種現實與虛擬、歷史與演繹多種表現手法的交叉運用,是對歷史紀錄片的一種大膽嘗試,發(fā)展了紀錄片的表現方式。
此外,不得不提的片中大量出現三維立體動畫。沒有什么能比3D復原更能帶給觀眾視覺上的沖擊、心靈上的震動。當這一幕幕動態(tài)的美輪美奐的景觀出現在我面前時,我仿佛置身其中充分感受到那被世人稱道的故宮的魅力。這部紀錄片為我們重現了輝煌的建筑,也使我們更加了解中國歷史上甚至是世界偉大的建筑。
紀錄片為世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故宮》作為現代文獻片的典范,其意義更為重要,強烈推薦。
【《故宮》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故宮觀后感作文01-13
故宮觀后感范文三篇01-18
關于《故宮藏玉》的觀后感03-21
《故宮》紀錄片觀后感范文01-25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精選23篇)04-13
游沈陽故宮 故宮作文07-08
最新《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600字02-13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02-13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通用5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