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故宮》紀錄片觀后感范文
看完兩集《故宮》紀錄片,我腦海中不斷浮現的就是“奇跡”二字。雖然它不是世界八大奇跡之一,但在我看來它就是中國的奇跡、歷史的奇跡。
紀錄片開篇以高大威嚴的紫禁城中象征至高無上權力的金鑾殿慢慢拉出,表現時間的沉淀;進入參觀人群則表現現代人對歷史的尊重和探求。
一座宮殿的建立,因于一位皇帝的意旨。
公元1406年,明代永樂皇帝朱棣從侄兒手中奪過皇位后,將自己原來的封國北平設為第二京都,亦改名為北京,歷時15年,耗費無限人力物力終于建成紫禁城。古代封建帝王為了鞏固皇家身份地位,稱自己為天帝之子,而深紅色的宮墻和金黃色的琉璃瓦是故宮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也是皇家高貴身份的象征。紫禁城內最尊貴的建筑是太和殿,建筑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長寬比例為9比5,象征著九五之尊。
而影片中在向觀眾展示玉器時多采用鏡頭慢慢拉近的手法,給人以視覺的刺激效應;或采用由平拍慢慢轉入俯拍的手法,展現玉器年代久遠的神秘感。大量的推拉鏡頭、降格拍攝等塑造了獨特的視覺效果。在對光線的控制上也把握的很好,天空中流動的浮云,表現出了時光的流逝,歲月的滄桑。具有運動感,動靜結合。
紫禁城在建后的二百多年里,不僅多次經歷了雷雨、失火等天災的侵害,也歷經了一次改朝換代。(心得體會 )這座華麗的宮殿里曾住過兩家人,朱家和愛新覺羅家。紫禁城中只有一些重大的事件有所記載,并且無一例外都是為了皇權的爭奪。深紅的高大磚墻,金黃色的硫璃瓦,宮殿的棱角向天翹起,格局統(tǒng)一,設計整齊,寬敞大道,高階皇梁,暗示著封建的等級的森嚴。
紀錄片在這之間穿插宮廷建筑及宮殿上空云層的移動,宮墻上光影的變幻以及從暗到明的光線變化,表現了故宮歲月變遷和時空的交換,巧妙運用了構圖及色調的配合。
本片的聲畫結合也是相得益彰。無論是恢宏大氣的樂曲伴隨著宏偉的宮殿,還是故宮修葺時急切的鼓點,抑或是制造懸念時那空靈飄渺的中國古典樂曲,無一不使得影片整體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看過這部紀錄片,我深深地被故宮中文化精華珍寶所震撼,這些珍寶凝結這千百年來人們的心血,承載著千萬年中大自然點滴孕育的精華,跨越了人世間從古到今紛繁變化的滄桑,我們應該銘記這個奇跡。
【《故宮》紀錄片觀后感】相關文章:
紀錄片圓明園觀后感11-30
鏡子紀錄片觀后感02-21
燃點紀錄片的觀后感09-30
關于紀錄片觀后感10-10
《信仰》紀錄片觀后感06-21
紀錄片生命觀后感07-02
中國紀錄片觀后感08-26
紀錄片鏡子的觀后感05-21
敦煌紀錄片觀后感06-19
故宮觀后感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