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鴻門宴》讀后感800字
導(dǎo)語:鴻門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dāng)時兩支抗秦軍的領(lǐng)袖項羽及劉邦。下面是CN范文網(wǎng)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讀后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鴻門宴讀后感_第1篇:
李清照有詩云:"生當(dāng)為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里,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杰。他叱咤風(fēng)云的偉業(yè),所向披靡的戰(zhàn)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后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古人云:"義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謂之義"?上攵,只要行之得當(dāng),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biāo)準(zhǔn)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fēng)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后成就了劉邦的霸業(yè),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zhì)是背道而馳的?梢哉f,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xiàn)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于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于武"。此二人均有經(jīng)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于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于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梢哉f,過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么,意氣風(fēng)發(fā),衣錦還鄉(xiāng),擊筑高歌《大風(fēng)歌》:"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鴻門宴讀后感_第2篇:
烏騅馬一聲長嘶,似閃電劃破黑暗的時空。身后是四面楚歌,眼前是浩浩烏江。哦,我的霸王!黑色的虛空壓得你喘不過氣來,沒有千軍萬馬,沒有吶喊嘶殺,你孤寂如同深秋的殘塔……力拔山河兮氣蓋世!是的,霸王,你可以拔山,可以扛鼎,可以號令三千鐵甲的征戰(zhàn),但此刻,你已無力再拔心頭的那縷悲傷。
那些因你在鴻門宴中釋了劉邦而唾你為“婦人之仁”的人,焉能知道在狼煙四起的秦王朝中,你一聲巨吼,扛起天下蒼生凄楚目光的膽量;你披甲上陣,任鐵蹄踏遍關(guān)山萬里的勇猛;長城內(nèi)外,你揮臂奮斫,在刀光劍影中劃出一道血色風(fēng)景時的豪氣萬丈。
你是英雄!你不懂得詭計陰謀未必只是小人伎倆,敗為賊寇勝為王!你西楚霸王不是君王,你不會知道,猥瑣小亭長也會唱出“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的霸王,你是個君子,可是你是否知道,在戰(zhàn)場上,沒有道義,只有伎倆!在萬騎逐鹿年代的君子正如那癡想飛過滄海的蝴蝶,頃刻間,跌落在大海,腐爛或永恒。
在四面楚歌中,那個在主帳翩翩起舞的窈窕身姿微微顫抖。只一瞬,一道銀光劃過。血如紗一般,杜撰在絕望的空氣中!坝菁В菁,奈若何”。虞姬只有以死,來報你的滿腔柔情。而你仍不醒悟么?霸王!虞姬翩翩起舞,祭你柔情萬丈。寶馬凄凄長鳴,瀉你一世悲涼。你的一生中只有這兩個知己啊,我的霸王!
江水汩汩,喚你回寂寞的岸邊。你拔出長劍,最后一絲亮抖抖過楚歌飄揚的夜空。在西邊的天空,一顆明星漸漸墜落,分解,崩潰,直至灰飛煙滅……
霸王,你的出現(xiàn)正如曇花一現(xiàn),可曇花的美卻無法使人忘卻,即使只有一瞬間。所以我們忘不了那個拔山的勇士,那個原諒仇敵的君子,那個火燒阿房宮的英雄。
江水悠悠,易安居士臨江悼念,憑誰干杯?江水濤濤,千古文人撫劍長嘆,泫然淚下!忘不了,忘不了,那么沉重,那么凄涼,讓后人評述,讓后人哀傷。我永遠的西楚霸王!
鴻門宴讀后感_第3篇: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后,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zhǔn)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風(fēng),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jié)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節(jié)”。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于人們個人愛憎基礎(chǔ)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么?_這沒有什么,僅僅是因為他當(dāng)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dāng)他誅殺孔氏后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tǒng)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tǒng)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dāng)然結(jié)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yè)。
江水悠悠,易安居士臨江悼念,憑誰干杯?江水濤濤,千古文人撫劍長嘆,泫然淚下!
忘不了,忘不了,那么沉重,那么凄涼,讓后人評述,讓后人哀傷。
我永遠的西楚霸王!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_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_英雄短命;劉邦,曹操_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_書寫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