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書心得體會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現(xiàn)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后感1
一次和一個教師同學出去喝茶,發(fā)現(xiàn)同學帶了本書——《教育的智慧與真情》,就拿起來看,看著看著發(fā)現(xiàn)這本書寫得很實在,很對我們教師的心聲。于是就借過來認真得去品味它,發(fā)現(xiàn)這是一本不亞于李鎮(zhèn)西老師《做最好的班主任》的經(jīng)典教育學著作,它就像一把鎖解開了我很多結(jié)。
一個教師需要理想、信念、智慧和真情。肖博士在書中這樣來解釋他的論點:教育需要理想與信念,包括理想的社會、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沒有理想,就沒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會陷于迷茫和困頓;沒有信念,就沒有精神支撐,“就沒有勇氣和毅力不斷生發(fā)的源泉,我們就無法超越橫亙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無數(shù)險阻和艱難”。同樣,教育也需要智慧與真情。沒有智慧,我們就缺乏透過瑣屑與繁雜洞察精深與微妙的能力;“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一種‘認知結(jié)果的堆積’”;沒有真情,我們將囿于冷漠、被動和機械,我們更難以發(fā)現(xiàn)和體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與感動;“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yīng)付”。
多么經(jīng)典的論述,作為一名教師我只是沉浸在吸取知識,積累經(jīng)驗而增長智慧卻忽略了理想、信念和真情。雖然我在教學中有真情的投入但如果我不去重視真情的投入可能我的'課堂真的會成為沒有激情沒有活力的課堂,只剩表面而沒有真實的東西在。我在看完之后除了感慨外留下的更多的是反思,如果去重新調(diào)整自己的規(guī)劃,向成為一個有理想、有信念、有智慧、有真情的老師這個目標前進。 而如果說感觸最深的還是肖博士“教師的解放”篇里面的《成為有思想的教師》。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學中的很多疑惑。
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首先要樂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簡單的方法是閱讀別人的書籍,尤其是大師的書籍,讓閱讀成為每位教師的習慣,成為與別人進行心靈碰撞的自由領(lǐng)地,成為自己不斷進步的階梯。特別像我一個新教師對教育的理解可能說只停留在書上的一點解釋,更別提有什么很好的思想。所以去吸取大師級人物的思想,去領(lǐng)受和品味他們對教育的理解,把他們那里真正好的東西慢慢吸收過來成為自己腦海中的東西。雖然我們不是“巨人”,但是我們可以成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那個人。
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關(guān)鍵是要在反思中進步。比教學更重要的就是反思,如果沒有反思就不可能從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得出有效的經(jīng)驗和反面教訓,更不能從經(jīng)驗中總結(jié)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而將經(jīng)驗抽象成理論則無從談起。在新教師的培訓中,過來為我們授課的老師一再強調(diào)我們這些新教師要懂得反思,并把這些反思寫下來,進行總結(jié),讓自己一點點的進步,不斷得改掉一些不好的習慣,彌補一些自己缺乏的東西,加強自己優(yōu)秀的地方,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這樣才可能成為真正有思想的教師。
最后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還要學會引領(lǐng)學生的心靈和精神。從對課程內(nèi)容的發(fā)掘,到教學策略的選擇,從對問題的設(shè)計,到課堂氣氛的營造,甚至用什么語言,背后都蘊藏著一種思想底蘊,平時只是不覺得罷了。教師的思想對學生的熏陶,也是非常關(guān)鍵的,思想可以熏陶學生學習、熏陶學生做人。可能我都沒有發(fā)現(xiàn)學生最擅長的就是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如果你不去重視這些,可能你就會把一些不好的思想通過你這樣不經(jīng)意間的言行傳遞學生那里。如果讓學生接受了這些不好的思想,可能這些思想就會對學生產(chǎn)生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我想到這里的時候也不禁反思起自己的教學,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沒有注意到這點。不過我相信我以后會好好注意這點,熏陶學生如何做人,做一個品德優(yōu)秀的學生。
在這本書讀完之后留下的不僅僅是對肖博士這本的思考,更多的是思考自己一個教師該如何重整風帆,調(diào)整方向,讓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出屬于自己的教學新篇章。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后感2
最近讀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感觸頗多。這本書體現(xiàn)的是一種對社會,對時代的深深的思考。作者在探索教育的方向與方法中提到:“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決定的,也不是由課程標準決定的,更不是由教科書和學生決定的,而是由教師決定。”作為教師,首先是個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教師。每一門課程的最終目的都是要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人,一個具有積極、樂觀、正直、光明的心態(tài)的人,一個友善、寬容和積極介入社會合作的'人。
作者有一句話“眼界決定境界,方向決定方法。”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們沒有教孩子們?nèi)魏嗡嬲枰赖臇|西,譬如:如何快樂的活著,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如何面對沖突和挫折,如何有個人價值感和自尊心,如今的許多教育方式所培養(yǎng)出來的很大部分是只會讀、寫、算的學習機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狀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狀元的出現(xiàn),很有可能埋沒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可塑之人才,因為大家的目光都被狀元所吸引了。這是在現(xiàn)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實。
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沒有人知道該由誰來改革。其實能改變這些現(xiàn)狀的,只有我們這些教師——最基層的教育工作者!敖虒W中的交往使學生間的合作與競爭成為可能,而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均是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強大動力;是個體之間面對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時反饋成為可能;交往使師生間的視界融合成為可能,使課堂生活生動活潑、多姿多彩成為可能——生動活潑、多姿多彩的課堂生活是學生的學校生活之所以值得過的重要原因。”帶著智慧與真情和學生交流,是調(diào)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必需途徑。作為初中教師,我們是學生人生的啟蒙者;我們肩負著的不僅僅是要他們學會說話、寫字更重要的是要將他們引導成為一個高級趣味的人。人生來就是具有自己個性的獨立體,每個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面,因此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來感悟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只有真正進入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才可能正確而合理的引導他們。交流便是進入他們內(nèi)心世界的最佳途徑。怎樣才能使每個孩子都認為“學校生活值得過”?其實誰都知道,那就是讓孩子們覺得上學很有趣。與孩子溝通可以知道孩子們的興趣,也可以了解他們的性格,當對每個學生都了如指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找到孩子們都感興趣的教學方式了。如果每個孩子都是帶著興趣來學習的話,那么我們的課堂就真正成了孩子們的課堂了。也只有產(chǎn)生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也就有了學習動力和求知欲。對于小孩子來說動力和求知欲就是新鮮感。
作為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者,又該怎樣做呢?書中這樣寫道“作為教師,只有學而不厭,才能保持內(nèi)心的開放和鮮活,才會有不斷增長的與人分享的內(nèi)在需要!敝挥薪處煴旧淼某砷L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師需要通過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莊子云: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如果把我們自己比做水和風的話,那么我們只有豐厚了自己才能“負大舟”“負大翼”,才能培養(yǎng)出更多優(yōu)秀的人才。只有多讀,多想,多交流,多實踐才能豐富自身底蘊。這是一個需要持之以恒的學習之道,因為豐厚的底蘊是靠長期積累而形成的個人素養(yǎng)。大量的閱讀是我們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在閱讀中不斷思考才能將知識化為己有;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別人交流探討,是對自己的又一次提升;最后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傳播給我們的學生。這便是真正意義上教學!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教師的重要品質(zhì),其實,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條件。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是值得一讀的好書,從書中我們知道教師不僅在于教,更在于學,并且要時刻用動態(tài)發(fā)展的眼光來審視教育,教學要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不斷進步。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后感3
文如其人,書如其名。當我用心品味《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當我試圖透過文字去捕捉作者思想的來源時,我發(fā)現(xiàn),用“智慧”與“真情”真的是最為恰切不過的了。教育需要理想與信念,包括理想的社會、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沒有理想,就沒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會陷于迷茫和困頓;沒有信念,就沒有精神支撐,“就沒有勇氣和毅力不斷生發(fā)的源泉,我們就無法超越橫亙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無數(shù)險阻和艱難”。同樣,教育也需要智慧與真情。沒有智慧,我們就缺乏透過瑣屑與繁雜洞察精深與微妙的能力;“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一種‘認知結(jié)果的堆積’”;沒有真情,我們將變的冷漠、被動和機械,我們更難以發(fā)現(xiàn)和體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與感動;“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yīng)付”。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字里行間流露、揮灑著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煉就的教育學問。肖川先生感慨,“對于人生來說,有什么比受過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書字里行間無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無一不散發(fā)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喚。
“為師,意味著我們此生將用靈魂牽著愛,思緒纖細至無形。靜夜里,當他人都已安詳而坦然的沉沉睡去;我們的案頭依然燭光搖動。為了那些純凈的心靈,我們一次次攀巖在不同的教育“革命”中,在品嘗了干澀的甜后,對逝去的青春的懷念可以用無悔來祭典。這也許就是所謂教師的幸福吧!我們的韶華將悄悄走過,生命不可承受之輕。師愛在左,執(zhí)著在右,在教育道路的兩旁,我們隨時播種隨時開花;使一路上穿枝拂葉的'人,即使走過荊棘,有淚可落,卻都是幸福!”
拜讀完肖老師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后,讓我對勝任教師這個職業(yè)更加自信了,教育好孩子是我的責任,做好老師是我的要求。心甘情愿為教育事業(yè)奉獻青春。
無愛的教育是可悲的,愛能讓寒冰般的心融化,能讓陰霾的臉綻放笑容,能讓筋疲力盡的身軀精神抖擻,愛是一副良藥,能醫(yī)治教育中出現(xiàn)的病癥,愛是陽光是雨露,能甘潤孩子們的心靈,照耀孩子們不開心的角落。
我們學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孩子們年齡小,而且還住校,面對這一群可愛的孩子們,除了在生活上還要在學習上幫助他們,記得有一次,我正在布置作業(yè),我們班的郭吳炎和劉城志因為一片紙打了起來,我本能的走到他們身邊,問了一句:“你們的作業(yè)記住了嗎?”連問了好幾遍,沒有人搭理我,過了一會郭吳炎不耐煩了,很厲害的說“沒”我當時有點懵了,是不是我那句話問的不對,還是孩子覺得很委屈,我也想不明白,過了一會,我把孩子叫到了辦公室了解情況,孩子終于說出了真正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不想讓別人管,只想自己心里舒服就行,我問他作業(yè)怎么辦?他說了一句讓我很不理解的話,我想寫就記作業(yè),不想寫就不記作業(yè),后來我給孩子溝通交流得知,家長對其影響較大。我把孩子的家長也交到學校來,通過交流孩子的情況,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沒有耐心,經(jīng)常對孩子暴揍,后來我給孩子說作業(yè),孩子一遍記不住,我就在給孩子講一遍,兩遍記不住,再講一遍,一直講了五六遍,孩子終于記住了,我又讓孩子重復(fù)了一遍,家長把孩子帶回家了,晚上家長打電話給我說,白老師,你讓我知道了怎么教育孩子,孩子通過你的溝通也教育了自己,今天的作業(yè)他寫的非常好,謝謝你。聽到這番話,我為我高興,為我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高興,每教育好一個孩子我都很開心,是不是我很沒有出息,但這就是我自己。
有一次,我因為一些事情請假了,第二天一個孩子跑到辦公室,白老師,你昨天怎么沒給我們班上課啊,昨天一天沒見到你,可想你,聽到孩子話,我感覺非常幸福,這可能就是你所謂的回報吧,這樣的回報我希望越多越好,其實我也不知道孩子們對我的感情怎么那么深,我只覺得我只是做了一名教師應(yīng)該做的事情,愛人愛己愛學生,這就是真實的我。
為師八年,愛與己始終相伴,智慧使教師成長加速,真情鑄就了一個個鮮活的師魂,感謝愛,感謝教育!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感悟教育孩子的智慧作文12-14
教育的智慧讀書筆記精選11-27
智慧教育暑假研修心得11-21
《教育的智慧》讀后感01-18
國家智慧教育心得體會11-11
讀《教育的智慧》心得體會03-09
智慧教育培訓心得體會08-18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03-22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