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精彩讀后感
《白鹿原》是作家陳先生的代表作,這部長篇小說共50余萬字,由陳先生歷時六年創(chuàng)作完成。以下是小編帶來的白鹿原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白鹿原讀后感(一)
《白鹿原》有歷史感,淳樸厚實,富有血性和張力。現(xiàn)在來說說我讀了此書后的兩點感受。
一、死亡
白鹿原里的死亡應該來說是很自然和平靜的。白嘉軒的老婆們死了一大片,描寫很平淡,沒有辦法,人命就是太賤,在那個年代。他老子的死是費了一點筆墨的,雖然是暴@,卻也暴了幾回才終于完成暴死的事實,旁邊的人都沒有顯的很驚慌和恐怖,就當一個人的大限要到了,就一會兒有點難受和驚慌,過后就很平靜的接受,理所當然的接受。我以為黑娃會很快死去,誰知道他怎么都不死,就到了解放后就被處死了,他走向死的過程有點令人費解。白靈死了,曾經(jīng)以為她不會死的,她死得好,完全暴露出共產(chǎn)黨曾經(jīng)枉殺同志草薦人命的一段灰色歷史,值得。田福賢的死責是大家期待已久的,他死得讓人痛快和拍掌。鹿兆海的死責反應出濃重的悲劇色彩,令人惋惜和悲痛,對制造這些悲劇的國*黨則是令人無形的憤怒,一個好好的熱血青年就這樣死了,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這樣的青年這樣的死去!悲哀。小娥的被殺則反映出人性的矛盾,這個女人不能被那樣的年代接受嗎?她注定會引起男人的貪婪和憤怒,她只是個弱女人,有女人的需要,這么多男人看上她,這么多男人,包括女人看不慣她,她的死實在是符合因果,令人深思令人反省。鹿子麟死得最難看和無恥,她媳婦死是書里最恐怖的死。
死就死吧,既然已經(jīng)到了死的時候,重要的是活的時候活得有意義。
二、迷信
中國的@@社會太長了,因而產(chǎn)生大量的@@,中國農(nóng)村則更甚。白鹿原自然屬于中國農(nóng)村,這里面有很多這方面的筆墨。
從白鹿原傳說的產(chǎn)生來看,一開始就被迷信籠罩,只是比較的隱藏和特別而已,這使我們反倒輕易的就接受了迷信的說法和觀念。也許我們讀者本身也相信這個,總感覺是似有似無,進而就認為“寧愿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白鹿似乎主宰了白和鹿兩個大戶的命運和興衰,文章幾次寫到白嘉軒做夢夢到白鹿,占有鹿責興,失去鹿責衰,這是鹿給人的暗示。文章里白家一遷墳墓就變的人丁興旺,后來家里的人也比較的有出息。這是迷信。作者只是描寫了農(nóng)村里的一個事實而已。最后,象征白鹿的白靈死了,死時白嘉軒又夢到了白鹿,莫非作者借此白鹿之死隱秘的反對封建迷信?
還有,小娥死后白鹿原出現(xiàn)的異相,以及白鹿原人修塔鎮(zhèn)邪,莫非又是作者利用迷信間接表達對小娥之死的憤怒和同情?
總之,在那個年代,迷信是農(nóng)村生活的組成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白鹿原讀后感(二)
讀完白鹿原已經(jīng)是上個月的事了,心想著要寫一篇感想,卻拖拖拉拉了這么久。能讓我在閱讀中思考的書,我認為便是一本不錯的書。白鹿原就是這么一本書。
那天在談論到這本書,朋友說,陳先生就是一個農(nóng)民,他講故事也跳不出他農(nóng)民思維的框架,盡管他在竭盡全力書寫一部史詩。那么,有哪一部書才是中文書中的史詩呢?朋友推薦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個我還真沒看過,有時間得拜讀下。
而《白鹿原》,朋友給出的評價是,敘事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書寫一個家族的歷史時,在遇到瓶頸的時候便借助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寫法來彌補。確實,書在一開始便有幾分民間神怪傳說的意味,而寫著寫著便逐漸回復到真實生活,而當寫到田小娥死后的種種怪異又開始運用這些神鬼的意象。常有人講《白鹿原》與《百年孤獨》相比,頗有幾分嫌棄前者“畫虎不成反類犬”的譏諷。但《白鹿原》成為近代一部頗具名氣的小說也不是沒有原因,其中,必定是因為它寫出了多數(shù)人心中的歷史;蛟S,這也是作者心中的歷史,真實的故事,不僅僅是那些發(fā)生過的人和事,還有飄蕩在這片土地上的那些傳說,已經(jīng)與土地融為一體。在那片廣袤的土地上,任由時間的沖刷,任由無知的人們廝殺,最終物與事皆面目全非,只有那片土地依舊在。
也有人說,這部書的成功之處,在于每個人都可在其中尋到自己的立場。的確,這本書并沒有對近代中國政治的各個派別做喜惡分明的描寫,若非要說,也許就是對儒家學說的尊崇,但更像是一種對民間智慧的崇敬。白嘉軒就是這片土地的化身,那些關(guān)于他的傳說,還有他的堅毅樸實又有狡詐,都是這片土地的具象。當朝代更迭,白嘉軒就算被打彎了腰,但依然守候在家園,守衛(wèi)著他終身為之操勞的土地,還有他樸素的信仰。
聯(lián)想起最近看的書,一個村莊里的中國。這也是因為看了白鹿原,心里生出想了解土地與農(nóng)民的想法之后去看的書。讓土地貧瘠的或許不再是四季變幻,而是人為的強行改造。這片土地上沒有那位腰挺得特別直的白嘉軒,時代任意地改變著村莊的面貌,再多的愛與思念也改變不了它日益衰弱的事實。土地,它再被賦予多少擬人的神圣意味,他也沒有人的意志。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再卑微再愚昧,事實上也仍是土地命運的主宰者(不只是那些受苦的耕田的人們,還有那些統(tǒng)治他們的人)。主宰者是愿意相信這片土地的永恒,愿意守護著,還是在命運的變遷中背棄使命,只求一個生存。
從書中跳出來時,想了很多東西。當回到書中,又想起一開始討論的“農(nóng)民思維”問題。這并沒有錯,但一個人的思維維度,就決定了書的高度。但我們并沒有比作者高明多少,所以我在這書中找到了我可以思考良久的觀點。又想,是土地山川值得敬畏,還是人值得敬畏?假若相信前者,我們的思考便有了底線,假若相信后者,我們便有了改變一切的勇氣。只選其一的話,或許,只有時間才能回答。
【白鹿原精彩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白鹿原》讀后感10-26
《白鹿原》讀后感三篇04-08
名著白鹿原讀后感(匯總)05-17
白鹿原讀后感3篇03-02
陳忠實的《白鹿原》讀后感范文03-02
白鹿原讀后感300字(精選14篇)02-24
陳忠實的《白鹿原》讀后感三篇05-17
有關(guān)白鹿原的歷史典故03-23
白鹿原游記作文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