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達小說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穆斯林的葬禮》最后的結(jié)局是悲劇,該死的不該死;想見的、不想見的,都沒了。以下是小編帶來的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一)
滄桑的天、暗淡的陽、張揚的風還有一顆不肯平靜的心。
匆匆忙忙、慢慢騰騰的,帶著波瀾起伏的心,隨著《穆斯林的葬禮》發(fā)展著、醞釀著。這本書是好友推薦看的,帶著些許的期待、些許的幻想開啟了這段心靈之旅,窺見回族玉王家族的一段興衰回落。韓子奇從無到有再到無,加上戰(zhàn)爭的時代背景,讓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一直覺得這個故事的主角只有一個他。至于梁冰玉、梁君碧、新月、天星、陳淑彥、楚雁潮等等,皆是由他為主線,但整個故事又是正敘倒敘參半,一邊經(jīng)歷著現(xiàn)實,一邊回憶著過去。不得不說,這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尤其是讀到新月突然被查到患病時,心情低落了很長一陣子。恰巧喬師哥也剛?cè)ナ,讓我那晚因不服命運無常的安排而委屈落淚。都是如花的年紀,出色的才能,卻抵不過簡單的一個命字。
這都是命,禍福無常,往往一個意外就毀滅了人寶貴的一生啊!恰巧今天下午看了一個講座,人類最后面對的都只有四個字,這是中國人的四個字——不了了之。呵呵,多無奈。不過有的人是閉著眼走的,我們稱作心安理得;有的人是睜開眼走的,我們稱做死不瞑目。各種生命的消逝,能做到心安理得,無牽無掛就是圓滿;蛘呔褪切腋,就像奧立弗臨死前說的那句話“我有權(quán)利生活!有權(quán)利愛”,活著就盡情綻放、揮灑青春的色彩,這就夠了。
《穆斯林的葬禮》最后的結(jié)局是悲劇,該死的不該死;想見的、不想見的,都沒了。整本書皆因一個情起,又因一個情落。天星跟容桂芳雛形的愛,因君碧的私心在無形中拆散;冰玉和子奇的私奔,因君碧的逼迫中分離;新月與雁潮的愛情精神的結(jié)合,因君碧的挑撥而暫別。說實話,特別反感有心機的、控制欲強的女人,這類女人總讓我想想起蛇蝎婦人心。奈何生活中總會碰見個些自以為是,不懂自知的人,只好避之躲之,若膽敢造次,則絕不妥協(xié),定讓其不得安寧!回過頭來,為嘛故事里的愛情那么的脆弱呢?從現(xiàn)實角度看,那是因為那是人心是純粹的,是簡單的,愛情是那么的圣潔與神圣,愛的真所以受不起那些從中作梗的人的挑撥離間,奈何奈何。不是愛太少,而是太美好太理想以至于放大了一些細節(jié),而蒙蔽了一些缺陷。這也難怪有這么一句話,婚姻是愛情的墳?zāi)。于是才有了毛爺爺(shù)目谔枺?ldquo;不以結(jié)婚為目的的談戀愛就是耍流氓!”
總得來說,文筆細膩,手法作用得當,更多的對情、對自我的探索有了一層新的認識。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二)
“月落玉長河”,是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改編成電影劇本時所用的名字。全書五十余萬字,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nèi)涵,冷峻的文筆,宏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穆斯林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jié)構(gòu),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其視角之宏大竟令我無法為這篇筆記寫下一個屬于自己的題目。
這部作品以兩條并行的主線、細膩的筆觸構(gòu)造出一個穆斯林家庭幾代的生活圖景。同時,也以獨特視角反映了當社會的某些側(cè)面,比如戰(zhàn)爭帶來的無奈離別與孤獨,生意人之間的詭譎無情。作者的文字力透紙背,直指人性。細膩處將人內(nèi)心的矛盾掙扎刻畫的淋漓盡致,大氣時又能表現(xiàn)出廣闊的社會背景、戰(zhàn)爭的殘酷、人們內(nèi)心的普遍焦慮。
在作者霍達的筆下,有許多感人至深的細節(jié)令人難以忘懷。當單純堅強的新月帶著她注定無法守候的愛情無奈離世的時候;當楚雁潮多年后再在新月墳前拉起那首梁祝;當一切美好的東西破碎的時候,不忍、難過,卻發(fā)現(xiàn),小說中的每一個人似乎都有自己的苦楚,都那么的讓人不忍責怪。曾聽一位朋友說倘若君璧不那樣絕情,也許新月便不會遭受那樣的悲劇結(jié)局。然而,人非圣賢,作為一個虔誠的穆斯林,作為一個妻子,君璧自然也有自己的堅持與苦衷。很多時候,人性中的弱點似乎都是可以包容的`,只是悲劇就在那些弱點之中一點點凝積成形。這讓我不免想起周國平的話“沒有哪一種人性上的弱點是我不能原諒的,只不過有的是出于憐憫,有的是出于不屑。”當君璧的狠絕、子奇的懦弱共同扼殺了新月這樣一個純真女孩的生命時,我們又如何能夠不憤怒,如何能夠不惋惜?
同時,文中點綴著的燕園之景、拜倫之詩、梁祝之曲,都為文章增色不少。
從整個穆斯林社會向中原文化融入的宏觀角度看,韓亦清、梁君璧等人始終保持著虔誠的宗教信仰,尤其小說中寫到的韓亦清細細雕琢寶船的專注,梁君璧每日進行宗教儀式時的虔誠,都讓人感受到了來自這個并不大眾化的群體中透露出的一種堅持,正是這種堅持使得這一民族在漢族的大眾群體中長期生存卻又未曾被同化,依然保持其獨特的民族特色。誠然,對于民族的堅持,禁止與外族通婚,在某種意義上講扼殺了新月和天星的愛情。但另一方面,書中所描寫的回族婚嫁、葬禮等又都勾起了讀者濃厚的興趣,被其或莊重熱鬧,或肅穆悲痛的氣氛所打動。
作者在后序中說,“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每天從早到晚,又夜以繼日。我為他們的歡樂而歡樂,為他們的痛苦而痛苦。我已經(jīng)舍不得和我的人物分開。當我把他們一個一個地送離人間的時候,我被生死離別折磨得痛徹肺腑。”這又是一個作者對于自己作品的一種投入與堅持。當作者與人物進入同一個世界的時候,文中的人物也變得更加真實和富有靈氣。也許正是作者的這種情感投入才讓這部小說變得更加富有魅力,才讓讀者也深陷小說人物的情感世界中。
下面是對書中一些細節(jié)的摘錄:
“啊,安拉!寬怒我們這些人:活著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們當中,你讓誰生存,就讓他活在伊斯蘭之中;你讓誰死去,就讓他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為著他的報償而剝奪我們,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們來做試驗!——穆斯林葬禮上的禱辭”
這段禱辭在全文開頭和結(jié)局處都曾出現(xiàn),透露出葬禮上的肅穆莊嚴,開頭時出現(xiàn)時物是人非,而結(jié)局處出現(xiàn),則已是新月的葬禮了。個中滋味,自是耐人尋味。
“拜師儀式是極為簡單的,不必焚香叩頭,穆斯林最尊貴的禮節(jié)就是“拿手”,師徒二人把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兩雙和琢玉有著不解之緣的手、兩顆癡迷于同一事業(yè)的心,就連在一起了。
“梁亦清帶著他來到西便門外拜謁祖墳,這里埋葬著梁家世世代代的先人,高超的琢玉手藝就是這樣傳下來的,以后,就只有傳給易卜拉欣了。梁亦清希望得到先人的諒解,他想:易卜拉欣雖不是梁家的骨肉,也是穆斯林啊,身上流著同樣的血!
“面對眼前一片沒有生命的荒家,易卜拉欣看到的是一條流動的河流。六尺之軀,一抔黃土,穆斯林們一個個離去了,什么都沒有帶走,把一切都留下來了,匯成了玉的長河,F(xiàn)在,他懷著衷心的敬仰,涉下河去,也許一輩子都不會改變了。”
這段文字是梁亦清收韓子奇為徒時的一段描寫。其中,“拿手”的簡單禮節(jié)卻有著令人震撼的感染力。收徒這一段也反映出了穆斯林內(nèi)部的向心力,只要是穆斯林,身上就流著同樣的血的這種觀念讓人動容。
“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樹影旁,響起了輕柔徐緩的小提琴聲,如泣如訴,如夢如煙。琴弓親吻著琴弦,述說著一個流傳在世界的東方、家喻戶曉的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
這是多年以后,新月已死,物是人非,冰月回來看望女兒,在墳前見到已近中年的楚雁潮為新月拉響這首《梁!贰T诖,不得不又為兩人堅貞的愛情所感染。這仿佛讓我們看到了,更加遙遠的未來里,這個故事會繼續(xù)感染著更多的人。
【霍達小說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霍達小說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精選」02-28
小說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09-14
小說《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09-28
小說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精選03-02
經(jīng)典小說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09-28
2016小說《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09-28
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匯總03-02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精選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