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或、仲秋節(jié)等。今天yjbys小編和大家分享部分關于中秋節(jié)的手抄報圖片資料,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哦!
【中秋節(jié)習俗】
圍繞著中秋節(jié),自古以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jié)慶活動,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風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情的習俗。
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吃、吃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據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并同聯系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jié)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文學家周密在《》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傳說元末,人們還利用月餅來傳遞反元信息,說明當時月餅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的必備食品。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制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明清時期,餅師已經把等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餅飽裝桃,雪糕甜砌蔗”,看來和現在的月餅已頗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臺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征,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xù)至今。
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祭月和賞月的習俗。周代,每逢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guī)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等古跡。文人對賞月更是,他們或或泛舟,飲酒賦詩,留下不少的。如杜甫《八月十五》用象征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xiāng)的羈思;宋代蘇軾,中秋歡飲,大醉而作《》,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的美景仍是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同地區(qū)的人們也都根據自己的地域傳統(tǒng)和社會風情來歡慶中秋,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qū)盛行中秋賞桂和,流行,此外還有廣州的樹中秋、安徽一帶的燒塔、香港的等等,很多也有、拜月等中秋習俗,這些活動大富了我國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