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明察秋毫的故事
成語釋義:
目光敏銳,可以看清秋天鳥獸新生的細毛。原意比喻只能看到小處,不能看到大處,F(xiàn)在一般表示人很精明,對很小的事情也能察看得清清楚楚。
來源追溯: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故事鏈接:
戰(zhàn)國時期,齊宣王向孟子請教如何統(tǒng)一天下。孟子說:“用道德來統(tǒng)一天下!饼R宣王有些迷惑不解。
孟子對齊宣王說:“您不忍心殺一頭發(fā)抖的牛,而下令用一只羊來替代,這樣的善心就是以德統(tǒng)一天下的事例。表面上,百姓會認為您這是吝嗇,實際上您是不忍心。他們普通人怎么能理解您真正的用心是出于仁愛呢?”
孟子接著說:“有人對大王說,他力量很大,可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但拿不動一根羽毛;他可以將秋天鳥兒的絨毛看得清清楚楚,卻看不見一車的.柴草。您相信這些話是真的嗎?”
“當然不相信!饼R宣王馬上肯定地說。
孟子說:“其實,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沒看到一車柴草,是因為不去看的緣故;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是您不愿意施加恩惠給他們。所以您不用道德來統(tǒng)一天下,是您不愿意這樣做,而不是不能這樣做。
齊宣王聽后,恍然大悟。
學以致用:
我相信領導一定能明察秋毫,對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會調查得一清二楚,不久就將做出公正的裁決。
【成語明察秋毫的故事】相關文章:
明察秋毫的成語故事04-18
明察秋毫的故事解析「成語故事」07-13
關于明察秋毫的成語故事10-16
成語圖窮匕見的故事04-22
成語曲突徙薪的故事04-22
成語覆水難收的故事04-17
成語以貌取人的故事07-30
成語緣木求魚的故事10-22
成語投鼠忌器的故事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