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獲一份感動初一作文
有人說,感動如同豐盈甘美的乳汁、如同溫暖潤澤的陽光、如同輕柔和煦的東風、亦如同肥沃富饒的土地,滋養(yǎng)著每一個生命的茁壯成長。而我要說,感動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舒適,是“性有靈犀一點通”的默契。 語文是人類歷史的流淌,更是多種生命的聚集。所以語文課堂不應該只是字詞、不應該只是公式、不應該只是ABC、不應該只是答題技巧、不應該只是“高考鏈接”„„應該是心靈與心靈的契合;是情感和情感的碰撞;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種思想影響著另一種思想。所以語文課堂的一方黑板、兩寸粉筆、三尺講臺,應該展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氣勢;展現(xiàn)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闊;展現(xiàn)“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幽靜;展現(xiàn)“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孤獨:展現(xiàn)“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的感傷;展現(xiàn)“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纏綿;展現(xiàn)“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淡然„„演繹李白酒入愁腸,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傳;演繹魯迅如椽大筆凝成絕世文章,濃眉一挑就是中華脊梁的倔強„„讓語文課堂容歷朝興衰納五湖四海,吞是非榮辱吐日月精華,品喜怒哀樂嘗人生百味。
《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與中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劉勰也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由此可見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淌,或潺潺如細流,或奔騰似大江,或平靜猶鏡湖„„ 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魯迅說:“創(chuàng)作原本根植于愛。”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fā)展。”我們說,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觸摸,感情只能被感情所融化。 一位語文教育專家曾說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因素很多,唯情感教育是推進教學過程優(yōu)化的最強盛的驅(qū)動力。另一位資深行家也指出,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效應,是指有活力、能感動人、鼓舞人、調(diào)動人的'情緒的一種效應。這種效應發(fā)揮得好,會形成生動、和諧、協(xié)調(diào)的教學氛圍。教學一旦出現(xiàn)“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發(fā)揮好語文教學的情感效應,不僅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促進素質(zhì)教育的深入發(fā)展,提高教學質(zhì)量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所以我們在講《涉江》時,應該收獲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崇高愛國情操的感動;講《夢游天老吟留別》時,收獲“斗酒詩百篇”的李白“安能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骨精神的感動;講《茅屋被秋風所破歌》時,收獲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人生大境界的感動;講《歸園田居》時,收獲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風骨氣節(jié)的感動;講《出師表》時,收獲諸葛亮“鞠躬精粹,死而后已”忠貞不渝的感動;講《定風波》時,收獲蘇軾“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樂觀豁達的感動:講《陳情表》時,收獲李密“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拳拳孝心的感動;講《沁園春》時,收獲“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雄性壯志的感動;講《阿Q正傳》時,收獲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心系天下的感動„„ 所以說語文課堂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小課堂,更重要的是用一個生命影響另一群生命的大課堂!有生命的感動,有生命的美麗,有生命的深度,有生命的智慧,有生命的創(chuàng)造,才會使語文課堂越來越大,大得可以延伸到學生一生中去。而每一個優(yōu)秀的老師,必定是一個“善感” 的老師。他能夠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感動、放大感動、傳達感動、進而讓學生收獲感動。
【收獲一份感動初一作文】相關文章:
一份汗水,一份收獲作文05-21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作文04-01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作文08-21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作文04-09
收獲一份自信作文02-20
收獲一份美麗作文11-12
收獲感動優(yōu)秀作文08-08
收獲感動作文08-20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