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yōu)美的語言素材。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代歷史成語故事,歡迎閱讀參考!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斷章取義
春秋后期,齊國的大夫崔杼和慶封合伙殺死了齊莊公,立莊公的異母弟杵臼為國君,史稱齊景公。崔杼和慶封功分右相和左相。
莊公有兩個忠誠的衛(wèi)士,一個叫盧蒲癸,一個叫王何。他們在莊公遇害后逃到國外去。盧蒲癸在出逃前懇切地囑托弟弟盧蒲敝:“你要千方百計取得崔杼和慶封的信任,在適當時候使我回國,為莊公報仇!
盧蒲敝不忘哥哥的囑托,后來當了慶封的家臣。他很快發(fā)現,慶封雖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權全被右相崔杼攬住,慶封只是名義上的相國而已。于是他幫慶封施出一條計謀,利用崔杼幾個兒子爭奪繼承權的矛盾,殺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殺身亡。此后,齊國的`朝政大權全落入了慶封手里。后來,慶封迷戀上了盧蒲敝的妻子,不再關心朝政大事,便讓兒子慶舍來掌管。
盧蒲敝在逼死崔杼的過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紅人。他根據哥哥盧蒲癸的囑托,設法讓哥哥回到齊國,當了慶舍的侍衛(wèi)。盧蒲癸本來是衛(wèi)士,勇力過人,慶舍很欣賞他,不久把自己的女兒慶姜嫁給了他。在受到慶舍寵信后,他又設法讓同時逃到國外去的衛(wèi)士王何回到齊國,與自己一起當慶舍的侍衛(wèi)。從此,兩人私下聯絡了一些不滿慶氏父子的人,準備殺滅慶氏,為莊公報仇。
盧蒲癸的妻子慶姜發(fā)現丈夫的行為很神秘,便問他究竟在干什么,能否與自己一起商量商量。盧蒲癸心想,我在干殺滅你們慶氏的事,怎么能與你商量呢?但經不起她一再詢問,便對她說:“如果我告訴了你,恐怕自己難逃一死。這樣的話,就會壞了大事!睉c姜聽完后,說:“相公的事也就是我的事。你告訴了我,我能出力就與你一起策劃,不能出力也決不泄露出去!
在這種情況下,盧蒲癸把準備殺滅慶氏的事告訴了慶姜。慶姜表示要大義滅親,幫助丈夫完成這一義舉,并嚴守秘密。預定舉事的日子,選在慶封外出打獵的那天,慶姜又說服父親慶舍隨同齊景公去太廟舉行祭禮。就在這時候,盧蒲癸突然將長戈刺進了慶舍的胸膛。慶舍死后,盧蒲癸率兵殺滅了慶氏余黨。慶封在出獵途中得知這個消息后,帶著隨從的士兵回城,因城堅無法攻克,逃奔魯國,后被殺。
事后,有人問盧蒲癸道:“慶氏和你們盧氏都是姜姓的后裔,你怎么會和同宗的慶氏聯姻,娶慶姜為妻呢?”
盧蒲癸回答說:“慶舍不因為我與他是同宗而避開,把女兒嫁給我,我又為什么要去避開呢?就像有人常常截取《詩經》中某首詩的某一章節(jié),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我只取我所需要的,管它什么同宗不同宗!”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求解驛站】表示引用他人的文章或講話時,只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不問原意,不顧全篇文章或講話的基本內容。
【活學活用】~的批評是真正的無知。
【妙語點撥】春秋時期,通行賦詩,從詩里斷章取義,以詩言志。孔子為學生解詩時也常常根據教學需要斷章取義。盧蒲癸效法孔子,不避諱同宗聯姻,娶慶姜為妻,以求自己所需。二人做法本無可非議。但對于學知識、做學問則需力戒浮躁,克服斷章取義、不求甚解的作風,做到“知其然,知其不然,知其所以然”,方能長進。
【近義】斷章截句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斷織教子
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很偉大的學問家孟子。他小時候,他的媽媽為了讓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現在我們就來說說孟子小時候的故事。
他三歲時父親就死了,孟子便與母親相依為命。孟母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為給孟子找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搬過三次家。
起初,孟母為給孟子的父親守墓,就居住在離墓地很近的地方,后來,她發(fā)現孟子老玩一些喪葬、痛哭的游戲。孟母很是擔心,覺得這個地方不利于孩子的生長,就帶著孟子離開了,將家搬到一條街上住下?蛇^了段時間,孟母發(fā)現新搬的家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孟母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庇谑牵謱⒓野岬綄W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庇谑,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孟母給孟子解釋了幾次搬家的原因后,孟子終于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從此,他走上了勤學苦讀的道路。盡管如此,他也跟別的小孩子一樣,有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學的孟子背著書包假裝從學堂回家。母親叫他過來,問:“娘織的.布好不好?”“好啊!泵献诱谄婀帜赣H為什么問這個,卻見母親一聲不吭地拿出一把鋒利的剪刀,將織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兩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問母親:“為什么要剪斷布匹?”孟母解釋說:“一個人的求學就如同織布,現在只學一半便停下來不學,與在織布機上剪斷布匹是沒有什么差別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又懼的鮮明印象,從此他日夜勤學不息,再也不貪玩了。
孟子十五歲時,孔子的孫子孔極,在曲阜(fù)教書,孟母便鼓勵孟子到曲阜求學。從此,他開始正式接受到儒學的精髓,在孔極門下埋頭讀書。經過不斷的努力,他成了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傳下來,是儒家經典之一。
——《列女傳》
【求解驛站】多用來形容學習、做事應堅持不懈,切忌半途而廢,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活學活用】孟母不惜~,真是用心良苦。
【妙語點撥】孟母三遷以后,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但孟母并沒有因此而萬事大吉。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她用織布來比喻學習,用斷織來比喻廢學,很有說服力。孟子對學習漫不經心,孟母采取“斷織”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極大的刺激,從而改變“廢學”積習。這樣做,符合教育的激勵原則。孟子后來成為一個聞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延伸閱讀】孟子有一天看見鄰居“嚓嚓”地磨刀,準備殺一只小豬。孟子非常好奇:“媽媽,隔壁干什么呢?”“在殺豬。”“殺豬干什么呀?”孟母當時在忙,笑著隨口說:“殺豬給你吃豬肉啊!闭f完就后悔了,這不等于在教兒子撒謊嘛。孟母心想:要培養(yǎng)兒子誠實的品質,我這個做母親的首先就得講誠信啊。第二天,孟母就買了鄰居家的豬肉給孟子吃了。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驚弓之鳥
戰(zhàn)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與魏王在京臺之下,看見有一只鳥從頭頂上飛過。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飛著的鳥射下來!薄吧浼苓_到這樣的功夫?”魏王問。更羸說道:“可以!闭f話間,有雁從東方飛來。當雁飛近時,只見更羸舉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隨著“咚”的一聲響,正飛著的大雁就從半空中掉了下來。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驚,連聲說:“真有這樣的事情!”于是,好奇地問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將空中飛著的雁射下來的。更羸對魏王解釋說:“其實也沒什么,我猜測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大雁。”“你怎么知道這只大雁受過箭傷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繼續(xù)對魏王說:“這只大雁飛得慢,叫得悲!蔽和踹是一臉茫然。
更羸接著講:“飛得慢是因為它身上的箭傷在作痛,叫得悲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已很久了。傷口在作痛,還沒有好,它心里又害怕。當聽到弓弦聲響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處飛。一使勁,本來未愈的傷口又裂開了,疼痛難忍,再也飛不動了,就從空中掉了下來。”
成語“驚弓之鳥”便由此而來。
——《戰(zhàn)國策·楚策四》
【求解驛站】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惶恐不安。
【活學活用】他在那件事情上吃過大虧,老是擔心再次發(fā)生類似的事,真是~。
【妙語點撥】細致的'觀察、嚴密的分析、準確的判斷是更羸虛拉弓弦就能射落大雁的原因。這種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只有通過長期刻苦的學習和實踐才能培養(yǎng)出來。再者,這只受過箭傷的大雁,聽聞射箭之聲,害怕再次被射中,拼命飛高而致使傷口斷裂,掉落于地。實際生活中,我們要克服大雁這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學會忘記過去,面向未來,不要讓曾經的挫折、失敗等不利因素成為以后前進的絆腳石。
【近義】傷弓之鳥、談虎色變、心有余悸
【反義】初生牛犢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古代成語故事介紹08-22
守信的古代成語故事10-12
古代經典成語故事(精選28篇)07-18
關于志氣的古代歷史典故11-01
古代關于誠信的歷史典故10-16
華而不實古代成語故事及解釋09-03
古代刻苦學習的成語故事03-01
歷史典故成語故事12-15
關于歷史的成語故事10-11
西周歷史成語故事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