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秋戰(zhàn)國楚國的歷史典故
楚國,帝顓頊高陽的子孫在南方建立的諸侯國。下面要為大家分享的就是春秋戰(zhàn)國楚國的歷史典故,希望你會喜歡!
春秋戰(zhàn)國楚國的歷史典故
楚國,又稱作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最早興起于古丹淅之地(今河南省淅川縣東南部,淅川丹江口水庫現(xiàn)存大量楚貴族墓)的楚部落,滅于秦國。轄地大致為現(xiàn)在的湖北全部、湖南、重慶、廣東、安徽、江蘇、河南、江西部分地方。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顓頊帝后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季連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其曾孫熊繹,當成王時,封為楚子(意為楚地的子爵)。據(jù)《世本》、《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黃帝的子孫在商末有個叫鬻熊的,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時,封熊繹于丹淅之地,建都于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建立了楚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一度強大起來,一路南征,滅掉了隨國(今湖北隨州),迫使隨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后諡武)。被楚國消滅的小國還有古麋國(湖北鄖陽、房州一帶)、盧國、羅國(湖北襄樊、荊門一帶),一路向南征伐百苗等大小諸侯國,成為華南的霸主。公元前223年,楚滅于秦。楚君的后人多以熊為姓,稱為熊氏,史稱熊氏正宗,即江西熊氏。 今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qū)前川街的大熊灣(無雜姓)和小熊灣(有雜姓)的熊氏為南北遷移時由江西遷至于此地。
春秋戰(zhàn)國楚國歷史起源:
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后嗣,而封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此一論述認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進入湖北省內(nèi),也是楚國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
據(jù)考古學家劉玉堂、王紅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陽”位于丹水和淅水交匯之處(今河南省丹江口水庫淹沒區(qū)),因處丹水之北,故稱為丹陽。
楚人出自黃帝(或以黃帝為先祖的部落集團),這在我國古代重要文獻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妒酚洝こ兰摇氛f: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妒酚洝の宓郾炯o》又說: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世本》、《大戴禮》亦為此說。楚國詩人屈原在其《離騷》中一開始就自稱是: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通史,司馬遷博覽群書,廣采傳說,對楚人先祖之考證,應該是可信的。
屈原是楚宗族后裔,對祖先的認定,應該是鄭重的,他本人對自己出自顓頊之后,更是充滿了自豪之情。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大體處于由氏族制向階級社會
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由于社會生產(chǎn)的擴大與發(fā)展,原來狹小的民族組織必須被突破。
楚王同宗貴族屈原,在《離騷》中明白地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史記·楚世家》中楚靈王也說過:“昔我皇祖伯父昆吾。”高陽是黃帝孫,昆吾為夏伯,楚王室的族源為華夏族,當是有史籍為證的。
春秋戰(zhàn)國楚國歷史發(fā)展
熊繹以及其后代是江漢流域最早的開發(fā)者,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歷史是艱苦卓絕的。《左傳》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鼻G山,在今湖北省西部,漢江兩岸。《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于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后。訓之以若敖、蚧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蹲髠鳌穬裳浴昂`路藍縷”,皆指楚國熊繹至熊儀(若敖)、熊眴(蚧冒)等十余代君王。可見楚國在建國以后的相當長的時期,都過著艱苦奮斗的窮日子。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兵伐楚,歷數(shù)楚國兩大罪狀,其一即為前文已述及的“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另一條罪狀是:“爾貢包茅不人,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說明楚國不向周王朝按時納貢,已有很長的時間。楚國在齊國重兵壓境的時候,毫不畏懼,嚴陣以待。但出于戰(zhàn)略上的考慮,作了適當妥協(xié),答應納貢,于是與齊結(jié)盟,各自罷兵。齊桓公死后,繼起圖霸的宋襄公不自量力,欲召見楚成王,一度被楚所拘。國君帶領臣民跋涉山林,開辟疆土,甘苦與共。面對周邊各國存在的威脅,尤其是面對北方周朝軍隊一次又一次的南侵,楚人振軍經(jīng)武,保持警惕,枕戈待旦。楚國君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特別注重以先王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事跡對臣民進行傳統(tǒng)教育,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尋求內(nèi)部穩(wěn)定和對外發(fā)展。蚧冒之弟熊通自立為楚武王,時在楚國“結(jié)舊好于諸侯”,迫使周天子“賜胙”,要求楚國“鎮(zhèn)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 周天子的話流露出對楚國的畏怯之情,同時,不得不承認了楚國鎮(zhèn)撫南方夷越的“首領”地位。公元前740年東周平王三十一年。這在楚國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一個南方大國的崛起。楚武王之子文王建都于郢,國勢更加強大,江漢一帶的小國都畏懼楚國。到文王之子楚成王即位,已經(jīng)“楚地千里”。
公元前638年,宋、楚兩軍戰(zhàn)于泓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軍大敗,宋襄公受箭傷,次年身亡,宋國從此一蹶不振。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陳、蔡等國軍隊圍攻宋國,宋求救于晉,晉、楚兩國爆發(fā)城濮之戰(zhàn)。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晉國先退避三舍誘敵,趁楚軍方陣大亂時一舉擊敗強大的楚軍,挫敗了楚國北進的勢頭.為周王室一吐幾百年郁積的怨氣.晉文公重耳也因此一舉而躋身“春秋五霸”之列。楚國雖遭此敗但是元氣未傷,仍然不斷攻城略地。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北伐陸渾戎至于洛陽,在東周的王都郊外舉行閱兵儀式。周定王派王孫滿勞師,楚莊王公然探問周朝傳國之鼎的輕重大小,并且揚言說,楚軍只要折斷戈矛的尖端,就足夠鑄成九鼎了。此后,楚軍鋒芒益銳,所向披靡。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相繼滅陳,滅蔡,后來又滅越,成為席卷南土、問鼎中原的極強盛的國家。楚國兼并的小國,有案可稽的,也在四五十個以上,多
在今湖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稇(zhàn)國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強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里!背䥽颍m然時有得失損益,“但在其鼎盛時期,據(jù)考察其地跨今十一省,兼縣三百余,為戰(zhàn)國時代最大之國”!薄背䥽倪@種蓬勃發(fā)展的勢頭,從西周初年算起,持續(xù)了大約700年之久,直到戰(zhàn)國后期楚懷王時代,由于重大決策失誤,才出現(xiàn)轉(zhuǎn)折。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分裂割據(jù)、戰(zhàn)亂頻仍的時期,也是社會政治發(fā)生劇烈變革的重要時期。周王朝從衰微走向瓦解,諸侯各國通過兼并戰(zhàn)爭奪取政權(quán)。其中受益最大的,莫過于楚國。楚國從局促于丹陽一隅的“蠻夷”之邦,通過南征北戰(zhàn),變成“地方五千里”的戰(zhàn)國時代最大之國,發(fā)展速度是很快的。不斷開拓疆土所形成的大范圍內(nèi)的民族融合,無疑是使楚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愛國主義精神密切相關的,是寬容寬厚的態(tài)度和廣闊博大的胸懷。楚國吞并了如此眾多的國家?v橫跨越今天的11個省,面臨的具體情況肯定是極其復雜的。黃瑞云先生在《楚國論》一文中說:“華夏蠻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歷史淵源各不相同,楚國都能加以安撫。楚國在戰(zhàn)爭中從未有過像秦軍那樣,動輒斬首幾萬,也沒有見過大量俘馘的記錄!睆堈飨壬苍谄渌摹冻幕贰分姓f:“對于被滅之國,楚人的慣例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即使對于蠻夷,也是相當寬厚的”。正因為如此,楚國才能夠得到各民族的擁護,顯示出強大的開放性和凝聚力,在橫跨大江南北的廣大領域,建立起一個強盛的積極進取的多民族國家,并且不斷強化其臣民的國家認同的觀念,激發(fā)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強烈的本土意識和民族意識。應該說,這是楚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獲得迅猛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的內(nèi)在原因。
【春秋戰(zhàn)國楚國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春秋戰(zhàn)國歷史典故08-09
春秋戰(zhàn)國的名人歷史典故10-22
春秋戰(zhàn)國的12個經(jīng)典歷史典故10-31
春秋戰(zhàn)國歷史典故(通用9篇)08-15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名人典故09-29
歷史典故精選10-07
歷史成語典故:罄竹難書的典故10-03
杯弓蛇影的歷史典故07-10
家喻戶曉的歷史典故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