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可同日而語有什么典故?
不可同日而語,不能放在同一時間談論。形容不能相提并論,不能相比。以下是cnfla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不可同日而語的歷史典故,歡迎閱讀。
一、歷史典故
戰(zhàn)國中后期,各諸侯之間戰(zhàn)爭不斷,從而出現(xiàn)了“合縱”和“連橫”的政治活動。弱國聯(lián)合進攻強國,稱為“合縱”;隨著強國去進攻其他弱國,稱為“連橫”。當時有個縱橫家,名叫蘇秦。他先到秦國游說秦惠王,結果沒有成功。于是,他又到趙國游說。趙國的相國不喜歡蘇秦,他又沒有成功。后來到燕國,才得到一些資助。接著,他第二次來到趙國,這一回,趙國的國君趙肅侯親自接待了他。
他向趙肅侯分析了趙國和各國的關系:“如果趙國與齊、秦兩國為敵,那么百姓就得不到安寧;如果依靠齊國去攻打秦國,百姓還是得不到安寧,F(xiàn)在,如果大王與秦國和好,那么秦國一定要利用這種優(yōu)勢去削弱韓國和魏國;如果和齊國友好,那么齊國也一定會利用這種優(yōu)勢去削弱楚國和魏國。魏、韓兩國弱了,就要割地,也就會使楚國削弱。這樣,大王就會孤立無援。”
趙肅侯年紀比較輕,見蘇秦說得頭頭是道,不住地點頭稱是。接著,蘇秦又分析了趙國的實力和面臨的形勢:“其實,山東境內(nèi)所建立的國家,沒有一個比趙國強大的。趙國的疆土縱橫千里,軍隊幾十萬人,戰(zhàn)車、戰(zhàn)馬數(shù)以萬計,糧食可支用好幾年。西、南、東三面有山有水,北面有弱小的燕國,也不值得害怕,F(xiàn)在各國中秦國最嫉恨趙國,但為什么它又不敢來攻打趙國呢?原來是它害怕韓、魏兩國在后邊暗算它。既然如此,韓、魏可算是趙國南邊的屏障了。但秦國要是攻打韓、魏兩國,那倒是很方便的,它們必然會向秦國屈服。如果秦國解除了韓、魏暗算的顧慮,那么戰(zhàn)禍必然會降臨到趙國。這也是我替大王憂慮的原因。”
趙肅侯聽到這里,心里非常害怕,急著問蘇秦應該怎么辦。于是蘇秦說道:“我私下考察過天下的地圖,發(fā)現(xiàn)各諸侯國的土地合起來五倍于秦國,估計各諸侯國的士兵數(shù)量十倍于秦國。如果六國結成一個整體,同心協(xié)力向西攻打秦國,就一定能打敗它。如今反而侍奉秦國,向秦國稱臣。打敗別人和被別人打敗,讓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向別人稱臣,怎么可以放在同一時間里來談論呢?”
接著,蘇秦又講了一些如何具體合縱的方法和策略。趙肅侯聽完說:“我還年輕,即位時間又短,不曾聽到過使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各諸侯國得以安寧,我愿意誠懇地接受您的建議。”
于是,趙肅侯給了蘇秦很多賞賜,用來讓他游說各諸侯國加入合縱聯(lián)盟。
后來,人們根據(jù)蘇秦所言:“夫破人之與破于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引申出“不可同日而語”的成語。
【典源】
《史記·蘇秦列傳》:戰(zhàn)國時著名游說家蘇秦,主張六國聯(lián)合抗秦。公元前333年,蘇秦來到趙國,他對趙肅侯說:“臣竊以天下之地圖案之,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國為一,并力西鄉(xiāng)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西面而事之,見臣于秦。夫破人之與破于人也,臣人之與臣于人也,豈可同日而論哉!”
【釋義】
蘇秦對趙肅侯說:我私下根據(jù)地圖來推算,六國的土地五倍于秦國,士兵十倍于秦國。六國結成一個整體,就可以打敗秦國。可您卻對秦國稱臣。打敗別人和被別人打敗,讓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向別人稱臣,這兩者難道可以同日而語嗎!
二、拓展延伸
【成語】不可同日而語
【結構】復句式
【年代】古代。
【相反詞】相提并論。
【押韻詞】偭規(guī)錯矩、以冠補履、祁溪之舉、咎由自取、清辭麗曲、高自期許、同時并舉、使者屣履、紅男綠女、正冠納履[1] 。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不能相比。
【用例】在比較支邊生活與大學生去西部志愿服務的不同時,倪寧說了一句:“今天和當年不可同日而語。”
【不可同日而語有什么典故?】相關文章:
防微杜漸的歷史典故是什么10-27
天衣無縫的歷史典故是什么09-13
其貌不揚的歷史典故是什么11-09
跳梁小丑的歷史典故是什么10-09
蕭何自污的歷史典故是什么11-08
風聲鶴唳的歷史典故是什么12-08
有哪些與生肖雞相關的成語典故?09-26
簞食瓢飲是什么意思及其歷史典故10-10
明珠暗投的歷史典故是什么08-25
連篇累牘的歷史典故是什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