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聲東擊西的成語故事
無論是在學(xué)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語吧,成語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yīng)用的,承擔(dān)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還在苦苦尋找優(yōu)秀經(jīng)典的成語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聲東擊西的成語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語典故
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團結(jié)西域諸國共同對抗匈奴。為了使西域諸國便于共同對抗匈奴,必須先打通南北通道。地處大漠西緣的莎車國,煽動周邊小國,歸附匈奴,反對漢朝。班超決定首先平定莎車。莎車國王北向龜茲求援,龜茲王親率五萬人馬,援救莎車。班超聯(lián)合于闐等國,兵力只有二萬五千人,敵眾我寡,難以力克,必須智取。班超遂定下聲東擊西之計,迷惑敵人。他派人在軍中散布對班超的不滿言論,制造打不贏龜茲,有撤退的跡象。
并且特別讓莎車俘虜聽得一清二楚。這天黃昏,班超命于闐大軍向東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顯得慌亂,故意放俘虜趁機脫逃。俘虜逃回莎車營中,急忙報告漢軍慌忙撤退的消息。龜茲王大喜,誤認(rèn)班超懼怕自己而慌忙逃竄,想趁此機會,追殺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兩路,追擊逃敵。他親自率一萬精兵向西追殺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籠罩大漠,撤退僅十里地,部隊即就地隱蔽。龜茲王求勝心切,率領(lǐng)追兵從班超隱蔽處飛馳而過,班超立即集合部隊,與事先約定的東路于闐人馬,迅速回師殺向莎車。
班超的部隊如從天而降,莎車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車王驚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請降。龜茲王氣勢洶洶,追走一夜,未見班超部隊蹤影,又聽得莎車已被平定,人馬傷亡稍重的報告,大勢已去,只有收拾殘部,悻悻然返回龜茲。
運用案例
北魏案例
聲東擊西破命案
北魏時,有兩個充軍到楊州的逃犯,一個叫解慶賓,一個叫解慶安,他們是親兄弟。解慶安逃脫在外,為了掩人耳目,解慶賓誣告是曾與他們結(jié)仇的當(dāng)?shù)厝死钌w、蘇顯甫二人殺了解慶安。李蓋、蘇顯甫大呼冤屈,連忙辯解道:早晨二人才看到解慶安匆匆往城外出走,怎么轉(zhuǎn)眼間解慶賓就把血肉模糊的解慶安尸體搬回了家?而證人是一位巫婆,她是根據(jù)算卦推算出來的。楊州府又經(jīng)嚴(yán)刑逼供,李、蘇二人屈打成招,此命案被草率地結(jié)案,上報到河?xùn)|太守李崇處。
李崇仔細(xì)查閱案情,認(rèn)為該案疑點重重,他又是個不信鬼神的清官,為了查明真象,他使出一計:不久,楊州傳出上面的消息,說李、蘇二人被判死罪,待秋后問斬。一天,從州郡下來二位公差,直接找到解慶賓說:“你是不是有個兄弟叫解慶安,他在外地殺了人!保鈶c賓忙說:“我兄弟被人打死了,現(xiàn)在已結(jié)案了,你們一定搞錯了!惫钫f:“解慶安曾告訴我們,他有個兄弟在楊州,很有錢,他苦苦向我們求情:讓他兄弟出筆錢,來救他的性命。今天既然認(rèn)錯了,那就算了。”二位公差欲走,解慶賓急忙把他們拉住說:“那真是我兄弟,他其實沒死,是逃遁在外,為了不讓別人懷疑,我找了個替死鬼,不巧又被李蓋、蘇顯甫發(fā)覺,他們與我有仇,就干脆說是他們殺了我兄弟的。”。二位公差以“一手交錢、一手交人”為由,把解慶賓叫進(jìn)當(dāng)?shù)氐囊粋茶館,李崇與楊州府衙等正等在那。原來,判李、蘇死罪,二位公差說情等事端都是李崇聲東擊西的計謀。解慶賓見事情敗露,只得俯首認(rèn)罪。
三國案例
蜀漢建興七年,諸葛亮再次北伐,兵至祁山,扎下三個大寨,專候魏軍。
司馬懿(字仲達(dá))得知,率張郃、戴陵并十萬軍前往祁山迎敵。
司馬懿來到,先搞調(diào)查研究,問前線部將郭淮與孫禮:“前線情況如何”。郭、孫二人答說:“尚未與蜀軍交鋒”。司馬懿又問其它各路情況。郭淮說只有武都、陰平尚未得到消息。司馬懿經(jīng)過思考,指示郭淮和孫禮:“明日我親自領(lǐng)兵與孔明交戰(zhàn),你二人可急從小路前往增援武都和陰平,并從背后偷襲蜀軍,我軍可勝。”
郭淮于路謂孫禮曰:“仲達(dá)比孔明如何?”禮曰:“孔明勝仲達(dá)多矣!被丛唬骸翱酌麟m勝,此一計足顯仲達(dá)有過人之智。蜀兵如正攻兩郡,我等從后抄到,彼豈不自亂乎?”正言間,忽哨馬來報:“陰平已被王平打破了。武都已被姜維打破了。前離蜀兵不遠(yuǎn)!倍Y曰:“蜀兵既已打破了城池,如何陳兵于外?必有詐也。不如速退!惫磸闹!絺髁罱誊娡藭r,忽然一聲炮響,山背后閃出一枝軍馬來,旗上大書:“漢丞相諸葛亮”,中央一輛四輪車,孔明端坐于上;左有關(guān)興,右有張苞。孫、郭二人見之,大驚?酌鞔笮υ唬骸肮、孫禮休走!司馬懿之計,安能瞞得過吾?他每日令人在前交戰(zhàn),卻教汝等襲吾軍后。武都、陰平吾已取了。汝二人不早來降,欲驅(qū)兵與吾決戰(zhàn)耶?”郭淮、孫禮聽畢,大慌。忽然背后喊殺連天,王平、姜維引兵從后殺來。興、苞二將又引軍從前面殺來。兩下夾攻,魏兵大敗。郭、孫二人棄馬爬山而走。蜀軍大勝。
司馬懿本想給諸葛亮來個聲東擊西,打亂蜀軍的大營,不料此計被孔明識破,反給司馬懿來個聲東擊西。
正所謂,強中自有強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
西漢案例
韓信木罌渡黃河
韓信的“木罌渡河”一役也可以稱為戰(zhàn)爭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不僅渡河的方式奇特,不是用船,而是用“木罌”。其戰(zhàn)略步驟更為奇特,先是“聲東擊西”,然后擊西之后還要擊東,讓敵人完全處于被動挨打的狀態(tài)。
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九月,項羽親率大軍東征彭越,劉邦趁機派酈食其前往齊國勸降。與此同時,韓信也按照劉邦之命率兵東進(jìn),準(zhǔn)備攻打齊國。
當(dāng)韓信到達(dá)平原(今山東平原南)時,齊王田廣聽從酈食其的勸說,背楚降漢,于是韓信就想停止前進(jìn)。時值齊國說客蒯通來投,對韓信說:“將軍奉漢王之命去攻齊,今漢王又暗中派人去勸降,既無漢王命令,將軍怎能按兵不動呢?再說酈食其僅憑三寸不爛之舌就說降了齊國70多座城池,而將軍數(shù)萬人馬征戰(zhàn)一年,才攻下趙國50多座城池。你一個堂堂大將軍,尚不及一白面書生嗎?”一席話終于使韓信下了最后的決心,于是下令大軍渡河,繼續(xù)向齊地迸發(fā)。
齊王田廣聽從酈食其勸降之后,對韓信的行動毫無戒備,天天同酈食其飲酒作樂。漢四年十月,韓信率大軍突襲齊國在歷下(今山東濟南西)的守軍,直逼齊國都城臨淄 (今山東淄博)。齊王以為受了騙,一怒之下將酈食其烹死在油鍋里。之后,勿忙領(lǐng)兵逃到高密(今山東高密西南),同時派人向項羽求援。項羽立即派大將尤且率軍20萬,與齊王會合,齊、楚聯(lián)軍準(zhǔn)備迎戰(zhàn)韓信。
尤且手下謀士獻(xiàn)計說:“漢軍長途奔襲,遠(yuǎn)斗窮戰(zhàn),銳不可擋;齊軍在本土作戰(zhàn),牽掛家室,容易潰散。因此,最好的辦法是令軍士挖溝筑壘,讓那些已丟失了城邑的人知道齊王還在,楚王發(fā)了救兵,這樣他們就會紛紛起兵反攻韓信。漢軍處處受敵,斷絕給養(yǎng),定會不戰(zhàn)自退。”尤且不以為然,他有自己的算盤。此番率軍前來,名為救齊,實則是想趁機奪占齊地。他對其心腹說:“我軍此番前來是為了救齊,如漢軍不戰(zhàn)而降,我還有什么功勞呢?現(xiàn)在我戰(zhàn)而勝之,齊國大半疆土豈不垂手可得?”但是,尤且做夢也沒有想到,韓信正連夜為這位驕傲的將軍準(zhǔn)備墓地。幾天以后,兩軍在濰河兩岸擺開陣勢,尤且在河?xùn)|,韓信在河西,準(zhǔn)備交戰(zhàn)。
韓信仔細(xì)觀察戰(zhàn)場地形,決定再用水戰(zhàn)破敵。他連夜秘密派人裝滿1萬多個沙袋,將濰水上游堵起來,這樣下游河水變淺了。次日上午,韓信率軍過河進(jìn)攻尤且。尤且見狀,毫不示弱。親率大軍迎敵。雙方未戰(zhàn)幾合,韓信佯敗退兵。尤且不知是計,以為漢軍無能,得意地說:“我早知道韓信膽小!庇谑,傳令全軍渡河追趕,想一舉消滅韓信。當(dāng)齊、楚聯(lián)軍剛剛沖到河心,韓信暗令埋伏在上游的漢軍扒開沙袋,飛奔而下的大水將正在渡河的齊、楚聯(lián)軍截為兩段,被大水卷走的士兵不計其數(shù)。韓信回兵掩殺過去,一舉全殲了已過河的齊、楚聯(lián)軍,齊王逃跑,尤且戰(zhàn)死,留在東岸尚未渡河的齊、楚聯(lián)軍見主帥已死,紛紛棄甲曳兵,落荒而逃。就這樣,漢軍一舉占領(lǐng)了齊國全境。
韓信平定齊國,楚漢之間已勢均力敵,誰勝誰負(fù),韓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劉邦為爭取韓信,采納張良、陳平的建議,封韓信為齊王。項羽也派說客武涉往見韓信,勸韓信絕漢和楚,三分天下,為一方之主。韓信義正辭嚴(yán)地說:“臣侍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 (執(zhí)戟侍衛(wèi)),言不聽,畫(謀劃)不用,故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shù)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親信我,我背之不祥,雖死不易。”使者回稟項羽,項羽嘆口氣道:“想不到韓信這個跨下小兒,居然如此忠信,悔當(dāng)初未能重用他!”
韓信連克魏、代、趙、燕、齊五國,占領(lǐng)了長城以南、黃河以北和山東的大部分地區(qū),取得了北面戰(zhàn)場的全部勝利,完成了對成皋楚軍的戰(zhàn)略包圍,有力地支持了劉邦在正面戰(zhàn)場上的作戰(zhàn),為劉漢政權(quán)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在對魏、趙、齊的作戰(zhàn)中,韓信因宜用兵,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分別采取了聲東擊西、背水列陣和斷水塞流的戰(zhàn)法,顯示了這位歷史名將善于先計后戰(zhàn)和出奇制勝的作戰(zhàn)特點。
戰(zhàn)爭案例
臺灣被荷蘭殖民者統(tǒng)治數(shù)十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立志收復(fù)臺灣。1661年4月,鄭成功率二萬五千將士順利登上澎湖島。趕走殖民軍,必須先攻下赤嵌城(今臺南安平)。鄭成功親自尋訪熟悉地勢的當(dāng)?shù)乩先,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兩條航道可進(jìn):一條是攻南航道,這條道港闊水深,船只可以暢通無阻,又較易登陸。荷蘭殖民軍在此設(shè)有重兵,工事堅固,炮臺密集,對準(zhǔn)海面,另一條是攻北航通,直通鹿耳門。但是這條航道海水很淺,礁石密布,航通狹窄。殖民軍還故意鑿沉一些船只,阻塞航道。他們認(rèn)為這里無法登陸,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鄭成功又進(jìn)一步了解到,這條航道雖淺,但海水漲潮時,仍可以通大船。于是決定趁漲潮時先攻下鹿耳門,然后繞道從背后攻打赤嵌玻。
鄭成功計劃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戰(zhàn)艦,浩浩蕩蕩,裝作從南航道進(jìn)攻。荷蘭殖民軍急忙調(diào)集大批軍隊防守航道。為了迷惑敵人,鄭成功的部隊聲威浩大,喊聲震天,炮火不斷。這一下,鄭成功非常成功地把殖民軍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軍以為平安無事。南航道激戰(zhàn)正酣,在一個月明星稀之夜,鄭成功率領(lǐng)主力戰(zhàn)艦,人不知,鬼不覺,乘海水漲潮時機迅速登上鹿耳門,守軍從夢中驚醒,發(fā)現(xiàn)已被包圍。鄭成功乘勝進(jìn)兵,從背后攻下赤嵌城。荷蘭殖民軍狼狽逃竄,臺灣又回到祖國懷抱。
【成語名字】
聲東擊西
【漢語拼音】
shēng dōng jí xī
【成語解釋】
表面做出要攻打東邊的聲勢,實際上卻集中主力攻擊對方不備的西邊的戰(zhàn)略。語本《淮南子.兵略》。后亦用“聲東擊西”比喻以虛張聲勢,來轉(zhuǎn)移對方的注意力。
【成語典故】
《淮南子.兵略》
夫飛鳥之摯也俛其首,猛獸之攫也匿其爪,虎豹不外其爪而噬不見齒。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剛,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強,為之以歙而應(yīng)之以張,將欲西而示之以東,先忤而后合,前冥而后明,若鬼之無跡,若水之無創(chuàng)。故所鄉(xiāng)非所之也,所見非所謀也。舉措動靜,莫能識也,若雷之擊,不可為備。所用不復(fù),故勝可百全。與玄明通,莫知其門,是謂至神。
【成語注解】
1、典故或見于唐.杜佑《通典.卷一五三.兵六.聲言擊東其實擊西》。
2、歙:收藏、收斂。
3、張:展開。
4、 忤:違逆、不順從。
〔參考數(shù)據(jù)〕
唐.杜佑《通典.卷一五三.兵六.聲言擊東其實擊西》
后漢初,岑彭將兵三萬余人,南擊秦豐,拔黃郵。豐與其大將蔡宏拒彭等于鄧,數(shù)月不得進(jìn)。彭夜勒兵馬申令軍中,使明早西擊山都。乃緩所獲虜,令得逃亡歸以告豐。豐即悉其軍西邀彭,彭乃潛兵渡沔水擊其將張陽于河頭山,大破之。從川谷閑伐木開道,直襲黎邱,破諸屯兵。豐聞大驚馳歸救之,彭依東山為營,豐與蔡宏夜攻彭,彭先為之備,出兵逆擊之,豐敗走。
【成語出處】
1、《宋史.卷四五二.忠義列傳七.高敏》:“兵家之事,聲東擊西,環(huán)慶嘗破白豹、金湯,結(jié)釁已深,不可不備!
2、《明史.卷一八三.倪岳列傳》:“夫聲東擊西者,賊寇之奸態(tài)也。搗虛批亢者,兵家之長策也!
3、《三國演義.第一一一回》:“蜀人或聲東擊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須分頭守把;蜀兵合為一處而來,以一分當(dāng)我四分:其必出四也!
4、《蕩寇志.第二一回》:“我久已想要用聲東擊西之計,到彼縱火,誘那廝去救,此關(guān)可破。”
5、《清史稿.卷一五一.交通志三》:“倘遇用兵之際,彼等外國軍信速于中國,利害已判若徑庭。且其鐵甲兵船,在海洋日行千余里,勢必聲東擊西,莫可測度,全賴軍報神速,相機調(diào)援,是電報實為防務(wù)所必需。”
【成語用法】
語義說明 以虛張聲勢,來轉(zhuǎn)移對方的注意力。
使用類別 用在“虛實戰(zhàn)略”的表述上。
【聲東擊西造句】
1、他們以聲東擊西的方法轉(zhuǎn)移敵人的注意,成功地攻占了山頭。
2、我原以為他會躲在柱子后嚇我,哪里知道他是聲東擊西騙我上當(dāng)。
3、警方運用聲東擊西的戰(zhàn)略,轉(zhuǎn)移了匪徒的注意力,才能順利將他們一網(wǎng)成擒。
4、這是敵人聲東擊西的戰(zhàn)略,可別上當(dāng),他們的主力可能正準(zhǔn)備直搗我們的總部。
5、我軍先將部分主力撤出,誘敵深入,然后聲東擊西直取敵后,終于逼使對方投降。
【聲東擊西的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成語故事07-29
班門弄斧的成語故事08-04
愛國成語故事03-29
廢寢忘食的成語故事04-25
著名的經(jīng)典成語故事07-27
亡羊補牢成語故事05-24
請君入甕成語故事04-15
藏龍臥虎的成語故事01-04
才疏意廣成語故事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