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必知的成語故事:打草驚蛇
打草驚蛇,現代漢語成語,出自宋·鄭文寶《南唐近事》。你知道這個成語的意思和故事嗎?以下是cnfla 小編為你整理的打草驚蛇的成語故事,歡迎閱讀。
一、成語故事
唐朝有一個人名叫王魯,他在當涂做縣令。這個王魯愛財如命,經常掠奪老百姓的`錢物。王魯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變著法子貪污受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因此,當涂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里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的怨氣。
有一次,適逢朝廷派官員下來巡察地方情況,當涂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于是大家聯(lián)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里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的種種不法行為。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
巧的是,狀子上所列舉的罪行,和王魯平時的違法行為幾乎一模一樣。這可把王魯嚇壞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邊看著手中的狀紙,一邊發(fā)著抖,心里想:怎么會這樣,這……這不是在說我嗎?
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么也安靜不下來,他用顫抖的手拿筆在狀紙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意思是你控告主簿,雖然目的就像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條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嚇了一跳了!寫罷,他手一松,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后來,人們從這個故事引申出“打草驚蛇”這一成語,用來比喻一方面給予甲懲罰,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F在人們多用這一成語比喻做事不夠機密,往往由于一些不必要的舉動,導致對方察覺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圖。
二、拓展延伸
【釋義】
驚:驚動。打在草上卻驚動了蛇。原比喻懲治甲,以警告乙,F比喻做事因泄密而驚動對方。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為好事者口實焉。
【英文解釋】[beat the grass and frighten away the snake;(fig) act rashly and alert the enemy]
【基本解釋】原指懲罰了別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備
例子:空自去打草驚蛇,倒吃他做了手腳,卻是不好。——《水滸傳》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十回:“不要性急,走漏了風聲,~,就會壞大事。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一回 第一須,
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們潛移默化,斷不可操切從事,以致打草驚蛇,反為不美。
【解釋】:打草驚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后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出自】: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涂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于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示例】:空自去“~”,倒吃他做了手腳,卻是不好。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九回
【近義詞】:操之過急、因小失大、顧此失彼、急功近利
【反義詞】:欲擒故縱、引蛇出洞、敲山震虎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多用于否定句
【引證解釋】
喻懲彼戒此。語本 宋 鄭文寶《南唐近事》:“ 王魯為當涂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于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虵驚。’為好事者口實焉。”《里語證實·打草驚蛇》引《續(xù)常談》作“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注云:“言汝訴主簿貪賄如打草,則我為蛇之被驚知戒矣。”后用以喻作事泄密而驚動對方。 元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折:“誰更敢倒鳳顛鸞,撩蜂剔蝎,打草驚蛇,壞了咱墻頭上傳情簡帖。”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十回:“ 老武 趕緊告訴大家,事情要慢慢干,不要性急,走漏了風聲,打草驚蛇,就會壞了大事。”亦作“打草蛇驚”!毒暗聜鳠翡·省念禪師》:“問:‘四眾圍觀,師說何法?’師曰:‘打草蛇驚。’” 宋朱熹《答黃仁卿書》:“但恐見 黃商伯 狼狽后,打草蛇驚,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三年級必知的成語故事:打草驚蛇】相關文章:
屬兔必知的成語故事01-15
小學生必知的成語故事大全01-22
打草驚蛇的成語故事02-18
成語故事:打草驚蛇02-26
成語故事打草驚蛇01-13
高中必知的文學常識02-07
電腦使用必知技巧01-11
高手必知的電腦技巧01-16
品酒必知的雅思詞匯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