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育的作文
我們都在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佳話,而達到這點的前提是,每個學者都能接受到高水平的教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資料,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CNFLA的相關欄目!
篇一:論中國教育
中國的教育總能用死板來形容。
為什么說是死板呢?
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在中國教育制度的實施中來尋找答案。
從古時科舉到近代應試教育再到現(xiàn)在的素質教育,中國的教育制度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化,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卻是一成不變的,都是一紙定人生。
古時的八股文,形式固定,內容僵硬,造出來的一批一批的所謂的人才,其實都是書呆子。仿佛這是自古天成的一樣,中國的教育無論如何風風火火的改革,都只能造出紙上的皇帝,沒有一點實際才干!可悲的中國教育…
再來說中國近代的應試教育,這是古科舉發(fā)展到現(xiàn)代的輝煌時期。這個時期,中國的所有國民都在靈魂深處烙下了應試教育;這個時期,所有的國民都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練就了一身的非凡本領。這一身非凡的本領是什么呢?是用一刻鐘背下一本書,是千千萬萬份試題只有一個答案,是無論什么知識都是死記硬背,從來不會去消化,只是單一的儲存在腦中;天下萬般事,唯有老師的指令是真理,即使老師是錯的,大家都還是惟命是從。從來不會去思考什么對與錯,只是一味的接受。
在這種教育制度下,即使你有再出眾的`才華,也只能被這種教育將才華點點抹平,讓你成為一個大眾化的人。
應試教育影響了很多代人,直到現(xiàn)在應試教育的概念都還在人門腦中安家,真是根深蒂固在我們的靈魂深處。
接下來談的是素質教育。何為素質?以培養(yǎng)學生德、志、體、美、勞為重點,全面發(fā)展學生潛能,以實踐與理論并重的理念來指導教育學生。這概念說得美侖美奐,但實際呢?
在學生中最流行這樣一句話,‘減負課本少,教輔資料多。減負不減重,背上大山多。嘴上說素質,筆下是應試。’這句話真是形象啊!
應試教育,學生負擔過重,到了素質教育,就馬上提出“減負”這個概念。剛開始,學生們還歡喜了一陣,可到后來,大家卻發(fā)現(xiàn)減負其實是形勢上的減,實際是在加大我們的負擔。課本上的知識變少了,課本變薄了,但是我們卻高興不起來。因為老師要求買的資料越來越多,課桌里早已被書塞滿了,課桌上仍是山一般高的資料。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減負嗎?
素質教育到底是何種教育啊?有人說這是變了稱號的應試教育,對啊,打從一開始那些個教育專家就在那兒掛羊頭賣狗肉,說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他們簡直把我們當猴耍。
我們這一代人,科舉早已離我們遠去,所以我們無法知道科舉到底怎么樣,但是我們卻是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的一批先者,我們明白中國的教育制度。
在這個所謂的精英云集的時代,國家提出教育革新,教育多元化,于是便引進了所謂的精英人才教育,在這些這樣那樣的教育背后,其實還不是那一紙定人生。
我們還是學生,看著中國的教育之路,雖不如那些老師學者看得透徹明了,但我們作為中國教育的一份子,也深為自己的前途擔憂。學海路一走就是十七、八年,人生的四分之一都用在了學習上,學習先賢圣明,學習科學計算,為人生后面的四分之三打基礎。
但中國的教育現(xiàn)狀著實讓我們心憂。我們需要的是一條出路,是一種能走向成功的教育模式,不是這個時代下教育的犧牲品。
篇二:應試教育,素質教育
早在隋朝就推行了科舉考試,廣納人才為國效勞?墒堑搅嗣鞔园斯蔀橹鳌<“八股取仕”,它逐步成為僵化模式,特別到了晚清時成了束縛知識分子的枷鎖,雖然現(xiàn)在廢除了科舉,但我們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不也一樣嗎?
八股文,破題,承題都有規(guī)定好的條條框框,根本就沒有創(chuàng)造性,現(xiàn)在的作文也有字數(shù)、扣題、文體的一些硬性規(guī)定;回首過去,孔乙己由于時代的局限,在八股取仕的考場上名落孫山,成為人們嘲諷的對象,就連蒲松齡,戴震這樣名垂于世的文學家、哲學家都未能考取進土;面對現(xiàn)在是一張考卷定成敗的時代,有的人才可能因故會發(fā)揮不出來,成了漏網(wǎng)之魚。國家因此少了許多有為之士;有些即使考上了,也是墨守成規(guī),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
在這知識的時代里,要知道創(chuàng)新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江澤民所說:“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可是應試教育卻緊緊束縛了我們的創(chuàng)造性,作文成了新八股,學習靠記硬背,如此的教育,還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嗎?
當我們看到日本人也能拿幾個諾貝爾獎時,我們這個泱泱大國就不汗顏嗎?就算是汗顏,恐怕中國再過幾十年也不會有諾貝爾獎得主吧!制度一日期不改,素質教育就一日不能落到實處,中國的.教育顯然不能再墨守“三日考場”觀念要更新,體制要改革,從根本上革除應試弊端,改變高考指揮棒效應。
可是,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喊了多少年了,但結果怎么樣?
正如人們所說的那樣:“素質教育”喊得驚天動地,應試教育搞得扎扎實實,或者打著“素質教育”的幌子,肆無忌憚地搞“應試教育”這由上而下的改革誰在進行呢/聽著中國先后喊出了素質教育和人文教育面對一疊疊的試卷,才知道什么叫“可望而不可及”,這究竟是為什么?原來有的學校因為實行“素質教育”學生成績,升學率,優(yōu)秀率一落千丈。怎樣才能即沒有應試的弊端,又不會影響升學率,優(yōu)秀率呢?
在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的高三學生李林子在《實行素質教育不妨來一個雙軌制》提出:建立一套與現(xiàn)行教育休系并列的另一套素質教育體系,實行雙軌制。讓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相互競爭,并由市場(學生、拓生單位)調節(jié),提高教育質量。
我也希望中國能實行雙軌制,也希望“應試教育”能與其弊端來個漂亮的“吻別”!
篇三:中國教育這樣走過
上學難--改革觸及本質難點仍需破解
在2009年高考中,作文只得8分,總分僅有428分,卻能熟練使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寫作的考生黃蛉,最終被四川大學錦城學院錄取。這起轟動一時的新聞,成為教育改革破冰的一個信號。
多年來,順應學生和家長的呼聲,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并非無所作為:封殺奧數(shù)班、禁止亂收費、遏制擇校風……然而,由于這些舉措沒有從根本上動搖“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制度,不僅成效有限,也難免使這些改革本身局限于“小打小鬧”境地。
2009年的教育改革開始破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已箭在弦上;嘗試對一些特殊人才破格錄取的理念在一些地方開始實施,唯分數(shù)論的堅冰開始打破,如中學校長推薦制、高分退檔、擴大自主招生比例、11個省份推行新高考等。
這一年爭議最大的教育改革是北大首推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一項網(wǎng)上調查顯示,竟有80%的人對此舉表示反對。而從北大公示的學生名單看,偏才、怪才仍沒進入招生的視野。究竟是北大在作秀,還是相對于當前的高考改革環(huán)境來說太超前?引起人們對高考改革更深層思考。
這一年也是教育公平備受考驗的一年,每一項改革措施的推進都同時面臨教育是否公平的討論。今年全國有11個省份進行新課改后的新高考,特點就是把綜合素質評價引入了視野。理念雖好,但眾多考生和家長仍對其可行性、客觀性表示擔憂,這使得綜合素質評價在大多數(shù)省份還處于“空轉”狀態(tài)。而山東作為我國率先進行高中新課改的.試點省份之一,今年第一次嘗試把綜合素質評價與高考錄取實現(xiàn)硬掛鉤,臨沂師范學院將12名綜合素質評價低的高分考生退檔,盡管受到爭議和質疑,但這種嶄新的評價方式終究邁出了艱難一步。
專家認為,部分省份和高校的探索都為打破“一考定終身”的傳統(tǒng)考試制度作了有益嘗試,但離搭建高考“立交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改革只能前行,沒有退路。
堅冰雖已破,路途仍遙遠。山東省教育廳廳長齊濤認為,當前教育改革面臨的困難既有體制上的,也有財力上的,既面臨人口眾多、貧富差距大的基本國情,又需要應對群眾日益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需求。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統(tǒng)籌考慮,科學謀劃。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完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必須在中學和大學同步改革:一是使高校的行政權和教育權、學術權分離,讓校長的權力受到制約;二是使中學的評價體系與大學的招生評價體系接軌;三是使自主招生公開透明,讓與推薦權、招生權接近的人受到監(jiān)督。
篇四:談教育
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視教育,其原因就是時代越來越先進。因此我們必須緊跟時代的腳步,不能落后。
關于教育——我們國家已經(jīng)盡了最大責任去落實,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受教育程度都已有了明顯的提高。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決定了他的修養(yǎng)風度,一個家庭的受教育程度決定了上一輩對下一輩的教導,一個民族的受教育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是否繁榮昌盛。
不錯,關注,重視教育是我們國家的主要政策之一。我們不斷向往高水平教育,不斷提高教育水平,現(xiàn)在,我們不單追求教育達標,更是追求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從古至今,我們都在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佳話,而達到這點的前提是,每個學者都能接受到高水平的教育。有了好的.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程度,才能使中國人一代比一代強。由此可見,教育水平的提高,直接關系到每個中國人對家庭,對社會,甚至于對國家的影響,只有將中國人的整體受教育水平提高上去,才能把中國在世界的地位提高上去,作為一個中國人,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告訴我們,中國人自強自立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有高水平的教育,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中國領先世界的神話!
如今,教育已不單單指在學校受到的教育,更廣泛指來自家庭的教育。正值花樣年華的我們,往往有逆反心理,所以常常因此而忽略甚至不理解家長對我們的關心和教育,其實家長對我們的教育有著一定的影響,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決定了國家的未來,也就是我們這些新人,是否能為祖國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明天。
教育不光是書面,更需要靈活,需要聯(lián)系實際,因為我們所重視的教育,終要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去的,而作為祖國的新一代,我們接受教育也是為了能給祖國創(chuàng)造輝煌。太多人的眼光過于局面性,應該把“教育”二字,拓展開來看,這樣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它包含很多東西,而且更多的是我們從生活中,從嘗試中所得到的寶貴的經(jīng)驗。
在很久以前中國就已是一個文明古國了,我們在文明,教育方面始終領先世界,然而不少國家從中國引進了我們的文明和文化,比如:日本。且先不說大的方面,就日本人的傳統(tǒng)服裝和服來說,就是中國唐代的著裝,他們在既我國幾千年以后才這樣穿衣。就日本來說,其實還有很多的中國文化,比如:建筑風格,日本建筑物多采用中國唐朝的建筑風格,由此可見中國對世界各國的影響。而如今的中國,往往是把自國的傳統(tǒng)風格換成了西方文化,我們的國家的確越來越發(fā)達了,但我更相信,沒有人愿意看到中國丟掉了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去模仿,過分汲取的西方文化,F(xiàn)在,我們所受的教育確實很先進,但是又有多少是我們中國自己的東西呢?我不是說追求他國的文化是一種錯,而是強調我們國家不應該丟失自己的風格。
但愿美好的祖國越來越繁榮,昌盛。但愿我國的文化越來越領先世界。
篇五:小議教育
教育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中國這幾年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然而卻又一直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束縛。
這不是一件小事,它所決定的不只是一種教育模式,它關系到中國教育理念的落實,牽涉到中國未來的發(fā)展狀況,同時也將影響好幾代人的態(tài)度和未來工作的取向。中國提出“素質教育“,這很好,但現(xiàn)在又存在只提出不落實的矛盾。小學,中學,,中學到大學,甚至于碩士到博士,哪一個不是要爬上堆滿試卷的階梯上去的.。
素質教育很好很優(yōu)秀,它可以提高學習者的實踐能力,從根本上真正體現(xiàn)教育理念的意義,真正落實的教育的本質中去,從而真正提高中國的整體素質水平,促進文化素質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從另一角度看來,應試教育就存在缺乏實際操作能力等的缺點,不是說絕對,而是從相比之下它確實比素質教育要差得多。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許多“高分低能”和“高分低素質”就是該觀點的一個很好的表現(xiàn)。
教育在另一方面存在的不足是其不穩(wěn)定性。今年說要選科考試,明年要文理分科,后年要全科統(tǒng)考,再后年又不知道要改個什么“為推進教育的全面發(fā)展”而設的新制度。——再次申明:教育是一個嚴肅的問題。教育不容許作為學生的我們草率等待,而作為學生的我們也不容許任何人把我們的學習當作兒戲。既然無法協(xié)調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矛盾,在教育上負責的機構就應當對我們有所當當,我們不是教育機構的試驗品,我們不愿做教育試驗的廢渣。今年的教育制度是“推進”、是“改善”、是“完美”,那前年的學生是不是白學了。我們不是一味摒棄教育制度的不斷改善和其結構的不斷調整,教育的完善也是作為公民的我們所追求的目標之一。但教育改革的每一步都應當深思熟慮,都應當顧全大局,都應當有發(fā)展的遠近,不要動不動就說改。
相信我的觀點也是不少同齡人的共鳴,我的觀點也有不足之處。但只希望每一個人都共同努力,不斷推進教育的合理化|
【教育的作文】相關文章:
教育的作文03-12
爸爸的教育作文11-28
教育了我作文11-16
教育有關的作文11-17
心理教育作文11-03
環(huán)保教育作文12-03
教育安全作文04-10
感恩教育作文02-12
有關教育作文03-12
媽媽的教育的作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