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周公吐哺的成語故事
周公吐哺,成語,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周公禮賢下士,求才心切,進(jìn)食時多次吐出食物停下來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shí)。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成語故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成語解釋
【解釋】:后用為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shí)。
成語典故
【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成語典故
《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強(qiáng)葆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dāng)國。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國曰:"周公將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憂勞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我所以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魯。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典源譯文
后來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聽說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為處理政務(wù),主持國家大權(quán)。管叔和他的諸弟在國中散布流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訴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說:"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國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沒法向我們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為天下之業(yè)憂勞甚久,現(xiàn)在才剛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為了完成穩(wěn)定周朝之大業(yè),我才這樣做。"于是終究輔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魯國受封。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卻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頭發(fā),吃一頓飯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你到魯國之后,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于人。"
釋義
"然吾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哺,口中所含食物。意謂洗發(fā)時多次挽束頭發(fā)停下來不洗,進(jìn)食時多次吐出食物停下來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比喻為了招攬人才而操心忙碌。形容禮賢下士,求才心切。后用為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shí)。
同源典故
一飯三吐 三哺 三握發(fā) 吐哺周公 吐哺握發(fā) 吐捉 吐握 周公下士 周公吐哺 周公發(fā) 哺應(yīng)為吐 握周公發(fā) 發(fā)一握 發(fā)握三
用典示例
東漢·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晉 葛洪 《抱樸子·逸民》:"夫 周公 大圣,以貴下賤,吐哺握發(fā),懼於失人。"
元 無名氏 《氣英布》第三折:"雖然做不得吐哺握發(fā)下名流,也是咱的風(fēng)云湊。"
相關(guān)資料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并制作禮樂,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
在周文王時,他就很孝順,仁愛,輔佐武王伐紂,封于魯。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為周安定社會,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據(jù)《曲阜縣志》記載:"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于魯"。新建立的周王朝面臨著嚴(yán)重的困難,商朝舊貴族們準(zhǔn)備復(fù)辟,而周公輔政,又有違于王位世襲制中父死子繼的原則,引起周室集團(tuán)內(nèi)部的矛盾。結(jié)果殘余勢力即與周室內(nèi)部的反叛勢力勾結(jié)起來,他們的代表是紂王子武庚與「三監(jiān)」管叔、蔡叔等人。結(jié)果周公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歸而制禮作樂。
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頭發(fā);吃一頓飯時,亦數(shù)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這就是成語「握發(fā)吐哺」典故。周公無微不至地關(guān)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么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攝政七年后,成王已經(jīng)長大成人,于是周公歸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后來,有人在成王面前進(jìn)讒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發(fā)現(xiàn)在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為周公忠心為國的品質(zhì)感動得流下眼淚,立即派人將周公迎回來。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為王朝操勞。周公輔佐武王、成王,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xiàn)。特別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為周王朝的發(fā)展嘔心瀝血,直至逝世,終天下大治。周公臨終時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離開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懷謙讓,把他葬在畢邑,在文王墓的旁邊,以示對周公的無比尊重。
周公為后世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學(xué)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終生倡導(dǎo)的是周公的禮樂制度。
詞語辨析
成語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詞語辨析
產(chǎn)生年代 古代
常用程度 一般
周公吐哺的成語故事
哺:口中所含食物。進(jìn)食時多次吐出食物停下來不吃,急于迎客。比喻為了招攬人才而操心忙碌。形容禮賢下士,求才心切。
近義詞:握發(fā)吐哺、知人下士、揮沐吐餐、禮賢下士
出處
《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譯文:
《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卻洗一次頭要多次握起頭發(fā),吃一頓飯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你到魯國之后,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于人!
故事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fā)的弟弟。周文王的其他兩個兒子很有名,長子伯邑考,就是被紂王弄死的那個帥小伙,二兒子是武王姬發(fā),而老四就是周公。他曾經(jīng)兩次輔佐武王東伐紂王,并制作禮樂,因?yàn)樗姆獾卦谥,爵為上公,故稱周公,是我國西周初年的偉大政治家、思想家和軍事家,被歷代儒學(xué)家稱為“元圣”。
周公自幼天性聰慧,德才兼?zhèn)洌耐鯐r他就在政治上嶄露頭角。武王即位后,周公作為太宰極力輔佐他,共同策劃滅殷建周大計(jì)。牧野大戰(zhàn)前,他代武王起草誓師之詞,在推翻殷商王朝的戰(zhàn)斗中起了關(guān)鍵作用。隨后,武王還采用周公之謀,將殷商畿(jī)地分而治之。
武王積勞成疾,臨終時由于太子姬誦年僅13歲,曾提出“兄終弟及”的主張,讓弟弟周公繼承王位,考慮到夏、商繼承制混亂,容易出現(xiàn)“兄弟內(nèi)戰(zhàn)” 等弊端,周公執(zhí)意不答應(yīng)。周成王即位后,為了維持和鞏固西周政權(quán),周公毅然挺身而出攝行朝政大事,率兵東征,平定了武庚錄父、管叔、蔡叔等的復(fù)辟和叛亂。緊接著,他又封藩建衛(wèi),實(shí)行宗法統(tǒng)治,加強(qiáng)對全國的控制。
周公攝政五年,在取得成王的同意后,開始營建洛邑。之后,從軍事和政治上完成了鞏固西周新生政權(quán)的重大措施后,攝政六年,周公又在洛邑建立各種典章制度,史稱“治禮作樂”,從政治上和思想上建立起了西周奴隸制新秩序,為萬代開太平。次年,周公還政成王,與召公分陜而治,繼續(xù)居洛,治理東方。
周公為政,勵精圖治,禮賢下士,尤為人所稱道!妒酚洝斨芄兰摇酚涊d:周公姬旦派長子伯禽(又稱禽父)去管理魯?shù)兀攪侵芄У┑姆鈬攪牡谝蝗螄遣,姬旦沒有去封國做國君),臨行時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卻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頭發(fā),吃一頓飯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你到魯國之后,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于人! 周公禮賢下士,求才心切,進(jìn)食時多次吐出食物停下來不吃,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這就是成語“周公吐哺”和“握發(fā)吐哺”的典故。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辈懿佟抖谈栊小分械倪@一名句,可謂說盡了后人對周公的無限敬仰。
【周公吐哺的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藏龍臥虎的成語故事01-04
酒池肉林的成語故事04-23
巢毀卵破的成語故事02-20
請君入甕的成語故事12-25
箭在弦上的成語故事07-25
心之官則思成語故事02-17
中華經(jīng)典成語故事08-05
亡羊補(bǔ)牢成語故事07-23
聲東擊西的成語故事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