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端午節(jié)的習俗作文匯總七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從內(nèi)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jīng)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guī)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jié)的習俗作文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jié)的習俗作文 篇1
過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tǒng)習慣,由于我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產(chǎn)生了眾多相異的節(jié)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nèi)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放風箏,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洗苦草麥藥澡,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jù)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賽龍舟。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佩香囊。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艾葉等,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以酒灑噴。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毙埸S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y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涂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
佩長命縷。亦稱續(xù)命縷、續(xù)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jié)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端午浴蘭儀式。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毒鸥琛ぴ浦芯芬嘤小霸√m湯會沭芳”之句!肚G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薄段咫s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我市陽城縣,就延續(xù)著這一習俗。在每年五月初五的早上,陽城人會將艾草的汁液涂在臉上,將艾枝插在耳朵上,全家老小爬到最高的山峰老鰾山,迎著朝陽與晨風,讓風將耳上的艾枝帶走,寓意邪風怨氣隨風而逝。隨后,全家攜手來到蟒河,老人為孩子、男人為女人用清澈的河水洗去臉上的艾汁。一代一代的傳統(tǒng)流傳下來,形成了陽城人獨有的紀念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
端午節(jié)的習俗作文 篇2
要說起家鄉(xiāng)的風俗,我必然會仔細回想,因爺爺奶奶早逝,我便節(jié)假日去的都是外婆家。我是個“不合格"的家鄉(xiāng)人,為何故說,因為我對風俗這是一竅不通啊,這可不是謙虛。
記得我年幼時,5月5日端午節(jié),外婆在三更半夜雞鳴時便起床了,因雞鳴很響亮,我便被吵醒了,睡眼朦朧的我,清清楚楚地記得外婆并不拉燈,緣由是因燈太亮,擔心吵醒我罷了,現(xiàn)在回想起來滿滿都是對我的愛呀,外婆輕悄悄的起床,輕悄悄的穿衣,麻利極了,接著便看看我,這時,我閉著眼睛只睜一條縫繼續(xù)看她做事。
外婆出去了不久便回來了,一種沁人心脾的奇特的香味,不用多說,香味便是艾草那獨特的香味,外婆用艾草掃了房屋便一根根的插在墻縫中。用來凈化空氣,驅蚊蟲,其風俗,有句俗詩叫“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就是艾草。
記得還有個方法,就是用藥草洗漱。外婆粗識草藥,外婆上了山,她對山了如指掌,一會兒采好了草藥,大約10種,把它們洗干凈和水煮,當水漸漸從清水轉變成了好看的琥珀色就大功告成了。
對了,還有一大主角就是吃粽子,粽子一開始就是紀念屈原的,因為屈原他杞人憂天。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的好人。后來屈原想不開就投江自盡,百姓擔心他被魚兒吃掉,于是包了許多粽子,不讓魚兒吃掉他。
端午節(jié)過了,我回到了家,這次端午節(jié)過得還挺開心的呢。
端午節(jié)的習俗作文 篇3
六年級作文敘端午節(jié)的習俗
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始于我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歷史。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qū)劃龍舟,兼有紀念當?shù)爻錾慕裰鞲锩仪镨囊饬x。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nóng)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jié)”,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jié)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qū),每年端節(jié)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F(xiàn)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nóng)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xiāng)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jié)。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zhèn)鹘y(tǒng)儀式又注入新的現(xiàn)代因素的“龍頭祭”!褒堫^”被抬入屈子祠內(nèi),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lián)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jié)。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我們中國真不愧是一個文明古國,一個端午節(jié)都有如此深厚的意義。
營鎮(zhèn)小學六年級:蔡筱筱
端午節(jié)的習俗作文 篇4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3、端午節(jié)的習俗
一年里,我最喜歡的節(jié)日就是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又叫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是農(nóng)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是;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葉,喝雄黃酒等。據(jù)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
端午節(jié)一早,我剛睜開眼,就看見奶奶在外面忙真什么。過去一看,原來奶奶在插艾草,餐桌上還擺著用艾草煮成的雞蛋和幾個想噴噴的粽子。這時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節(jié)。看著煮的綠綠的雞蛋和香噴噴的粽子,口水都忍不住要流下來,幾分鐘,兩個雞蛋和粽子就沒了影。
到了晚上,爺爺把飯上完了,爺爺從柜子里拿來一個瓶子像是藥酒的什么東西,還要我們每個人喝一口。我問爺爺;‘這是什么呀?’爺爺笑著說:“這是雄黃酒,喝了能避邪!蔽叶诉^雄黃酒,喝了一口,感覺辣辣的,但心里想著:這樣我就可以避邪了,辣算什么。
端午節(jié)過去了,但它留給我許多美好的回憶。
端午節(jié)的習俗作文 篇5
農(nóng)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艾節(jié)、端五、重午、午日、夏節(jié)。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jié)的習俗是大致相同的。端午節(jié)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掛艾葉菖蒲,賽龍舟,飲雄黃酒……
端午節(jié)又怎能少了粽子呢?每到端午前后,在株洲城鎮(zhèn)上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粽子。鄉(xiāng)下,人們一般都用翠綠的粽葉包粽子,通常是用玉米、紅棗、紅珠豆、花生、包谷、花豆、大豆、臘肉等攙和在用木堿灰和槐米浸染過的糯米中,用粽葉包裹成三角或小寶塔形,再用棕葉線扎緊,五個一串,放入鍋中煮熟即可。清香撲鼻,令人食欲頓生。到端午節(jié)這天,株洲城鄉(xiāng)家家戶戶在房屋門口用葛藤沿大門懸掛,將艾葉、菖蒲、桃枝或草棘刺插在大門兩邊,意寓祛病除邪。家里自配雄黃酒,全家大小輪流嘬飲少許。
香噴噴的粽子熟了,黃澄澄的雄黃酒釀好了,“賽龍舟的船”也準備好了,端午節(jié)也就隨著風而來了。彩繪的龍舟,整齊的著裝,如潮的人群,那熱烈的場面實在令人悠然神往。
我可愛的家鄉(xiāng),一年四季,節(jié)日不斷:春天,春節(jié)的腳步姍姍來遲;夏天,一起慶祝黨的生日;秋天,國慶的禮炮絢爛奪目;冬天,過小年的氣氛感染全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歡樂不斷。
端午節(jié)的習俗作文 篇6
今天是農(nóng)歷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相傳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jié)之前,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吃粽子。
勤勞的奶奶媽媽們在家里把粽葉洗凈,糯米浸泡過后,再放上鹽和醬油進行攪拌,豬肉切成一條條的放在醬油里浸個一天,等入味了,就開始了包粽子。糯米被她們的巧手包裹在了碧綠的粽葉里,然后用細細的裹緊。這時,我們小孩子早把大鍋里的水燒開了,大人們把粽子放下去,用大火煮。等到那大鍋里的水變得油綠油綠的咕嘟咕嘟地直冒泡,伴隨著粽子誘人的清香撲入鼻中,粽子就煮熟了。
如果有小孩子的人家,大人們會采來艾葉和一些說不上名稱的植物,放進鍋里煎成湯給孩子泡澡,聽說這樣能給小孩子排毒,還不怕被蚊蟲叮咬。我小的時候就洗過這樣的澡。洗完了澡,大人們給小孩子的手腕上綁上五色線,這五色線是寓意保平安的。小的時候我覺得挺好看的,綁上去之后就不舍得解開,F(xiàn)在漸漸長大了,怕被同伴們笑話,也就不肯綁了。
包粽子,吃粽子,洗艾葉澡,這就是我們端午節(jié)的習俗。
端午節(jié)的習俗作文 篇7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jié)日要吃香噴噴的粽子呢?世界上還有幾個節(jié)日要比熱鬧的龍舟賽呢?沒錯,只有端午節(jié),一個偉大的節(jié)日,一個神圣的節(jié)日。說起端午節(jié),還得從屈原的故事說起。
傳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薦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秦抗齊,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使屈原被讒免去職位,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報國無望,便含恨投江自盡。屈原死后,出國的百姓異常悲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憑吊屈原。有些漁夫則駕起船只,把事先準備好的粽子、雞蛋撲通撲通地往江里丟,說是讓魚吃了,就不會咬屈原的尸身。流傳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習慣。所以過端午節(jié)的這天,滿街都是賣粽子的小販,我們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樣包的嗎?哈,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先用一些新鮮的粽葉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種配料,然后用線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鍋上蒸,等滿屋飄著粽子香時就可以吃了。吃粽子時,要先把線解開,剝開粽子葉,里面藏著紅紅的粽肉,升騰著熱氣,散發(fā)著一種特有的粽香,兩個粽子用盤子裝著,活好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fā)著濃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個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味道真是棒極了。
吃完粽子,便來到河堤上觀看龍舟賽。在這一天,每個村子都會組織一支隊伍,而后拉到漣水河進行比賽。只見碧波蕩漾的河面上,五顏六色的龍舟整裝待發(fā),隊員們個個摩拳擦掌,仿佛勝券在握。而站在岸邊的觀眾比隊員們還要緊張,個個屏息凝視著河面。裁判一聲令下,一艘艘龍舟好像離弦的箭一樣,飛一般地向前沖去。頓時,河面上鼓聲震耳欲聾。一千米的水道上,隊員們憋紅了臉,咬緊了牙,拼命地劃。太好了,我們村的龍舟領先了,由于我們村的隊員配合默契,所以龍舟就特別聽他們的指令,行動自如。龍舟的身后留下了一條條波紋,原來平靜的水面,如布滿硝煙一般。尾隨在后的龍舟,不緊不慢地跟著,鼓手們也使出了吃奶的勁,使勁地敲,這鑼聲一聲接著一聲,清脆而有力。別的龍舟也不甘落后,一邊劃船,一邊和著鼓聲,“一二一二”地喊著口令往前沖,那口令里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河面上熱鬧極了,口令聲、鑼鼓聲、劃槳聲,匯成了一首激昂雄渾的樂曲,樂曲里有著濃重的端午節(jié)的氣氛。
故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啊,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宋玺诊h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jié)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鄉(xiāng)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是對詩人屈原愛國精神的一種欽佩。吃著正宗的家鄉(xiāng)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xiāng)龍舟賽,心里別有一番滋味。
【實用的端午節(jié)的習俗作文匯總七篇】相關文章:
實用的端午節(jié)的習俗作文三篇01-04
實用的端午節(jié)的習俗作文集合9篇01-29
【推薦】端午節(jié)的習俗作文300字匯編七篇01-14
【精品】端午節(jié)的習俗作文300字匯總九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