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常見習俗歷史典故的由來
導語: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多樣,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么大家知道習俗有哪些典故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歷史典故,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壓歲錢”的由來
春節(jié)拜年,一般是按輩數(shù)大小互相拜的。晚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拜年的兒童“壓歲錢”。壓歲錢,相傳是由宋代的“壓歲盤”演變而來的。
據(jù)說,在歷史上,舊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兒女者,用盤、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贈送,這就是“壓歲盤”。后來,“壓歲錢”取代了“壓歲盤”,這就是現(xiàn)在付給壓歲錢的方式。
清代,壓歲錢帶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歲時記壓歲錢》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边@里,是指帶方孔的銅制錢。自紙幣代替金屬制錢以來,便改用紅紙包封之以示吉利。清代曾有人寫詩描繪了兒童得到壓歲錢時的喜悅心情:“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錫蕭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放爆竹的由來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肚G楚歲時記》曾經(jīng)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藥,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fā)聲,以驅(qū)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因為最初的爆仗是燒竹子,故稱“爆竹”,一直沿用至今。唐朝把它稱為“爆竿”,后來也稱為“炮仗”。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jié)燃燒竹竿的情景。
后來,煉丹家經(jīng)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fā)現(xiàn)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于是發(fā)明了火藥。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用卷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qū)別,改名“爆仗”,后又改為“鞭炮”。爆竹很快成為一種驅(qū)害避邪的神物。
燃放爆竹,除了在新年到來之前希望邪去福來,祈求保佑一年平安如意,人們還用來志賀婚禮、開業(yè)以及重大的慶;顒。
過生日吹蠟燭的由來
過生日吃蛋糕吹蠟燭已為人們熟悉,這一習俗據(jù)說源于希臘。
在古希臘,人們都信奉月亮女神阿耳特彌斯。在她的一年一度的生日慶典上,人們總要在祭壇上供放蜂蜜餅和很多點亮著的蠟燭,形成一片神圣的氣氛,以示他們對月亮女神的特殊的崇敬之情。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疼愛孩子,古希臘人在慶祝他們的孩子的生日時,也總愛在餐桌上擺上糕餅等物,而在上面,又放上很多點亮的小蠟燭,并且加進一項新的活動——吹滅這些燃亮的蠟燭。他們相信燃亮著的蠟燭具有神秘的力量,如果這時讓過生日的孩子在心中許下一個愿望,然后一口氣吹滅所有蠟燭的話,那么這個孩子的美好愿望就一定能夠?qū)崿F(xiàn)。于是吹蠟燭成為生日宴上有著吉慶意義的小節(jié)目,以后逐漸地發(fā)展到不論是在孩子還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生日晚會或宴會上都有吹蠟燭這個有趣的活動。
過生日吃長壽面的由來
民間有生日吃壽面的習俗,其由來可有漫長的歷史了。這個習俗源于西漢年間。
相傳,漢武帝崇信鬼神又相信相術(shù)。一天與眾大臣聊天,說到人的壽命長短時,漢武帝說:《相書》上講,人的人中長,壽命就長,若人中1寸長,就可以活到100歲!弊跐h武帝身邊的大臣東方朔聽后就大笑了起來,眾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對皇帝無禮。漢武帝問他笑什么,東方朔解釋說:“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歲,人中1寸長,彭祖活了800歲,他的人中就長8寸,那他的臉有多長啊!
眾人聞之也大笑起來,看來想長壽,靠臉長長點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個變通的辦法表達一下自己長壽的愿望。臉即面,那“臉長即面長”,于是人們就借用長長的面條來祝福長壽。漸漸地,這種做法又演化為生日吃面條的習慣,稱之為吃“長壽面”。這一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抓周兒”的由來
抓周兒的儀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頓“長壽面”之前進行。講究一些的富戶都要在床(炕)前陳設(shè)大案,上擺:印章、儒釋道三教的經(jīng)書、筆、墨、紙、硯、算盤、錢幣、賬冊、首飾、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兒”還要加擺:鏟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縫紉用具)、繡線、花樣子(刺繡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經(jīng)濟條件,多予簡化,僅由大人將小孩抱來,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誘導,任其挑選,視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來測卜其志趣、前途和將要從事的職業(yè)。
據(jù)史書記載,此風俗興于魏晉南北朝。《顏氏家訓風操》有述:“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并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fā)意所取,以驗貪廉智愚,名之為試兒。”
唐宋時期,抓周兒這一風俗已很流行,民間十分重視,儀式也很隆重!秹袅讳浻印菲杏嘘P(guān)南宋時杭州風俗說:“至來歲得周,名曰'周日卒’,其家羅列錦席于中堂,燒香秉燭,頓果兒飲食,及父祖誥敕、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jīng)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段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并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于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文件,謂之'拈周試嘩’!
喝交杯酒的由來
提起交杯酒,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婚禮時這是個十分常見的節(jié)目。
據(jù)傳,這一習俗源于先秦時期。《禮記昏羲》載:新郎、新娘各執(zhí)一片一剖為二的瓢飲酒。其意是象征一對新人自此合二為一,夫妻間享有相同的地位,婚后相親相愛,百事和諧。到了唐代,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替代。到了宋代,新婚夫婦喝交杯酒時用的是兩個酒杯,先飲一半后再換杯共飲,飲完后則將酒杯一正一反擲于床下,以示婚后百年合好。清末的時候,交杯酒儀式已發(fā)展成為“合巹”、“交杯”、“攥金錢”三個部分。今天的婚儀中,“安杯于床下”之禮已被革除,“攥金錢”則為“擲紙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禮儀仍然實行,為婚禮平添了喜慶的氣氛。
握手的由來
握手最早發(fā)生在人類“刀耕火種”的年代。那時,在狩獵和戰(zhàn)爭時,人們手上經(jīng)常拿著石塊或棍棒等武器。他們遇見陌生人時,如果大家都無惡意,就要放下手中的東西,并伸開手掌,讓對方撫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沒有藏武器。這種習慣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握手”禮節(jié)。
鬧洞房的由來
中國傳統(tǒng)婚姻以其禮儀的隆重和場面的鋪陳而頗具特色。它通常要經(jīng)過提、訂婚、迎娶出嫁、鬧房等“程序”;其中以新婚當夜眾親友在洞房嬉鬧新娘和新郎后,新人雙雙攜手歸寢為一高潮。舊時,此中滋生出一些乖情悖理的舉動,因多發(fā)生在洞房里,故稱為“鬧房”、“鬧洞房”、“鬧新房”;由于這一習俗以新娘為主要逗趣對象,故又稱“鬧新娘”、“耍新娘”,舊時還稱為“戲婦”。
關(guān)于鬧房習俗的來歷,我國民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源于驅(qū)邪避災。相傳,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個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隨在一伙迎親隊伍之后,他看出這是魔鬼在伺機作惡,于是就跟蹤到新郎家,只見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進洞房。當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進入洞房時,紫微星守著門不讓進,說里面藏著魔鬼。眾人請他指點除魔辦法,他建議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勢眾,魔鬼就不敢行兇作惡了。”于是,新郎請客人們在洞房里嬉戲說笑,用笑聲驅(qū)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時分,魔鬼終于逃走了?梢,鬧房一開始即被蒙上了驅(qū)邪避災的色彩。鬧洞房驅(qū)邪的風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新郎前一晚就須睡在洞房,事先請兩名女童手執(zhí)紅燭將新房內(nèi)照一遍;天津人則請吹打班子在新房內(nèi)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后,驅(qū)房內(nèi)邪氣依然十分重要。諸如在東漲,新郎進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執(zhí)單刀朝每個角落虛砍一刀,并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壞腦袋,四砍喪神快離開,笑看麒麟送子來!备毡榈牧曀资窃谛路績(nèi)置長明燈。所謂“洞房花燭夜”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有學者研究說,“聽房”習俗,實質(zhì)上也是防鬼怪進入洞房的一種保護措施。
關(guān)于鬧房來歷的另一種觀點認為,鬧房首先在北方出現(xiàn),而且開始時主要是新郎,這大概與北方民族的生活習性有關(guān)。他們以狩獵和游牧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驃悍和勇健,在新婚時忍受棒打可以證明一個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
世界上有些落后的民族以自殘和被虐來表明男人資格,甚至拿獵取到的人頭作為信物求偶,恐怕同出一義。鬧房在古代保留了這一原始習俗。
拜年的由來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nèi)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fā)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jié),開封府放關(guān)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泵髦腥~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jié),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guān)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xiàn)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lián)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cè)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lián)年誼,以敦鄉(xiāng)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nèi)容和形式。現(xiàn)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jù)彼此的社會關(guān)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梢远毫舫燥、玩耍。
二是禮節(jié)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y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fā)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jié)。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shù)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訪,所以拜年的時限可以延長到正月十五燈節(jié)左右。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后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民國后至現(xiàn)在,親友間相互拜年、晚輩給長輩拜年、同事間互訪,以及團拜、宴會、晚會、茶話會等恭賀新年的形式也很盛行。
貼春聯(lián)的由來
每逢春節(jié),我國民間家家要貼春聯(lián)。春聯(lián)的起源還要從桃符說起。
關(guān)于桃符有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千里,結(jié)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這樹上的桃子能變成神仙。
一個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紅發(fā)綠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鬼怪,并用草繩捆著喂了看山的老虎。從此,兩兄弟的大名令鬼怪為之懼怕,他們死后變?yōu)閷iT懲治惡鬼的神仙。后世人們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畫上神荼、郁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cè),以驅(qū)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
隨著時代的變化,桃符本身也在變化,以后人們又將兩個神仙的名字寫在桃符上,代替畫像,再后來,又發(fā)展到“題桃符”,即將字數(shù)相等、結(jié)構(gòu)對稱、意思相應的短詩題寫在桃符上,這就是春聯(lián)的前身。
到了五代的時候,蜀主孟昶親自在桃符上題了“新年納余慶,佳節(jié)賀長春”一聯(lián),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聯(lián)。到了宋代,春節(jié)貼對聯(lián)已經(jīng)成為一種風俗了。王安石詩中就寫過:“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用紅紙書寫春聯(lián)始于明朝。
中秋博餅的由來
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中秋;一樣的中秋月,不一樣的月餅文化。中秋明月,遙寄多少思鄉(xiāng)情;中秋會餅,抒發(fā)多少團圓之意。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jié)即將來臨,三百多年的博餅文化再度興起,但是,你知道博餅習俗的由來么?
在古代,“博”是一種棋戲,后泛指賭博活動。當然,沿襲到現(xiàn)在的博餅活動不再有賭博的意味,而是成為廈門人中秋聚會的保留節(jié)目。當落入大瓷碗里的骰子發(fā)出叮叮當當?shù)那宕囗懧暎敯l(fā)自人們心底的歡聲笑語傳遍大街小巷,中秋佳節(jié)的喜慶氣氛便更加濃厚起來。
廈門的“博餅”,也叫“博中秋餅”、“博會餅”。這一風俗的形成與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guān)。據(jù)傳在300多年前,鄭成功屯兵廈門,每到八月十五月圓之夜,滿懷反清復明豪氣的將士們難免有思鄉(xiāng)思親之情。為排解和寬慰士兵們佳節(jié)思念親人之苦,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發(fā)明了博餅游戲。鄭成功親自批準士兵從農(nóng)歷八月十三到十八在軍中按單雙日輪流賞月博餅。后來,這一游戲逐漸在民間流傳和改進,成為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
中秋會餅每會63塊餅。每會餅設(shè)“狀元”1個,“對堂”2個,“三紅”4個,“四進”8個,“二舉”16個,“一秀”32個。全會大小餅以63塊為單位,這是因為在古代九九八十一是帝王所用的數(shù),八九七十二是千歲所用的數(shù),而鄭成功封過延平王,所以只能用六十三之數(shù)。這大小六十三塊餅,分別代表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
如今,博餅活動不僅局限于家庭,同學、朋友、同事以及單位團體也紛紛在中秋節(jié)舉行博餅活動。而且,博餅活動的內(nèi)容也逐漸豐富,獎品也逐漸被一些日用品如毛巾、沐浴露、食用油、工藝品等替而代之。當然,博餅的樂趣不在于禮品的大小,也不在于獎品的內(nèi)容,人們看重的是團聚在一起搏弈的樂趣。
【常見習俗歷史典故的由來】相關(guān)文章:
艾灸歷史由來及典故03-10
民間歷史典故的由來匯總04-12
「歷史典故」清明節(jié)的由來03-28
春節(jié)的由來的歷史典故02-02
歷史典故之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08-16
歷史典故之餃子的由來作文(精選5篇)02-10
歷史典故精選02-28
歷史成語典故:罄竹難書的典故02-22
立夏的由來、習俗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