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膽離歌高三作文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朗讀《荊軻刺秦》的聲音瑯瑯,已是深秋入冬,枯枝上輕飄飄地掛著寥寥幾片葉子,麻雀倦懶地支在枯葉中,偶爾一動,驚起蟲鳴,又撲閃著翅膀,再歸于平靜。
我坐在窗邊,靜望這深秋之景,讀著文章,好似易水訣別也發(fā)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清冷而又有一絲肅殺。翩翩白衣的高漸離輕聲唱著送別詞句,而那相送之人表情嚴肅而釋然。
是啊,這是兩千多年前的離愁別緒,也是少有的大悲大義。戰(zhàn)國后期,強秦虎視眈眈極寒之地的燕國。燕,一個并不強大的國家,在韓被秦滅,趙助秦滅燕之時,太子丹由田光引薦找到了荊軻,袒露腹心,希望能通過刺殺秦王這一做法阻止秦的鐵騎向燕國駛去。
荊軻,并非劍術高手,甚至可以說是市井之人,終日于席間飲酒放歌,在此表面下,卻是一個俠義之士,然“深沉讀書”的他,更是才勇兼?zhèn)涞某练(wěn)之人,才會被燕丹拜為上卿,成為千古傳頌的刺殺大戲的主角。
一開始,荊軻對刺秦王一事是拒絕的。他并非燕國之人,在亂世中人人自危,誰會為一國之存亡而賠上自己性命,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改朝換代只要不傷及他們就無關痛癢;蛟S是上卿身份的吸引力,亦或是優(yōu)厚的待遇難以拒絕,荊軻最終應下了太子丹,但我希望他是出于“俠義”二字,是不忍于強秦給天下人帶去生靈涂炭,是一次義舉。
如何去,以什么理由去?這是荊軻和太子但首先要考慮的。此時秦將王翦已驅兵于燕南部邊界,時局緊急,如若秦兵渡過易水河,燕再無能守之地。然而想要接近秦王,必須要有足夠的條件,縱有千金而不能。
這時,荊軻想到了一個人:樊於期。樊於期乃秦國敗將,畏罪逃于燕地,如果以樊於期之頭顱與燕督亢之地圖同獻與秦王,必得秦王親自接見。太子丹自知樊於期之重要,去執(zhí)著于婦人之仁,不許。荊軻自去尋樊於期,表明時局利害關系后,樊於期自刎。荊軻得其頭顱與盒中。太子丹得知,無可奈何,遂允。得趙國徐夫人匕首,萃取毒藥。算是準備完畢。
論太子丹于荊軻間的關系,并不能用“好”來形容,太子丹必對荊軻有猜忌。挑選秦舞陽作為荊軻副手,卻連讓荊軻等一個與他同去的朋友都不許,并疑其有退意,這難道不是猜忌?
再論太子,決斷之時優(yōu)柔寡斷,用人之時疑神疑鬼,也不是一個良君。
易水訣別的`前夜,荊軻是否會徹夜難眠,看著將要藏于地圖中的匕首,鋒利而尖銳,卻不容一絲猶豫,就像他一樣,明日之后,生死不論,成敗與否,且看秦國朝堂之上。夜色闌珊,明月皎潔而難掩清冷氣氛,這時,一縷哀婉纏綿的塤聲融入月夜,聲濁而喧喧在,聲悲而幽幽然,淡淡的送入遠方天際。
遠行之前,“太子與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敝滓,徒增一種悲壯之情,高漸離擊筑,荊軻隨著筑聲高昂唱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清朗的聲音,打破前面營造的悲涼氣氛,由悲到壯,使人振奮。風吹起,白色衣冠隨風輕盈舞動,好似荊軻并不是去赴一場可能會有去無回的戰(zhàn)場,而是要去遠行的俠客,俠氣伴著他。
登車,荊軻沒有回頭,沒有一絲的猶豫,只有決絕。塵土清揚,浮上了太子和賓客們的白衣,沒有理會這浮塵,只是默默地遙望遠方,荊軻離去的方向。
從那千年風塵中醒來,才發(fā)覺自己是在夢中,第一節(jié)課的預備鈴已經響起,我卻依然沉浸在思緒中無法自拔,像那白衣之下,有一把淬著劇毒的利刃,要插入秦國心臟,卻置死生于身外,像一首悲涼雄壯的離歌······
【孤膽離歌高三作文】相關文章:
有關離歌的高三作文05-20
離歌高三800字作文05-20
離歌1000字作文03-14
離歌高一優(yōu)秀作文03-25
離歌的高一作文03-18
離歌的作文900字03-19
離歌高中作文900字03-14
離歌的高二優(yōu)秀作文05-17
離歌高一作文700字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