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閱讀答案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閱讀答案了,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檢查自己的得與失,并對今后的學習做出調整。大家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規(guī)范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飲酒》閱讀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飲酒》閱讀答案1
閱讀下面詩歌,回答16-18題。(共12分)
飲酒(其十七)[晉]陶淵明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1】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注]【1】蕭艾:艾蒿,指雜草。
16.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行行失故路:人走著走著,往往會迷失最初的`方向。
B.任道或能通:順應內心的想法,或許能將路走通達。
c.覺悟當念還:覺悟到走錯方向,應及時地回到舊路。
d.鳥盡廢良弓:鳥打盡弓會廢棄,英雄已無用武之地。
17.古人詩詞中常會托物言志,下列詩句中沒有運用此手法的一項是(3分)
A.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屈原《橘頌》)
B.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陶淵明《飲酒(其八)》)
c.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陳子昂《感遇(其二)》)
d.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杜甫《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18.唐朝韓愈曾作《幽蘭操》一歌,其中有四句:“蘭之猗猗,揚揚其香。不采而佩,于蘭何傷!闭埬阏勔徽勴n詩與陶詩前四句所表達的情感的異同。(6分)
答案:
三、詩歌鑒賞、默寫
16.d
17.d
18.相同點:陶淵明和韓愈在詩中都通過蘭花來喻指君子的高貴品格,表達了自己內心對高潔品性的堅守。(2分)
不同點:韓愈詩中所表達的是君子的才華不會因無人賞識而減弱半分。即使沒有明君賞識也沒有關系,君子依然會堅守自己的道德操行。(2分)而陶淵明詩則用清風比喻明主(或明時),蕭艾比喻無能小人,表達了君子之德要有明君賞識,才能從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或君子要在明時出仕才會有所作為,從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2分)。
《飲酒》閱讀答案2
飲酒(其九)
陶淵明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①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注釋:①汩:攪混。②紆轡:回車。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歌在清晨的叩門聲中發(fā)端,詩人衣裳還來不及穿好就去開門,寫出了詩人的急切心情。
B.請問來者是誰,是農人提著壺遠道來探望我,詩人有感于田父的好心腸,產(chǎn)生了與時相違之嘆。
C.入仕做官確實可以學習,但違逆自己初心就會走入迷途,詩人態(tài)度非常堅決,我的車不能回轉。
D.本詩的情懷志趣與《歸園田居(其一)》類似,敘事樸實,有生活氣息,體現(xiàn)陶詩典型風格。
16.《屈原列傳》中屈原、漁夫問答的內容,與蘇軾的《赤壁賦》主客問答的形式相近,本詩也設為問答方式,請解析這樣寫的作用。(6分)
答案:
15.B
16.
。1)田父與詩人一問一答,田父勸陶淵明隨波逐流,不要與時勢違背;陶淵明表達了不愿重返仕途的決心;
。2)田父代表了世俗的觀念,“我”代表了作者內心的.理想追求,一問一答,表現(xiàn)出了作者進與退(做官與退隱)的內心矛盾,在對比中突出強調了詩人不流于世俗的高潔志趣;
。3)敘事親切自然,生動活潑,舒緩了詩歌的節(jié)奏,富有生活氣息。
。ㄔu分標準:每點2分,共6分。第一點,點明對話內容,得2分;第二點概括雙方觀點,得2分;第三點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得2分)
《飲酒》閱讀答案3
飲酒二十首(其四)
晉·陶淵明
棲棲①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②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注】①棲棲:心神不安的樣子②翮(hé):鳥的翅膀。
1、下列對本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的前四句描繪了一只失去同伴,在暮色中獨自飛翔、徘徊哀鳴的孤鳥形象。
B、詩的五、六兩句是說這只鳥嗚叫著想要飛向遠方,就不必來來去去的依依不舍。
c、詩的七、八兩句和曹操的“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抒發(fā)的情感并非異曲同工。
d、作者認為,既然自己和這只鳥一樣,已經(jīng)找到了理想的歸宿,就不會再離開了。
2、請結合全詩,分析作者表達的情感。(6分)
答案:
1、B(B項理解錯誤,這兩句還是寫孤鳥凄厲的叫聲,及來回徘徊的形象。
2、①詩人借孤獨無助失群鳥,抒發(fā)了自己置身官場、歷經(jīng)風雨的無助。②詩人借助“孤松”,寄寓了自己的孤傲清高、潔身自好的人格情操。③最后兩句抒發(fā)了詩人歷經(jīng)坎坷后,希望遠離塵俗、歸隱田園的決心。
《飲酒》簡析:
這首詩以失群鳥依孤獨松,比喻自己隱居守志,終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鳥,日暮還在徘徊獨飛。沒找到合適的棲息之處。夜晚叫聲悲切,依依戀戀,不肯遠去。因遇孤生松,收斂翅歸依。寒冷的勁風使萬木凋謝,而松樹獨不衰。我像這只飛鳥一樣,總算找到歸所,千載不相背棄。
本詩通篇采用了強烈的對照(對比)手法。詩的前六句極言孤鳥的失意,令人倍感凄涼。下六句極言鳥的得棲息之所,以青松作為棲息之地,自為理想的樂土,矢志不再離去。前者極言失意,后者極言境遇的可貴,前后構成了強烈的對比。表現(xiàn)了詩人對遠離塵囂的渴望和對田園生活的依戀熱愛。
《飲酒》閱讀答案4
回答問題。(12分)
文侯①與群臣飲酒,樂,而天雨,命駕將適②野。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君將安之?”文侯曰:“吾與虞③人期獵,雖樂,豈可無會期哉!”乃往。
韓借師于魏以伐趙,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壁w借師于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后知文侯之意,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
使樂羊伐中山④,克之,以封其子擊⑤。文侯問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比巫拊唬骸熬弥猩剑灰苑饩芏苑饩,何謂仁君?”文侯怒,任座趨出。次問翟璜,對曰:“仁君也!蔽暮钤唬骸昂我灾?”對曰:“臣聞君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蔽暮類,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
(選自《資治通鑒》)
【注】①文侯:魏國君主。②適:到……去。③虞:古代管理山澤的官。④中山:中山國。⑤擊:文侯的兒子魏擊。⑥任座:人名。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文侯應之亦然( ) (2)皆朝于魏( )
。3)克之,以封其子擊 ( ) (4)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
【小題2】請用“/”給下列句子劃分節(jié)奏,畫兩處。(2分)
韓 借 師 于 魏 以 伐 趙
【小題3】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無會期哉!
【小題4】文章敘述了關于文侯的哪三件事?請概括回答。(3分)
答案
【小題1】(1)這樣(2)拜見、朝拜。(3)戰(zhàn)勝、攻破(4)通“返”,返回
【小題2】韓/借師于魏/以伐趙
【小題3】我事先與管理山林的人約好打獵,飲酒雖然快樂,但怎能失約呢?
【小題4】(1)魏文侯守信赴約(2)魏文侯和解韓趙矛盾(3)魏文侯迎任座為上賓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文侯應之亦然”中“然”是這樣的意思,“皆朝于魏”中“朝”是拜見、朝拜的意思,“克之,以封其子擊”中“克”是戰(zhàn)勝、攻破的意思,“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中“反” 通“返”,返回的意思。本題雖然考的是一些常見的實詞,但考生也要注意辨別實詞在不同的句子中的含意。這就提醒考生在平時的文言文學習當中,一定要特別注意對文言實詞的積累,以便考試時能夠得心運手。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2】
試題分析: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讀是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頓,特別是文言文中的閱讀停頓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有以下六種情況注意停頓:主謂之間要停頓;謂賓之間要停頓;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古二今一”之間要停頓;關聯(lián)詞后面要停頓;總領性詞語后面要停頓。因此,本句可以這樣來劃分句子的'節(jié)奏:韓/借師于魏/以伐趙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本題的翻譯,句中的“虞人、期、雖、豈”等,都是重要的采分點,關鍵是要注意對譯。翻譯一般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根據(jù)語境,做到文通字順。因此,此題可以翻譯為:我事先與管理山林的人約好打獵,飲酒雖然快樂,但怎能失約呢?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4】
試題分析:考生在備考前應該掌握一些分析文章內容的方法,一般情況下,文章的內容,我們可以從題目、文章的開頭與結尾、中心的過渡段落、關鍵語句等方面去著手分析。因此,在認真閱讀原文后,可以知道,文章敘述了關于文侯的三件事是:(1)魏文侯守信赴約(2)魏文侯和解韓趙矛盾(3)魏文侯迎任座為上賓。
考點:理解文言文內容要點。能力層級為理解B。
《飲酒》閱讀答案5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試題】
一:
1.請從煉字角度說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在何處。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3)這首詩記敘、描寫、議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請選這四種表達方式中的任一種,作簡要評析。
(4)歷來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有認為“悠然見南山”好的,也有認為“悠然望南山 ”好的。請簡明扼要地談談你的看法。
5.前二句詩刻了詩人自己的形象,請你說一說這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安删铡边@一動作中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
6.把“悠然見南山”的“見”字改這“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是不是一樣?這什么作者要這樣寫?
7.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知識,說說后二句景物描寫的含義。這種描寫與前二句的人物描寫有什么聯(lián)系?
8、詩中最能體現(xiàn)詩人隱逸生活情趣的一個詞是______________。
9、詩中描寫的景物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特點。
10.既然“結廬在人境”為何沒有“車馬喧”,請用詩中句子作答。 (1分)
11.“悠然見南山”中的“悠然”一詞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心境?(2分)
12.能否把“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改為“望”字?為什么?(3分)
【閱讀答案】
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后心靈的自得、閑適、恬淡。
示例二:“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xiàn)了作者心靈的自由和愜意。(任選一詞,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 (意思對即可。)
3:.一、二句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huán)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對于第一句是極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堅決地轉折。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閑的緣由。五---八句細致的描寫采菊的過程,并以所見寫心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兩句抒發(fā)感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4:“見”字好,“見”更能顯示出詩人采菊時,未留心、不經(jīng)意間與廬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態(tài),從而標志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于塵雜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巴弊趾--“望”表示有意識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詩人對僧道云集的廬山勝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詩人隱逸思想的真實外化,體現(xiàn)著藝術形式服從于思想內容的創(chuàng)作原則。
5.寫一個悠閑自得的詩人形象!安删铡钡膭幼鞑皇且话闳说膭幼,它包含著詩人超俗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
6.見”是無意中看見,把人和物融這一體!翱础被颉巴焙孟袷怯幸獾剡h看,使人和物拉開一段距離。效果不一樣。
7.表面上是寫太陽下山了,倦鳥也知道還家,實質上是勸告人們不要奔波于齷齪的官場之中,要返回到這美好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
8、“心遠”或“悠然”(答出其中一個即可)
9、寧靜、平和、閑適、恬淡……(答出其中一個即可)
10.心遠地自偏(1分)
11.“悠然”寫出了詩人那種恬淡、閑適的心情(2分)
12.不能!耙姟北憩F(xiàn)的不是詩人對山的有意觀望,而是在采菊時山的形象無意中映入眼簾的狀態(tài)。(3分)
二:
(1) 前二句詩刻畫了詩人自己的形象,請你說一說這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采菊”這一動作中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
(2) 把“悠然見南山”的“見”字改這“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是不是一樣?這什么作者要這樣寫?
(3) 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知識,說說后二句景物描寫的含義。這種描寫與前二句的人物描寫有什么聯(lián)系?
(4)這首詩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請選這四種表達方式中的任一種,作簡要評析。
(5)歷來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有認為“悠然見南山”好的,也有認為“悠然望南山 ”好的。請簡明扼要地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
(1)寫一個悠閑自得的詩人形象!安删铡钡膭幼鞑皇且话闳说膭幼,它包含著詩人超俗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
(2)“見”是無意中看見,如熟友想見,把人和物融為一體!翱础被颉巴焙孟袷怯幸獾剡h看,使人和物拉開一段距離。效果不一樣。
(3)表面上是寫太陽下山了,倦鳥也知道還家,實質上是勸告人們不要奔波于齷齪的官場之中,要返回到這美好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
(4)一、二句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huán)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對于第一句是極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堅決地轉折。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閑的緣由。五---八句細致的描寫采菊的過程,并以所見寫心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兩句抒發(fā)感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5)“見”字好--“見”更能顯示出詩人采菊時,未留心、不經(jīng)意間與廬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態(tài),從而標志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于塵雜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識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詩人對僧道云集的廬山勝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詩人隱逸思想的真實外化,體現(xiàn)著藝術形式服從于思想內容的創(chuàng)作原則。
三:
1、寫詩人悠閑自得生活的一句詩是
2、表現(xiàn)這首詩思想內容的一個詞是 ,也是全詩的詩眼。
3、“悠然見南山”的“見”能否換成“望”?
4、“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 。
5、對這首詩中語句的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 )
A “結廬在人境”是說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
B “問君何能爾”,“爾”的意思是“耳”,罷了。
C “飛鳥相與還”,“相與還”是結伴而還,意思是飛鳥倦了也知道還家。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據(jù)此時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隱居生活。
6、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
A “悠然見南山”用一個“見”字描寫采菊時于無意間偶見南山,使南山靜穆超然的風景正好與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現(xiàn)了一種天真自然的意趣。
B 詩中的采菊、山氣、夕陽、飛鳥,包含了無限詩情畫意,它既不能用言語形容,又無須用言語形容,體現(xiàn)了作者隱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C 詩的'語言婉曲含蓄,雖說“此中有真意”,又說“欲辯已忘言”,其實,“真意”就在作者所要表現(xiàn)和所要追求的“心遠地自偏”的意境中。
D 這首詩創(chuàng)造了一個詩情、畫意、兼具的意境,既表達了作者的清高思想和恬靜愉快的心情,又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啟迪。
答案: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心遠
3、不能“見”字的妙處在于無心,無意間偶見,才能與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確是有意為之。
4、自然情趣
5、B(應是“如此”之意)
6、C(“真意”指詩人從自然與人和諧的景象中所體悟到了自然之趣。)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明,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
【鑒賞】
陶淵明(365~427),潯陽柴桑人。陶詩以其沖淡清遠之筆,寫生活、墟里風光,為詩歌開辟一全新境界。
《飲酒》組詩共二十二首,此為第三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并無內在聯(lián)系,興至揮毫,獨立成篇。這首主要表現(xiàn)隱居生活的情趣,于勞動之余,飲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此時情味,何其深永!陶詩的一大特色就是樸厚,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懷”等詞語阻斷對情理規(guī)律的探索和揭示,這或者就是詩歌回歸自然的一種表現(xiàn)。
起首四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詩人不經(jīng)意地在與你談話,然而,那內涵、那滋味卻又是相當豐富的。首先,它蘊涵著詩人對田園生活深深的喜愛!敖Y廬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車馬之喧的侵擾,這里滿含著詩人對人境之喧鬧、官場仕途的厭惡和對安靜田園之贊美;其次,詩人對“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一矛盾狀況所作的解答,是“心遠地自偏”,這里面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只要“心遠”,就自會去尋求偏遠之地,從而達到無車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心遠”,無論地之實際上的偏遠與否,都會達到心靈的寧靜,這與佛教思想特別是禪宗境界已很相似。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對上句“而無車馬喧”和“心遠地自偏”的坐實。它不是抽象地論證,而是由虛入實,信手拈出詩人田園生活的一個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審美意義的場景,給予了最完美、最藝術而又最自然的表現(xiàn)。詩意深醇,卻又元氣渾成,融和沖淡,又能天然入妙,遂成千古絕唱!對此曾有一段精彩評論:“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本自采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閑而累遠。
詩人采菊東籬,有如傾聽著大自然美妙的音響,觀賞著大自然美妙的畫面,那里一定有著清清的泉水,奏著莊嚴的天籟,那菊花一定散發(fā)著醉人的芳香,使詩人陶然欲醉,意與境會妙不可言。悠然之間,詩人舉首展望,遠遠的廬山映入了眼簾,這時,詩人才發(fā)現(xiàn),天色已是傍晚,一層淡淡的暮靄籠罩著遠處的山景,使它更具綽約朦朧之美,在這絕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飛鳥們結伴而歸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凹选弊趾茫∪缙浞值赝嘎短幜嗽娙藢Α吧缴障Α钡母杏X和體會,發(fā)人聯(lián)想到那傍晚的山色;“飛鳥”二字,既是眼前之實景,為這平淡的畫面增添了一點動感,同時,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種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體之物象,有時詩人主觀之自我。它是"云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那只倦于車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飛鳥吧!
結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實化虛,以虛涵實,妙極!詩人說自己從大自然里得到了許多啟示,領會到人生之真諦,但又感到無法用言語表達,當然,也無須用言語表達。詩人由“欲辯”而達“忘言”,這也是一種新的人生境界吧!就藝術而言,它涵蓋了更多的,更豐富的、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內容,各中滋味,就留給讀者自己品味了。
最后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jīng)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實際的意思,是說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表現(xiàn)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像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對于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jīng)歷豐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作品主旨
表現(xiàn)了作者悠閑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
《飲酒》閱讀答案6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飲酒其五閱讀答案一
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結廬在人境(建造)問君何能爾(這樣,如此)
B.心遠地自偏(偏僻)采菊東籬下(籬笆)
C.山氣日夕佳(傍晚)飛鳥相與還(結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實意)欲辨已忘言(辨別)
2.選出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語言直接道出作者對幽美平靜的田園的喜愛,對車馬喧囂的官場的厭倦。
B.三、四句采用問話的形式,借飲酒人之間的對話來表現(xiàn)作者對超塵脫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寫田園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歸林飛鳥構成一幅大自然的美麗畫面,表現(xiàn)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閑自得的心情。
D.這首詩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詩景、情、理融為一體,意境深遠含蓄,語言樸素自然。
3.陶淵明是_____________時代的山水田園詩人。這首詩寫作者隱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1.D(“真”為真實人生的真正意義或人生真諦。)
2.B
3.東晉安貧樂道悠然自得
(1)詩中的“心遠”一詞是什么意思?在詩中有何作用?
(2)這首詩在藝術上情、景、理三者渾然交融,就這個特點作簡要的分析。
12、(1)心靈超脫塵世。詩眼(關鍵)。
(2)情:恬淡安寧與世無爭。景:菊、山、飛鳥、落日……理:要感受自然樂趣必須心靈超脫世俗。
飲酒其五閱讀答案二
21.請從煉字角度說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在何處。(2分)
2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2分)
【答案】2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后心靈的自得、閑適、恬淡。
示例二:,全國最大的高考資源網(wǎng)end#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xiàn)了作者心靈的自由和愜意。。(任選一詞,言之成理即可。2分)2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意思對即可。2分)
14.既然“結廬在人境”為何沒有“車馬喧”,請用詩中句子作答。(1分)
15.“悠然見南山”中的“悠然”一詞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心境?(2分)
16.能否把“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改為“望”字?為什么?(3分)
參考答案:
14.心遠地自偏(1分)
15.“悠然”寫出了詩人那種恬淡、閑適的心情(2分)
16.不能!耙姟北憩F(xiàn)的不是詩人對山的有意觀望,而是在采菊時山的形象無意中映入眼簾的狀態(tài)。(3分)
賞析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后的感受。后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xiàn)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并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為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因為“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么即使處于喧鬧的環(huán)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靜之地。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xiàn)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他看到“真風告逝,大為斯興”(《感士不遇賦》),官場風波險惡,世俗偽詐污蝕,整個社會腐敗黑暗,于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敖Y廬在人境”四句,就是寫他精神上在擺脫了世俗環(huán)境的干擾之后所產(chǎn)生的感受。所謂“心遠”,即心不念名利之場,情不系權貴之門,絕進棄世,超塵脫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遠,因此前人激賞其“詞彩精拔”。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tǒng)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坝迫灰娔仙健,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閑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安删铡边@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將“見”改為“望”不好。“見”字表現(xiàn)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之為,而是采菊時,無意間,山入眼簾。
見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嵐氣,若有若無,浮繞于峰際;成群的鳥兒,結伴而飛,歸向山林。這一切當然是很美的。但這也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在陶淵明的詩文中,讀者?梢钥吹筋愃频木渥樱骸霸茻o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辭》);“卉木繁榮,和風清穆”(《勸農》)等等,不勝枚舉。這都是表現(xiàn)自然的運動,因其無意志目的、無外求,所以平靜、充實、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應該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個自然運動中完成其個體生命。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含蓄寄托了與山林為伍的情意,還在規(guī)勸其他人;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痹娔﹥删洌娙搜宰约旱膹拇笞匀坏拿谰爸蓄I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詩里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地(秋夕籬邊),也可理解為整個田園生活。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閑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這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jié)的高尚品德。這兩句說的是這里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爸燎檠哉Z即無聲”,這里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這首詩也是陶詩藝術風格的一個典范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詩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詩句更流暢,語氣更自然,情貌更親切。
《飲酒》閱讀答案7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4-16題。
飲酒(其二十)
陶淵明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1】,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2】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qū)區(qū)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3】,六籍【4】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5】。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6】。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注釋:【1】魯中叟:指孔子!2】洙泗:二水名,孔子曾在那里教授弟子。【3】絕世下:指漢代滅亡以后。【4】六籍:即六經(jīng)。【5】問津:出自《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6】頭上巾:《陶潛傳》載,陶淵明曾“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
14.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頭兩句直抒感嘆之情,既奠定了整首詩的感情基調,又統(tǒng)攝全篇。
B.“洙泗”兩句,寫孔子之后禮樂教化中斷,世風日下,直到暴秦時代。
C.“區(qū)區(qū)”兩句,寫前代飽學詩書的長者忠誠勤懇地傳授儒家文化典籍。
D.“終日”兩句,寫當今社會上人們終日奔忙,卻沒有一個人向我請教。
15.詩中“鳳鳥”出自《論語》(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下列詩句中“鳳”的含義,與本詩中相同的一項是(3分)
A.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戰(zhàn)國屈原《離騷》)
B.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唐李賀《李憑箜篌引》)
C.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唐李商隱《無題》)
D.豈無當世志,鳳鳥不可逢。(明唐時升《園中》)
16.宋代葉夢得《石林詩話》中指出,陶淵明的詩“言飲酒,未必意真在酒”。請結合全詩,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
答案:
三、(本大題共4小題,共20分)
14.(3分)D(“卻沒有一個人向我請教”有誤)
15.(3分)D
16.(6分)這句話是說陶淵明的詩寫飲酒,未必是真的沉醉于酒中,而是借此別有寄托(1分)。本詩中“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表面上是說,要是不痛痛快快地喝酒,就對不起用來漉酒的頭巾(1分),實則感嘆整個社會的人都喪失真淳,忙于追名逐利,無人再讀六經(jīng),像孔子一樣探尋救世之道(2分)。結尾說起飲酒,實乃對世道失望的憤懣無奈之語,暗含詩人對現(xiàn)實的關注和憂慮(2分)。
【評分參考】解釋評論1分,結合詩句分析5分。意思對即可。
《飲酒》閱讀答案8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各題。
飲酒二十首(其八)
陶淵明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提壺撫寒柯,遠望時復為①。
吾生夢幻間,何事紲②塵羈。
[注]①遠望時復為:倒裝句,即“時復為遠望”。②紲:捆綁,束縛。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聯(lián)中的“沒”字用得巧妙,欲揚先抑。先寫青松被雜草掩沒,不見其姿,目的是突出下文青松的“卓然”。
B、第二聯(lián)著力塑造青松的形象,運用對比、反襯手法,描繪出眾雜草在寒霜凝結之時全部倒伏于地,青松卻高枝卓然的景象。
C、第三聯(lián)意謂青松多了,蔚然連成松林,人們可能還不覺得它們的與眾不同,但是單獨一棵松樹立在天地間的時候人們才稱奇。
D、第四聯(lián)說作者將酒壺掛在松枝之上,有時候又極目遠眺;結構上承上啟下,承上贊美青松,啟下說明世事擾得自己煩惱。
15、這首詩題為“飲酒”,但很顯然,詩人意不在酒,請具體分析詩句中蘊含了哪些情感。
【答案】
14、D
15、①詩歌的前六句托物言志,以卓爾不群、歲寒后凋的青松自況,表達出詩人堅貞傲岸、超撥于流俗的品性;②七、八句描寫酒壺掛枝、自在遐觀的行為,表現(xiàn)出一種悠然獨得的境界;③末二句直抒胸臆,抒發(fā)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塵網(wǎng)束縛的感慨。
【解析】
【14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后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詩歌鑒賞的選擇題對整個詩歌的綜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詩句的含義、詩句的手法還考核詩歌的情感,注意結合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D項,“啟下說明世事擾得自己煩惱”錯誤。陶淵明心里愛這東園青松,便將酒壺掛在松枝之上,飲酒、流連于松樹之下。即使不到園中,亦時常從遠處來瞻望青松之姿。掛壺寒柯,這是何等親切。遠望松姿,正是一往深情。淵明之心靈,分明是常常從青松之卓然高節(jié),汲取著一種精神上的滋養(yǎng)。結筆兩句,夢幻,喻人生之短暫,翻見得生命之可珍惜。紲者,捆縛也。塵羈即塵網(wǎng),謂塵世猶如羅網(wǎng),指的是仕途。生命如此有限,彌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縛在塵網(wǎng)中,失掉獨立自由之人格。這種堅貞高潔的人格,正有如青松。這才是真正的主體品格。故選D。
【15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歌的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字詞語進行分析。對于情感的把握,可以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達這類似的情感;可以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從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可以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chuàng)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可以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扒嗨稍跂|園,眾草沒其姿”,寫青松與眾草比,它不凋零。“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是說等到嚴寒霜降,眾樹凋零,唯見青松卓然挺立,這又從時人令上來寫。也只有等到冬天來臨,寒霜使眾草凋謝。青松的高枝才顯得格外挺拔!蔼殬洹敝盖嗨瑟毩寥。單看青松,“歲寒知松柏之后凋”,獨立不凋,這時人們才覺得珍奇!昂隆保瑲q寒不凋的松枝。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詩歌的前六句是寫“松樹”,塑造了卓然獨立、不畏嚴寒、獨樹一格、與眾不同的青松形象,詩人實則是托物言志,表現(xiàn)自己的品性。“提壺撫寒柯,遠望時復為”,淵明之心靈,分明是常常從青松之卓然高節(jié),汲取著一種精神上的滋養(yǎng)。寫詩人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出一種悠然獨得的境界。夢幻,喻人生之短暫,翻見得生命之可珍惜。紲者,捆縛也。塵羈即塵網(wǎng),謂塵世猶如羅網(wǎng),指的是仕途。生命如此有限,彌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縛在塵網(wǎng)中,失掉獨立自由之人格。這種堅貞高潔的人格,正有如青松。這才是真正的主體品格!昂问录湁m羈”的意思是“又何必被俗世的塵囂羈絆住腳步呢”,直抒胸臆,抒發(fā)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塵網(wǎng)束縛的感慨。
《飲酒》閱讀答案9
【原文】:
文侯與群臣飲酒,樂,而天雨,命駕將適①野。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君將安之?” 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無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②之。韓借師于魏以伐趙,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
趙借師于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講③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使樂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文侯問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比巫唬骸熬弥猩,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予,何謂仁君?”文侯怒,任座趨出。次問翟璜,對曰:“仁君也!蔽暮钤唬骸昂我灾?”對曰:“旦盟羞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主宣直l――臣是以知之。”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
――選自《資治通鑒》
【注釋】:
①適:到……去 ②罷:了結,③講:和解
【翻譯】:
魏文侯(魏斯)和群臣飲酒,興致正高時,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馬上備車前往近郊。左右侍從勸說:“飲酒正在興頭,天又下雨,國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與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約好打獵,飲酒雖樂,但怎能失約呢?”于是起身前往,親自告訴對方,因下雨,取消打獵的事。
韓國向魏國借兵攻打趙國。魏文侯(魏斯)說:“我和趙國情同手足如兄弟,不能答應你!壁w國又向魏國借兵攻擊韓國,魏文侯同樣拒絕。韓、趙兩國使者皆憤然辭去。事后,兩國得知魏文侯的外交政策,都開始向魏國朝貢。自此,魏國開始強大,其他諸侯國不能跟它爭鋒。
魏斯派樂羊攻打中山國,攻克后,封給兒子魏擊。魏斯問群臣:“我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國君!敝挥腥巫f:“國君攻克中山,不將它封給弟弟,卻分給兒子,怎么能稱得上仁德呢?”魏斯大怒,任座匆忙告辭。魏斯再問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答:“國君是仁德的君主!”魏斯再問:“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聽說只有國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剛才任座言辭正直,我才得以知道!蔽核勾髳,派翟璜速召回任座,親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賓。
【閱讀訓練】:
20.結合語境寫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4分)
、夙n借師于魏以伐趙( ) ②皆朝于魏 ( )
③二國皆怒而去 ( ) ④使樂羊伐中山 ( )
21.選出與例句中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3分)
例句:君將安之
A.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B.晏嬰,齊之習辭者也(《晏子使楚》)
C.唐人尚未盛為之(《活板》)
D.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2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4分)
臣聞君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23.讀了上文以后,你覺得魏文侯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4分)
【參考答案】:
20.①軍隊②朝見、朝拜③離開④派、派遣 (每小題1分,共4分)
21.D(3分)
22.我聽說君王仁義臣下就正直,剛才任崖的話坦率直爽,我因此知道您仁義。(聞、向者、是以,每詞1分:句子大意,1分。共4分)
23.信守諾言,能搞好與鄰國的關系,善于接受臣下的意見。(每點2分,答出兩點得4分,意思對即可)
《飲酒》閱讀答案10
趙襄子飲酒 (7分)
趙襄子①飲酒,五日五夜不廢酒②,謂侍者曰:“我誠邦士也,夫飲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優(yōu)莫曰:“君勉之!不及紂二日耳!紂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懼,謂優(yōu)莫曰:“然則③吾亡乎?”優(yōu)莫曰:“不亡!毕遄釉唬骸安患凹q二日耳,不亡何待?”優(yōu)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④!然亦殆矣!”
注釋 :①趙襄子:名無恤,春秋末年晉國大夫。②廢酒:停止飲酒。
③然則:(既然)如此,那么。④相亡:一塊兒滅亡。
【小題1】解釋劃線的詞(4分)
、倬阒!不及紂二日耳( ) ②襄子懼,謂優(yōu)莫曰( )
、鄄煌龊未( ) ④焉能相亡!( )
【小題2】翻譯(2分)
、俜蝻嬀莆迦瘴逡挂樱獠徊。
、诓患凹q二日耳,不亡何待?
【小題3】優(yōu)莫把趙襄子飲酒五日同紂的行為進行 ,語意深長。(1分)
答案
【小題1】①盡力、努力 ②害怕、恐懼 ③等待 ④怎么,哪里 (各1分,共4分)
【小題1】①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點也不疲勞。(1分)
、诒燃q就差兩天罷了,不滅亡還等什么呢?(1分)
【小題1】對比 (1分)
解析【小題1】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更要培養(yǎng)課內向課外遷移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準確地理解課外文言文的重點字詞。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
【小題1】體會對比手法對表現(xiàn)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作用。
《飲酒》閱讀答案11
飲酒
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趣林鳴。
嘯傲東軒②下,聊復得此生。
。ㄗ⑨專傺`(yì):古同“浥”,沾濕。②軒;窗。
14、下列理解和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本一、二句寫帶露采菊,時間在清晨;七八句寫倦鳥歸林,時間在傍晚。都是作者眼前所見之景。
B.“忘憂物”指“菊”,通過賞菊,作者忘卻了塵世的喧囂和仕途的憂愁。
C.“壺自傾”有斟酒之意,還有酒壺傾盡之意,寫出詩人獨酌時間之長,從而表現(xiàn)詩人愁情之重。
D.末尾兩句即有對隱居悠閑之樂的形象描繪,也體現(xiàn)了歸隱后的悠然自得,寄情之情。
15、作為陶淵明詩歌的'常見意象,秋菊、歸鳥有何象征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請分別結合陶淵明其他詩文簡要分析。
答
14、D.“悠然自得”錯!傲膹汀币辉~上承“忘憂”遺世”,表現(xiàn)詩人壯志難酬的憤懣,而非“悠然”。
15、秋菊象征高潔,表達了詩人對未經(jīng)世俗污染的自然之物及人性的追求。相關詩句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悠閑采菊,抬頭見山,這兩句通過對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適心情,突出了詩人的追求和向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歸去來兮辭并序》)中借“三徑”荒、“松菊”存指出詩人雖生活條件艱苦,但仍決心歸隱,表明了詩人清高的品格和高潔的風尚。
《飲酒》閱讀答案12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題。(15分)
文侯與群臣飲酒,樂,而天雨,命駕將適①野。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君將安之?
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無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②之。韓借師于魏以伐趙,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趙借師于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講③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使樂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文侯問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予,何謂仁君?文侯怒,任座趨出。次問翟璜,對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對曰:旦盟羞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主宣直l—臣是以知之。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
(選自《資治通鑒》)
(注)①適:到……去
②罷:了結,③講:和解
20、結合語境寫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4分)
、夙n借師于魏以伐趙()
、诮猿谖()
、鄱䥽耘()
、苁箻费蚍ブ猩()
21、選出與例句中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3分)
例句:君將安之
A、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B、晏嬰,齊之習辭者也(《晏子使楚》)
C、唐人尚未盛為之(《活板》)
D、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2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4分)
臣聞君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23、讀了上文以后,你覺得魏文侯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4分)
參考答案:
20、
、佘婈
②朝見、朝拜
③離開
、芘、派遣(每小題1分,共4分)
21、D(3分)
22、我聽說君王仁義臣下就正直,剛才任崖的話坦率直爽,我因此知道您仁義。(聞、向者、是以, 每詞1分:句子大意,1分。共4分)
23、信守諾言,能搞好與鄰國的關系,善于接受臣下的意見。(每點2分,答出兩點得4分,意思對即可)
《飲酒》閱讀答案13
景公飲酒
景公飲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諫曰:君飲酒七日七夜,章愿君之廢酒也。不然,章賜死。晏子入見,公曰:章諫吾曰:愿君之廢酒也。不然,章賜死。如是而聽之,則臣為制①也;不聽,又愛②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紂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廢酒。
[注釋]①臣為制:即制于臣,受臣子控制。②愛:吝惜,舍不得。
23.下列對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七日七夜不止(停止) B.則臣為制也(被)
C.又愛其死(喜愛) D.令章遇桀、紂者(假使)
24.你喜歡景公嗎?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23.C
24.喜歡。因為他是一個較開明的君主,臣子以死相勸,他舍不得殺;晏子跟他講道理,他還能聽得進。
《飲酒》閱讀答案14
《飲酒·其十七》閱讀理解題
《飲酒·其十七》
[晉]陶淵明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1、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行行失故路:人走著走著,往往會迷失最初的方向。
B.任道或能通:順應內心的想法,或許能將路走通達。
C.覺悟當念還:覺悟到走錯方向,應及時地回到舊路。
D.鳥盡廢良弓:鳥打盡弓會廢棄,英雄已無用武之地。
2、古人詩詞中常會托物言志,下列詩句中沒有運用此手法的一項是( )
A.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屈原《橘頌》)
B.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陶淵明《飲酒(其八)》)
C.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陳子昂《感遇(其二)》)
D.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杜甫《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3、唐朝韓愈曾作《幽蘭操》一歌,其中有四句:“蘭之猗猗,揚揚其香。不采而佩,于蘭何傷!闭埬阏勔徽勴n詩與陶詩前四句所表達的情感的異同。
《飲酒·其十七》閱讀理解答案
1、D。
2、D。
3、相同點:陶淵明和韓愈在詩中都通過蘭花來喻指君子的高貴品格,表達了自己內心對高潔品性的'堅守。
不同點:韓愈詩中所表達的是君子的才華不會因無人賞識而減弱半分。即使沒有明君賞識也沒有關系,君子依然會堅守自己的道德操行。(2分)而陶淵明詩則用清風比喻明主(或明時),蕭艾比喻無能小人,表達了君子之德要有明君賞識,才能從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或君子要在明時出仕才會有所作為,從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
《飲酒》閱讀答案15
趙襄子飲酒
趙襄子①飲酒,五日五夜不廢酒②,謂侍者曰:“我誠邦士也,夫飲酒五日五夜矣③,而殊不④!”優(yōu)莫曰:“君勉之!不及紂二日耳!紂七日七夜,今君五日!毕遄討,謂優(yōu)莫曰:“然則⑤吾亡乎?”優(yōu)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yōu)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⑥!然亦殆矣!”
導讀:趙襄子日夜飲酒不止,還不知醒悟,優(yōu)莫將其與殷紂相比,使趙襄子霍然頓悟,優(yōu)莫可謂善于勸諫的了。
注釋 :①趙襄子:名無恤,春秋末年晉國大夫。②廢酒:停止飲酒。③矣:語氣詞,了,表示已經(jīng)實現(xiàn)的事情。④殊:副詞,很,極。殊不,意思是,一點也不。⑤然則:(既然)如此,那么。⑥焉:疑問代詞,怎么,哪里。相亡:一塊兒滅亡。
一、解釋加點的詞
1.我誠邦士也( ) 2.君勉之!不及紂二日耳( )( )
3.今天下盡桀也( ) 4.不亡何待( )
二、選文“然亦殆矣!”中“殆”的意思是______,我們還學過,_____,百戰(zhàn)不殆。
三、翻譯
1.夫飲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
2.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
四、優(yōu)莫把趙襄子飲酒五日同紂的行為作_______,語意深長。
【譯文及參考答案】
68.趙襄子飲酒
趙襄子喝酒,五天五夜沒停止,對侍從說:“我真是國家的杰出人才呀,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點也不疲勞!眱(yōu)莫說:“君主您多努力呀!比紂還差兩天罷了!紂喝酒取樂達七天七夜,現(xiàn)在您已經(jīng)持續(xù)五天了!毕遄雍ε铝耍瑢(yōu)莫說:“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滅亡了吧?”優(yōu)莫說:“不會滅亡。”襄子說:“比紂就差兩天罷了,不滅亡,還等什么呢?”優(yōu)莫說:“桀紂之所以滅亡,是因為遇上了湯武,現(xiàn)在天下都是桀一樣的人,而您是紂一樣的人。桀與紂并存世上,哪能一同滅亡呢?不過,也危險了!”
一、1.確實 2.盡力、努力 比不上 3.全、都 4.等待什么(其中“何”為疑問代詞,什么)
二、危險 知己知彼
三、1.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點也不疲勞。 2.比紂就差兩天罷了,不滅亡還等什么呢?
四、對比
【《飲酒》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飲酒其九閱讀答案07-04
《飲酒》古詩閱讀及參考答案10-10
《趙襄子飲酒》閱讀答案和翻譯10-18
寬容課文閱讀答案:寬容閱讀答案04-02
《閱讀》閱讀練習及答案10-18
掩飾的閱讀及閱讀答案06-07
格林童話閱讀題閱讀答案 - 閱讀題答案01-17
蟾蜍登月閱讀及閱讀答案05-24
《關于閱讀革命》閱讀答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