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閱讀答案
導語:閱讀短文《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回答后面練習題。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閱讀答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閱讀原文:
正式的書籍,是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zhàn)國時代出現(xiàn)的。起先,人們把文字寫在竹片木片上,叫做簡或牘。就是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樣長度和寬度的細條(一般5寸至2尺長),然后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或用漆寫,每片可以寫8到14個字。有的把簡牘用麻繩、絲繩或者皮條串編起來,叫做“冊”,也可以寫作“策”。這個“冊”字,像在幾片簡牘中間穿上一條繩索的樣子。傳說孔子因為勤奮讀書,竟把這種穿簡牘的皮條翻斷了多次。
這種笨重的書使用起來當然是極不方便的`。據(jù)說,秦始皇每天批閱文書,那些竹簡和木片有60公斤重。西漢的時候,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簡。
春秋末期,還出現(xiàn)了寫在綢子上面的書。這種書叫做帛書。它可以卷起來,一部書就是一卷或幾卷綢子,用木棒做軸,所以也叫它卷軸。后來,“卷“成了書的量詞。人們常說的“開卷有益”“讀書破萬卷”,就是從這里來的。 這種書比起竹簡來,輕便多了,但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閱讀試題:
1.用簡明的語言解釋“簡”和“冊”這兩個概念。(字數(shù)不超過方格數(shù),以下同)
“簡”是□□□□□□□□□□
“冊”是□□□□□□□□□□
2.根據(jù)竹、木、帛做書的材料的缺點,我們可以推知,書的理想材料必須具備以下兩個特征,一是□□□□,二是□□□□。
3.畫線的句子能否改成“這種書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通采用,但比竹簡輕便”?為什么?
4.著眼于上下文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看出第3段中的“還”字,是與第1段中的“——”一詞相照應的。
5.選文第1段中孔子的傳說隱含了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是——,意思是 ——,請再寫出兩條類似的成語——、——。
6.對選文內(nèi)容概括恰當?shù)囊豁検? )
A.重點介紹了我國早期的正式書籍——簡牘和帛書的形式、制作方法及特點。
B.重點介紹了我國正式的書籍使用材料的演變和發(fā)展。
C.主要說明了我國正式的書籍產(chǎn)生的時間及發(fā)展過程。
D.主要說明了紙成為書籍的理想材料的原因。
《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閱讀答案:
1.“簡”是古代寫了文字的竹片;“冊”是用繩索串編起來的簡牘。
2. 攜帶方便;成本較低。
3. 這句話拿帛書與竹簡作比較,先肯定其“輕便”的優(yōu)點,接著用“但”一轉(zhuǎn),側(cè)重強調(diào)其“成本太高”的缺點。而強調(diào)缺點,意在說明書籍演變的動力,為引出下文作準備,所以不能改。所改句子重在肯定帛書的優(yōu)點,這顯然不合說明的需要。
4。. 起先
5. 韋編三絕;形容讀書勤奮。例: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孫康映雪、囊螢夜讀。
6. A第6題A項的概括比較全面、準確。
【《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的閱讀答案11-11
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語文教案11-19
到海底安居閱讀及答案02-15
《被命運擱到》閱讀答案02-21
月到中秋閱讀附答案01-15
到海底安居閱讀與參考答案02-16
從三到萬閱讀參考答案02-16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閱讀答案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