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指揮的技巧
導語:合唱指揮是有效表達音樂情感、增強合唱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指揮是合唱得以有效進行的指導語言.作為合唱團隊的主要人物,指揮者需要掌握具備一定素質和掌握一定的技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合唱教程,歡迎大家參考!
一、指揮的基本姿勢
指揮站立要穩(wěn),身體有控制的放松,垂肩而立,雙腳分開,背部形象舒展、高大,感覺舒適而自然;面部表情豐富而自然;眼睛明亮而富于表達。指揮的雙手蘊涵著豐富的合唱藝術語言,每一個動作都表達著一定的意圖。手是合唱指揮的主要工具。
手的基本姿勢可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常用姿勢 手指自然彎曲,掌心向下,形狀似放在排球上的感覺。擊拍點位于中指的掌指關節(jié)處,擊拍時手腕一定要保持穩(wěn)定,千萬不能上下擺動。右手掌心永遠向著下方、前下方;左手掌心也可向著側內(nèi)方、側內(nèi)下方及側內(nèi)上方,除極特殊需要,掌心不應向正前方。
2、手握空拳 表示強而有力,強收拍時經(jīng)常使用。
3、拇指和食指輕捏,表示弱,弱收拍時也經(jīng)常使用。
4、手掌自然伸張,表示柔和、抒情。
5、左手掌心向側內(nèi)方、側內(nèi)上方,稍呈緊張狀態(tài),表示強而有力。手臂逐漸向上抬起則表示漸強。指揮線條由手來完成,小臂附著于手的運動,大臂則跟隨小臂運動。當手向中央收攏時,小臂收回,大臂逐漸靠近身體;手向側前方運動時,大臂則逐漸離開身體兩側。指揮的基本姿勢須結合擊拍動作經(jīng)常練習,是指揮者必不可少的功課。一定要一絲不茍,嚴格要求。
二、指揮的擊拍動作
擊拍動作是指揮者進行指揮活動最重要的基本動作。這個動作的正確與否、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指揮工作的成敗。擊拍動作包括兩個部分:
1、擊拍 是由肩部發(fā)力并帶動大臂、小臂,手自上而下的一個擊打動作。感覺與拿錘子釘釘子相似。這個動作的最低點力量最大,被指揮理論稱為“拍點”。
2、反射 是由擊拍后自然產(chǎn)生的一個反彈動作。感覺與擊鼓后的反彈動作相似。
認真體會:點前加速、肌肉緊張;點后減速,肌肉放松是掌握擊拍動作的要領。
擊拍是指揮的基本功,業(yè)余指揮要下一定功夫練習。
三、指揮的擊拍技巧
為了適應音樂速度、力度、情感等不斷變化的需要,就要調(diào)整擊拍與反射角的大小和擊拍過程的速度、力度,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擊拍技巧類型。一般規(guī)律是:快速、跳躍、節(jié)奏強的音樂,擊拍的速度快、力度大、反射角度。宦、柔和、節(jié)奏緩和的音樂,擊拍的速度慢、力度小反射角度大;局笓]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1、直線型 擊拍線條為自上而下的直線,拍點十分清晰,反射角為銳角,擊拍點前后的加速和減速十分明顯。直線型是擊拍動作的基本形態(tài),多用來表現(xiàn)中速和較快、快、很快速的音樂及非連音、跳音〔頓音、斷音〕的唱法。
2、斜線型 擊拍線條為斜線,拍點清晰,但反射角不如直線型尖銳,擊拍點前后的加速和減速明顯。適用于表現(xiàn)適中的速度和力度,以及非連音為主的唱法。
3、弧線型 反射線條為較大斜線,擊拍線與反射線呈弧線連接,拍點只在內(nèi)心的速度感覺中存在,幾乎沒有擊拍點前后加速和減速的感覺;適合表現(xiàn)慢速、抒情、力度較弱的連音唱法。
指揮法是在指揮者的指揮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造和總結出來的,指揮者可在指揮實踐中正確、靈活、綜合使用和創(chuàng)立不同的指揮方法。
四、指揮的動作技巧
指揮法帶有很強的技巧性,學習者必須通過經(jīng)常、認真地練習方可獲得。練習時應注意以下亊項:
1、認真體會有關理論和技術要領;
2、保持正確的姿勢;
3、注意雙手動作的范圍;
4、手腕支撐著手的動作,不要上下擺動,掌心要始終向下或前下方;
5、雙臂抬起自然,不要高舉在胸前,雙臂不要夾緊;
6、雙肩放松,不可隨擊拍動作上下聳動;
7、肘部放松、自然下垂,不要夾緊,也不能過分向外撐出;
8、擊拍線條要始終在前面的縱平面上,上下左右進行,萬萬不可揮向合唱團;
9、基本的擊拍練習,是指揮者的必練功課。這種練習簡單而枯燥,但必須熟練掌握。
五、設計指揮圖式的原則
指揮圖式是按照節(jié)拍的強弱規(guī)律設計的,節(jié)拍的強弱無非有強拍、次強拍、弱拍三種情況。生活實踐告訴我們,自然用力的方向大都是自上而下的,重心向下、離心向上才符合物體運動的力學規(guī)律,設計指揮圖式也須遵循這個原理。
于是,就產(chǎn)生了以下原則:擊拍動作方向:強拍由上向下,次強拍由內(nèi)上向外下,弱拍由外上向內(nèi)下。反射動作方向:反之。以上是設計指揮圖式總的原則。
偶而弱拍的方向會和次強拍的方向重疊,雖然方向相同,但線條的長短、拍點的高低是截然不同的。
1、強拍 自上而下的直線;
2、次強拍 自上而下由內(nèi)向外的長斜線;
3、弱拍 自上而下向內(nèi)或向外的短斜線。
反射線總是于擊拍線方向相反,并用直線、斜線、弧線使擊拍線連結起來。
指揮圖式并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也不是每個人的指揮圖式都必須完全一樣。指揮圖式是可以自己設計的,只要符合音樂中節(jié)拍的強弱規(guī)律,符合物體運動力學原理,遵循指揮圖式設計原則,指揮起來舒服、自然就是合理的。
有的合唱指揮在其著作中認為:弱拍是自下而上的托舉動作,我是不贊同的。弱拍的擊拍怎樣托舉?不能理解。
我認為:在基本的指揮圖式中,只要是擊拍線,無論是強拍、次強拍還是弱拍總的趨勢都應是自上而下的。因為擊拍動作是需要發(fā)力的,只有這樣才符合“重心向下”的原理。只是為了區(qū)別強拍、次強拍和弱拍,有上下線、上下長斜線和上下短斜線的細微差別。我們知道:反射線總是與擊拍線的方向相反的,反射動作是需要放松的,反射線才符合“離心向上”的原理。有一些初學者在指揮過程中,常出現(xiàn)“反拍”現(xiàn)象,就是違背了指揮圖式設計原則的原故。
六、常用拍子的指揮圖式
樂曲的拍子有三種:
1、單拍子:每小節(jié)只有一個強拍的二拍子、三拍子。
2、復拍子: 每小節(jié)不止一個強拍同類型單拍子的序列。
3、混合拍子:每小節(jié)不止一個強拍不同類型單拍子的序列。
常用基本拍子的指揮圖式是: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其它拍子的圖式都由這三種圖式演變而成。圖式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擊拍線(實線)、拍點(位于擊拍線末端,擊拍線與反射線的交匯點)、反射線(虛線)。
1、單拍子
a、二拍子 二拍子的樂曲最為常見,指揮圖式也是最基本的。常見的拍號有:四二拍、二二拍。
圖式中,第一拍的拍點在腰帶處,第二拍的拍點可稍高。圖式均表示右手圖式,練習時,可用雙手同向
對稱進行。
b、三拍子 常見的拍號有:四三拍、八三拍、
2、復拍子
復拍子的圖式不能用重復的單拍子的圖式來表示,如:四拍子圖式并不是兩個二拍子圖式的重復。因為,復拍子的每一小節(jié)中只有一個強拍,如果用兩個二拍子的圖式來表示,就出現(xiàn)了兩個強拍的情況,會影響作品表現(xiàn)上的平穩(wěn)、連貫,甚至會使人弄不清拍子的具體位置,而使演唱出現(xiàn)混亂。
a、四拍子 由(2+2)組合而成。每小節(jié)有四拍,第一拍為強拍,第三拍為次強拍,其它為為弱拍。常見的拍號有:四、四拍。
b、六拍子 由(3+3)組合而成。每小節(jié)有六拍,第一拍為強拍,第四拍為次強拍,其它為弱拍。常見的拍號有:八六拍、四六拍。
c、九拍子 由(3+3+3)組合而成。每小節(jié)有九拍。
第一拍為強拍,第四拍、第七拍為次強拍,其它為弱拍。常見的拍號有:八、九拍。
d、十二拍子 由(3+3+3+3)組合而成。每小節(jié)有十二拍,
第一拍為強拍,第四拍、第七拍、第十拍為次強拍,其它為弱拍。常見的拍號有:八、十二拍
復拍子中的六拍子、九拍子、十二拍子等,由于強拍出現(xiàn)的周期較長,前進的動力受到緩沖,所以樂曲多為較慢的速度,常表現(xiàn)平靜、柔和、抒情的情緒,指揮線條也要平穩(wěn)、連貫。如果樂曲的速度較快,指揮圖式則要簡化。圖式的簡化將在以后的內(nèi)容中介紹。
3、、混合拍子
a、五拍子 由(2+3)或(3+2)組合而成。每小節(jié)第一拍為強拍,下一個重音為次強拍,其它為弱拍。常見的拍號有:四、五拍。
b、七拍子 由(2+2+3)或(2+3+2)或(3+2+2)組合而成。從混合拍子的定義來看,七拍子不會是(3+4)或(4+3)的結構,明確了七拍子的拍子結構,才能正確的設計出七拍子的指揮圖式。每小節(jié)有一個強拍,兩個次強拍,其它為弱拍。常見的拍號有:四、七拍。
七、起 拍
起拍是指揮的第一個動作,是指示伴奏或合唱團從預備至開始的指揮過程。在起拍動作中,要暗示合唱歌曲開始時的速度、力度和基本情感。因此,起拍是指揮的一個重要步驟。起拍動作包含三個部分:
1、預備
眼睛首先環(huán)視合唱團,以集中合唱團員的注意力,面部表情堅定而自信,眼睛里充滿著合唱作品中的情感和對合唱團成功演唱的期待。雙手緩緩抬起并回落,回落后要保持相對穩(wěn)定、靜止狀態(tài)。右手稍高,雙手距離約二十公分,高度在胸部以下。肩部和手臂放松、自然。
如果合唱有前奏,伴奏是鋼琴一件樂器,可只用右手做預備動作,左手則在引進合唱時加入指揮動作。如果伴奏是一個較大的樂隊,則需要雙手做預備動作。指揮在排練時,不要養(yǎng)成在預備動作中講話的不良習慣。因為,指揮在做了預備動作后,合唱團員注意力都處在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隨時準備吸氣演唱,預備時間過長就會使大家松懈。久而久之,預備動作會失去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2、吸氣
吸氣是起拍過程中關鍵的動作。它的動作要領是:吸氣前的預備動作雙手必須是靜止狀態(tài),位置在起拍前一拍的拍點上。然后明確、果斷地做出吸氣動作,不能有絲毫的猶豫,吸氣動作實際上就是已經(jīng)練習過的反射動作。指揮在做吸氣動作的同時,自己也要和合唱團一起吸氣。吸氣是合唱作品的一部分。因此,吸氣的速度應和歌曲的速度、律動一致。吸氣動作開始于起唱前一拍的拍點并與起拍動作相連,吸氣動作的方向一定要準確。否則,就不能正確聯(lián)結到指揮圖式中起唱的第一拍而導致混亂,吸氣與起拍是一個連續(xù)動作的兩個部分。
3、起拍
吸氣之后擊出的第一拍稱起拍,并從這一拍開始進入指揮圖式,合唱團在拍點上進入演唱。
由于歌曲開始拍可以處在小節(jié)內(nèi)的不同位置,所以,又有正規(guī)節(jié)奏起拍和非正規(guī)節(jié)奏起拍之分。正規(guī)節(jié)奏起拍:即在小節(jié)線后第一拍、強拍處起拍;非正規(guī)節(jié)奏起拍:是指在非強拍處起拍。無論哪種起拍,預備動作總是在圖式前一拍的拍點后,吸氣動作則是在這一拍反射線上。起拍就是合唱作品的第一拍,第一個音符要在拍點上唱出。
下面說明幾種常見的起拍圖式:
強拍起拍
進行曲、歡快情緒的起拍:動作要干脆、有力。拍點清晰,反射動作輕快。
抒情曲、委婉情緒的起拍:動作要柔和、連貫。拍點清楚,反射動作緩慢。
b、弱拍起拍
c、分割拍起拍:即單位拍的后半拍。
分割拍起拍的指揮圖式與以上圖式并無不同。所不同的是:整拍起拍時,吸氣在指揮吸氣動作的同時進行,起唱在擊拍點上;分割拍的起拍時,吸氣在拍點后的前半拍進行,起唱則在后半拍。指揮要特別注意的是:分割拍起拍的吸氣動作,要分成兩個部分進行:
1、把原來的吸氣動作做為吸氣的預備動作;
2、把原來的擊拍動作想像成吸氣動作。起拍時,吸氣預備動作的范圍和力度一定要小于吸氣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