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曲調的音樂知識
音樂的首要要素。是歌唱性的、能夠表達一定樂思的或主要的旋律的統稱。指若干樂音經過藝術構思而形成的有組織、節(jié)奏的和諧運動。下面是介紹曲調的音樂知識,歡迎閱讀,僅供參考!
一、簡介
1.旋律線
曲調有兩個基本要素,即旋律線(或稱音高線)和節(jié)奏。空間方面:在連續(xù)的樂音進行中,由于音高的走向而形成各種直線的或曲線的進行,這些進行類似畫面中線條的伸展或起伏,故稱為旋律線;時間方面:相繼發(fā)出的不同音高的音(即旋律線)和各種音樂節(jié)奏的長短、快慢、停頓等表現職能相結合時,曲調才能形成音樂的種種句法和結構。
2.節(jié)奏
生動的語言節(jié)奏和豐富的生活節(jié)奏是曲調節(jié)奏的自然基礎;語言的腔調、聲音的高低、語勢的輕重緩急和聲調的抑揚頓挫而形成的韻律,則是曲調旋律線的自然基礎。調式、旋律線和節(jié)奏的有機結合,并通過一定的音樂結構來加以體現,便是完整的曲調。
3.音樂媒介
曲調是讓聽眾獲取音樂內容的主要媒介。音樂內容的表現是靠音樂的整體音響效果。而音樂素養(yǎng)不高的大眾基本只能注意到曲調的存在,實際是從音樂的整體音響與歌詞(如果有歌詞)獲取音樂內容。大眾在清唱某歌的曲調時能夠感受到一定的音樂內容其實是與第一聽覺印象、演唱者有關。拋開歌詞與演唱者,曲調本身幾乎沒有任何音樂內容。即便是同一個曲調,不同編配方式、速度、節(jié)拍、織體所呈現的音樂內容也會不同。所以,好的曲調既是一個讓聽眾更好的理解音樂的重要媒介。好的曲調具有流暢性、連貫性、可記憶性等特征。對于歌曲來說, 譜曲時還要考慮如何與歌詞進行搭配,合理的搭配能讓聽者聽清歌詞,從而更好的獲取音樂內容。
4.結構
構成音樂的最小單位稱為“動機”。創(chuàng)作曲調需要的是旋律動機。如果作為音樂的起始動機,要在音程和結構上具有自己的特征,大部分情況下隱伏著內在和聲因素,構成個性鮮明的形態(tài),并貫串發(fā)展于全曲之中。
二、歷史發(fā)展
人類最早期的音樂是語言的曲調。它是從人類語言的抑揚頓挫和重讀中提煉而成的一種歌唱性的語言。12世紀歐洲的敘事詩人和吟唱詩人的音樂,雖然把詩歌中的抑揚格和長短格的起伏提煉為曲調,但還只是在尊重詩歌音節(jié)重讀的前提下來加強曲調性的。由此可見,語言中的朗讀對歌曲創(chuàng)作起著直接作用。
中世紀的后期和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受語言的束縛已較少,音樂的曲調性已開始被重視,那時在理論上都一致強調曲調的作用,并認為生動有力、 富于表情、 甜美和易于歌唱是曲調美的準則。15世紀和16世紀后半期,民歌、藝術性歌曲的創(chuàng)作已十分興盛,教會的復調音樂盛極一時,其歌詞都比較簡單,而著重于音樂的發(fā)揮。曲調是裝飾性的華麗的,在音樂上崇尚嚴謹和對稱美。1590年后,帶伴奏的單聲部曲調得到很大發(fā)展。作曲家們提出了新的主張,并改變了上世紀的樂風,強調在曲調中采用新的表情方式,加強曲調的朗誦性,采用自由節(jié)奏,并按歌詞字意來加速或放慢音樂速度。17世紀初,意大利的歌劇創(chuàng)作在歌唱性與朗誦性相結合的曲調中發(fā)展花腔“加花”技巧得到發(fā)揮,從而大大促進曲調變奏藝術的發(fā)展。在聲樂創(chuàng)作中,詞與曲、語言與曲調性之間的主從關系,幾個世紀來作曲家們一直在探索著,并形成之字形的發(fā)展。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后期浪漫主義音樂,由于濫用半音階和聲,遂使調性失去自然形成的音列中心,于是,在半音和聲中曲調藝術日漸衰落。20世紀以來,各國作曲家對音樂創(chuàng)作表現出不同的探索和追求。有些人謹慎地擴大傳統音樂的表現力,追求新的曲調美;有些人在保持調性原則的前提下,擴大了調性觀念,其曲調發(fā)展仍合乎邏輯。即使在音樂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無調性的音樂片斷,也只是作為音樂情緒對置的一種表現手段。有些作曲家的作品屬于以十二半音平等相處的自由調性音樂,其曲調難于記憶和領會。有些作曲家寫作無主題和無調性音樂,即序列音樂和系列音樂。他們采用十二音作曲法,以自由變奏原則來作曲。他們不承認音樂結構中的主題原則,那里很少有一個動機是原樣的重復。在曲調進行上經常采用寬距離的音程。在聲樂曲調上采用口語曲調,用朗誦式的念唱、或用單純的朗誦來起主要音樂表現因素的作用。用十二音技法寫成的曲調很難得到廣泛流傳。有些現代主義的音樂作品中,實際上曲調是不存在的。
三、中國曲調的發(fā)展
中國的曲調結構和發(fā)展有類似的原則,由于民族間的文化傳統和審美要求的不同,因而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變奏是中華民族民間音樂曲調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法,它有別于西方音樂的變奏,具有自己的特色。常見的是曲調加花變奏,變奏時結構并不改變,而是擴充或壓縮音樂的節(jié)拍;另一種變奏形式,是在音樂變奏的同時加以展開或加入新材料,這是一種自由的變奏。有一些樂曲,在前句句尾與后句開頭上采用承遞的寫法,實質上這也是一種變奏方法。在民間音樂的曲調發(fā)展中,也常采用一種不間斷的曲調對答法來展開樂思。它通過不同的音區(qū)、音色、強弱、快慢的對置手法,把樂曲引向高潮。音樂的重復也是中國展開樂思的重要手法,通過曲調的多次重復形成了音樂的力度;在音樂力度的增漲過程中,作曲者有意識地把重復的結構逐漸細分,以再次加強音樂力度;在進入音樂高潮時,通常只剩下了一個音作不間斷的重復。雖然中西音樂曲調發(fā)展都采用了變奏、對比、重復的音樂手法,但各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音樂結構原則方面,中華民族音樂廣泛地采用起承轉合的音樂結構,通過呈示、鞏固、發(fā)展、概括來組織樂思。通過對中國古代樂曲的研究和分析,可窺見不少具有民族音樂思維的樂曲結構規(guī)律。例如,在宋代民間歌唱體裁“唱賺”的“纏達”中,由輪流交替原則而形成樂曲中的循環(huán)結構;從“纏令”中多曲牌結合而構成的聯曲結構;唐代大曲中以不同音樂速度展開而構成的“散-慢-中-快-散”等結構。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結構原則,在今日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已繼承下來,并得到了新的發(fā)展。
四、分類
1.分類原則
由于聲樂和器樂體裁各有自己的特點,因此,表現在曲調形態(tài)上也有所不同。聲樂曲調與人的條件和語言習慣有密切聯系。一般來說,聲樂曲調的音域比較窄,如歌性是它的主要特點。器樂曲調與具體樂器的性能特點有直接關系,隨樂器的不同而各有差異。一般來說,它比聲樂曲調的音域較寬,曲調進行中可有較多較大的音程跳進,音樂速度和力度的變化幅度也較大,富于節(jié)奏性和技巧性。
2.具體分類
從曲調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由于音樂思維性質的差別,可約略分為兩種類型,即:歌唱性(詠敘性)曲調和朗誦性(宣敘性)曲調。前者較強調音樂的邏輯性,注意曲調的流暢、平穩(wěn),曲調結構的均衡、對稱、完整,它善于如歌的表達感情,刻劃人物的內心活動;后者較強調語言的特點,其曲調表情,音高起伏和節(jié)奏安排也接近人們生活中的口語和表情達意規(guī)律。在聲樂曲調方面,歐洲作曲家所寫的一些朗誦性的宣敘調,由于他們的語言是采用輕重律的,因此對詞的音律有相應的輕重要求;字的輕重音必須跟音樂的輕重音相合。所用的節(jié)奏比較自由,甚至不受以節(jié)拍為單位的小節(jié)線限制;曲調線比較單一,可以是斷斷續(xù)續(xù),甚至是同音反復。中國的朗誦性曲調具有自己的獨特樣式:它固然也講究語言的輕重音,但并不像外國朗誦調那么嚴格;可是字音的平上去入、聲紐清濁,卻有比較嚴格的要求。這是中華民族吟誦音樂的一個重要準則。
拓展:音樂小知識大全
1、什么是音樂?
這是一個見仁見智問題,說法很多。筆者認為音樂是一種聲音藝術而非視覺或其它什么感覺藝術。把樂音(有時也適當使用噪音)按一定規(guī)律組織起來,使人聽之產生美感,這種藝術就叫音樂。 2、什么叫噪音?什么叫樂音?
聲帶、琴弦、木頭板、馬達等物體振動時會發(fā)出聲波,聲波通過空氣傳播進入我們耳朵,就使我們聽到聲音。聲音有噪音和樂音之分:振動無規(guī)律聲音,如木頭板聲、馬達聲等,叫噪音;振動有規(guī)律,如人聲帶發(fā)出歌聲,由琴弦發(fā)出琴音等,叫樂音。音樂中所用音主要是樂音。
3、什么叫音高?
樂音聽起來有高,有低,這就叫音高。音高是由發(fā)音物體振動頻率高低決定,頻率高聲音就高,頻率低聲音就低。比如女人唱歌時聲帶振動頻率高,男人唱歌時聲帶振動頻率低,所以男聲比女聲低。 4、什么叫音名?什么叫唱名?
不同音高樂音,是用C D E F G A G 來表示,這七個拉丁字母就是樂音音名,它們一般依次唱成DO RE MI FA SOL LA SI,即唱成簡譜1 2 3 4 5 6 7 ,相當于漢字“多來米發(fā)梭拉西”讀音。DO、RE、MI .......是唱曲時樂音發(fā)音,所以叫唱名。
5、音列是如何分組?
音名只有七個,而音列中音卻大大超過這個數量,如何把音名相同而音高不同音區(qū)別開來呢?方法就是分組。人們把音列中音劃分成幾個組。把音列中處在中央位置一組(即鋼琴、電子琴等鍵盤樂器中由中央C開始,向上七個音)叫小字一組,把比小字一組高一倍、高兩倍、高三倍音分別叫小字二組、小字三組、小字四組。樂音中當然有比小字一組低音,它們分組是:比小字一組低一倍叫小字組,低兩倍叫大字組,低三倍叫大字一組,低四倍叫大字二組。這樣一來,音列中分組由低到高順序是:大字二組 大字一組 大字組 小字組 小字一組 小字二組 小字三組 小字四組,樂音范圍音樂術語叫做音域。
6、什么叫全音?什么叫半音?
把C D E F G A B 這一組音距離分成十二個等分,每一個等分叫一個“半音”。兩個音之間距離有兩個“半音” ,就叫“全音” 。在鋼琴、電子琴等鍵盤樂器上,C-D,D-E,F-G,G-A,A-B,兩音之間隔著一個黑鍵,它們之間距離就是全音;E-F,B-C,兩音之間沒有黑鍵相隔,它們之間距離就是半音。
7、什么叫自然音?什么叫變化音?
通俗地說,我們唱歌時候,那些唱成1 2 3 4 5 6 7 音,叫自然音;那些在它們左上角加上#號(如#4、#1)或者b號(如b7、b3),叫變化音。#叫升記號,表示把音在原來基礎上升高半音;b叫降記號,表示把音在原來基礎上降低半音。
8、什么叫音階?
把C、D、E、F、G、A、B 等各音中某一個音作為中心,由它開始由低至高(或由高到低)按順序排列起來,這個音序列由于象梯子一樣,逐級向上或向下,所以叫音階。下面兩個序列都是音階,前者是大音階,后者是自然小音階: c d e f g a b c a b c d e f g a
9、什么是簡譜?
簡譜是用阿拉伯數字1、2、3、4、5、6、7來記錄音高一種記譜法,讀過書中國人幾乎都認識它。這種記譜法是法國修道士蘇埃蒂1665年提出來。后來,將它加以改進和積極推廣竟然是法國著名哲學家、文學家盧梭。由于這種記譜法不方便于記錄多聲部、復雜音樂,在歐洲幾乎從未普及過。1882年前后,美國人梅森到日本講學時把它傳入日本,19世紀曾有一度在日本學校通用過,不過后來他們也不用。清朝末年,簡譜通過留日學生傳入我國。1904年,沈心工先生編寫“學校唱歌法”一書出版,曾風行一時,從此簡譜便在我國普及開來。筆者認為,簡譜作為一種大眾化記錄方法,在我國普及和推廣音樂方面曾經而且仍在發(fā)揮很大作用。不過由于它記譜有不少局限,而且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又都不用它,我們應當創(chuàng)造條件推廣、普及五線譜,以利于提高音樂水平及與世界各國進行音樂文化交流。
音樂語言要素
作曲家創(chuàng)作樂曲,也象文學家寫詩歌、小說一樣,有一套表情達意體系,那就是音樂語言。音樂語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力度、音區(qū)、音色、和聲、復調、調式、調性等。一首音樂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美,要通過多種要素才能表現出來。
【旋律】
又稱曲調,它是按照一定高低、長短和強弱關系而組成音線條。它是塑造音樂形象最主要手段,是音樂靈魂。
【節(jié)奏】
各音在進行時長短關系和強弱關系。由于不同高低音同時也是不同長短和不同強弱音,因此旋律中必須包括節(jié)奏這一要素。
【節(jié)拍】
強拍和弱拍均勻交替。節(jié)拍有多種不同組合方式,叫做"拍子,正常節(jié)奏是按照一定拍子而進行。
【速度】
快慢程度。為使音樂準確地表達出所要表現思想感情,必須使作品按一定速度演唱或演奏。
【曲調的音樂知識】相關文章:
曲調的基本樂理知識簡介07-27
音樂小知識大全08-26
不成曲調也是歌作文02-19
音樂基礎知識之樂理知識教程10-29
關于音樂知識中調的講解03-30
關于音樂簡譜的基礎知識08-25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知識08-26
有關音樂合唱類的部分知識12-26
音樂樂理基礎知識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