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讀孟子的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fā),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我。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孟子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孟子的心得體會1
《孟子》的文章在中學課本上屢見不鮮,他那流傳至今的名言警句婦孺皆知。那時讀起就被他的淺顯易懂的文字所吸引,并折服于他那極富雄辯的口才。于是,找來全著來看,頃刻間,一個偉大先賢矗立在我眼前。
司馬遷曾給孟子很高的評價,稱其〝?shù)兰韧è,并將他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以流傳后世。東漢的趙歧注解《孟子》時說:孟子一書無所不包,天地萬物。仁義道德。
人命禍福,承傳并弘揚了儒家思想,所以他稱孟子為亞圣。
〝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他生于戰(zhàn)國,看到天下這么亂,百姓們受苦受難,時代問題太嚴重,就決定要盡力傳播自己的思想,哪怕不能成功,于是他退而著述,和他的學生完成了充滿光彩的`《孟子》一書。
《孟子》一書共有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峨墓舷隆贰!峨x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他的語言風格干凈有力。滔滔不絕。極富雄辯。他所講的內容多為嚴肅的內容,不過他生動的行文,讓人讀起忍俊不禁。想起個例子:孟子在《梁惠王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他從莊暴哪里知道齊宣王喜歡音樂,他見到齊宣王后就問:〝我聽莊暴說大王愛好音樂,有沒有呢?〞齊宣王知道孟子又要講大道理,便〝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又有一次孟子對他講了一通仁義的話,齊宣王不耐煩的說:〝大哉鹽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只是用了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清晰的勾勒出了齊宣王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
孟子有淵博的知識和很高的道德修養(yǎng),他的精神境界的崇高之處在我國學術史上影響至深,并親他的思想對我國的哲學思想的發(fā)展。民族道德觀的形成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孟子也繼承了孔子的這個思想,他勸告那些統(tǒng)治階級要對老百姓們實行〝仁政〞,而這一學說成為了他政治思想的核心。他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的思想,他認為,一個國家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他還說過:國君與錯,臣民可以規(guī)勸,規(guī)勸多次不聽,就可以推翻他。〝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他希望〝仁政〞統(tǒng)一天下,反對兼并戰(zhàn)爭。在經濟上,發(fā)展〝仁政〞就必須〝制
讀孟子的心得體會2
國學的智慧,是中國人生存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源泉;國學的智慧,體現(xiàn)于偉大的悠久的中國傳統(tǒng),濃縮于古圣先賢貢獻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凝結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禪宗等思想文化形態(tài),并滲透在中國人的全部生活中。換一個通俗的說法,國學的智慧,就是中國的智慧,就是中國人琢磨出來的活法。
今年10月24日和25日兩天有幸參加了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波士頓)美中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趙士林在廈門大學給我們講授的《孟子與中國文化精神》,受益匪淺,感受頗多。趙士林教授學識淵博,尤其對國學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理解,他的課生動幽默。深入淺出。邏輯嚴謹。聽了趙士林教授的國學講課,讓我們尋回了我們溫暖可靠的精神家園。由此,有如下體會和收獲:
。ㄒ唬┱苏,以德服人。中國文化歷來強調〝以德服人〞。
德育是治的教育中第一位在儒家政的,做人是第一位的,而文化知識還是第二位的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正人先正己〞的思想,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其身正天下歸之。〞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心服也〞。〝?shù)玫蓝嘀У拦阎。孟子〝正己〞的標準是仁義道德,假如自己不能按仁義道德行事,就會威信掃地,更不用說教育別人了。他說:〝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由此認為〝身不己。管理的實質其實不是管別人,而是管自己;管自己實際上是管心,只有修己,才能安人;人心正了,人心齊了,企業(yè)就管好了。所以,從銀行整體來講經常進行道德教育不可或缺,讓大家做到以德為先注重品德修養(yǎng)。從個人來講,就要努力做到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從大局。整體利益出發(fā),處處以身作則。嚴于律己
讀孟子的心得體會3
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國的影響是達數(shù)千年之長遠,現(xiàn)在的我囿于自身的閱歷和知識自然難以三言兩語簡單概括。短短的選修課堂中掌握的知識,很難讓我說完全理解一代圣賢的思想內涵,但畢竟給了我管中窺豹的啟發(fā),通過課程的學習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使我即使局限于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他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jù)俱全,不像《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像《道德經》玄妙牽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循循善誘,循序漸進。
孟子周游列國,倡仁義之說,道性善之論,正人心,息邪說,以〝舍我其誰〞的胸襟和氣概怒斥以權利為核心的現(xiàn)實功利主義,力主改變諸侯割據(jù)的局面。孟子的哲學思想實際上遭遇了〝生不逢時〞的悲劇,他始終盼望在統(tǒng)一的僵土之上,安民撫民,建庠教民,然而這種偉大的理想在當時不合實際也沒有辦法實現(xiàn)。孟子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大概是比較早也比較成熟的`對〝君臣〞關系,和對統(tǒng)治哲學的表達了!盾髯萤q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在當下也具有非常的借鑒意義。而在孟子眼中〝圣人〞只不過是〝人倫之至也〞,這也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概括。《孟子》一書不同于《論語》語錄體的體裁,而是通過一些系統(tǒng)的文章和行動全方位的向我們展示了孟子的思想,而其思想整體上概括起來就是〝仁政〞。
《孟子》中名篇倍出。比如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表達:王道和仁政是立國的根本。為政者應該施行王道,反對霸道,實行仁政,反對暴政。仁義的準則應該是為政者處理國家政事的根本立腳點。仁義的思想應該貫徹在國家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這句話說的是,如果在經濟上能使大家安居樂業(yè),社會自然就安定,政權自然就鞏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樹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樹立起仁愛的觀念。在關心民眾疾苦,要為解除民眾的疾苦而盡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無幼以及人之幼〞。我在這篇《梁惠王上下》中,體會到一個國家的安定繁榮和發(fā)展,需要做到優(yōu)則與民同憂,樂則與民同樂。
讀孟子的心得體會4
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國的影響是達數(shù)千年之長遠,我輩中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我即使局限于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首先,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于,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系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舍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shù)啦豢身汈щx也,可離非道也。〞
那末,此〝仁義〞還有永恒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shù)括。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guī)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xiàn)多么錯綜復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U為夷。轉難為易,而綽綽有余。
當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統(tǒng)論〞。〝系統(tǒng)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舍本逐末,而要動態(tài)。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用xx的話〝干振而枝披,將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義之道最為恰當不過了。而抓不到仁義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終生疲命于隨時浮現(xiàn)的海市蜃樓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點,我覺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獨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氣概。這點即注定了他若有機會作為,給予一發(fā)揮才干的舞臺,則必能成一王業(yè)的大人物也!獨行特立者,立場堅定,意識獨立;不同流合污者,則能做到不見異思遷。不心隨物轉。有此二者,則造就了孟子之大氣魄,表現(xiàn)在文風上則氣勢雄奇而磅礴,用來創(chuàng)業(yè)則整個世界都向他一人傾倒,孫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體現(xiàn)。當今社會形勢風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辯方向,倘學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驚天地而泣鬼神呢?
【讀孟子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孟子》心得體會04-22
孟子心得體會05-15
孟子的作文03-03
孟子名言警句10-29
孟子的名言警句07-20
孟子讀書心得體會11-07
孟子的成語故事02-18
“亞圣”孟子的名言匯總12-28
孟子關于讀書的名言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