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科學探究活動中材料的設計”專題教研活動
一、問題提出
在教研組的教學活動觀摩中我們發(fā)現:教師們在設計和實施以動物為內容的科學探究活動中普遍存在關于活動材料設計的問題,不同的材料設計直接影響了科學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影響了教師對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有效指導。下面例舉中班《認識鯽魚和昂刺魚》活動中的若干個情境來談。
情境一:在觀察鯽魚的外部特征時,有幼兒發(fā)現“鯽魚身上長了好多魚鱗”,教師追問:“魚鱗是什么形狀的?”幼兒異口同聲地答道:“半圓形!苯處熢俅巫穯枺骸笆前雸A形的嗎?”“是的!苯處熤缓媒忉屨f:“其實,每一片魚鱗都是圓形的!敝螅诮涷灮仡櫯c總結環(huán)節(jié)時,仍然有不少幼兒反復提到“魚鱗是半圓形的”。(孩子對觀察獲得的直接經驗印象深刻,因此,當教師提供了不適宜的材料讓幼兒獲得了不正確的經驗之后,很難轉變原有印象。)
情境二:教師在總結鯽魚的外部特征時,雙手從盆里抓出了一條鯽魚,想借助實物鯽魚進行語言總結。然而,這條鯽魚并不“聽話”,在教師手中拼命地甩著尾巴。當教師一只手抓著鯽魚,另一只手結合語言做指示動作時,鯽魚終于掙脫了,摔在地上。繼續(xù)掙扎著……幼兒見狀興奮不已,笑著、叫著……(教師提供的材料不僅沒有起到幫助整理、總結經驗的作用,反而形成了干擾,轉移了幼兒的注意力,影響了活動的正常秩序。)
情境三:活動中,教師首先出示了鯽魚,引導幼兒通過整體觀察一按序局部觀察一總體總結概括,感知了解鯽魚的外部特征。在此基礎上,教師在鯽魚盆中放人了昂刺魚,引導幼兒進行對比觀察。有了前面探究鯽魚所獲得的相關知識、方法等經驗做支撐,幼兒積極投入,很快發(fā)現并總結出了鯽魚和昂刺魚的不同,感知了昂刺魚的外部特征。(活動中,材料呈現的時機、方式等,較好地滿足了活動不同階段的需要,滿足了不同階段中幼兒學習、探究的需要,提高了材料的使用效益,更好地達成教育目標。)
在之后的活動評析和研討中,教師們普遍關注到了活動中材料設計的問題,提出了各種疑問。例如,如何選擇材料既能滿足活動目標的需要,又能滿足幼兒的需要,還能滿足教師教學的需要?什么時候呈現什么樣的材料才是最適時、最有效的?
根據上述情況,科學教研核心小組進行了研討,我們認為,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材料的設計至關重要。對于幼兒,材料是他們學習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橋梁;對于教師,材料則是教育目標和內容的物化,活動材料的設計直接決定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因此,我們確立了一個階段的研究專題——“科學探究活動中材料的設計”,并設計了一系列的專題研討活動,帶領教師嘗試從活動材料的選擇、呈現等方面進行探討。
二、系列化的專題研討活動
1.核心話題專項研討。
理性的思考是幫助教師提升經驗和能力的一種重要且必要的方法。我們圍繞研究專題將問題細化、具體化,提出了兩個方面的核心話題:
(1)如何選擇各種不同的材料?即,不同類型的材料具有哪些不同的功能?這些材料在活動中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價值?
(2)材料在活動中如何呈現?即。怎樣的呈現時機、呈現方式、教師的指導才是適宜而有效的?
我們請教師根據核心話題搜尋相關的教育理論,并結合上次觀摩活動的實況,理論聯(lián)系實際,整理出自己關于這一話題的初步經驗。然后組織教師反思碰撞,達成共識,提出新的問題。
2.教學活動觀摩與研討。
教學活動觀摩以其現場性、直觀性等特點,成為教研組教師們最喜歡的一種教研活動形式,在前期經驗思考與整理的基礎上,我們開展了系列化的動物類科學探究活動,例如:小班的認識小金魚和可愛的小鴨子、認識小烏龜:中班的認識公雞和母雞、認識熊貓;大班的認識牛、認識蠶寶寶的一生、認識蜂。
教研組中不同園所背景、不同層次的教師們輪流出現場。在每一次觀摩之后,我們組織教師圍繞一兩個核心話題進行活動評析與研討,教研組長在每次研討的最后,對組員們的發(fā)言進行整理、歸納、提升,總結一些有益的經驗。
3.教學活動二次實踐與經驗分享。
我們要求每位教師結合本同和本人的實際情況,從前期觀摩的教學活動中選擇一個活動作為案例原型,在前期觀摩、研討的基礎上,圍繞核心話題,重新設計教學活動方案并實施教學、進行反思,把有益的經驗真正轉化為自己的、內化了的經驗。在自主實踐的基礎上,我們在研究后期進行了一次經驗分享會,圍繞專題內容,教師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與反思進行了交流,并幫助同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團隊互助式的學習、研究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專題內容的認識、理解。
在系列化的專題研討活動之后,我們就“科學探究活動中材料的設計”這一專題,對研究的過程性資料進行了梳理,總結出部分研究經驗。
1.材料應具有多樣性。
(1)實物材料。實物材料可以引導幼兒通過感官多通道參與感知,獲得更多的對探究對象的直接經驗。在選擇動物類材料時應注意選擇體積便于觀察的、安全的、相對穩(wěn)定的對象。例如,在大班“蠶寶寶的一生”活動中,如果選擇一齡、二齡的蠶作為觀察對象顯然太小,不便于幼兒細致觀察,而結繭化蛹時又無法觀察到其內部特征,因此,選擇三齡到四齡階段的蠶進行觀察就比較適宜。
(2)圖片材料。圖片材料可以將探究對象的實物進行放大化、靜態(tài)化、多樣化等,可以滿足活動目標、幼兒觀察的不同需要,在活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放大的圖片凸顯實物的細節(jié)特征,能幫助幼兒觀察到事物內部的、隱藏的部分特征,獲得更加豐富的、正確的科學經驗。例如,前面的“認識鯽魚”活動中,如果教師用PPT打出了一片完整魚鱗的放大圖片,那就自然避免了“魚鱗是半圓形”的錯誤經驗的形成。
靜態(tài)的圖片用于總結,能夠在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更有效地幫助幼兒整理和提升經驗。如果在前面的“認識鯽魚”活動中,出示一張放大的、靜態(tài)的鯽魚圖片用于總結,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樣的圖片可以幫助幼兒了解觀察對象的多樣性,并滿足幼兒個別化觀察的需要。比如,在“認識!钡幕顒又,教師提供了各種牛的圖片,請每人選擇一張自己喜歡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比較、交流其不同的特征,幫助幼兒在了解牛的多樣性的基礎上歸納總結牛的基本特征。
(3)聲音材料。這一材料較多地運用于活動開始階段,讓幼兒通過叫聲辨聽將要觀察的對象,能夠調動幼兒已有經驗,有效激發(fā)幼兒探究的興趣。
(4)多媒體動態(tài)材料。錄像等動態(tài)材料可以幫助幼兒觀察到活動現場不能夠觀察到的現象,如可以將小雞的孵化過程、蜜蜂采蜜釀蜜的過程生動地呈現在幼兒面前。
2.材料應具有指向性。
(1)材料應體現探究的價值,與探究目標緊密聯(lián)系,同時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比如,在中班“認識母雞和公雞”活動中,教師提供了大量公雞的“藝術照片”,圖片過于突出表現公雞的特殊品種和美感,而忽略了公雞基本特征的表現,幼兒在活動中無法
獲得應有的經驗,只能滿足于互相欣賞公雞的奇特長相和造型。
(2)材料體現著教師的隱性指導,排除不必要的干擾因素,避免讓幼兒獲得其他與活動目標無關的、過多的經驗。例如,小班“可愛的小鴨子”活動中,教師在給鴨子喂食環(huán)節(jié)中,提供了生米粒、熟飯粒、青菜等5種食物,請幼兒喂食,并發(fā)現哪些是小鴨子愛吃的食物,結果顯示,眾多的食物混雜在了一起,干擾了幼兒觀察,導致了“小鴨子什么都吃”的錯誤經驗的形成。
(3)應充分考慮材料的種類、數量、體積等。比如,在小班“認識小烏龜”活動中,試想,如果全體幼兒集中觀察一只烏龜會是什么結果?而每組2只~3只小烏龜,既能讓幼兒對觀察對象進行近距離的觀察、接觸,又能避免過多的小烏龜放在一起分散幼兒的注意力。
3.材料應具有層次性。
(1)材料設計要符合幼兒不同的年齡特點和需要,要有挑戰(zhàn)性。例如,小班“認識金魚”活動,教師只提供了金魚,而沒有提供其他種類的魚,但是金魚的品種有所不同,在顏色、外形上有所變化,這樣,探究線索比較單一,符合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而中班“認識鯽魚和昂刺魚”活動中,如果是只對鯽魚進行探究,顯然不夠挑戰(zhàn)性,教師提供了兩種不同種類的魚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增加挑戰(zhàn)性的同時也幫助幼兒在探究過程中逐步建立起“魚”的概念。
(2)材料的設計應滿足幼兒個體的需要。在活動中,幼兒參與的方式是多樣的`,材料的設計要注意滿足幼兒集體探究和個體探究的不同需要。比如:大班“認識蜂”活動中,開始部分,教師出示一只蜂的圖片,引導幼兒通過集體觀察了解蜂的基本結構特征,在此基礎上再提供多樣化的蜂類圖片,讓幼兒自主選擇進行比較觀察,最后總結出蜂的基本特征。
(3)材料的設計應具有層遞性。以大班“認識蜂”活動為例,教師分層提供材料進行引導:第一層材料,教師出示一張一只胡蜂的圖片,引導幼兒初步觀察蜂的基本結構和外部特征。第二層材料,教師出示蜂的細節(jié)放大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蜂的頭、腿等細節(jié)部分,豐富幼兒的觀察經驗。第三層材料,教師出示胡蜂、熊蜂、細腰蜂等各種蜂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比較、交流,了解蜂的多樣性,并探索其共同的外部特征。第四層材料,教師通過錄像的方式呈現蜜蜂采花粉、釀蜜的過程以及蜂巢及蜂的工作狀況等。進一步拓展幼兒相關的經驗。
4.材料應具有互動性。
(1)給幼兒足夠的和材料進行互動的時間。教師應注意保障幼兒在活動的各個階段都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充分地與探究對象、材料進行互動,建構相關的經驗。活動開始階段探究的主要目的是滿足幼兒對新鮮材料對象的好奇心,激發(fā)初步的活動興趣,同時觀察探究對象和材料,獲得最初步的印象;顒又卸蔚奶骄恐饕康氖且龑в變簩μ骄坎牧蠈ο筮M行系統(tǒng)的、有序的、細致的互動,獲得關于探究對象豐富的、完整的、內部的相關經驗。活動后段的探究主要目的是幫助幼兒進一步拓展關于探究對象的其他相關的經驗。
(2)引導幼兒多感官參與感知材料。教師應盡量啟發(fā)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參與探究活動,如看、摸、聽、聞、嘗等,在與材料對象的親密接觸中獲得全面的觀察信息和經驗。
(3)引導幼兒多種方式與材料進行互動。如在小班“可愛的小鴨子”活動中,教師為每位幼兒準備了一只小鴨子,讓幼兒和小鴨子做朋友、玩游戲,鼓勵幼兒自己動手把小鴨子放在地上,觀察其行走的方式;將小鴨子放在水盆里,觀察其游水的動作;給小鴨子喂食,了解鴨子吃什么,觀察其吃食的動作:將小鴨子捧回“家”,培養(yǎng)關愛小動物的情感……教師對活動材料適宜的設計,激發(fā)了幼兒持續(xù)參與活動的興趣,提高了活動的有效性,在與小鴨子“零距離”接觸的過程中,幼兒獲得了豐富的經驗。
【淺論“科學探究活動中材料的設計”專題教研活動】相關文章:
《水的溶解》大班科學活動設計11-29
教研活動總結02-13
小學教研活動總結02-13
詩歌教研活動總結03-07
手工活動方案材料01-09
片區(qū)教研活動計劃04-22
小學英語教研活動計劃04-19
小學英語教研活動總結04-15
教研活動總結15篇02-23
語文教研活動總結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