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第三節(jié)真菌優(yōu)秀教學設計(通用7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化規(guī)劃教學系統(tǒng)的過程。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第三節(jié)真菌優(yōu)秀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三節(jié)真菌優(yōu)秀教學設計 篇1
一、設計思想:
本教材內容主要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從而知道真菌的細胞結構、營養(yǎng)方式、繁殖等方面的特征。由于教材注重與學生日常生活知識的密切結合,所以,非常有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制作活動的設計使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真菌的生活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為教師組織教學留下了充足的發(fā)揮空間。
二、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觀察并認識常見的.真菌;
3.描述真菌的營養(yǎng)方式和繁殖方式;
4.了解食用菌養(yǎng)殖的一般過程。
教學重點:
1、真菌的細胞結構以及生殖方式的特點
2、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的特點
教學難點:
真菌生殖方式的特點
教學策略與手段:
在目標層次教學下的小組合作學習
課前準備
有關真菌的圖片和視頻資料
2.用面包、柑橘培養(yǎng)的真菌
3.常見的食用菌
4、放大鏡、顯微鏡等實驗器材
三、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 真菌
一、真菌的結構:
1、有多細胞的,如蘑菇、霉菌;也有單細胞的,如酵母菌。每個細胞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無葉綠體。
2、大多由菌絲構成
3、能產(chǎn)生孢子 二、真菌的營養(yǎng) 異養(yǎng):腐生或寄生 三、真菌的生殖
大多是孢子生殖
四、教學反思:
1、觀察與思考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觀察這些真菌,同時把青霉和曲霉的結構圖作為觀察內容的補充:學生討論交流說出真菌的細胞結構及其生命活動的特點。
2、關于真菌的繁殖,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制作蘑菇的孢子印,這樣,學生就會對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態(tài)、作用有較深的認識。也可以讓學生閱讀教材并討論練習第一,第二題。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食用菌養(yǎng)殖場,或在討論練習題第三題的基礎上制定“養(yǎng)殖食用菌”的方案。
第三節(jié)真菌優(yōu)秀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道真菌的細胞結構
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3.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說出霉菌和蘑菇的營養(yǎng)方式
4.知道真菌繁殖的方式
5.學會用放大鏡觀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觀察能力
6、了解一些食用菌養(yǎng)殖的過程和方法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jié)教材內容主要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從而知道真菌的細胞結構、營養(yǎng)方式、繁殖等方面的特征。由于教材注重與學生日常生活知識的密切結合,所以,非常有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制作活動的設計使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真菌的生活,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為教師組織教學留下充足的發(fā)揮空間。
2.教學重點
。1)真菌的細胞結構以及生殖方式的特點
(2)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的特點
。3)觀察能力的訓練
3.教學難點
。1)《觀察與思考》的組織教學
(2)真菌生殖方式的特點
4.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學準備
用橘皮、饅頭、面包片培養(yǎng)青霉和曲霉,新鮮的蘑菇,幾種食用或藥用真菌的形態(tài)掛圖,制作有關青霉、曲霉和蘑菇結構CAI課件(或投影片),指導學生制作孢子印,準備有關真菌的知識圖片或錄音,酵母菌結構掛圖。
四、教學策略
1.教學方法建議
本節(jié)課的導入有以下幾種方式:
、俾(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生產(chǎn)實踐,如大棚蘑菇導入;②從兒歌《采蘑菇的小姑娘》入題;③從學生常見的使食物發(fā)霉的霉菌導入;④以CAI課件方式展示各種常見的真菌導入。
觀察與思考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觀察這些真菌,同時把青霉和曲霉的結構圖作為觀察內容的補充;學生討論交流說出真菌的細胞結構及其生命活動的特點。酵母菌是單細胞真菌,教師可展示酵母菌的結構圖讓學生通過回憶,結合新知識說出單細胞真菌的結構。
關于真菌的繁殖,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前先制作蘑菇孢子印,這樣,學生就會對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態(tài)、作用有教深的認識。也可以讓學生閱讀教材并討論練習第一、二題。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當?shù)厥秤镁B(yǎng)殖場,或在討論練習第三題的基礎上制定“養(yǎng)殖食用菌”的方案。
本節(jié)教學建議以觀察、討論法為主,輔以閱讀、講授等法。要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密切聯(lián)系生產(chǎn)生活實踐,解決生活中常見的問題。
2.案例的設計思路
以常食用的蘑菇、腐乳、木耳等真菌進行引導,由學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欲望。
學習各種各樣真菌時,教師可提供發(fā)霉的面包和水果及新鮮的蘑菇,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觀察思考,同時配以青霉和曲霉以及酵母菌和蘑菇的結構圖,從而討論得出真菌的結構及其生命活動特點。
對于真菌的繁殖,教師在課前指導學生制作蘑菇的孢子印。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孢子印,提出問題并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63內容,從而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
五、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食用的蘑菇、腐乳、木耳等都是真菌;我們經(jīng)常看到物體發(fā)霉現(xiàn)象,這也是由真菌中的霉菌引起的。那么,你最想了解有關真菌的什么問題?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提出自己的問題,進入新課。
2.組織探究,指導觀察與思考
教師提供長有長霉的面包和長有長霉的.水果、新鮮的蘑菇,并展示青霉、曲霉、酵母菌和蘑菇的結構圖,引導學生觀察討論以下問題(投影)
、偾嗝购颓乖谛螒B(tài)和顏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點?
、谀銈冊谑裁醇竟(jié)、什么地方容易采到蘑菇?這說明了什么?
、鬯鼈兊臓I養(yǎng)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點?
、芘c細菌相比較,真菌在細胞結構有什么不同之處?
、萁湍妇慕Y構是怎樣的?
、弈隳苷f出真菌的細胞結構及其生命活動的特點嗎?
教師組織學生表達交流以上問題,并進行小結。
3.探究真菌的繁殖方式,學以致用
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自己制作的孢子印,并閱讀課文,并提出問題:
、倌⒐芥咦拥奈恢,數(shù)量,形態(tài)及作用是怎樣的?
、谡婢峭ㄟ^什么來繁殖后代的?
、壅婢逆咦釉谑裁礃拥沫h(huán)境下,才能發(fā)育成新個體?
、芰私庹婢姆敝程攸c,對于我們有什么意義?
學生閱讀、觀察、討論、表達交流。
教師進行評價小結。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練習第一、二題。
4.小結。
教師指導學生回憶細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以課本64頁練習題的第4題進行本章的小結。
最后,教師鼓勵學生學以致用,請學生結合課本的練習第3題,查閱資料,制定“養(yǎng)殖食用菌”的方案。
第三節(jié)真菌優(yōu)秀教學設計 篇3
一、 設計思路
真菌這部分內容是初中生命科學基礎教學內容,教師以教材為載體,通過教學活動的設計,努力使學生在掌握知識點的同時能真正提升自身的生命科學探究能力,尤其是提高理性思維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用教材內容穿針引線,通過幾則恰當?shù)慕虒W活動:輔以實驗、多媒體圖片視頻、等直觀教學手段,讓學生充分獲取感性認識,解惑釋疑,突破知識的難點,提高對微觀生物的觀察能力以及對其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的描述、歸納、表述能力,學會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深入的思考,在一系列有梯度的探究與思考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形成正確的科學觀念與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思維訓練中主要運用聚合抽象訓練法和生疑提問訓練法,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同時,將學習內容與生活聯(lián)系,使學生盡可能多的參與到生活、知識和應用中,體會生物科學知識的價值。
二、 教學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教學設計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第二冊《生命科學》第五章《生物的類群》第3節(jié)的第二課時的內容。在《上海市中學生命科學課程標準》中對該節(jié)內容的學習要求為B級水平(其中霉菌的培養(yǎng)和觀察實驗為A級水平)。教材主要介紹了真菌中的三類: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的形態(tài)結構、營養(yǎng)方式與繁殖方式,本節(jié)教材的特點是文字多,文字部分偏重于概念和原理,生命科學術語較多。這給學生的學習與理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對教材的授課內容重新進行了整合,在此之前進行了細菌的教學。在本節(jié)課中關于腐生做了弱化處理,腐生會在后面的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中做詳細的比較討論學習。
2、 學情分析
在前一課時,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細菌,對微生物類群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在植物與動物類群的學習中,學生已進行了生物的營養(yǎng)方式的學習,這為本節(jié)的教學打下了基礎。同時學生在生活中,對于真菌中的部分種類都有過接觸與了解,藉此,師生對話可以順利展開。八年級的學生已在《科學》學習中已具備初步科學探究素養(yǎng),如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與描述,比較與歸納等,預設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的這些能力得以再進一步提高與發(fā)展。學生對于部分微觀世界的真菌的生殖方式、形態(tài)結構沒有過直觀體驗,這成為了本節(jié)課的難點,因此教師著力通過教學中與生活相聯(lián)系,以抽絲剝繭地引發(fā)疑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實驗圖片實驗等觀察,思考,討論等解決問題,突破教學難點。
三、教學策略與手段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以實驗、圖片、視頻等為載體,通過層層設疑,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工具,使用恰當方法仔細觀察微觀生物,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入深入思考。在一系列有梯度的探究與思考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形成正確的科學觀念與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真菌中的某些生物或多或少存在著感性認識,因此教學中首先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通過學生描述生活中對于真菌的認識,切入課題。然后以實驗等活進行,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生為本地探究式教學,通過觀察與思考,依次了解真菌中主要三個類群的生物的細胞結構、營養(yǎng)方式、繁殖等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礎上由學生自主歸納真菌的主要特征;并引導學生互動,用科學、明確、簡潔的語言,完善對真菌的描述及歸納總結的語句;藉此活動過程同時,也在了解真菌特征的基礎上,使學生能體驗真菌的多樣性,并能對真菌與人類、自然界的關系進行思考。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酵母菌、青霉的形態(tài)結構、營養(yǎng)方式、生殖方式。
2、知道真菌的主要特征。
過程與方法:
1、在青霉、曲霉的觀察活動,學會觀察微觀生物的方法、運用科學語言描述其形態(tài)結構。
2、從觀察中發(fā)現(xiàn)問題,比較不同菌類的異同, 歸納真菌的主要特征。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與發(fā)酵有關的現(xiàn)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真菌種類、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環(huán)境、營養(yǎng)方式的多樣性。
2、從真菌的多樣性,感悟比較全面看待微生物與人類、自然界的關系。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實驗觀察青霉、酵母菌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殖方式。
2、真菌的主要特征。
難點:
1、用觀察微觀生物的方法認識它們的.形態(tài)結構、營養(yǎng)方式、生殖方式,運用科學語言描述其形態(tài)結構。
2、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問題,比較不同菌類的異同, 歸納真菌的主要特征。
六、教學準備:
課件、發(fā)霉的橘子和面包、放大鏡、課前制作的蘑菇孢子印。
七、作業(yè)設計
1、根據(jù)真菌的特征,嘗試推斷他們與人類的關系?(下一課時進行分析)
。ㄔu價:
優(yōu):能初步根據(jù)學到的知識進行推斷,并提供理由,同時指出一節(jié)課
所學內容的局限性。
良好:能初步根據(jù)學到的知識進行推斷,并提供理由。
需努力:簡單說出部分關系/無證據(jù)支持/無法作答
2、是否能僅根據(jù)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全面的判斷?(在上一題的基礎上展開)
(評價:
優(yōu):能根據(jù)教師提示再思考,并能主動收集更多證據(jù)說明
良好:能根據(jù)教師提示再思考
需努力:無法作答)
八、教學反思
從已經(jīng)實踐效果看,設定的教學目標適合絕大部分學生,采用的教學方式適合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選用的視頻、圖片、閱讀等材料適當,能達到了預期的教學設想。
1、 在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三維教學目標,目標比較具體、適切,針對性較強,具有操作性和可測性。
2、 注重學生親身體驗,通過動手培養(yǎng)霉菌,學會簡單的微生物培養(yǎng)方法的同時真切體驗到真菌無處不在。在后續(xù)的課堂觀察實驗中,更多地培養(yǎng)了學生在實驗中認真觀察,科學描述,比較歸納等科學素養(yǎng)。
3、 在教學中,教師避免了通過簡單的講授讓學生獲得新知,而是結合教材載體,層層設疑,引起一系列師生、生生互動對話。在一系列有梯度的探究與思考的過程中學生歸納出真菌的特征,并以此為基礎思考真菌與人類的關系。有效思考帶來了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4、 在教學過程中圖片、視頻等學習載體針對性強,均有較高的有效性,不可替代性。
5、在學生課堂觀察霉菌的實驗中,教師提醒學生不要把鼻子等湊近霉菌時,若學生提出:為什么不能湊太近時,教師需把握好這一良好的教學契機,可以提醒學生推測可能的不利原因。
對教學中生成性問題的思考:產(chǎn)生問題應該值得教師關注,首先肯定學生的思考,一般更多地引導學生從尋求答案的途徑去發(fā)揮學生在課堂后的討論、探索,呵護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和學科興趣。
第三節(jié)真菌優(yōu)秀教學設計 篇4
一、教材依據(jù)
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
第五單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 四 章 細菌和真菌
第 三 節(jié) 真菌
二、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第四章第三節(jié)《真菌》。本章教材按照宏觀——微觀——宏觀的順序,第一節(jié)《細菌和真菌的分布》讓學生感知細菌和真菌的存在,探究它們的分布和生存條件;第二節(jié)《細菌》認識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營養(yǎng)和生殖,通過這兩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了解真菌分布十分廣泛,并通過細菌的學習了解微生物一些特點。但對真菌的形態(tài)結構,營養(yǎng)方式和繁殖卻不清楚,通過本節(jié)學習學生可以在心中明確真菌的主要特征, 并為學習《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和《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打下基礎。
三、學情分析
1.學生的認知水平
學生課外知識較豐富,所以本節(jié)教學從學生已有生活經(jīng)驗入手,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求知欲望,在師生互助,生生互動中不斷的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
2.學生的能力水平
初二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多數(shù)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很感興趣,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不滿足教師對教材知識的簡單重復,所以我設計由學生調查常見的真菌有哪些。學生思維偏重于直觀形象思維,對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所以在分析觀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后,共同總結真菌的結構特征。
3.學生的情感水平
學生對真菌的認識具有片面性,通過學習,幫助學生認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學會辯證的分析問題,培養(yǎng)愛護環(huán)境的情感和熱愛科學的態(tài)度。
四、設計理念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思想,教學中依據(jù)“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把學習的鑰匙交個學生,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首先結合真菌是不是植物話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自己親身體驗和調查去交流感悟真菌的多樣性。真菌的共同特征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部分,我創(chuàng)設多種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分析,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在探究中學習,獲取真菌是真核生物的知識,同時也提高了能力。利用圖片和實物觀察,介紹蘑菇的組成,為后續(xù)指導學生制作孢子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于制作孢子印這部分內容,學生較感興趣,通過展示和交流,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
五、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
1.舉例說出各種常見真菌。
2.知道酵母菌、青霉、蘑菇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
3.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酵母菌、霉菌和新鮮蘑菇,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動手和科學探究能力。
2.通過制作孢子印活動,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情感、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團結與互助精神。
2.認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學會辯證的分析問題。
3.激發(fā)學生生態(tài)學觀點,認識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
六、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真菌的結構特點和孢子生殖方式。
突出重點:
1. 圍繞觀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的實驗組織教學,讓學生明確觀察目的、順序,使用合適的實驗器材,觀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
2. 用發(fā)霉的桔子和蘑菇的孢子印做演示實驗,理解真菌的孢子生殖。
教學難點:利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和青霉,總結歸納真菌的結構特點。
突破難點:
1. 課前復習顯微鏡的使用,細菌的特點。
2. 充分利用實物、圖片,比較總結歸納真菌的結構特點。
七、教學方法
教法:示例法、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
學法:通過收集資料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觀察實驗進行探究學習、通過調查活動和探究實驗進行合作學習
八、教學準備
教師:
1.課前讓學生分組選擇一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問題,查閱資料和調查。
2. 準備酵母菌培養(yǎng)液、青霉、蘑菇、放大鏡、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吸管、鑷子、解剖針、解剖刀、吸水紙、碘液。
3. 制作孢子印。
4.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
1. 小組成員分工協(xié)作,通過查閱資料,盡可能多地了解真菌,制作PPT和調查報告。
2.準備發(fā)霉的桔子或饅頭,將其裝入塑料袋中,通過學生拍打,明確孢子的存在。
九、教學策略
本節(jié)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盡量鋪設路子讓學生去表達他們所了解到的真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構建知識體系,形成良好科學觀的積極性。
1. 在課前布置調查活動內容,開展調查活動。課上小組的代表上來匯報調查結果以及小組自評,形成良好的科學氛圍。通過交流認識到真菌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通過顯微鏡觀察酵母菌,結合酵母菌的電鏡照片,了解酵母菌的結構特點和出芽生殖;利用顯微鏡觀察青霉,結合電鏡圖片了解霉菌的結構特點;通過觀察蘑菇,了解蘑菇的結構特點。然后歸納總結真菌形態(tài)結構的共同特征和營養(yǎng)方式。
3.準備發(fā)霉的桔子或饅頭,將其裝入塑料袋中,通過學生拍打,明確孢子的存在。展示蘑菇制作好的孢子印,了解蘑菇的孢子生殖。
4.最后列表比較細菌和真菌的異同點,讓學生對真菌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十、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展示青霉和蘑菇。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食用蘑菇、木耳、香菇等營養(yǎng)價值很高的真菌;但我們也經(jīng)常為桔子長毛、饅頭長毛、衣物發(fā)霉而苦惱,對于這些令我們既愛又恨的真菌,你最想了解哪些問題?學生在已有生活經(jīng)驗上,辨認真菌。由學生自己提出不同梯度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創(chuàng)設情景,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導入新課。營造開放的教學模式,將課堂還給學生。
一、各種各樣的真菌課前讓學生分組,自己選擇一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問題,查閱資料,寫出調查報告。學生分組展示自己調查報告。
《常見的真菌》《怎樣區(qū)別毒蘑菇》
《食用真菌的營養(yǎng)》等體現(xiàn)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學理念。
二、真菌的結構梳理問題,從認識真菌結構方面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小組合作,結合“觀察指導”動手實驗,認真觀察,思考。培養(yǎng)學生觀察、表達、合作能力。
1、觀察酵母菌組織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區(qū)分細胞壁、細胞質和細胞核。制作酵母菌臨時裝片,觀察觀察酵母菌,染色后,觀察酵母菌的結構和出芽生殖。培養(yǎng)學生實驗觀察能力,認識酵母菌的結構。
2、觀察青霉組織學生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培養(yǎng)皿中培養(yǎng)好的青霉,再用顯微鏡觀察青霉的菌絲和孢子,注意它的形態(tài)與顏色。觀察培養(yǎng)皿中培養(yǎng)好的青霉。自學課本77頁青霉結構圖。每組派代表介紹各組的觀察結果。培養(yǎng)實驗觀察和表達能力,認識菌絲和植物器官的不同。
3、觀察蘑菇組織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準備的蘑菇,注意它的形態(tài)結構。用手撕蘑菇,觀察它的斷面。自學課本77頁蘑菇結構圖。用放大鏡觀察蘑菇的子實體(菌蓋、菌褶和菌柄),蘑菇是由菌絲構成的。培養(yǎng)實驗觀察能力,理解蘑菇是由菌絲構成的。三、真菌的營養(yǎng)方式教師: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更容易采到蘑菇?為什么夏天,受潮的糧食、衣服和皮鞋常常發(fā)霉長毛;而干燥的糧食、衣服和皮鞋就不長毛?
教師:你們能不能從真菌的生活習性上推測它們的營養(yǎng)方式是屬于哪一種?學生:真菌適于生活在溫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huán)境中。
學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都是利用現(xiàn)成的有機物為生,真菌的營養(yǎng)方式是異養(yǎng)。適時引導,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問題,引發(fā)思考,由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來解決問題。四、真菌的繁殖準備發(fā)霉的桔子或饅頭,將其裝入塑料袋中,通過學生拍打,明確孢子的存在。通過多媒體展示,觀察孢子的釋放過程。
觀察思考,知道真菌是靠孢子來繁殖自己的,說出孢子適于繁殖的種種好處。觀察思考,真菌是怎樣繁殖后代的呢?是否和細菌一樣是分裂生殖呢?
青霉生有大量的孢子,孢子很輕,能隨風飄散到各處,它們遇到合適的環(huán)境,就能發(fā)育成新個體。所以,我認為真菌是靠孢子來繁殖后代的。激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將知識回歸生活。五、制作孢子印展示孢子印,引導學生探究制作孢子印的實驗過程:
1.選取新鮮的蘑菇作為實驗材料。用解剖刀將菌蓋從菌柄上取下來。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紙上,扣上玻璃杯。
3.第二天,拿開玻璃杯和菌蓋,就可以看到白紙上留下與菌褶排列一致的放射狀孢子印。學生觀察并討論:
1.選取什么材料?
2.如何能防止孢子被風吹散?
3.如何根據(jù)蘑菇孢子印的特點,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數(shù)量、形態(tài)和作用?鼓勵學生提問,培養(yǎng)提出問題的能力。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實驗技巧,動手能力得到了鍛煉。課堂小結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真菌的形態(tài)結構、營養(yǎng)方式和生殖,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學生總結真菌的共同特征:
1.真菌有多細胞的,也有單細胞的。
2.細胞中沒有葉綠體,營養(yǎng)方式是異養(yǎng)。
3.具有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細胞壁。
4.靠孢子繁殖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能力。課堂練習1.蘑菇有根、莖、葉嗎?蘑菇的生長需要光嗎?為什么蘑菇不是植物?
2.了解細菌的繁殖特點,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3.你還有哪些想知道的問題?學生分組討論,解釋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探討生物奧秘的熱情,產(chǎn)生共鳴。學以致用,情感升華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 真菌
一、各種各樣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蘑菇
二、真菌的主要特征
1、單細胞或者多細胞(菌絲)
2、有細胞核——真核生物
3、營養(yǎng)方式——異養(yǎng)(多腐生)
4、繁殖方式——孢子繁殖
三、制作孢子印
教學后記:
1、新教材要求開發(fā)和運用周圍環(huán)境和生活中的資源來豐富我們的課堂,使我們的教學活起來,組織學生進行調查活動、收集資料是很好的方式,也是很有效的途徑,課前我已經(jīng)布置了學生分小組調查,由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寫出調查報告,然后小組課上匯報調查報告。
2、在整個教學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學,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民主、并充滿激情的課堂氛圍,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伙伴。學生也不再是一味地聽與接受,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通過收集資料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觀察實驗進行探究學習,通過調查活動和探究實驗進行合作學習。學生能夠主動去探究、發(fā)現(xiàn)、體驗與感悟,獲得知識的同時提升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3、圍繞觀察酵母菌、青霉、蘑菇的實驗組織教學活動,并結合科技發(fā)展和社會的熱點問題,拓展了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加上多媒體的現(xiàn)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讓初中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而又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學習,從而很好的完成了本節(jié)的教學目標。
4、學生對顯微鏡掌握不熟練,導致課堂推進有些障礙,課堂預設內容沒有來得及充分展開,如能在問題預設方面再做些改進,課堂效果會更好。
第三節(jié)真菌優(yōu)秀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細菌和真菌與其它生物共生的現(xiàn)象;
2、描述細菌和真菌參與物質循環(huán)的過程;
3、認識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生活的影響:引起疾病;
4、區(qū)分并掌握細菌和真菌營寄生和腐生的營養(yǎng)方式。
過程與方法
1、從物質循環(huán)的角度入手,一步步分析細菌和真菌作為分解者的作用;
2、進一步學習如何評價探究實驗;
情感態(tài)度與體會觀
1、用辯證的思維分析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從細菌和真菌能引發(fā)動植物患病的各個例子中得到啟示,引起學生思考如何做好個人衛(wèi)生,避免病菌的傳染。
二、教學思路
本課從正反兩面來談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以細菌和真菌的營養(yǎng)方式作為暗線,即“腐生——共生——寄生”。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
1、細菌和真菌參與物質循環(huán)
2、評價實驗方案
難點:
1、學習評價實驗方案
2、用辯證的觀點認識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
同學們,這些是什么生物?(演示幾種細菌和真菌)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廣,我們的身上有這些微生物嗎?觀看視頻后給出本課導學。
(一)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huán)
除了寄生以外,細菌和真菌還有另一種營養(yǎng)方式,那就是——腐生。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細菌和真菌作為分解者,能夠分解動植物遺體中的有機物,這就是腐生。
觀察與思考:
(1)水果腐爛與什么生物有關系?
(2)水果中的有機物被分解成了什么物質?
(3)請描述細菌和真菌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
看圖講解:
我們以二氧化碳為例,來分析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huán)中的的作用。
環(huán)境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進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機物;而當動植物死亡后,遺體中的這些有機物正是被細菌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這些物質又重新回到環(huán)境中,被植物重新利用。
如果在物質循環(huán)的過程中,某條鏈斷了,比如細菌和真菌沒有了,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生物遺體將堆積成山;另外,生態(tài)系統(tǒng)也會失去平衡。
(二)與動植物共生
介紹奇怪的生物:冬蟲夏草。在這個例子中,真菌生活在幼蟲體上,屬于哪種營養(yǎng)方式?寄生。細菌真菌與其它生物生活在一起都是有害的嗎?
分析
1、地衣
地衣中的藻類和真菌是如何共生的?
2、豆科植物與根瘤菌
u 豆科植物與根瘤菌之間如何互幫互助?
u 為什么種豆科植物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3、與動物共生
在牛羊的`腸胃中,有一些細菌,可以幫助它們分解草料中的纖維素;而在我們人體中,有沒有共生的一些細菌呢?比如,有些細菌雖然寄生在我們腸胃中,但是它們能制造一些微量的維生素,對我們的身體有一定的幫助。
共生:
細菌和真菌與動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一旦分開,兩者都要受到很大影響,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這種現(xiàn)象叫做共生。
(三)引起動植物患病
寄生在生物體上的細菌和真菌,大多數(shù)都會引起疾病。
1、引起植物患病
(1)水稻稻瘟病
(2)玉米瘤黑粉病
2、引起動物患病
(1)寄生在人體體內,由鏈球菌引起的:扁桃體炎、腥紅熱
(2)寄生在人體體內引起:足癬和甲癬(灰指甲)
患上這些疾病,和個人的生活習慣有關嗎?只有保持好個人的衛(wèi)生,環(huán)境的衛(wèi)生,我們的身體才不受病菌的侵害。
這是某個大學生宿舍的一角,衛(wèi)生情況怎么樣?你能給住在這個宿舍的同學提一些衛(wèi)生建議嗎?
(四)本課小節(jié):
2、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有害: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
第三節(jié)真菌優(yōu)秀教學設計 篇6
學科
生物
年級
八年級
課型
新授課
2、學生談經(jīng)驗
3、學生在黑板上畫蘑菇,體會子實體的結構,做鋪墊。
2、啟發(fā)學生注意鑒別毒蘑菇
3、啟發(fā)學生畫蘑菇。
課題
第三節(jié) 真 菌
2、霉菌
1學生觀察、思考
2在組內組間交流
3匯報觀察討論的結果
1、啟發(fā)學生完成觀察與思考
2、教師巡視,參與討論
3、老師點撥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生能說出常見的真菌種類;
2、說出青霉和曲霉在形態(tài)、結構和顏色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說出真菌的營養(yǎng)方式和生殖方式。
4、能描繪出真菌的特征
能力目標:
1、學會用放大鏡觀察的能力;
2、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
3、動手動腦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學會防霉,健康生活;
2、學會正確利用真菌,快樂生活。
3、酵母菌
學生回憶單細胞真菌──酵母菌
啟發(fā)學生回憶酵母菌的有關內容
二、真菌的繁殖
1、學生注意聽,回顧相關內容
2、學生觀察了解孢子的位子,結構
3、學生出示孢子印
4、學生體會孢子繁殖
5、學生探究孢子發(fā)育成新個體的環(huán)境條件
1、由形態(tài)結構中的.孢子切入
2、啟發(fā)學生觀察圖
3、啟發(fā)學生制作(出示)孢子印
4、啟發(fā)學生參與模型制作
5、啟發(fā)學生思考:孢子如何發(fā)育成新個體
重點、難點
重點:
1、認識日常生活中覺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的特點;
2、觀察能力的訓練。
難點:
真菌生殖方式的特點。
學習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設計
三、小結
1、學生總結真菌的特征
2、運用:
。1)防霉變
。2)試養(yǎng)殖
1、啟發(fā)學生利用板書,小結出真菌的特征,教師點撥
2、啟發(fā)學生學以致用
第三節(jié)真菌優(yōu)秀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單細胞真菌的結構。
3.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4.了解識別有毒蘑菇的有關知識.
5.了解蘑菇生長需要的條件.
二、教學策略
真菌一節(jié)的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不僅了解真菌的結構,更重要的是要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的特點,同時了解一些食 用菌養(yǎng)殖的過程和方法。
在進行有關各種各樣的真菌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交流一下他們對真菌的了解。雖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但是學生可能沒有仔細觀察過它們,因此教師要利用觀察與思考活動,引導學生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觀察這些真菌,說出單細胞真菌的結構。
三.教學重點: 知道真菌的結構, 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四.教學準備: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五.教學過程
一. 讓學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里生活?( 真菌適于生活在溫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huán)境中。)
觀察蘑菇.
二. 蘑菇分為哪幾部分?(地下菌絲, 菌絲,柄, 菌褶,菌蓋. )
是怎樣吸收營養(yǎng)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識別有毒蘑菇?( 毒蘑菇與食用蘑菇,在形態(tài)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異,不少種類還需要借助于顯微鏡觀察其孢子的大小、顏色、表面特征,并參閱有關的科學資料進行核對,才能確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認為,毒蘑菇色澤鮮艷,外形美觀,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實體受傷后傷面變色。這些經(jīng)驗有其可取之處,但也不是任何一種毒蘑菇都具有這樣的特征。例如,多種牛肝菌的傷面常常變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們都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來味道也是很鮮美的。
有人說毒蘑菇能使銀器變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長蟲,這些說法都是不確切的。事實上,很多種毒蘑菇遇到銀器并不變黑,有毒的豹斑毒傘往往會生蛆長蟲。
總之,要想用一兩個性狀來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還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時,一定要細心辨別。對于不能識別的蘑菇,應該向當?shù)赜薪?jīng)驗的群眾請教。)
五. 了解蘑菇生長需要的條件.
觀察與思考
1.腐爛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看上去呈掃帚狀;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黃、黑、褐或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看上去呈放射狀。青霉和曲霉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多細胞真菌,菌體是由菌絲構成的,它們都能產(chǎn)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濕的樹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這說明真菌適于生活在溫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huán)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營養(yǎng)方式上的共同特點是利用現(xiàn)成的有機物,從中獲得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進行繁殖的,孢子很輕,可以在空氣中飄蕩。夏天,受潮的糧食、衣物或皮鞋給孢子的萌發(fā)提供了必要的環(huán)境條件和營養(yǎng)物質,所以容易生長霉菌。
2.檢查家里儲存糧食的地方是否通風,環(huán)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氣里,晾曬糧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長。
3.蘑菇生長需要一定的溫度、潮濕的環(huán)境和豐富的有機物。所以在養(yǎng)殖食用蘑菇時,一方面要保持養(yǎng)殖場所的清潔、溫度和潮濕;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長所需要的有機物。
【第三節(jié)真菌優(yōu)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第三節(jié)《黃河的治理》教學設計02-07
《豐碑》教學設計優(yōu)秀05-16
《jqx》優(yōu)秀教學設計06-10
《村居》教學設計優(yōu)秀08-02
《春》的優(yōu)秀教學設計04-14
《趙州橋》優(yōu)秀教學設計06-24
《和田的維吾爾》教學設計優(yōu)秀08-20
《童年的朋友》教學設計優(yōu)秀09-15
微課程教學設計優(yōu)秀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