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网站|亚洲精品熟女国产国产老熟女|亚洲欧美在线人成最新按摩

        
        
      • <form id="etzky"></form>
          <td id="etzky"><tr id="etzky"></tr></td>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

          時間:2024-05-21 18:23:44 數(shù)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1

            一、課前調節(jié)

            今天巢老師來跟大家一起上一節(jié)數(shù)學課,你們開心嗎?在這節(jié)課上,巢老師希望你們能做到:“眼睛仔細看,耳朵仔細聽,開動小腦筋。”相信自己能做到嗎?

            二、講授新課

            1、圓片出角

            師:我們先來活動活動手指,做個小手工吧。ǔ鍪緢A片)老師這兒有個大圓片,看,老師將要干什么呢?

            師:(圓片對折兩次)你能像老師這樣折一折嗎?試試看。

            師:請你像巢老師這樣拿著,找到這兒(頂點位置),戳戳你的掌心,你有什么樣的感覺?請你說。為什么會有痛的感覺呢?

            生:它是尖尖的。

            師:接下來,從這個尖尖的地方往這兒摸一摸(邊),再從這尖尖的地方往這兒摸一摸(邊),說說這又是什么感覺呢?請你說。

            師:對的,這是直直的,

            師:現(xiàn)在請小朋友把紙片輕輕夾到書中。

            師:現(xiàn)在,老師要把剛才我們摸的那部分描在黑板上,小朋友們,請看。想想,當老師把紙片移開后,留在黑板上的是什么圖形呢?

            師:他就是我們今天認識的新伙伴——角。(板書課題:角)

            2、圖形出角

            課件出示剪刀、三角形、鬧鐘

            師:像角這種圖形,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請看大屏幕,小剪刀、三角形、小鬧鐘都跑出來了,它們都說自己身上藏著角,巢老師就是找不出來,你能幫巢老師找到它們身上的角嗎?學生口答或是直接指出角,課件逐一顯示物體面上的角(剪刀開口處有角、三角形有三個角、在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組成了角)

            師:老師把它們身上的角畫下來了,就是這樣的。(課件出示)

            3、各部分名稱

            師:繼續(xù)仔細觀察,這些角都有那幾個部分組成?睜大眼睛仔細觀察。(留有時間,學生仔細觀察)那么多想說的,同桌相互說一說。

            師:小朋友,誰有發(fā)現(xiàn)的?請你說,還有什么?

            師:是的,每個角都有一個點,這個點,我們給它取個好聽的名字叫頂點。(齊讀:頂點、角的頂點)角還有兩條直直的線,這直直的線我們把它叫做邊,(齊讀:邊)這一條直直的線我們也把它叫做邊。(同時在相應的位置板書頂點、邊、邊)我們通常用小圓弧作為角的標記。看一看,這個角的頂點和邊在哪兒呢?請你說,這是(頂點)?這是?(一條邊)這是?(另一條邊)這個角,誰來說?很好,誰來指一指黑板上這個角的頂點和邊?你來。說的真好。

            4、畫角

            師:想知道巢老師是怎樣畫出這些角的嗎?好的,小朋友們,要看仔細哦。先畫。(頂點)再畫?(對,兩條直直的'線)這是頂點,這就是邊。你能學著老師的樣畫出一個角嗎?拿出作業(yè)紙,試試看。

            畫完了嗎?畫完了就坐正。誰能將黑板上的這句話補充完整?問:角有()個頂點()條邊。(板書這句話,多指名幾位學生回答)

            5、辨角

            過渡:今天,還有位小伙伴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看,是誰?(小蝸牛)它也畫了一些角,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些角畫的對不對?

            師:(課件出示)下列圖形是角的在()里畫笑臉,不是角的在()畫哭臉。第一個……(重點講述第二題)

            師:第二個圖形為什么給它哭臉?(因為它有一條線是彎的)第二個……有人說笑臉,有人說哭臉,怎么回事?覺得是笑臉的舉手,你的意思是它就是角了,請你說說你的理由。同意嗎?又有人覺得它不是角,說說你的理由。聽清楚了嗎?誰能把話說的清楚些?誰能再說一遍,讓大家都能明白?(反復讓學生自己說出理由)是的,角有一個角和兩條邊,而且這條邊必須是什么樣的?直直的第三個……第四個……為什么是哭臉呢?第五個……等等,它不是有兩條直直的邊嗎?怎么不是角呢?

            師:你們的速度真快,老師必須送個你們個大拇指。

            總結: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角,一定要注意看是不是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還要看這條邊是不是直直的。

            6、數(shù)角

            過渡:為了感謝小朋友的幫忙,小蝸牛特地帶來了禮物盒要送給大家,可是,它把密碼忘了,盒子打不開了。你愿意幫它找回密碼嗎?小蝸牛說啊,只要你們能數(shù)出下面圖形中有幾個角,就能找到密碼了,有信心嗎?拿出作業(yè)紙,自己完成第二題。

            師:這個可不容易哦,我們要先判斷它是不是角再來數(shù)一數(shù),做完了還要記得再檢查檢查。重點講述第一題。

            師:第一個圖形有幾個角?1個,同意嗎?你上來指一指。還有嗎?還有呢,你來指一指,一共3個。有誰反對?請你說。你說的真清楚,你來指給大家看看,哪條不是直的?有幾個角?正確答案只有1個。

            總結:我們在找角的時候,也要記住了,角有尖尖的,有一個頂點,兩條邊,這兩條邊必須是直直的。

            師:密碼是什么?盒子打開了。

            7、找出身邊的角

            過渡:小蝸牛給大家?guī)砹艘粋五角星,你喜歡嗎?老師在這個面上找到了許多的角,你能找到嗎?別著急,老師也找到了一個角。下面仔細聽,聽巢老師是如何介紹這個角的。我找到的是這個角,這是角的頂點,這是它的一條邊,這是另一條邊。你學會了嗎?你能像巢老師這樣介紹你所找到的角嗎?好的,你來介紹。說的真不錯。誰還找到了不同的角?你來介紹。聲音真響亮啊。

            小朋友們的眼睛真厲害,能很快地找到圖形中的角,其實,我們的身邊處處存在著角,我們一起去找一找吧。

            找一找:和你的同桌找一找,我們的課桌上和教室內哪些物體的面上藏著角,并指出它的頂點和兩條邊。

            師:同桌互相幫忙。小朋友,哪些物體的面上有角呢?請你上來指一指。(糾正學生指角方法)學生若指出課桌的面、鉛筆盒的面、黑板的面上有角就指出生活中的角和數(shù)學上的角是有區(qū)別的:為了安全起見,我們生活中如果做出尖尖的角就可能傷害到別人,所以工人叔叔就想辦法將它磨圓了。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2

            設計說明

            1.重視對教材情境圖的應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參與學習的不竭動力,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學生喜歡的數(shù)學活動,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引導他們經(jīng)歷數(shù)學知識的形成的過程,使他們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上課伊始,借助情境圖引入新知,讓學生通過看圖,發(fā)現(xiàn)并提出相關的數(shù)學問題及解決提出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新課作鋪墊。

            2.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經(jīng)歷知識的發(fā)現(xiàn)過程。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驟,還要使學生在經(jīng)歷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理解程序和步驟的道理。本教學設計鼓勵學生通過交流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如擺小棒、橫式、豎式等。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經(jīng)歷解決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不進位加)這個數(shù)學問題的過程,從而突破筆算中“相同數(shù)位對齊”這一難點。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學情檢測卡

            學生準備、小棒

            教學過程

            ⊙設置情境,生成問題

            師:學校組織二年級的學生去參觀博物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情境圖,想一想,根據(jù)你發(fā)現(xiàn)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加法問題?

            預設

            生1:二年級一共有多少名學生去參觀博物館?

            生2:一共有多少位去參觀博物館的'老師?

            生3: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

            生4:二(1)班的學生和老師一共有多少人?

            師:同學們真棒!提出這么多不同的問題,現(xiàn)在我們就開動腦筋,認真思考,解決大家提出的問題吧!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情境圖,提高學生主動獲取數(shù)學信息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進而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師選取其中與例1類似的問題,讓學生在交流的基礎上想辦法解決。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進行小組交流,探討可以用什么方法解決第四個問題。

            (學生小組交流,探索方法)

            2.各小組匯報自己的解決方法。

            方法一:用橫式計算。35+2=37。

            方法二:擺小棒。先擺出3捆零5根,再擺2根,合起來是3捆零7根。

            方法三:用豎式計算。

            3.引導學生說一說用豎式計算的過程,教師重點強調用豎式計算時相同數(shù)位要對齊。

            4.用同樣的方法解決教材12頁1、2題。

            5.解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

            (1)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列出算式。

            (2)組織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不進位加)的筆算方法。

            師:根據(jù)我們剛才做的那道題的解題方法,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探討一下用豎式計算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不進位加)時應該怎樣計算。

            (學生匯報計算方法)

            (3)引導學生說一說筆算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不進位加)時應注意什么。

            預設

            生1:應注意相同數(shù)位對齊。

            生2:應注意從個位開始計算。

            生3:應注意個位與個位相加,十位與十位相加。

            (4)師小結:通過剛才大家的討論,我們學會了用豎式計算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不進位加)的方法,即相同數(shù)位對齊,從個位加起。

            設計意圖:采用嘗試、交流、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學生掌握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不進位加)的計算方法,并初步體會算法的多樣化,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讀一讀,算一算。

            42+7=59+40=25+34=

            35+53=31+12=22+11=

            2.完成教材13頁1、2題,并說一說計算方法。

            ⊙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布置作業(yè)

            教材15頁1~3題。

            板書設計

            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不進位加)

            35+2=37(人)35+32=67(人)相同數(shù)位對齊,從個位加起。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掌握兩位數(shù)與兩位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較正確、熟練地計算兩位數(shù)與兩位數(shù)的加減法。

            2、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檢查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

            重點難點:

            查漏補缺,反饋出現(xiàn)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計算熟練度和準確度。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36+28+17=

            65-25-21=

            說一說你的計算的方法。

            2、猴媽媽摘了52個桃子,小猴把它們運回家,運了兩次后,還剩多少個?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題

            課件出示主題圖。

            2、說一說圖中告訴我們什么,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來25人,車上有多少人。

            B、再算現(xiàn)在有多少人。

            C、列綜合算式。

            還有其他算法嗎?

            3、總結算法:

            說一說,在做加減混合計算時應該怎樣做?

            相同數(shù)位對齊,從個位算起;相加滿十要進位,不夠減時要退位;有時可以用簡便寫法。

            三、強化練習

            1、完成第21頁練習三第8題。有3只母雞帶著自己的孩子出來找吃的東西?扇业男‰u混到了一起。你能幫助雞媽媽找到自己的孩子嗎?教師巡視。指名匯報、訂正、評比。

            2、完成第22頁練習三第12題。教師巡視。指名匯報,并說明填法。

            3、完成第22頁練習三第13題?戳吮硪院螅阆氲搅四男⿺(shù)學問題?和小組的同學交流。指名匯報。選擇兩個你喜歡的問題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并說說計算的方法。

            四、總結

            通過今天的練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4

            在教學《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進位加法》時,我雖然注意了知識間的相互遷移,重視了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構建新的知識內容,消除了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但處理的還是不夠細致,對問題的剖析不夠透徹,對課本的解讀不夠深入,還有就是對學生的豎式書寫的'方式習慣要求不夠嚴格,導致錯誤的情況依然存在。存在錯誤情況有:

            1、學生抄錯題。在列豎式時將數(shù)字或者運算符號抄錯,導致錯誤率高。

            2、學生書寫不規(guī)范。例如個位和個位對齊,十位和十位對齊,學生在書寫時由于不規(guī)范會導致計算時將數(shù)位看錯,造成錯誤;還有就是最底下的橫線必須要求用直尺畫,這樣更加美觀。

            3、計算時,尤其是減法運算時,會出現(xiàn)倒減(從高位減起)的情況。

            4、計算時的進位和退位的“1”會經(jīng)常忘記計算。

            5、等號的后面往往忘記寫得數(shù)。

            面對這些錯誤,我認為重要的是整合錯誤資源。我和學生一起找錯誤,抓典型事例,分析錯誤的所在,是粗心的錯誤還是方法的錯誤,或者是其他的錯誤。讓學生在作業(yè)中反思自己的錯誤,做到自己檢查,自己改正。還可以在課堂上引出錯誤,例如提問“我們從十位算起可以嗎?”勾起學生的思考,避免類似的錯誤。這些是我們在課堂上能做的,但計算題的內容畢竟有別與其他內容的學習,它更要學生養(yǎng)成細心做題的習慣。所以,在糾錯的道路上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也非常重要。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5

            一、教學內容:

            二年級上冊.

            二、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秒的認識教學設計。

            2.使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數(shù)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

            (三)情感目標:

            1.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中,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感知數(shù)學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對數(shù)學產生親切感,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2.幫助學生樹立珍惜時間的觀念。

            三、教學重點:

            1.使學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四、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學具鐘表、家用小鬧表。

            五、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看--

            放映課件(新年到,鞭炮聲聲,小孩子歡天喜地,午夜將要到來,春節(jié)聯(lián)歡會上新年鐘聲敲響前全體倒計時的情景,鏡頭定格在運動的鐘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聲跟著數(shù))10、9、8、7、6、5、…

            (新年的鐘聲敲響)

            師:跟隨著時間的腳步,我們又傾聽了一次新年的鐘聲。那么,誰能說說,10、9、8、7、6、5、4、3、2、1應該用什么時間單位?

            生:秒。

            師:(用疑惑的語氣重復)秒?

            板書:秒

            (數(shù)學課堂教學與生活是相連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計時…又是小孩子最喜歡、向往的情境,利用這些熟悉的情境,一開始就吸引住學生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興奮起來,也讓他們在不經(jīng)意中調集自己平時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認識秒針和1秒。

            師:我們以前學過的時間單位有…

            生:時、分。

            師:我們沒有學過"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這個時間單位的呢?

            生:鐘面上有秒針。

            生:…

            師:(放映課件,展示鐘面模型)哪一個針是秒針?

            生:最細最長的那一個。

            師:秒針是怎樣計時的,誰能給大家講一講?

            生:(到前面)秒針走一個小格就是一秒。

            師:哦,原來秒針走一個小格就是一秒,就是這樣?

            (放映課件:鐘面上秒針一動,同時滴答一響。)

            生:(笑)是!

            ("秒"這個時間單位學生早有認知,幾乎所有的大掛鐘都有秒針,只是從前讓學生有意去忽略它,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們不可能不注意到那個形狀特殊的"高個子"。所以由學生自己引出課題,由自己傳授知識。教師在這里扮演疑惑、驗證的角色,吸引學生"幫助"教師解惑。)

            2.體驗1秒的長短。

            師:一秒鐘就是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動作)

            師:(跟著做)對,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師:(跟著做動作)你沒錯,真棒!

            生:我寫一個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腳就是一秒。

            生:…

            (在這堂課中,把學生對秒的體驗預設為重點,新課程著力強調"經(jīng)歷",對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時間",通過學生自己用聲音和動作等來配音、配動作,使學生有了具體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級的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生活經(jīng)驗已經(jīng)足夠豐富,學生自由發(fā)揮,增加感性認識。每個人都有參與的機會與能力,能在實際動作中體驗"1秒"的長短。)

            3.1秒的價值。

            師:短短的1秒鐘,滴答一下就過去了,我們實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現(xiàn)在科技發(fā)達,很多現(xiàn)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現(xiàn)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時間里走很多路程,誰知道一些這樣的.知識?

            生:(沒有人說話,面面相覷)

            師:(出示課件)

            飛機每秒約行250米

            火車每秒約行55米

            小汽車每秒約行20米

            噴氣式飛機每秒約行500米

            衛(wèi)星每秒約行7900米

            有的電腦一秒可以計算約3萬億次

            …

            生:(驚嘆)

            (增加知識積累。這些孩子年齡較小,家庭狀況也并不太好,課外書很少,我預料到不太可能有學生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所以事先準備了大量資料,讓學生通過課件自由選擇獲得和關注的內容,開闊他們的眼界,教案《秒的認識教學設計》。)

            師:怎么樣?時間很珍貴,連1秒鐘都不能小看,對嗎?誰記得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奧運會上,劉翔獲得男子110米欄世界冠軍的成績是多少?

            生:12秒91。

            師:在微不足道的還不足13秒鐘時間里,劉翔成了聞名世界的飛人,為我們祖國爭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領獎臺上獲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問他,他一定會告訴你:1秒,對他來說無比重要。同學們,還有什么事情也讓你覺得連1秒鐘的時間都非常重要呢?

            生:發(fā)射火箭的時候也要倒數(shù)10、9、8…

            生:我們開運動會的時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

            (通過介紹,學生明確1秒雖然短暫但是用處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構成時間長河,使學生自己意識到要珍惜時間,并借機滲透做比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來記時。教師飽含激情的語氣和劉翔闖過終點的精彩瞬間讓學生也激情澎湃,為他取得的成績而驕傲,也為祖國而驕傲。)

            4.認識幾秒。

            師:還有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來,所以一起興奮的數(shù)著新年鐘聲敲響前的最后幾秒。剛才新年鐘聲敲響前的倒計時是幾秒完成的呢?(重復播放剛才倒計時的情景圖,學生又不自主地跟著數(shù)數(shù))

            (再一次觀看動畫,讓學生剛才散亂的思緒收回到課堂教學中來,同時直觀演示"10秒"是怎樣數(shù)出來的,而且是由學生自覺自愿地數(shù),讓學生經(jīng)歷10秒是由10個"1秒"組成的過程,學習計算幾秒的方法。)

            生:(搶答)10秒。

            師:你怎么看出是10秒的?

            生:秒針從10走到了12,經(jīng)過10個小格就是10秒。

            師:同學們真聰明!那老師再考考你們,我寫一個"秒"字的時候,秒針從1走到2,經(jīng)過了幾個小格,就是幾秒?

            生:秒針從1走到2經(jīng)過了5個小格,就是5秒。

            師:誰能象老師一樣出題考考同學們?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針從鐘面上的幾走到了幾?

            生:我寫一個"針"字,秒針從3走到4經(jīng)過了幾秒?

            生:秒針從3走到4經(jīng)過了5秒。

            生:我系紅領巾的時候,秒針從5走到8經(jīng)過了幾秒?

            生:秒針從5走到8經(jīng)過了15秒。

            (在給同學出題的過程中,學生同時也在思考幾秒鐘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鍛煉對較短時間的估計能力,以便能夠把課堂學習的知識應用的生活中去。對學生提出的明顯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師及時指導,并在盡可能的情況下讓學生親自體會一下,改善學生的錯誤印象。比如說脈搏的跳動,我就是讓學生真的按照中醫(yī)診脈的方法找到寸關尺的部位,體驗一下脈搏跳動的速度,并且為他們看時間,讓他們了解10秒鐘自己的脈搏大概跳動了多少下。)

            師:同學們反應真快,拿出你的鐘表來考考你的同桌好不好?

            (學生活動)

            (讓所有的同學都有參與的機會,會撥、會認、會出題,充分認識幾秒。學生在這時候爭先恐后,十分高興。手中的學具鐘表可以撥時間,鬧表可以計算時間,學生玩得不亦樂乎。)

            5.教學1分=60秒。

            師:有沒有被同桌考倒了的同學?

            生:沒有。

            師:同學們真棒!這樣的題目太簡單了是吧?

            生:是。

            師:又輪到老師出題了,老師出道難些的題,同學們怕不怕?

            生:不怕!

            師:我們知道1時=60分,因為分針主轉動一圈的同時時針轉動一個小格,所以時和分之間的進率是60,秒是一個比分小的單位,它和分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學具鐘表轉一轉,或者觀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鬧表,然后把結果跟小組成員匯報討論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學生活動)

            (教師板書1分=秒)

            師:誰把你們的觀察結果向大家報告一下?

            生:秒針轉一圈,分針走一個小格。

            生:它們之間的進率是60。

            生:秒針走一圈是60個小格,是60秒,分針走一個小格,是1分鐘,所以分等于60秒。

            生:…

            師:大家觀察到的都是這樣嗎?

            生:是。

            師:老師也觀察一下。同學們跟我一起看好不好?

            (放映:課件,鐘表的秒針轉動一周,分針移動一個小格)

            師:真的是這樣啊,秒針轉動一圈經(jīng)過60個小格,也就是60秒,分針經(jīng)過一個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

            (板書:60)

            生:(齊讀)1分=60秒

            師:同學們真是善于觀察,連這么難的問題也能研究出來,真棒!既然1分等于60秒,那平常我們說的半分鐘就是多少秒?

            生:30秒。

            (1分=60秒是本課的難點。但由于有1時=60分的知識基礎,所以學生在學習時不會感到非常困難。在教學設計中考慮放手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交流而得出結論,老師給予適當指導。要讓學生先自己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結論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確的結論,這樣結論的得出水到渠成。小組匯報時候注意培養(yǎng)學生活動意識和交流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法、能力和習慣,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應當把學習方法的指導放在重要位置上。)

            6.體驗1分的長短。

            師:剛才我們同學說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鐘需要拍多少下手?

            生:30下。

            師:1分鐘呢?

            生:60下。

            師:好,咱們來做個拍手游戲。男同學拿筆,在練習本上寫數(shù)字,從1開始寫起,看女同學拍完1分鐘后,你們寫到了數(shù)字幾。

            (學生活動:男生寫數(shù)字,女生拍手。教師帶領拍手,掌握好節(jié)奏。然后交換。)

            師:(統(tǒng)計結果:最快的可以寫到72,最慢的寫到31。)一分鐘的時間,我們寫字的話可以寫這么多,那我們還可以做什么呢?給同學們一分鐘的時間想一想,然后,看看誰一分鐘時間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別出心裁。

            (放映課件,鐘面滴答滴答的行進一分鐘)

            (再次放映課件,學生自由活動)

            師:誰來說說,你們做了些什么事?

            生:我寫了35個字。

            生:我把上衣脫下來再穿兩回。

            生:我系了三次紅領巾。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6

            [教材簡析]

            本課教材是幫助學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讓學生體會到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既可以每幾個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幾份地分,分的過程雖然有所差別,但分的結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從而在整體上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教材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例題,并就其中的一種結果,揭示了兩種不同的分的過程,然后再引導學生對其他各種不同的分法展開進一步討論和交流,體會平均分的每一種結果可以從不同的分的過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題目進一步通過各種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問題,有層次地讓學生逐步加深對平均分本質特征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繼續(xù)讓學生經(jīng)歷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兩種操作方法,通過操作,進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質特征。

            2.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的開放題的教學,增強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起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3.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shù)學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鋪墊準備

            1.教師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個圓片。

           、盘岢鲆螅孩侔阉鼈兤骄殖4份,看看每份有幾個?②把它們每4個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幾份?

           、茖W生拿出自己的圓片動手操作,同時讓兩個同學在黑板上分別操作上述兩種分法。

            2.提問:想一想,剛才自己是怎樣分的,再觀察黑板上兩位同學分出的結果,這兩種分法的結果雖然不一樣,但是它們在分的過程中也有同樣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結:這兩種分法雖然不一樣,但它們都把每份分得同樣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墼O計意圖:通過課始簡單的操作,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時通過對操作的反思及兩種分法的初步比較,使學生對平均分的本質特征有了初步的體會,為下面兩種分法的整合做好鋪墊。]

            二、動手操作,體會領悟

            1.創(chuàng)設情景:兔媽媽拿來一些鉛筆,準備將它們分給表現(xiàn)好的幾個小兔子,數(shù)一數(shù)共有幾枝?(出示12枝鉛筆)

            兔媽媽可以怎樣去分這12枝鉛筆呢?

            2.明確要求

           、俪鍪緱l件:把12枝鉛筆平均分。

           、谔釂枺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常灾魈剿

           、倌阍敢鈦韼蛶屯脣寢寙幔肯胍幌霊撛鯓臃?

            ②拿出12個圓片來代表12枝鉛筆,動手試一試。

           。矗醪浇涣鳎偨Y兩種思路

           、僬l來說說你是怎樣分的?

            讓一名學生展示他的結果,同時提問:他這樣分對嗎?為什么?還有其他同學也是這樣的嗎?

           、谒麄兊慕Y果都是這樣的,都分對了,但是他們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師先請上臺展示的這位同學說一說,然后繼續(xù)提問:其他同學的想法是不是都與他一樣呢?不一樣的說一說。

           、坌〗Y:雖然結果相同,但他們所想的和剛才分的過程卻可能并不一樣,有的是每幾個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幾份,最后,他們所分的結果都是每份鉛筆的枝數(shù)相同,因此都符合 平均分。

           、芸匆豢茨愕姆址,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別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還可能是怎么想的?

           。担〗M內交流

           、侔炎约旱南敕ê妥龇ㄔ谛〗M內交流。

            ②小組討論:除了小組內的幾種分法以外是否還有別的.分法?

           、坌〗M內總結:你們小組共發(fā)現(xiàn)了多少種分法?把它們分別貼在小黑板上。

           。叮故竞笮〗Y: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幾個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幾份地分,但不論用哪一種方法,最后結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墼O計意圖: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要努力處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關系。學生在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兩種基本策略,在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中,為把握平均分的本質特征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jīng)驗。]

            三、鞏固應用,內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第2題、第3題、第4題。

           、傧瘸鍪緢D,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谙胍幌,他們分別可能是怎么分的?讓學生在小組內從不同角度說一說分的過程。

            ③獨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組內校對。

            2.想想做做第5題。

           、俪鍪緢D,學生仔細觀察。

           、谝还灿袔妆緯?你是怎么知道的?

           、廴绻瞧骄值脑,可以怎樣分呢?

           、塥毩⑼瓿商羁铡

           、菪〗Y:像這樣每份同樣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來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為是把一些物體進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題。

           、俪鍪緢D,說說圖上畫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樣分的?雞是怎樣分的呢?自己先說一說。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墼O計意圖:這里的每一個習題,都緊扣教學重點力圖為學生創(chuàng)設說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過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傾聽他人的意見,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同時樹立自信,并學會尊重他人。]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保ㄟ^今天這堂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2.發(fā)散練習:有15個小朋友,要分成幾個人數(shù)相等的小組做游戲,可以怎樣分?你能想出幾種不同的分法?下課以后去分一分。

           。墼O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自己進行課堂小結,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課后的拓展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應用,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意識得以形成。]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7

            《分蘋果》本課時的重點與難點是除法算式的豎式計算,這是學生們第一次接觸除法的豎式計算。在這課我認為學生應該弄清以下問題:

            1、一橫一撇那是什么呢?是除號嗎?

            2、以前學過的加法和減法排豎式時都是在兩個數(shù)的前面寫上+、-,除法怎么不是像它們這樣子寫上呢?

            3、這個豎式,上面不是有了20嗎,為什么20的下面還要有一個20?

            4、這個豎式,上面的4加上0再加0最后怎么不是4而是0?

            5、我發(fā)現(xiàn)4是寫在0的上面,它一定要寫在那里嗎?

            6、如果是0減0等于0,那2減2也是0,怎么只寫了一個0?

            7、5是寫在那撇的旁邊,我覺得它也可以寫在4的的上面啊。

            8、結果是0,我覺得干脆就不用寫了。

            反思:

            一、注重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的主動發(fā)展。

            一個新的知識點,平時教師講授了一遍又一遍,也自認為講得夠透徹了,該交待的該提醒的也都有了,學生也似乎在自身形成概念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但為什么有些學生做題時又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錯誤?我想問題的關鍵就是我們并不清楚學生把我們所講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了嗎,他們到底還有什么問題不明白?學習通過預習,自覺地對課本提供的信息進行獨立選擇、吸收、存儲等處理,這時讓他們自主提出問題,這就是他們不明白的問題。把存在的問題給解決了,不就化解了本課的難點了嗎?

            這些問題,其中有的沒有多大的思考價值,但只要是敢問的學生,都應該表揚他。學生敢提問題了,還要再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于是平時在鼓勵他們提出問題的同時,還引導他們什么是好問題,什么是有價值的問題,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

            二、培養(yǎng)學生用心體驗數(shù)學。

            提出問題是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創(chuàng)造的一種手段,但并不是最終的目的,在學習過程中怎么樣讓我們的學生在數(shù)學上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體驗,這才是最重要的。學生在積極的心態(tài)下,恍然大悟了,不僅他們知道怎樣做了,而且學生也懂得怎樣做好,從而促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等得到較好地提高。

            三、教學相長,共同發(fā)展。

            只有知識的授權,沒有知識的`對話;只有情感的傾注,沒有情感的交流,這樣的課堂缺乏個體的靈動,缺少個性的獨特。課堂教學,只有進行師生視界融合的對話,在相互的磨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探索新知的探索者,教師才能真正成為引領者,共同提升對真知的理解與認識。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8

            第1課時

            教學內容:課本P80例4及練習二十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了解乘法的含義,自編9的乘法口訣,掌握9的乘法口訣的規(guī)律。

            2、熟記9的乘法口訣,并會用9的乘法口訣求積。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觀察、推理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體驗成功的喜悅。

            重點、難點:

            重點:9的乘法口訣的規(guī)律

            突破方法:通過學生動手操作來突破。

            難點:與其他乘法口訣混合運用。

            突破方法:通過合作探討、交流來突破。

            教具準備:口算卡片、課件、圖片。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引導學生背誦7~8的乘法口訣。(7的乘法口訣有7句,8的乘法口訣有8句)

            2、口算練習

            7×4  8×3  8×5  6×8  8×7

            4×8  3×7  7×6  7×5  8×8

            抽算式說口訣再讀算、抽說算式的意義。

            3、揭題:前面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1~8的乘法口訣,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9的乘法口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的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

            師: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小組合作提出問題:

            (1)有幾條船參加比賽?

            (2)每條船上有幾人?

            (3)2條船上有幾人?

            (4)一共有多少人?

            2、(1)選擇問題讓學生思考、同桌交流舉手反饋。

            (2)板書反饋結果

            3、觀察用那種方法簡便

            (1)用乘法簡便。

            (2)小組合作編乘法口訣。

            (3)反饋交流、并展示。

            4、小黑板出示袋鼠跳格圖:指名學生填寫并隨時提問。

            5、熟記口訣

            齊讀口訣,師生對口令

            (1)找9的乘法口訣的規(guī)律

            ①師:指算式:這組題有什么特點?

            生:都有一個乘數(shù)是9,另一個乘數(shù)一道比一道多9,積一道比一道多9。

            師:為什么這組題中一個乘數(shù)一道比一道多9,而積一道比一道多9?

           、趲煟哼有什么規(guī)律?出示P81第4題

            先找出9的乘法口訣的得數(shù),再找規(guī)律。

            1個9是9,比10少1;

            2個9是18,比20少2;

            ……

            9個9是81,比90少9。

            (比幾十少幾)

           、蹘煟鹤屑氂^察9的乘法口訣的積,除9以外,都是兩位數(shù)。這些兩位數(shù),把個位十位上的數(shù)字加起來的和有什么特點?

            生:個位和十位上的數(shù)字加起來都是9。

           、軒煟9的'乘法口訣的積,除一九得九外,其他的積互相之間有什么關系?

            比如二九十八和九九八十一,18、81,個位和十位上的數(shù)字交換了位置。你們還能找出幾組這樣的口訣嗎?

            (2)記口訣:可以用手指幫助記憶

           、僮x一讀,自己記一記

            ②背一背,覺得難記的,重點記一記

            ③對口令:師生、生生

           、馨芽谠E補充完整

            四九()  七()六十三  五九()  八()七十二

            ()九二十七  ()九七十二  ()九六十三  ()三十六

            三、積累運用

            1、P80做一做

            2、P81第1、2題

            3、照樣子,看得數(shù)說有關9的口訣及算式

            18:二九十八2×9=189×2=18

            81、36、63、45、54、27、72、9

            其中9、18、36,還有哪些口訣的得數(shù)也是這些數(shù)?可以計算哪些乘法算式?

            四、課堂總結: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你的表現(xiàn)怎樣?

            第2課時練習課

            教學內容:課本P81~83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記憶9的乘法口決,運用口訣正確計算。

            2、建立9的倍數(shù)模型,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思考、認真計算的習慣。

            3、運用口訣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說一說、比一比、觀察、討論等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熟記9的乘法口訣,并能運用口訣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維的敏捷性、認真細致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

            重難點:運用口訣計算和解決問題。

            突破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來突破。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小朋友前面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有關9的乘法口訣,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復習有關的知識。

            二、引導練習,鞏固強化

            1、組織學生進行口算。

            1×5=  2×7=  3×8=  4×9=

            3×9=  6×5=  7×8=  9×8=

            7×9=  9×5=  8×4=  9×6=

            讓學生任意選擇一個算式說一說是用哪句口訣進行計算的。

            2、把口訣補完整

            四九()  ()四十五  ()七十二  六九()

            3、根據(jù)口訣,寫出兩個乘法算式

            七九六十三  五九四十五

            ()()

            ()()

            4、練習二十第3、5、6題

            5、方框里能填幾?(課件)

            三、積累運用

            1、看圖列式(課件)

            2、練習二十第7、8、10題

            理解題意、獨立解決、集體校對。

            3、找規(guī)律填數(shù)(課件)

            4、練習二十第11題

            5、練習二十第12、13題。

            四、課堂總結。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現(xiàn)象,能正確找、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通過動手操作等活動,初步感性地了解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過對生活事物及相應圖形的欣賞,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陶冶情操。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對稱現(xiàn)象

            教學難點:

            能正確找、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具準備:

            課件、各種對稱的圖片,剪刀,長方形,正方形,圓。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1、猜一猜、激趣導入。

            老師:在這花兒盛開的季節(jié)里,昆蟲們歡快的飛舞著,看!它們向這兒飛來了,不過它們只有半個身影。它們說:“只要你猜對它們是誰,它們就會出現(xiàn)!

            老師:請你猜一猜它們分別是什么?(課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個身影,讓學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蟲的另一半。)

            老師:同學們真棒!那你們仔細觀察這些昆蟲,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它們兩邊都是一摸一樣的。

            老師:像上面的左右兩邊都一樣的物體,我們把它叫做對稱。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更多對稱的知識。

            觀察、感知,互議自己的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從圖案的形狀上觀察出對稱的特點。

            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這些圖形的兩邊都是一樣的。

            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軸對稱圖形。

            二、探索交流 解決問題

            1、剪一剪 ,教學教科書29頁例1

           。1)老師示范,先將一張紙對折,再畫一畫,最后沿畫的線剪。打開是一件上衣。

           。2)學生模仿,做一個剪紙。學生動手剪時,老師:用剪刀時注意安全,不要傷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觀察這件上衣有什么特點?(是對稱的)

           。3)小組內說說你是怎樣剪對稱圖形的?

           。4)展示學生剪的作品。(把優(yōu)秀作品貼黑板)

            老師:同學們剪得都很漂亮,在對稱圖形的.中間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我發(fā)現(xiàn)所有圖形的中間都有一條折痕。

            老師:對,這些圖形中間都有一條折痕,這條折痕把這個對稱圖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樣的兩部分。那咱們能給這條折痕起一個名字吧!這條折痕在數(shù)學王國中叫做對稱軸。(板書:對稱軸) 翻到教材29頁,拿出剪刀、長方形紙,照樣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剛才我們發(fā)現(xiàn)圖片里都是對稱的圖案,能不能通過我們的小手也來找一找對稱圖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課前準備好的長方形紙先左右對折,打開看一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左右對稱)再上下對折,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上下對稱)

           。2)拿出準備好的正方形紙片折一折,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同桌互相說一說)

           。ㄉ舷聦ΨQ,左右對稱,對角也對稱。)

           。3)拿出準備好的圓形紙折一折,你又有什么發(fā)現(xiàn)?(不管怎樣對折,都是對稱的。)

            教師小結:通過對折,我們知道了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都是對稱圖形。

            老師:先用直尺標齊,再用虛線畫出對稱軸。

            學生自由發(fā)言。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課本29頁,做一做。

            圖形中哪些是對稱的,畫出它們的對稱軸。

            2、下面的字母、數(shù)字和漢字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它們各有幾條對稱軸?

            1 2 3 4 5 6 7 8 9

            3、教材第33頁練習七第1-3題。

            四、回顧整理,拓展延伸

            1、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

            2、師小結:同學們都說對稱圖形很美,是。≈灰覀冇醚劬ψ屑毴ビ^察,用雙手去創(chuàng)造,就能用對稱圖形把生活裝扮得更加美好!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10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第四冊第67—69頁。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能正確找出(指出)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通過讓學生使用工具和材料來制作一個角和比較角的大小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3。在合作中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交流能力,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狀。

            難點:體驗理解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探索比較角的大小的多種方法。

            【教學準備】

            教具: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課件、一些實物或圖形。

            學具:活動角的模型、不規(guī)則紙張若干。

            【教學過程】

            一、聯(lián)想無限, 激趣導入

            師: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是甜甜的生日,你們想一起參加他的生日晚會嗎?讓我們去快樂一下吧!(課件:甜甜的生日晚會并展示禮物)

            師:(這些圖形中有角嗎?)關于這個問題你們能解答嗎?

            師:你還知道哪些像這樣的角呢?快來說一說。

            師:(教師評價學生的回答)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談到了各種角。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一種角,通過學習,我們再來判斷剛才同學們所說的角是不是我們今天學習的角。

           。ㄔu析:新課伊始,許老師為了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了“甜甜過生日”這一貼近學生生活的環(huán)節(jié),并利用課堂再生資源,留下伏筆:同學們的舉例是不是都是我們今天學的角?)

            二、觀察感知,出示課題

            (電腦出示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六角形。)

            師:我們學過的這些圖形中有角嗎?誰來數(shù)一數(shù)每種圖形各有幾個角?(生來回答,師隨之指出圖形的角。)

           。ㄕn件出示鬧鐘、剪刀、扇面等物體中大小不同的角,電腦閃爍。)

            師:同學們,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它們的表面上有角嗎?,我們一起把它們的角找出來吧!

            師:讓我們把幾個角從物體上搬下來看看。(課件演示角的抽象過程,屏幕上留三個大小不同的角。)

            師:同學們,這些在圖形上、在生活中所找到的角,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平面圖形——角。(板書課題: 認識角)

           。ㄔu析: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從圖形上、物品上找角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為使學生初步感知角的`形狀而設計的,是為使同學們初步感知生活是數(shù)學的藍本而設計的。)

            三 、操作實踐,自主建構

            1。演示操作(折一折、摸一摸)

            師:看著角的樣子,你們能不能用這樣一張不規(guī)則的紙折出一個角來呢?(同學動手折一折)

            師:我也折一個角,同時教授角的“頂點”和“邊”。)

            師:同學們,拿著你自己折的角,請你和同桌說說哪里是角的“頂點”和“邊”,并摸一摸它,看看你有什么感覺。(學生一邊摸角一邊說感受:頂點是尖的,兩條邊是直的。)

           。ㄔu析:新課標特別強調學生對新知識的感知、體驗的過程。教師設計“折一折”“摸一摸”“說一說”的這一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強化了角的特征的認識:尖尖的點,直直的邊。)

            2、演示操作(畫一畫)

            師:你們會折角,那你們會畫角嗎?我們一起來畫一畫,好嗎?(師示范:先畫一個小小的點,它的名字叫“頂點”,再分別從頂點出發(fā)畫出兩條直線,它們的名字叫“邊”,我們用“∠”表示一個角。小朋友,我們把這個角記作:∠1,“∠”這是表示角的符號。同時,為了區(qū)分不同的角,我們通常在這個符號的后面注明一個數(shù)字或字母。這個角我們把它讀作:角1。)

            師:這就是我們的平面圖形——角,它有一個頂點,兩條邊。認識“頂點”和“邊”這兩位新朋友高興嗎?現(xiàn)在請同學們用筆和尺子跟著電腦一起來畫一個角,別忘記把角的“頂點”和“邊”寫上。

            教師:通過折角、說角、畫角,誰來說說,角的組成。(角由一個頂點、兩條邊組成)

           。ㄔu析:孩子的智慧來自于指尖, 操作參與這一教學設計適應了兒童好動的年齡和心理特征,符合著兒童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讓學生充分感知角的內涵,并利用語言描述出角的特點: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從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動手實踐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主渠道,學生由具體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體,在這樣周而復始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從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識的飛躍過程。在各抒己見的發(fā)言中,知識得到更深的理解。通過多媒體的運用,使學生對原本枯燥的角各部分名稱的認識感到了興趣,并且記憶很牢固。通過畫角,總結角的組成,使學生對角形成完整的認識。)

            3、判斷并標出角

           。1)師:同學們剛才學得很好,下面我們來判斷一下這些圖形中哪些是角?[多媒體出示一些圖片:桌拐(無頂點)、椅拐(有頂點,有一條邊是彎的)、操場一角、磁磚一角,請學生判斷在這些圖片上所標出的物體的輪廓線,是不是角,不是角的說明理由。]

           。2)師:現(xiàn)在再回想一下,同學們剛才所舉例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ㄔu析:這個過程是請學生進一步感知,角在我們身邊,并與導入呼應。 至此,對角的感知與認知這一條主線流暢而突出。)

            4。角的大小比較

           。1)師:同學們真是了不起,能應用我們所學的知識識別角。

            大家看,老師這里有幾個鐘面,你們看到了什么?(當學生說出每個鐘面都有角,并指出這幾個角有大有小時,教師切入。)

            師:這四個鐘面上時針與分針所形成的角,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多媒體出示)

            當學生說出哪個角大,哪個角小時,誘發(fā)思考:“你是怎樣判別的?”學生如果說出“張口大,角就大”時,要強化這句話,多請幾位學生說說。同時,老師取出一個活動角說:“誰告訴我,怎樣演示張口大。俊碑攲W生演示正確時,教師要提醒學生邊演示邊說,“張口越大,角越大”。并多請幾個學生說,最后請全班學生拿出活動角,互相說說,一起說說。并應用評價、鼓勵的語言強化這一結論。進而給出板書:角的兩邊張口越大,角越大。

            師:根據(jù)同學們說的結論,我們來做個活動吧,請組長給組內的同學發(fā)一個活動角。接下來要按老師的要求來做:①師先做一個大角,要求學生做一個比老師小的角;并請一位學生說說是怎樣判別的。②師先做一個小角,要求學生做一個比老師大的角;③同桌同學一起做角,比比大小;④請兩個同學上去快速地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根據(jù)張口大小判別)

           。2)師:老師這里有兩個角,大家說說它們誰大誰小?(出示兩個角的模型:A角,兩邊雖長但開口小;B角,兩邊雖短但開口大。)

            如果學生說B角大,教師可故意說:“你怎么說B角大呢?我覺得A角大,瞧,這邊多長啊,我得用兩個手拿,咱請全班同學說說哪個角大?來,同意××同學說的請舉手,同意老師說的請舉手。然后請不同意見的雙方的同學來說說自己的想法。

            當學生說道B角雖然邊長短,但張口大,所以B角大時。老師再強調:可是A角的邊長啊。引導學生說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然后,老師再多請幾位同學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究竟哪種意見對?待統(tǒng)一認識后,再請全班同學互相說說,最后利用評價來強化這一結論。并給出板書:角的大小與邊長沒有關系。

           。ㄔu析: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老師創(chuàng)造了知識情境、問題情境、操作情境,提供了探索的素材,將大量的時間、空間交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通過動手操作,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進而歸納總結出判別角的大小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既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形成過程,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歸納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學得有味,學得開心,真正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中,還突出了教師對課堂動態(tài)生成資源的重視、把握與應用,突顯了教師在教學改革中專業(yè)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5。找角活動,豐富表象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jīng)認識了角,我們的教室里也有很多角。你們能找到它嗎?

            請看要求:(1)可以離開座位去找角;(2)找到角后,請你摸摸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再和你的同桌同學說說;(3)音樂結束時就回位坐好。(學生活動,在教室里面找角)

            師:現(xiàn)在請幾位同學來交流反饋。

            (評析:這樣的活動練習,有趣味,有新意,讓學生再次感覺角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這種設計也體現(xiàn)了老師別具匠心,為每個孩子提供均等的機會,為每個孩子的發(fā)展提供時間和空間。)

            6、德育教育

            師:生活中角是豐富多彩的,這有一組生活中的圖片,讓我們欣賞它們表面上的角。

            伴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課件展示各種圖片(南浦大橋、金字塔、房屋、小飾品等),并盡可能的讓學生們說說他們從上面所能找到的角。

            (評析:利用網(wǎng)絡,把大千世界濃縮進課堂,讓小數(shù)學變成大數(shù)學,讓學生初步認識數(shù)學的應用美與創(chuàng)造美。)

            師:多美!生活中的角的確是多姿多彩的,它把我們的生活裝點得更美了。盡管角很美,可有時候角又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危害,比如這個講臺上的角這么尖,小朋友們走路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不要被它撞傷了。在我們小學樓梯口的安全宣傳教育圖片中,就有這樣一則兒歌。我們大家一起念一念:小小硬硬尖桌角,碰到它啊痛彎腰,走路游戲多注意,免得碰得哇哇叫。

           。ㄔu析:利用校園文化,適時、適當?shù)倪M行德育教育,體現(xiàn)了教師心中有孩子,時時關注孩子的美德,也彰顯了教師數(shù)學文化素養(yǎng)的魅力。)

            7、數(shù)一數(shù)角

            師:剛才我們從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美麗的角,那么,在這幾個圖形中,你能數(shù)出它們各有幾個角嗎?

           。ㄕ埥M長給小組的每個同學發(fā)一張練習卡,請你認真地數(shù)一數(shù),并填一填。)

           、 ② ③

            學生匯報交流找角的情況,并通過幻燈展示解釋。

            交流時,如果學生從②找出兩個角就要予以肯定,如果找到三個角,一邊要高度評價,另一邊要請這個學生通過幻燈逐個畫出,讓其他同學也初步感知這種找角的方法。同樣如果學生從③中找出三個角時,就要予以肯定,如果找到6個角時,就要請這個學生通過幻燈逐個畫出,讓其他同學進一步感知這種找角的方法。

           。ㄔu析:這是引伸題,是發(fā)展思維的一個提高題,讓學生初步感知這種特別的找角的方法:有序、有規(guī)律,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感知數(shù)學本身的魅力,感受數(shù)學的韻味雋永。)

            四、拓展延伸、豐富知識

            一張正方形的紙,用剪刀剪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小組討論,每個人試著剪一剪:

           。ㄔu析:發(fā)展題的設計,體現(xiàn)了教學的全部內容,同時也增加了內容梯度,呈現(xiàn)了階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題。使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得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數(shù)一數(shù)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在交流、探索中迸發(fā)出了思維的火花。在學生得出理論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演示來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們得到的結論。)

            五、全課總結

            制作帶有角的折紙工藝品,再將他們的作品進行現(xiàn)場的展示,最后說一說本節(jié)課自己的收獲。

           。ㄔu析:將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展現(xiàn)了學生們創(chuàng)造性地想像和靈活的動手能力,對于被展示作品的學生,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滿足。)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11

            教學內容:

            長方形和正方形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測量、比較、歸納,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夠按要求在之上畫出長方形和正方形。

            3回用正方形、長方形設圖案,發(fā)展學生空間想象力和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

            在活動中嘗試歸納出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

            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學準備:

            教具:長方形、正方形。

            學具:

           、俑巾2上的長方形、正方形;

           、诜乓粡堥L方形彩紙的信封;

           、廴浅、直尺、剪刀。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二次設計

            談話引入

            同學們,在你們的桌面上放一些幾何圖形,請你認一認,它們都是誰?

            告訴大家,你是怎樣認得這么準確的?

            玩中學1.活動一。

            學生分組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教師出示若干圖形,請同學們說出幾號圖是正方形,辨認長方形和正方形。

            (2)利用學具在小組內探索長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點。先研究用什么方法,再進行操作。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匯報本小組的研究結果。

            (4)完成“填一填”。拿著手中的長方形、正方形,同桌之間用自己的話互相說一說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活動二。通過小游戲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關系。

           。1)猜一猜。

            信封里裝一張長方行紙,露出一部分。請同學們猜一猜:信封里裝的彩紙是什么形狀的?

           。2)拉一拉。

            請兩個同學到前面拉一拉,(拉動要慢)其他同學認真觀察彩紙露出部分的變化。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12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鉛筆有多長》(分米、毫米的認識)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是在學習了厘米和米的基礎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科書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借助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引入對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的認識,并關注了對長度單位之間關系的學習。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實際意義,積累測量經(jīng)驗,初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2、能根據(jù)具體情境恰當選擇長度單位,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體會單位的實際意義,初步發(fā)展估測意識,并激發(fā)學生對測量學習的好奇心和參與測量活動的主動性。

            3、通過尋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強對分米和毫米實際意義的體會,并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實際測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長,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難點:通過實際測量體會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動,發(fā)展學生的估測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

            學具:米尺,卡片,吸管,鉛筆,剪刀,測量單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溫故引新。

            1、觀看數(shù)學故事《偷吃紅土的小象》。

            師:請看數(shù)學故事《偷吃紅土的小象》,看看在這個數(shù)學故事中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數(shù)學思考?你有什么好辦法?

            2、回憶在測量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師:你覺得在測量時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師帶來了現(xiàn)場留下的腳印,誰來測量?

            生:測量并匯報,這個腳印的長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師:10厘米還可以用另一個長度來表示,它就是——1分米,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分米的認識。

            師: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嗎?

            二、認識分米。(11:00之前必須結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關系。

            師:現(xiàn)在請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劃出1分米的長度。

            PPT 活動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劃出1分米的長度。

            生匯報

            師小結:借助直尺,同學們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長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個符號來連接,你會選擇哪個符號呢?

            師: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學習,進一步認識分米。

            師:現(xiàn)在,我們對1分米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認識,接下來請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這根吸管的長度比1分米長,還是短?

            師:現(xiàn)在我們就利用這根吸管來繼續(xù)研究1分米。請看活動要求!

            PPT 活動二:

            估 估一估1分米的長度。

            量 用直尺量一量,進行調整后剪下1分米長的吸管。

            找 用1分米長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長約1分米或幾分米的物品。

            生匯報

            師小結:在今后的估計中,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別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課桌的高)的長度都可以作為我們估計的標準和依據(jù)。

            3、發(fā)現(xiàn)米和分米之間的關系。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上學期我們還認識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請四人小組合作探究,試著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來研究。

            PPT 活動三:

            小探究

            1米 ? 分米

            生匯報

            師小結:真棒!我們通過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來比劃1分米,還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學們對分米已經(jīng)有了充分的認識和感受!

            三、認識毫米。

            1、通過“量一量”,揭示毫米。

            師:請用直尺在測量單上“量一量”鉛筆有多長?

            生匯報

            師:不是6厘米嗎?鉛筆的長度比6厘米長,但是又不到7厘米,這時候就需要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來表示,它就是剛剛——毫米,用字母來表示。

            2、通過自學,發(fā)現(xiàn)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師:剛才我們一起對分米進行了研究,接下來請同桌之間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開對毫米的獨立學習吧!

            PPT 活動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劃出1毫米。

            看一看 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或幾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生匯報。

            師小結:看來同學的收獲可真多,通過自學,我們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過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間的關系。

            師:剛剛我們說一張卡片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現(xiàn)在請你將3張卡片放在一起,這時的厚度大約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現(xiàn)在把5張卡片放在一起,這時的厚度大約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兩個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這時候大約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長度吧。

            師:現(xiàn)在請看,周老師吧20張卡片摞在一起,這就是?30張卡片呢?90張卡片呢?再添10張卡片就是?

            師: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來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來1毫米實在是太短了!不細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測量時一定要認真仔細!

            師小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幫助下,發(fā)現(xiàn)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來就請你帶著這些滿滿的收獲,趕快幫黑貓警長找到偷吃紅土的小象吧!

            四、實際應用,解決問題

            1、測量腳印

            師:你覺得案發(fā)現(xiàn)場的這個腳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獨自測量

            師:看來確實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紅土,可是,你知道小象為什么要偷吃紅土嗎?

            師:紅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補充的.礦物質銅和鹽,但是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東西,不勞而獲是不對的。

            2、修改日記。

            師:小馬虎最近也學習了長度單位,他已經(jīng)迫不及待的寫了一篇數(shù)學日記,一起讀一讀吧!

            今天早晨,我從2米長的床上爬起來,拿起1毫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臉,

            用70米長的毛巾把臉擦干,吃過早飯去上學。來到學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

            拿出7厘米厚的語文書準備開始語文課。

            3、選擇合適的單位填空。

            師:這兩個算式請同學們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說給爸爸媽媽聽!

            1( )-9( )=1( ) 1( )-99( )=1( )

            4、全課小結。

            師:誰來說說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師小結:看來同學們收獲了很多有關長度單位的知識,其實長度單位不只是我們現(xiàn)在認識的這四個,還有比米更長的單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單位,這些長度單位都等著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

            五、板書。

            分米、毫米的認識

            米

            1米=10分米 分米 d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1厘米=10毫米 毫米 mm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1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36—37頁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的第3課,也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動,分數(shù)量比較多的物體。此前學生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對小數(shù)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經(jīng)驗。“把20塊糖果平均分5個小朋友”,是本節(jié)課承上啟下的實踐活動,通過具體操作及與同伴交流,進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樣性、合理性;還要“把你分的過程在表中記錄下來”,為“把40根小棒平均分給小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經(jīng)驗與策略。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大數(shù)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具體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

            2.體驗用表格記錄平均分的過程,獲得“試商”的初步經(jīng)驗。

            3.經(jīng)歷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具體操作,感受大數(shù)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樣化與合理性。

            教學難點:

            如何組織有效的小組活動,在實踐和交流中,培養(yǎng)優(yōu)化策略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糖果一袋,糖果圖片,小棒若干根,統(tǒng)計表若干根。

            教學過程:

            一、猜一猜,復—均分。

            1、老師帶來了8個糖果,分給兩個小朋友,怎樣分他倆都高興?什么是平均分?

            2、猜猜我用20根小棒擺了幾個正方形?

            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星期天,幾位小朋友到樂樂家給樂樂過生日,樂樂拿出了一些糖果與大家分享。可是遇到難題了,他們不知怎么分了,你們愿意幫助他們嗎?這節(jié)課我們和樂樂一起分糖果。(課件出示圖片)

            師:仔細觀察圖片,從圖中發(fā)現(xiàn)了那些數(shù)學信息?

            學生觀察,獲取信息。能夠發(fā)現(xiàn)“有5個小朋友”和“20塊糖果”。

            師:根據(jù)這些數(shù)學信息,你能提出數(shù)學問題嗎?

            學生提出問題,可能會提出“如果把20塊糖果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塊?”也可能是“分一樣多,怎么分?”“夠分嗎?”“能正好分完嗎?”等等。

            教師接著學生說:“這正是樂樂遇到的難題,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設計思考:創(chuàng)設情境不但為了激發(fā)學生興趣和參與,更是為了讓學生從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以幫助小朋友分糖果為情境,讓學生本能產生互動,同時能讓每個學生得到參與。]

            三、動手操作,解決問題。

            1、示范分一分并記錄。

            教師提出,為了幫助大家理解和記憶,可以把分的過程記錄下來。(出示表格)

            師:現(xiàn)在通過這個表格,你能了解老師分的過程和結果了嗎?是不是看上去更方便,更清楚呢?

            2、用學具代替糖果小組內分一分。

            師:我們就用5個圓片代替5個小朋友,20個糖果圖片代替20糖果。先想想你準備怎樣分?然后,動手分一分。

            [設計意圖:有效的數(shù)學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之上的,先讓學生想一想怎么解決,引發(fā)學生思考,使下面的活動為解決問題而進行。同時,用統(tǒng)一的學具代替實物分一分,為脫離一切物質屬性,抽象出除法算式打下基礎。]

            師:同學們都很快地利用學具分一分,可是老師發(fā)現(xiàn)你們的分法并不一樣,誰愿意展示一下你們組分的過程?

            [設計意圖:給每個孩子動手操作的機會。由于存在個體差異,學生分法會不相同,正好可以從中體會分法的多樣性及結果的一致性。對于記錄這樣復雜的活動過程,學生是有困難的'。所以,先讓學生感受到做記錄在活動和交流中的優(yōu)勢。讓所有學生試著記錄自己的過程,既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有序,又可以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運用“枚舉法”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也為后續(xù)的小組活動打下重要基礎。]

            3、交流方法,比較、反思。

            師:請觀察不同分法,哪種方法和你的一樣,你能來介紹一下嗎?

            生介紹分的方法。

            師小結:同學們的分法不同,可能分的時候有一次分完的,有多次分完的,你更喜歡哪一種?

            預測:更多的學生會喜歡一次分完。理由是簡便快捷。也不排除會有喜歡多次分完的,教師要給學生時間,等待學生從下面的大數(shù)目的分小棒活動中,自己發(fā)現(xiàn)用乘法口訣幫助平均分的好處。

            師:那好,你能根據(jù)你所喜歡的分法,再分一次數(shù)目更大些的嗎?

            [設計意圖:展示學生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交流、傾聽,體驗分法的多樣化與結果的一致性。及時表揚利用口訣一次平均分的學生,同時引導學生比較和反思,優(yōu)化自己的策略,提升數(shù)學認知,為后續(xù)學習打基礎。]

            四、拓展活動,鞏固提升。

            1.提出問題。

            要把40根小棒平均分給你們小組的小朋友,怎么分呢?

            2.活動準備。

           。1)小組分工,明確要求。

            師:一會兒大家要在小組內分一分,并把分的過程記錄到這張表格上(出示表格)。

           。2)小組商定方法。

            師:請各小組先商量一下,想想怎么分,第一次分幾塊比較合適。每個人都表達一下自己的想法,共同選擇一個分法。動手分一分,做好記錄。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最先完成任務!

            [設計意圖:有了分糖果活動的基礎,學生會想到用口訣來平均分,但40根小棒相對于20塊糖果,是一個大數(shù)目。讓學生先商量一下分法,能夠避免盲目、無效的活動。另外,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經(jīng)歷不是很多,缺乏經(jīng)驗,需要教師引導分工和組織示范。]

            3.小組活動

            學生小組內分一分。

            4.匯報交流。

            匯報分的過程和結果,本組的學生做補充,其他組的學生做檢查。

            [設計意圖:展示一些小組的記錄,讓學生感受分法的多樣性,同時,引導學生交流,意在讓學生評價一下哪些分法更簡便、更合理,給學生反思、調整的機會,進一步促進學生反思、優(yōu)化自己的策略。]

            五、數(shù)學游戲,活動延續(xù)。

            師明確游戲規(guī)則。

            抓一抓,分一分,算一算,比一比。

            師:這個游戲有趣嗎?課后可以和家長、同學繼續(xù)進行。

            [設計意圖:此游戲的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繼續(xù)進行平均分的活動。也是給學生一個自主經(jīng)歷不定的數(shù)目平均分的過程,為以后除法中有效試商打下堅實基礎。]

            六、總結收獲,課外延伸。

            師:這節(jié)課我們進行了許多分一分的活動,都是怎樣分的?從中,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師小結:在分糖果和分小棒的活動中,都是平均分的;可以有多種方法,結果卻是一致的;可以利用乘法口訣幫助快捷地完成任務;有時會正好分完,也可能會有剩余……

            七、布置作業(yè)

            1、課后找一些大數(shù)目的物體分一分,利用表格記錄分的過程。

            2、回去后和家長繼續(xù)玩分糖果的游戲,可以自定游戲規(guī)則。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憶本課的活動,說一說收獲,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梳理,再次提升。實踐性作業(yè)是與生活中的平均分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是對大數(shù)目的平均分活動的延伸。學生借助生活經(jīng)驗和親身操作,完全能夠獲得最終結果,并記錄下來,積累平均分的經(jīng)驗,為下節(jié)課學習除法奠定基礎。]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14

            教學內容:

            課本第52、53頁練習十一8~12題 授課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熟練地利用7、8、9的乘法口訣進行求商。

            2、 進一步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使學生熟練應用乘法口訣求商。

            2、會用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課文插圖、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 背誦乘法口訣表

            2、 找?guī)拙淇谠E說出它的.乘法和除法算式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運用口訣的能力。

            二、展開學習

            1、 完成第52頁第8題

            (1) 出示表格

           。2) 說說商是怎么求的(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

           。3) 計算并填表

           。4) 說說每一題所使用到的口訣

            2、 完成第53頁第8題

           。1) 學生獨立完成

           。2) 教對答案

           。3) 體會被除數(shù)變了要使商不變,則除數(shù)也應相應地變化。

            3、 完成第12題

           。1) 讓學生人人參與,將得數(shù)直接寫在書上。

            (2) 在同一時間內看誰對的多。

           。3) 樹立加、減、乘、除我都會我能學好口算的信心。

            【設計意圖】:利用各種形式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拓展應用

            1、 完成第9、11題

           。1) 出示插圖仔細觀察掌握信息。

            (2) 認真分析數(shù)量關系

           。3) 學生討論并解決書上的問題。

            (4) 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盡可能讓每位學生都有思考的機會,同時積極開發(fā)學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總結: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百以內加減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減法口算、筆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萬以內加法的計算應該比較容易掌握,稍有困難的是萬以內數(shù)的進位加法中連續(xù)進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筆算。為此,本課教學中,在注重學生已有的計算基礎上,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教師點撥引導為輔的策略,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感知,在積極思辨中發(fā)現(xiàn),在具體運用中理解的方法進行連續(xù)進位加法的教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數(shù)加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能自己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比較分析、歸納總結、與人交流、合作學習的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實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推理歸納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習慣,養(yǎng)成認真、有條理的計算習慣 。通過情景對比,激發(fā)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教學重點:

            是掌握三位數(shù)加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

            教學難點:

            三位數(shù)加法中的連續(xù)進位方法。

            教法學法: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guī)律和生活經(jīng)驗,創(chuàng)設了十年前我去動物園參觀的情境激趣引出課題,與今天再去逛時情境的對比,激發(fā)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引出知識點,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的.良好數(shù)學品質。整個課堂我創(chuàng)設小動物參與的環(huán)節(jié),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課題

            開課伊始,我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十年前逛動物園的情境,與今天學生再逛動物園的情境作對比,激發(fā)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從而引入今天的知識點,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既現(xiàn)實、又有趣,同時還受到了環(huán)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中改變學生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注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且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匯報自己或小組的成果,激發(fā)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

            1.課件出示青山縣野生動物園相關數(shù)學信息。

           。1)思考并回答:對比同一個動物園兩張照片,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呢?

           。2)提出數(shù)學問題。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學生獨立計算。

           。2)四人小組內交流算法。

           。3)全班匯報。

            學生可能出現(xiàn)以下幾種計算方法: 口算 數(shù)線

            在計數(shù)器上撥珠計算。

            嘗試列豎式的方法計算。(小老師板書,講解)

            3.小獅子先知道用豎式計算三位數(shù)加法時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你愿意告訴它嗎?

            4.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三位數(shù)加法的計算方法。(補充課題) 6.. 趣味練習,評選動物園環(huán)保之家(板演)

            三、聯(lián)系實際,鞏固應用

            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了幫森林醫(yī)生啄木鳥找對錯,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兩個環(huán)節(jié),目的是為了對今天學習的連續(xù)進位的加法進行鞏固練習。

            四、全課總結,暢談收獲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10-28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12-22

          小學數(shù)學教案09-16

          小學數(shù)學教案11-10

          小學數(shù)學教案(經(jīng)典)07-22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15篇)03-21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15篇03-21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15篇02-15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15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