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語言《蒸籠》教案及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班語言《蒸籠》教案及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活動目標:
1、閱讀畫面理解繞口令的內(nèi)容。
2、感受繞口令的文學語匯與形式特點。
3、感受畫面簡潔生動的美。
重點難點:
感受繞口令的文學語匯與形式特點。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蒸籠》。
2、CD:《蒸籠》。
3、教學電子資源:《蒸籠》。
4、兒歌示意圖【附】。
活動過程:
一、展示教學電子資源中的圖片,引出兒歌。
1、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你們在哪里見過它?
2、這三個物品有什么共同點(都已“籠”字結(jié)尾)
3、如果把“蒸籠燈籠雞籠”放在一起快速地念三遍,誰愿意來試一試?
二、請幼兒閱讀幼兒用書,引導他們從畫面理解兒歌內(nèi)容,感受畫面的簡潔生動。
1、這幅畫;里有幾個人物?他們的穿衣打扮像哪里的人?
2、上面的兩個人在干嘛?下面的那一位呢?
3、這幅畫是用什么方法畫的?你們畫人的時候用過這種方法嗎?
三、教師念兒歌2—3遍,請幼兒欣賞,然后出示示意圖請他們跟學。
1、這首兒歌里有幾個稱謂(你、我、他)
2、我是做什么的?你是做什么的?他是做什么的?
3、做蒸籠的不做什么?做燈籠的不做什么?做雞籠的不做什么?
4、這個示意圖上的箭頭是什么意思?我們念的時候按照什么順序來念?
四、組織幼兒通過游戲聯(lián)系兒歌,感受繞口令的詼諧幽默。
游戲規(guī)則:請一位幼兒扮演做蒸籠的,他開始念前兩句“我做蒸籠、你做燈籠、他做的雞籠,做蒸籠的不做雞籠和燈籠”,一邊念一邊隨機指派另外兩位幼兒扮演做燈籠和雞籠的,被指派到的幼兒接著按各自角色念出“做燈籠的不做雞籠和蒸籠”“做雞籠的也不做蒸籠和燈籠”。每位小朋友都要集中注意力,說不定你就被指派了,如果你是“做蒸籠”的應該怎么說?如果你是“雞籠”的應該怎么說?
活動反思:
在設計活動的時候覺得這首兒歌有點繞口,一直擔心孩子們學不會。因此在教授之前,我請孩子們觀察圖片,認識蒸籠、燈籠和雞籠,并讓孩子們認識做蒸籠的人、做燈籠的人和做雞籠的人,和孩子們明確賣包子的人是不會去賣燈籠和小雞的(也就是“做蒸籠的不做燈籠和雞籠”),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做燈籠的`不做雞籠和蒸籠”“做雞籠的也不做蒸籠和燈籠”,孩子們一下子就理解并學會看圖念兒歌了。為了加深孩子們的印象,我還將圖片撤掉,讓孩子憑記憶念兒歌;還和他們一起玩游戲,給孩子們單獨念兒歌的機會;最后將音樂帶入游戲中,隨著兒歌的拍子、節(jié)奏,孩子們歡快地做起游戲來,活動最后除了個別孩子不會做以外,其他的孩子都能把這首繞口的兒歌念出來。
做雞籠的也不做蒸籠和燈籠”,孩子們一下子就理解并學會看圖念兒歌了。為了加深孩子們的印象,我還將圖片撤掉,讓孩子憑記憶念兒歌;還和他們一起玩游戲,給孩子們單獨念兒歌的機會;最后將音樂帶入游戲中,隨著兒歌的拍子、節(jié)奏,孩子們歡快地做起游戲來,活動最后除了個別孩子不會做以外,其他的孩子都能把這首繞口的兒歌念出來。
【大班語言《蒸籠》教案及反思】相關文章: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反思04-04
大班語言教案與反思03-03
大班語言《禮物》教案與反思04-01
大班語言《落葉》教案與反思03-28
大班語言教案活動反思11-08
大班語言活動教案及反思03-21
大班語言教案的反思10-02
大班語言《媽媽》教案與反思10-13
大班教案語言活動反思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