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片《穹頂之下》觀后感范文
花了104分鐘,看完了柴靜的《穹頂之下》?吭谝巫由。
作為一個二十一歲的大學生,看完這樣的紀錄片沒有感覺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我還是一個感性之人。感性之人關注的當然是感性之事。
柴靜是本著一份作為中國公民的道德良心,更是作為一位母親的一種關愛孩子的天性。我國許多城市的霧霾現(xiàn)象普遍嚴重。當然,我并沒有像諸多網友所說的.感到恐懼與對生活的無望。對我而言,深深地更是一種憤慨。真的很是生氣。
中國的霧霾不是與生俱來的,更不是不可救藥的。作為一個感性之人,我更想說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向原,習相近。當然,照這種情況,茍不教,性乃遷是不可置疑的。
我不由的笑了。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社會,更甚至到一個國家,為什么要將本來真善美的東西,一點一點地毀壞,直到面目全非的時候,到危害到自己的那一瞬間,才氣急敗壞,焦躁,煩惱?粗且粋個面對著全國甚至全球的觀眾時的那種語無倫次,也可以說是“胡言亂語”時,我感到了一種悲哀。人性的悲哀。
我不想用數(shù)字與生硬的理論來論證哪兒的霧霾的指數(shù)是多少,更不想在這大談霧霾的危害有多少。這些誰不知道?既然能以環(huán)境為代價,以自己的下一代的生命來做注去獲得較高的經濟利益,就一定懂得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
如果沒有柴靜去做出這個《穹頂之下》,我想,還有多少人連自己親手造成的局面都不敢承認。人,就是這般虛偽。
為什么當面對面去交流的時候會冷言相待,而當手機這個冷酷的機器出現(xiàn)在面前時卻唯唯諾諾,霎時間就懂了很多,做了很多。電子產品是人類自己創(chuàng)造的,到頭來卻又控制了人類自己!芭`”依舊是存在的。只不過,人類這次,是心甘情愿做了奴隸,還是漸漸地,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呢?
我向來是不喜歡用冰冷的數(shù)字與空洞的大道理來解釋任何問題的,在這個問題上我依舊選擇了人性。
陽光是最為美好的實物,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一種食糧。東西不在陽光下運用的話或是發(fā)霉,或是干燥無生機。我想,我們也許,當然也是因為沒有在陽光下公開地來曬一曬自己,手中的活兒也發(fā)霉了,因為,我們早已經發(fā)霉。
柴靜說,她永遠關注著藍色的地球,即使是活著,還是死去。因為,這一生一世,都有著我們愛的人以及愛我們的人延續(xù)下去。
人性,因為我們擁有,即使曾經。但是,擁有過就是擁有過,他還在我們的心靈深處,那有一個永遠鮮活的種子。因為,我們終究叫做人。
陽光甚好,去陽光浴,你約嗎?我想,你會答應的。
【電視片《穹頂之下》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強權之下詩言志的名人故事07-31
《卡門》觀后感范文02-11
簡愛觀后感范文12-01
論語觀后感范文11-26
返老還童觀后感范文11-25
《懸賞》觀后感范文11-21
戰(zhàn)馬觀后感范文11-20
《熔爐》觀后感范文11-18
校運會觀后感范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