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周刊》觀后感范本(精選8篇)
很多小伙伴在觀看完《新聞周刊》后都有很大的啟發(fā)。下面帶來《新聞周刊》觀后感范本,歡迎閱覽!
《新聞周刊》觀后感范本1
《新聞周刊》是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晚間播出的一檔新聞雜志型深度報道欄目。作為周播性新聞雜志節(jié)目,自2003年開播以來,《新聞周刊》秉持濃縮過去七天的中國歷史這一理念,迅速成為國內同類型欄目中的佼佼者。今天,我們在課上觀看了新一期的《新聞周刊》,對過去七天所發(fā)生的新聞時事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對這些事件產(chǎn)生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近日,公安部指揮全國21個省區(qū)市警方開展的打擊拐騙操縱聾啞人犯罪團伙集中行動收網(wǎng),摧毀了61個拐騙操縱聾啞人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360名,解救被拐聾啞人70名。犯罪分子利用網(wǎng)絡等手段拐騙聾啞人,并操縱聾啞人進行扒竊及入室盜竊等犯罪行為,如果聾啞人不服從就會對他們施行毆打、虐待、體罰等行為?戳诉@則新聞我感到非常痛心,聾啞人因為身體的缺陷,生活不便許多條件受到限制,甚至受到歧視,他們本身就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卻還受到犯罪分子的操控和虐待。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給與殘疾人更多的關愛,加大對拐騙殘疾人的犯罪分子的懲罰力度,要嚴厲打擊操縱、教唆聾啞人犯罪的犯罪分子。團伙中的普通聾啞人受到團伙頭目的嚴格操控,而由團伙頭目一般不親自參與犯罪,在手下人員被抓獲后很難對其進行懲處,整個團伙受到的影響并不大,犯罪仍然繼續(xù),甚至于變本加厲。所以要減少類似犯罪,必須設法嚴打犯罪組織甚至集團的頭目。并且要提高聾啞人的受教育水平和法律意識。雖然現(xiàn)在社會上開辦了不少聾啞學校,但能接受到正規(guī)教育的聾啞人還是占少數(shù),知識水平低下,法律意識淡薄使他們在受到教唆后容易踏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即使在受教改后,重新踏上社會的他們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有很大一部分最后仍重蹈覆轍,自暴自棄。因此要加大對特殊教育的投資和建設。還要為殘疾人提供更平等的就業(yè)機會和創(chuàng)業(yè)機會這樣才能讓殘疾人更好的融入社會。
環(huán)境問題在當今社會已經(jīng)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空氣污染問題。如今PM2.5是一個熱點詞匯,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發(fā)絲粗細的1/20。PM2.5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被稱為大氣污染的元兇?茖W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氣中這種顆粒的含量,這個值越高,就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燃煤、機動車數(shù)量增加都會造成PM2.5污染加劇,PM2.5會引起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已經(jīng)嚴重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PM2.5的防控刻不容緩。首先要優(yōu)化能源結構,大力發(fā)展風能,推動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推廣使用地熱能,積極開發(fā)利用水資源,控制煤炭等高污染能源的利用。其次要控制開放源和機動車污染,遏制揚塵污染。減少城市裸地面積,提高林木綠化率和水域面積。大量種植樹木,增加植被覆蓋面積,可以有效減少沙塵。減少化工廠等高污染企業(yè)的排污,要注意治標也治本,不能只是簡單的把高污染企業(yè)轉移到其他地區(qū)以減少當?shù)氐沫h(huán)境污染,這樣的做法表面上可以減少污染,但實際上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PM2.5的污染依然會加劇。解決PM2.5的問題有利于建設生態(tài)文明,有利于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有利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PM2.5的防控并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減少空氣污染,并且減少空氣污染不能只是喊口號,我們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多種一棵樹,少開一天車,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只要堅持就能有效地減少空氣污染。
通過觀看這一期的《新聞周刊》我們了解到了最近發(fā)生的新聞時事,我認為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不應該每天只關心自己的學習生活,應該多了解一些新聞和國家大事,這樣才會有利于我們的成長,讓我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新聞周刊》觀后感范本2
在毛概課上老師給我們放映了一段新聞周刊,由此產(chǎn)生了諸多感想。
近來國家提出了扶貧新規(guī)劃,扶貧是以人為本基本國策的提現(xiàn),我國有些地區(qū)缺乏安全穩(wěn)定的生存條件,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對這些地區(qū)的'人民進行異地扶貧搬遷,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異地扶貧搬遷是解決山區(qū)貧困人口的治本之策。邊遠山區(qū)貧困地區(qū)氣候高寒,災害頻繁,交通不便,生態(tài)惡化,基本喪失了生存條件。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巨額資金投入,而且還要以犧牲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代價,得不償失。異地搬遷扶貧是改善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環(huán)境,實現(xiàn)人口再分布,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大舉措。然而,這些異地搬遷的移民,怎么去適應新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這都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 文化是一個民族對周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性方式。異地扶貧搬遷移民,面臨著的是全新的生存環(huán)境,其傳統(tǒng)文化必然隨著遷移發(fā)生變化,對其自身和遷入地都將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和沖擊。由于生存空間環(huán)境(人文的、自然的)的變化,移民原有的傳統(tǒng)文化所賴以延續(xù)、傳承的環(huán)境基礎已經(jīng)喪失,在新的環(huán)境中,移民及其文化必須要適應它,以求得生存和發(fā)展,即異地搬遷扶貧中常說的“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由于河南校車事故事件,校車安全問題再次引發(fā)社會強烈關注。如何避免校車事故頻頻發(fā)生?發(fā)展校車有哪些模式?值得大家深思。 由此我認為有最重要的兩點如下:
一 校車不規(guī)范是威脅學生安全的重要原因
根據(jù)有關調查,社會上對校車的需求很大,具體體現(xiàn)在:在農村,由于學校布局調整,大量撤并校,學生上學路途變遠,家長沒空接送。一些地方通過建寄宿制學校解決這個問題。但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不適宜住校,而且住校的學生放假回家也需要校車,但校車的供給沒有及時跟上。很多校車干脆是私人運營,沒有資質,更有甚者用農用三輪車、摩托車接送孩子,很多時候,人多車少的矛盾得不到有效解決,各種校車超載現(xiàn)象就非常嚴重。家長即擔心,也很無奈,明知這樣的車不安全,但是沒有正規(guī)的校車,只能讓孩子冒風險。正規(guī)校車缺乏,造成了“黑校車”泛濫,超載等違規(guī)行為,給孩子安全埋下了巨大隱患。
二 落實政府責任是解決校車問題的核心
對于發(fā)展校車,政府責任不可缺位。校車的運營需要多方面的資源,比如通過立法保證校車的路權,還需要制定一系列國家標準等,這些資源只有政府能夠提供。加之,校車運營的利潤較低,責任重大,更多的是公益服務性質,對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yè),吸引力不大。所以,政府應該在校車問題上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制定相關法規(guī),監(jiān)管日常運營,并給予適當?shù)呢斦a貼。
本期新聞周刊人物回顧不管是陳志成:擦去“愧疚”還是錢志文的“良心帳”亦或是小郭的“修復之疑”都向我們揭示了現(xiàn)實社會中誠信的重要性。
從哲學的意義上說,“誠信”既是一種世界觀,又是一種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無論對于社會抑或個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對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國之本。國家的主體是人民,國家的主權也歸于人民。中國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訓,這些話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國家的領導者依靠什么去團結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誠信”就是取信于民、團結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對于每個社會成員而言,“誠信”是立身之本,處世之寶。人生立于世間數(shù)十年,必須不斷學習,以獲得知識、增進知識,知識既是個人謀生的工具,也是個人為社會服務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光靠“知識”工具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去指導,否則,知識也可能成為滋生罪惡的工具!罢\信”精神就是培養(yǎng)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們正確處理各種關系的重要道德準則。個人以誠立身,就會做到公正無私、不偏不倚,講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約、取信于人,就能妥善處理好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我們可以說,“誠信”的原則和精神,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健康發(fā)展的道德基石;它不僅對促進社會穩(wěn)定繁榮、導正社會風俗、醫(yī)治社會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加強社會成員的個人道德涵養(yǎng),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質,培養(yǎng)有知識、有作為、講道德、守法紀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國、立業(yè)之本,也是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寶。
周刊最后向我們介紹了一個新名詞,阿爾茨海默癥,這個老年人殺手病癥,離我們其實并不遙遠。
阿爾茨海默癥令人聞之色變,因為它剝奪了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但阿爾茨海默癥并不可怕,只要有子女的關心,家人的陪伴,身 患阿爾茨海默癥的父母們同樣可以安享晚年。正確認識它,了解它,從而有效預防它,是為人子女的一道必修課。我覺得愛很重要,特別是在他們的晚年,即使做錯了什么,不要訓斥,更不可大聲責罵,請給他們一些夸獎與包容,讓他們感受到你們的愛。就讓我們從現(xiàn)在做起,放下手機,離開電腦,走出房門,抽出時間多陪陪父母。 父母賜予我們生命;陪伴我們成長。父愛的深沉,是參天的云杉,為我們遮擋風霜和炎陽;母愛的溫潤,是甘甜的雨露,為我們帶來安適和給養(yǎng)。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當我們慢慢地伸展枝椏,葉繁果碩,父母,卻已徐徐漸老。有一天,倘若你發(fā)現(xiàn)父親的背影不再偉岸,母親的步履略顯蹣跚,當你發(fā)現(xiàn)他們雙鬢的白發(fā)遮掩了曾經(jīng)的榮耀,遲鈍的記憶淡忘了往昔的風華,請少一分煩棄,多一分理解,靜下心來,耐住性子,試著去關愛他們,傾聽來自他們的心聲。 百善孝為先,為人子女,自當結草銜環(huán),以報春暉之恩情。讓我們用心中的關愛和實際的行動去保護和照顧他們,給予他們溫暖和希望!
【《新聞周刊》觀后感】相關文章:
關于觀后感 “英雄少年”觀后感02-16
觀后感作文讓生命充滿愛觀后感01-15
《哪吒》觀后感02-23
《鷸》觀后感03-05
后天觀后感01-28
《寶蓮燈》觀后感02-16
《任長霞》觀后感12-07
《婚紗》的觀后感12-20
《知青》觀后感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