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臺舞臺劇觀后感范文三篇
近日,學校組織了一次觀看話劇《雨花臺》的活動,話劇以恢弘的氣勢真實地還原了雨花臺烈士們的故事和精神,著實震撼人心,而且感人至深。下面cnfla小編為您收集整理了雨花臺舞臺劇觀后感范文,希望對您有幫助!
雨花臺舞臺劇觀后感范文(一)
原創(chuàng)大型史詩話劇《雨花臺》5月4日正式啟動2017年度江蘇省內高校巡演。5月7日起,話劇《雨花臺》劇組來到位于徐州的江蘇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到10日為止,該劇將面向徐州高校師生連演4場。來自江蘇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中國礦業(yè)大學、江蘇師范大學、徐州工程學院、徐州醫(yī)科大學、徐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的部分師生觀看了演出。昨天下午,《雨花臺》劇組主創(chuàng)和部分師生代表在江蘇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進行了面對面交流。
在座談會上,師生們紛紛動情表達了自己的觀后感。江蘇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主任崔宏利表示,他會將雨花英烈精神融入今后的思想政治教學實踐中,還計劃帶學校師生前往雨花臺參觀,讓師生們實地感受雨花英烈精神。來自徐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吳尚勇觀看話劇《雨花臺》后深受觸動,他說,他的爺爺就是一名烈士,當年因奸細告密,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昨天觀看話劇《雨花臺》,我看到惲代英同志因為叛徒告密而被捕,就想到了我的爺爺。我也是通過一些資料,才了解我爺爺生前的革命經歷。”吳尚勇說,“作為烈士后人,我十分明白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當代大學生都應該學習雨花英烈精神,心中要有信仰,努力學習,報效我們的國家。”
演出現(xiàn)場,《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事跡展》讓師生們對雨花英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次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特別準備了徐州籍英烈的展板,他們的事跡深深打動了徐州高校師生。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賀瑞麟烈士的展板前,許多大學生停留了許久。賀瑞麟1909年生于江蘇銅山,中共黨員,曾任共青團南京市委書記等職,1928年10月犧牲于南京雨花臺,年僅19歲。據(jù)雨花臺烈士紀念館講解員陳帥華介紹,在獄中,賀瑞麟以頑強的毅力堅持寫日記,將獄中的黑暗生活和被捕人員的表現(xiàn)詳細記錄了下來,F(xiàn)存《九月日記》、《死前日記》、《未寄的信》、《離散》等共8冊。在給父母的信中,賀瑞麟敞開心扉,寫下了“為大家,棄小家”的心聲,還有一幅畫是在一顆五角星中寫著“雨花臺”,當時在獄中的他,已經有了為信仰而慷慨赴死的決心。
雨花臺舞臺劇觀后感范文(二)
5月4日起,大型史詩話劇《雨花臺》省內高校巡演正式啟動。前天晚上和昨天下午,《雨花臺》 在南京大學演出兩場,同時還將舉辦《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事跡展》、“我演《雨花臺》”群眾演員招募活動。昨天下午的演出結束之后,話劇《雨花臺》師生座談會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qū)舉行,在劇中扮演冷少農的`張樹平和扮演石璞的胡凱和南大師生面對面交流,分享演出心得。南大師生們也紛紛談了觀后感,大家說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信仰。
南大商學院輔導員蔣偉說:“這部戲把人拉回到那個年代,去拷問你對信仰的忠誠度。從稱謂上的認同,到身份上的認同。冷少農背負著家庭的不認同,堅持自己的信仰,這個是非常難。還有許包野,家人到20世紀80年代才得知他早已犧牲在雨花臺,他的犧牲在歷史上不能留名,這種拷問到最后就是兩個字:信仰。”
南大學生會副主席、來自戲文系的韓悅從藝術的角度分析了話劇《雨花臺》,她認為,《雨花臺》不僅對青年學子有教育意義,而且藝術水準也相當高。“這部話劇用了年輕人更能接受的藝術手法,展現(xiàn)了雨花英烈的精神和信仰,對當前的戲劇創(chuàng)作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在話劇中扮演冷少農烈士的張樹平表示,他們已經演了幾十遍,每演一遍,都是從情感上去向烈士靠攏。“靠攏的過程其實更像一種拷問:在那種情況下,如果換成是自己,能不能像他們那樣去抉擇?現(xiàn)在的人也許很難理解他們當時做出的生死抉擇,是什么在支撐著他們?就是信仰。”
雨花臺舞臺劇觀后感范文(三)
《雨花臺》話劇的主要情節(jié)圍繞著一個共產黨安插在國民黨內部的間諜“保爾”展開。國民黨很多的機密情報都被他攫取并傳達給共產黨。氣急敗壞的國民黨政府給關押共產黨人的秘密監(jiān)獄下達了最后通牒,要求三日破獲“保爾”案。于是喪心病狂的國民黨人對共產黨員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威逼利誘,而共產黨人們以堅強的意志和不屈精神,誓死也沒有吐露半點情報,最終盡數(shù)犧牲。
小時候我曾去南京游覽,有幸參觀了雨花臺烈士陵園。父母是軍人,一進入景區(qū)就變得沉默無言。我當時不過六七歲的光景,雖然不諳世事,但在這樣肅穆的環(huán)境下也不由的莊重起來。我記得很清楚,館內的墻上掛滿了烈士生前的照片,并附有烈士的姓名。而有一面墻上,只是孤零零的列著幾個名字。我問母親,他們的肖像是不是掉了,母親回答說,很多人犧牲之前根本沒有留下照片,甚至有很多人沒有留下姓名。我聽了后打了個哆嗦,覺得這些人死得太不值了。他們?yōu)閲易隽四敲炊嗍,國家卻連他們長什么樣子都不知道!這樣的白白犧牲有什么意義呢?時隔數(shù)年,這樣的疑問居然再一次回到了我的腦中,不過似乎已經有了答案。
其實我不是很信服為某個黨派或集體而死的說法。人的死亡即意味著終結,所謂“信仰”之類也是基于“活著”的條件。更何況,雨花臺烈士中,年歲較小的施滉、袁咨桐犧牲時只有不到二十歲,這樣的年齡,對“國家”和“黨”很難說有多深的感情。我認為,他們只是明白,在腐朽和殘暴的政權下,必須有人主動去革命和犧牲。與其等待別人的拯救,還不如去拯救別人。沒有人愿意死,劇中惲代英的那句“我太想活下去了”也應該是無數(shù)革命者的心聲。但對這些人來說,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比生命更重要。正如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些人的偉大之處,也正是在此——能在茍且和死亡間無悔地選擇后者。
在觀劇后,我對生活也有了新的思考。當我們?yōu)榱艘患嵤露г股顣r,有沒有想過竟曾經有人為了我們這樣的生活而獻出了生命。“我們的生活是烈士的鮮血換來的”、“我們要緬懷先烈,不忘歷史”這樣的話不知被說了多少遍,很多人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表現(xiàn)得不屑,甚至是鄙夷。但捫心自問,如果是我們面臨著他們的抉擇,又有幾人能甘愿拋棄自己的生命呢?這些人,做出了我們無法做到的事情,難道不值得我們懷念嗎?而對于這來之不易的生活,我們不也應該倍加珍惜嗎?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這也許是無數(shù)烈士們內心最深處的呼喊。而在國泰民安的今天,這樣的精神似乎也失去了意義。但我認為我們應該時刻銘記歷史,將他們精神傳承下去。正因為這種精神,我們才能以龍的傳人,為身體里流淌的華夏血液而自豪。
【雨花臺舞臺劇觀后感】相關文章:
觀看話劇《雨花臺》有感-觀后感05-24
春游雨花臺作文01-04
雨花臺游記作文04-18
走進雨花臺作文300字03-28
游記作文:雨花臺游記03-18
關于游學雨花臺的作文200字11-21
春游雨花臺真好玩500字作文02-04
雨花臺烈士陵園游記作文500字03-15
第一次演舞臺劇六年級作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