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電影觀后感
導語:《我在故宮修文物》是由蕭寒執(zhí)導,杭州潛影文化創(chuàng)意有限公司及北京故宮博物院出品的紀錄片電影。影片用一種年輕的視角望進古老故宮深處,通過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廟堂”與“江湖”的互動,近距離展示了稀世珍寶的“復活”技術(shù)、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生活與修身哲學。以下是小編帶來的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一)
大家都愛中國風,在這個科技發(fā)達文化匱乏的時代里,中國風可以提升品味和境界,國產(chǎn)片有中國風,國外電影也玩中國風,然而這里面大多數(shù)都是應合奉予之作,真正會用中國風,拍出文化含量的電影很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是說浮皮潦草的置入幾個符號和元素就能體現(xiàn)的,不客氣的說,每年真正能夠體現(xiàn)中國文化神韻的電影絕對不超過十部,都得是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誘惑的情懷之作,這部《我在故宮修文物》就是一部。
這一點從三集電視紀錄片就能看出來,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電視版了,電影版顯然更有故事性,而且影像更加沉靜悠遠卻不遙遠,有一種宏大的儀式感,又有你無法拒絕的親和力,當古老的文物經(jīng)過沉淀,漸漸枯萎、蒙塵,附著在那些斑駁破碎的文物上,在故宮這個獨特的世界里,被手藝人慢慢修復,回復曾經(jīng)的光彩,仿佛接通了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的時空,讓我們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宏大與壯麗,還在深入人生的思想領悟。
隨便抽出幾個畫面都可以拿來做PPT,并不茁壯的植物,沉寂的宮殿,幾縷陽光跨過八分鐘的距離從太陽來到地球,透過老式的窗子照在工匠們的臉上,他們都面前,是幾百幾千年前的工匠們制作出來的工藝品,代表了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工藝和格調(diào),如今已是無價之寶,而修復這些寶貝的過程,并不像我們看過的那些好萊塢大片一樣驚心動魄,而是一如數(shù)千年來,某個手藝人家的平常,師傅和徒弟喝著茶水,嘮著家常干著活。
這一幕和我們平時看到的故宮并不相同,這是人流熙攘的另一面,寧靜并且慵懶,輕松并且閑適,讓人想坐下來冥禪。這應該才是真實的故宮,經(jīng)過那么多光輝與磨難,在歲月的洗禮后,漸漸復蘇,一件件文物仿佛無聲的述說著曾經(jīng)的故事,這是任何美圖美拍軟件和好萊塢特效都沒法復制的'。
歷史的氣息呼之欲出,讓我們看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包容與深厚,有趣的是,近期有兩部都以中國建筑為名的電影,《長城》是以好萊塢的技術(shù)做包裝,講述了一個中外英雄一起打怪獸保家鄉(xiāng)捍衛(wèi)世界安全的故事,弘揚了中國人的俠義與擔當精神,練的是武功,《故宮》以平易近人的影像,記錄了手藝人和歷史的交互,傳承的是寬容謙誠,兼容并蓄的國民精神,講的是文治,文治武功在大銀幕上遙相呼應,更顯我大國威望。
而兩者相比,我更喜歡后者。因為《長城》是商業(yè)大片,毫無疑問的萬人空巷,甚至有可能在世界各地大受歡迎。可是《故宮》的影像形式注定了是一部需要時間去證明的佳片,而且,這部電影對歷史的凝練,對藝術(shù)的推廣,對文化的傳承意義,是其它商業(yè)類型片所無法比擬的。
秋去冬來,轉(zhuǎn)眼春又來,新年將至,我們的生活的時代變化很快,很多東西轉(zhuǎn)瞬即逝,在一切都在改變的時候,感謝故宮里的師傅們,用一雙手,一顆心,把哪些我們民族的寶貝都留存下來,修復,保護,并傳承下去,讓很多年以后的人們,知道我們曾經(jīng)的輝煌與燦爛。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二)
當初看《我在故宮修文物》昔日的紀錄片時,有感現(xiàn)代社會浮躁的功利仿若那被深宮高墻所阻隔,為人所見于一份不為繁華易的匠心傳承,但這股匠氣卻仿若在這部本該更為精粹的電影版中消失了,難見重心的贅述,被弱化的人文思考,如此沒有匠氣的作品又何以去談匠心?
還記得最初剛在網(wǎng)上看到這部紀錄片,短短的十來分鐘便已然被其所深深的吸引,它猶若為觀眾打開了一扇時空的大門,不僅為人所見那傳承千年中華文化的博大精神,也看到了一群傳承文物修繕技藝的故宮人對匠心的堅守,而更為難得的是這是一部真正將人文與生活兩相結(jié)合的作品,乍看下的淺顯隨意,實則將這群匠人們的風采心云流水的表露而出,毫不夸張的說我情愿在影院看到的就是網(wǎng)上這一百五十分鐘的合集,而不是如今的這部新作。
那么為什么一部本當是升華精粹的大電影反倒不如原有的成片,這在于這部新作讓人感覺更像是一部蹭熱度的明星電影,而不是一部真正有著主旨核心的紀錄片,當這部電影開始時,混亂的節(jié)奏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甚至都無從令人進入狀態(tài),而更為突兀的是導演仿若是在玩一個拼圖游戲,將原本已然分門別類,步步為營的格局全然打亂,牽強的再度拼湊一體,這樣的做法,已然令這一故事本自匠心的重心變的云山霧繞。
從整體來看,《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個感覺讓人熟悉而陌生的作品,說它熟悉是因為電影沿用了大量已然在紀錄片中播過了的鏡頭,難見新意,而說它陌生則在于其非但沒有了原有的魅力,生硬的價值觀締結(jié)使其充滿了如同說教的意味,更無從所見一個本當去著點的“修”字上,使得匠人雖然還是那個匠人,但那“不為繁華易”的匠氣早已消散的無影無蹤。
電影版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可以說擁有一個已然成型的好故事,也擁有一群擁有一群故事的老匠人,但電影自身卻唯獨沒有秉承那種能去瑕疵必究的匠氣,以至于空談匠心的怪誕反倒發(fā)成為了這部電影頗具諷刺意味的耐人尋味之處。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電影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作文08-31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精選23篇)04-13
故宮修文物高三作文08-04
紀錄片我是知青觀后感12-29
電影《吻我》觀后感03-20
我愛文物初三作文12-23
紀錄片鯊魚觀后感12-20
故宮觀后感作文08-17
電影《我不是藥神》觀后感范文11-05
紀錄片旗幟觀后感范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