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龍應臺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
導語:龍應臺用細膩的筆觸描繪著時間的前行。她的文字就像清涼的涓涓細流流過心上,帶給人淡淡的感動與憂傷。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讀后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目送讀后感_第1篇: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并為之深深感動!赌克汀肥侨珪氖灼鑼懙氖悄克秃⒆拥某砷L,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癡呆癥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后,經(jīng)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比嗽谏穆吠局,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著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群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臥床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diào),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里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還是沉寂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jīng)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于生命,最好的態(tài)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xiàn)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后感_第2篇: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段,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浴赌克汀
每次看到扉頁上的這段文字,心中總會感慨一番,覺得作者有種悲涼的味道,也許這也是天下的父母都有的而且不可避免的,除了生死離別之外最痛苦的事情。
目送。
目送孩子,華安,華飛。十七歲,正值最叛逆的時刻。
他只是勉強地接受著母親的溫情,厭惡但又不便在展示在臉上,勉強讓離他很遠的母親抱住他的影子,空蕩蕩的影子;蚴怯袝r在用餐鄙視著母親引以為傲的學識:“你怎么才知道?”以自己相對前衛(wèi)的思想,抨擊著母親那“過時”的觀念,講述著屬于自己的新潮流,排斥著母親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慨,施行著自我的風格,不可理喻著關(guān)于母親對于人生的見解。也許這就是代溝吧,可怕的代溝。聽著母親電話中幾十年如一日的“固定”話語,不禁心生惱怒,以同樣的方式“贈送”給母親,使母親的心,變得傷痕累累,也變得落寞了。
目送。
目送母親,一個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只記得從前的點點滴滴,忘了身后的繁華世界。
她總是在做同樣的事,在問同樣的問題,期盼著女兒的回歸,疑惑著“你是我女兒嗎”的問題,有時雖然面對著自己的真正的女兒,卻依舊不認識,還一直在喊“女兒女兒,我的女兒呢”。無奈,她永遠都不知道了。也許她剛剛問過的問題會再問一遍,剛剛吃過的零食會希望你再給她一份,她認為自己沒有吃。她是最需要照顧的,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但,她什么都不知道了,讓做作者感到無可奈何,花兒總是要落去的,小草總是要枯萎的,再參天的大樹總有一天也會轟然倒下。使一個作為女兒的心,傷感了,也用心了。
目送。
目送父親。一個軍人,年邁的老人。記著故鄉(xiāng),有著尊嚴,意志堅定的老軍人。
他送作者去大學,曾經(jīng),卻只是送到一個無人、靜靜的地方,不想讓女兒在大學里出丑——他開的車子不夠好。雖然他很想繼續(xù)把女兒送到校門口,可是這樣的車子實在不適合送一個大學教授。在他看來,女兒的面子比自己的愿望更重要。他的尊嚴似乎更不容易被侵犯。曾經(jīng),他會念著《陳情表》,而音,變得婉轉(zhuǎn)凄楚,會聆聽著《四郎探母》,而潸然淚下。如今,他卻魂歸了,故里是他一直想去的地方?蓾M足了他,卻使女兒心中無助、孤寂又深了。
目送,用眼睛,一個最簡單的動作。在小路這邊呆呆地望著遠去的背影,那孤寂、黯淡而又落寞的眼神,曾爆發(fā)出強勁的力量——妄想把背影追回來,然而,又倏爾布滿了堅定、擔憂、不舍的堅定目光。只得看著背影漸漸遠去,消失在深深的巷子后頭,不能做什么,只能用目光將所有的情感揮霍在這茫茫的空氣中,看著它們像一粒粒微塵,落到各地,消散。這是不可改變的結(jié)局。
目送,用眼睛,更是用心,送別,屬于自己的親情。
目送讀后感_第3篇:
這個暑假,一本名叫《目送》的散文集伴我成長。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華安上小學的第一天,母子手牽手,當鈴聲響起,兒子奔跑在人群中,媽媽在穿梭紛亂的人群中無比清楚地看到自己兒子的背影,而兒子也在不斷地回頭看媽媽。
華安十六歲,到美國做交換生,當媽媽在機場與兒子擁抱告別時,“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拔乙恢痹诘群颍群蛩暗幕仡^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華安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母親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意搭母親的車。母親只能在高樓的窗口望到兒子的背影!八帽秤澳嬖V你:不必追。”
我在文字中看到一個孩子的長大,更讀到一個母親的深情。我不僅想到了我自己。幼兒園里,爸爸放下我后堅決地離開,我的眼睛一直望到爸爸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小學時,當我獨自一人走過熱鬧的十字路口,不必回頭,我知道,有一雙眼睛在望著我,直到我安全。爸爸說:“兒子,你要快快長大!”媽媽卻說:“兒子,你怎么這么快就長大了呢?”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當孩子長大,從父母的生命中分離出去,父母任是不舍,也多欣慰。爸爸的厚望,哈哈哈深愛,且珍惜。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書中的那些生老病死聚散離合,那些恩恩怨怨坎坎坷坷,告訴我,人生的漫漫長路,注定要一個人走。在我8歲那個暑假,父母讓我一個人搭飛機來回北京。雖然這邊有爸爸媽媽送我到機場,那邊有奶奶來接,但心里還是忐忑,當然還有一些小刺激。脖子上掛著無人陪伴的標志,隨著空乘員上飛機,找座位,下飛機,等到奶奶來接,一切都順利。自豪感一下子上來了,離開爸爸媽媽,我也可以。小升初報名,排一天長長的隊,獨自進到陌生的環(huán)境,接受陌生老師的考試,當老師說“不錯”的時候,一天的勞累都煙消云散了。我知道,這樣的路,我還要一直走下去。
目送,當我們目送身邊親愛的人背影漸行漸遠,只要珍惜曾經(jīng)相聚的時光,珍愛彼此,就不必遺憾;目送,當我們目送時光的背影漸行漸遠,只要我們曾經(jīng)踏實走過,再回首,也坦然。
讀龍應臺的《目送》,我沉思良久,也感悟良多。